书城历史武威通志·民勤卷
2371200000028

第28章 文化(5)

民国年间,该县豪绅修筑庄堡的很多,现仅存瑞安堡、临丰堡和黄岭寨子3处。临丰堡与黄岭寨子内建筑已被拆除或改建,面目全非。保存最为完好的,仅瑞安堡1处。

四、金石碑碣

历史上载于文献、旧志的金石碑碣不少,其内容有疆域、城池、水利、文教、建筑、人物功德、墓志等,现今大多不存。近年从公房、私宅的墙基和路边偶有发现,大多残损剥蚀严重,几乎无法辨认字形。较完好者仅有成化残碑、重修镇边宝塔寺记、苏武牧羝碑、重修苏公祠记、红沙梁水利碑、卧碑、吴志斋德政碑、图书馆碑、重修玄真阁碑、苏公祠(忠列祠)记、无名碑等11块,均存于圣容寺内。

五、馆藏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县内文物古器分藏于各庙观寺院及名门私宅中,无专门管理组织,无详细登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文化馆。

凡原藏于各庙宇寺观及豪族家中的珍贵古器,大部分交文化馆收藏、保管。据1959年统计,馆藏文物有陶瓷、玉、石、铜、铁、木器及图书碑帖共数百件。其中有些为文化馆干部自野外采集而来。“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管理不善,多有遗失。至1985年,县文化馆共收藏各类文物176件,按质地分,陶瓷类110件,铜、铁器类24件,石器类24件,其它类18件。按级别分,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6件,三级以下者169件。2005年,馆藏文物增至939件,其中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1件,三级文物55件。

(第六节)旅游

民勤县自然物产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文化遗址和文物古迹众多,历史上就有“红崖隐豹”、“黑山积雪”、“苏武牧羝”、“红寺农耕”、“平湖叠垒”、“小河垂钓”、“灵潭起龙”和“莱菔闲云”等着名的“塞上八景”。县内的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有庙会、社火、戏曲等多种形式,成为地方一大特色。1996年,民勤县成立旅游局,对全县旅游业进行统一的开发、规划和管理。现有文物保护点80处,境内出土文物361件,各类旅游景点20多处,国家级保护单位1处省级旅游定点单位7家,红崖山水库、宋和治沙示范区、沙生植物园、苏武山林场、瑞安堡、沙漠公园、圣容寺和三角城林场等八大旅游景点和生态警示教育基地及勤锋滩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两大基地被列为全县旅游建设和发展重点。开辟了两条黄金旅游精品线路,即以红崖山水库—宋和治沙示范区—沙生植物园—瑞安堡—圣容寺为主线的大漠风情探险游和以红崖山水库—苏武山公园—勤锋滩沙产业试验示范生态园为主线的生态农业观光游,充分展示了民勤县独特的大漠景观和人情风貌。

“十五”期间全县共投资2301万元用于红崖山水库等八大旅游景点及两大生态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两条旅游精品线路的包装建设,使全县旅游整体环境和品位得到提升。现已培育发展旅游服务公司1家,旅行社1家,旅行社代理商2个,旅游产品专卖店2处,特别是以铜制大漠灵驼为代表的地方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已初具规模,各项旅游服务设施日益健全,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旅行社为龙头,以旅游产品开发为载体,以各饭店、景点、购物及娱乐场所为网络的旅游产业化服务体系,构建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相结合的旅游产业发展雏形。“十五”期间,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13万元,较“九五”期间分别增长了35%和82.60%,旅游从业人员达到680多人。

一、自然旅游资源沙漠景观

民勤地处腾格里沙漠边缘,三面环沙,沙漠为县境内的主要地貌特征,总面积8148.14平方公里,占县域总面积的51.8%。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西三面,盆地中部亦有片状、带状零星分布。走近浩翰的大漠,新月形的沙丘环环相套、片片相连,这里红柳、榆柳丛生,芦草、冰草遍地,沙枣、毛条连片,与沙丘黄绿相间、点片鳞次,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颇为壮观。

古树名木

昌宁古榆,位于昌宁乡一棵树村南,树高约15米,主干围长4.1米,直径1.3米,树龄有500年左右。它是目前武威市唯一一棵树龄最长、村体最大的榆树。明万历年间栽植。北园子云杉,生长在县园艺场北园子中间,树高约10米,冠幅5米,高大苍劲,巍然屹立,树龄100多年。北园子桧柏、侧柏,生长在县园艺场北园子中间,根深叶茂,躯干壮直,相传与北园子云杉同年栽植,两树相对而立。

