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民勤卷
2371200000003

第3章 综合(3)

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37.22千卡/平方厘米,生理有效辐射量为67.24千卡/平方厘米。4月至7月,为夏作物生长期,生理有效辐射量为29.24千卡/平方厘米;5月至9月,秋作物生长期,生理有效辐射量为35.17千卡/平方厘米;气温稳定通过0℃、10℃、15℃期间的生理有效辐射量分别为51.6千卡/平方厘米、37.6千卡/平方厘米、27.5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302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8%。一年中,6月日照时间最长,为294.4小时;1月最短,为224.1小时。4月~9月,为农作物生长期,平均每天日照时间为8.9小时。春季气温升至0℃以上,至秋季气温降至0℃以下。民勤辖域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资源丰富,开发光电资源得天独厚,大部分温带作物均可在此地种植。

(2)气温与积温

气温年平均气温在8.3℃,县境差异不到1℃,最高年10.0℃(1958年),最低年6.5℃(1967年),年际变化最大差值2.78℃。民勤县气象站1953年至1980年的气象资料表明,气温年平均变化情况是:1953年至1966年平均为8.3℃,为偏暖期;1967至1972年平均为7.3℃,为偏冷期;1972年后趋于回暖。1972年前,月平均气温7月最高为23.2℃;1月最低为—9.6℃;年较差32.8℃。一年中1月上中旬气温最低为—9.7℃;7月中下旬最高,分别为23.4℃、23.5℃;3月中旬至11月上旬平均气温均在2℃以上。1971至2000年,平均气温为8.36℃,为偏暖期。30年月均气温7月为23.2℃,1月为8.6℃,气温年较差31.8℃,一年中1月上中旬气温最低,为—9.7℃,7月中下旬最高为23.5℃。

民勤气温变化幅度较大,年极端最高气温39.5℃,年极端最低气温—27.3℃。冬季漫长,最低气温<0℃的平均。初日10月16日,终日为4月26日,相间204天。夏季多高温天气,全年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为49天,≥35℃的日数为5天。民勤因地理、地形条件影响,白天升温快气温高,夜间降温快,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日较差15.2℃,极端最大日较差32.3℃。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常0℃的初日平均为3月13日,终日为11月11日,相间244天,活动积温3655.6℃。≥5℃的初日平均为4月6日,终日为10月22日,相间201天,活动积温3476.3℃。≥10℃的初日平均为4月24日,终日为10月3日,相间164天,活动积温3114.7℃。≥15℃的初日平均为5月20日,终日为9月12日,相间116天,活动积温2421.6℃。各级界限温度初、终间隔日数变化不够稳定,最长最短相差30天以上。县境内各级温度的初终期一般相差5天左右,积温值在县境内中部较东西部低200~300℃。就热量条件而言,该县耕种二季不足,一季有余,夏作物收割后尚有60~70天适于喜温作物的生育期。

(3)地温和冻土

1985年前,地面温度年平均为9.9℃。一年中7月最高为28.2℃;1月最低为—9.8℃。地面极端最高为70.6℃(1966年7月18日),极端最低—33.9℃(1975年12月16日)。地中5~20厘米温度一年中3月~11月均大于0℃。地表零厘米土壤冻结日期为10月25日,解冻日期为4月9日;地中10厘米深处土壤平均冻结日期为12月11日,解冻日期为3月7日;30厘米深处土壤平均冻结日期为12月11日,解冻日期为3月7日。历年最大冻结深度为115厘米。1986年~2000年,地面温度年均为10.9℃。一年中7月最高为29.0℃;1月最低为—9.6℃。地面极端最高为71.2℃(1999年7月30日),极端最低为—34.1℃(1991年12月27日)。地表零厘米土壤冻结日期为10月28日,解冻日期为4月6日。15年最大冻结深度为115厘米。

(4)降水与蒸发

降水年平均降水量为115毫米左右,资料记载最多年份为202毫米(1994年),最少年份为38.6毫米(1959年)。年平均降水相对变率为27%~30%,一年中12个月降水变率最大为156%,其它各月均大于50%。4月~7月夏作物生长期降水量为46~54.4毫米,5月~9月秋作物生长期降水量为95~96毫米。县境内降水地