二、人文旅游资源

沙井文化遗址沙井文化属于青铜器时代末期的一种文化类型,因其最初发现于民勤县沙井子而命名。县境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沙井文化遗址有3处,即柳湖墩遗址、火石滩遗址和小井子滩遗址,其中以柳湖墩遗址最为典型。柳湖墩遗址位于县城西南16千米的沙漠中,遗址多被沙丘埋压,在沙丘之间的平地上满布夹砂粗红陶片和泥质红陶片等,文化层厚1米左右。自1923年被瑞典人安特生发掘后,陆续出土有石斧、带孔石刀、夹砂粗红陶器等生产和生活用具。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火石滩遗址位于西渠镇大坝村东,地面暴露有夹沙粗红陶片、石斧、石刀以及铜镞等物,并有大量汉砖分布。小井子滩遗址位于泉山镇团结村西北约3.5千米的沙漠中,暴露于地面的遗物有夹沙粗红陶片和部分石器残片,双孔石刀等。遗址多为流沙覆盖。

连城遗址位于泉山镇西南12.5千米的沙丘中,西南径距县城42千米,因有东、西两座城址相连而得名,地面暴露遗物有夹砂粗红陶片,绳纹灰陶片,三彩瓷片和残砖、布纹残瓦、铜铁器残片以及“开元通宝”钱、石磨等,还有大量的木炭灰烬和兽骨遗存。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位于县城东北30余千米的沙漠中,东南距大滩乡北新村10千米左右。座北向南,呈方形,四面各长120米,筑有瓮城。城址多被黄沙覆盖,暴露遗物有灰陶片、“五铢钱”、石磨、石砚、铁器及三彩瓷残片和“开元通宝”钱等。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角城遗址位于县城东北红沙梁乡西约10千米的沙丘中,西南径距县城约55千米,城南北宽约120米,东西长约200米,现有石筑墙基残存,因城西北隅有不规则的三角形高台而得名,台高8.5米,城内地面上陶片、残砖较多,还有石斧、石刀、石纺轮等,与柳湖墩遗址“沙井文化”类型相似。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瑞安堡位于县城南3.5千米的三雷乡三陶村。民国27年(1938年)修建,俗称“王团堡子”,是原国民党地方保安团长民勤县大富绅王庆云的私人庄堡,是西部地区现存保护最完整最有特色的地主庄园,被誉为“西部庄园之最”。

该堡南北长90米,东西宽56.5米,占地面积5085平方米,修建面积2394平方米。堡墙高12米,上面建有七座亭台楼阁,并有射击孔、地道、暗堡、天井和宽阔的迈道。庄堡座北向南,有一堡门,内设两道大门。三道大门迭次形成,各具特色,均在瑞安堡的中轴线上。共有大小院落8个,其中主要有前院、中院、后院和“月”字形院子4个,有高脊瓦房140余间,三层小木楼一座。瑞安堡平面布局为“一品当朝”,又呈“凤凰单展翅”图象,是由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建筑系的民勤人士田志美和堡主本人设计。瑞安堡规模宏大,建筑壮观,设计独特,造工奇丽,是县境内颇具艺术价值的游览景点。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红沙堡遗址位于苏武乡泉水村东北0.5千米的沙丘间。残堡东西宽160米,南北长180米,东、南、西三面墙局部均有倾圮。城外有三座汉墓残迹,地面暴露历史遗物残片。东安堡遗址位于苏武乡境内,俗名“四坝寨”。呈正长方形,每边长320米。城门一,南向,城中复置子城,呈方形,边长160米。

黑山堡遗址位于重兴乡境内。明天顺三年(1460年)初建,周围500多米,堡门一,北向,清初废置,后被流沙淤压。现堡墙大多残存,内多砖瓦碎石。清松堡遗址位于薛百乡宋和林场内,呈方形,边长160米,门东南向。长城汉长城有西北(永昌至青土湖)、东南(武威至枪杆岭山)两段,明边墙分东(俞家墩至红寺儿墩)、西(许家沟墩至城西北墩)两段。其中大坝乡城西村长城保存最为完好。圣容寺位于县城西南隅,明洪武九年(1376年)修建,成化五年(1469年)移建今址,俗称“大寺庙”。寺院南北长约118米,东西宽约56.5米,占地面积6667平方米。座北向南由山门、大雄宝殿、中殿、藏经阁组成一条中轴线,分前、中、后、观音堂、圣母殿等五个院落,各院均有陪殿和斋房等,共计房屋163间,总建筑面积2480平方米。

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顶棚由船底式方格天花板构成,其斜面与平面上满绘佛像彩云,曰:“千佛顶”。其整体建造布局合理,设计精巧,造型别致,巍峨壮观,是国内罕见的设计有“千佛顶”的寺庙,是县内主要的旅游景点。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分大庙双楼位于县城东北25千米的双茨科乡中学院内,座西向东,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同治年间,山门北侧木楼毁于战乱。民国8年(1919年),依照南木楼式样重建。现存大庙仅有山门及南北两侧门楼,两木楼又称姊妹楼。

二分大庙双楼东西长12米,南北宽40米,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起脊,山墙已改建,两木楼系二层重檐楼阁单间回廊正方形,上层为歇山式六角攒头,下层为四角飞檐。两楼均通高12.96米,形制为传统抬梁式木构架,现保存基本完好。整座建筑檐下额枋、斗拱均为彩枋,雕刻、彩画精美。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镇大庙又称东渠大庙,座落于民勤县城东北约73千米的东湖镇中学院内,庙宇原建年代无考,据传约创建于清乾隆时,咸丰年间尚“凛凛然,洵为柳湖大观”。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民国年间扩建。该庙座北朝南,占地面积7144平方米,现存建筑有山门及东西阁楼、中后大殿和前、中两院的陪殿。山门楼为三间两层木楼,结构为单檐歇山顶,握角起脊,周围有廊。在山门的两侧有东西阁楼,东为文昌阁,西为魁星阁,均系单间,平面呈方形,四角有廊。山门后有前后二院,前院为关帝殿,面宽三间,为单檐歇山顶,殿内壁画造型别致,精妙绝伦,三国历史事件巧妙融汇其中,人物场景栩栩如生。殿前有东西陪殿四座,东陪殿北曰雷祖殿,南曰土地祠,西陪殿北曰马祖殿,南曰城隍殿。后院为大成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前面有廊,单檐歇山顶,殿前有东西陪殿各一座,东曰药王宫(现已不存),西曰圣母宫。整体布局规模宏大,造型别具特色,雕刻玲珑剔透。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国塔位于县城西关,明正统五年(1440年)建成,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重建,光绪十年(1884年)倾圮,邑人胡志绪又倡捐修复,系喇嘛教塔,亦称白塔。其造型稳重挺拔,奇特雄伟,塔高12米,周长16米,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中部为细颈圆瓶形塔身,上部有法轮13层,号称“十三天”,塔尖为葫芦形圆顶,上镌“康熙某年制造”字样。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苏武山位于县城东南约15千米处,其东北邻腾格里沙漠,西邻民勤农耕区,是传说中汉中郎将苏武牧羝之处,是全国唯一以“苏武”命名的山。海拔高度1449米,坡度角大于30度,面积约38.4平方公里。现有苏武山林场、道教生态林基地、高效农业示范区三大景区。

红崖山红崖山水库位于县城南32千米处。远远看去山色赤红,主峰高度1754米,相对高度354米,坡度角40度,面积约75平方公里。1958年依山而建沙漠水库,现已开发外河垂钓、沙洲度假、沿路经济、龙口观光、环山射猎、平湖夕照六大旅游景区。系民勤古八景之首。青土湖位于民勤县西渠镇北部,北至白土井,东西介于东平湖井与西河井之间,为古谷水支流及井泉河的终端湖。十九世纪末,由于大西河水不断在青土湖汇集,水面迅速扩大,这里成为境内最大的湖泊。后因绿洲内地表水急剧减少,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青土湖内生长的植物逐渐死亡,从而使整个湖泊荒漠化,进而使100多平方公里的青土湖在近几十年内全部沙化。现今的青土湖滩已由灰白色的流沙全部覆盖,沙层厚达1~3米,在农区边缘形成了长达13千米的风沙线,是两大沙漠的合拢处。青土湖见证了民勤的生态变迁,是重要的生态警示教育基地。

(第七节)体育

明、清之际,不少人为博取武举功名闻鸡起舞,故武进士、武举人辈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邑人王允恭首膺武进士。之后,金榜题名者屡见不鲜。清朝末期,百姓为防御计,有财力者修寨筑堡,无财力者求师习武,藉以防卫。尤以收成、中渠、西渠、东湖、蔡旗、红沙堡、东坝等乡镇民间武术盛行。其间不少武林拳师名震遐迩。民国初期,民间自发组织驼羊会,一年或三年举行赛驼大会1次。参赛者过百人,围观者千人或数千人,为当时最有影响且又普及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体育运动项目逐步增多,球类、田径、射击、自行车、体操等体育运动项目均普遍开展起来,且从中小学校发展到机关单位,以至城乡群众。

一、群众体育

20世纪50年代初,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侧重篮球、垒球、乒乓球、排球、羽毛球、棋类等项目,其中篮球运动开展最活跃。1957年全县共自制乒乓球拍110副,水泥乒乓球案63副,羽毛球拍27副。是年,全县成立体育小组55个,体协组织7个。不少单位和农业社还组织了篮球、乒乓球代表队,进行不定期比赛。1958年,基层体协发展到38个,会员2600多人,城乡群众体育活动掀起热潮。同年10月13日至17日,民勤县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在民勤一中操场举行,参加运动员千余人,是解放以来规模最大、参加单位、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运动盛会。

1960年,全县开展万人乒乓球、万人拔河、万人田径、万人广播操、千人垒球、千人射击的“四万两千运动”,成为一时盛举。60年代全县普遍推行广播操和交谊舞。80年代群众体育活动主要有太极拳晨练、气功、牌九等。1985年,民勤县总工会俱乐部在县城小东街落成。一些乒乓球、羽毛球、棋类爱好者经常活动,交锋对赛,切磋技艺,成为极好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1990年,全县开展迎亚运体育活动,先后举办“三八”妇女体育活动、广播操比赛、火炬传递长跑活动、城区篮球比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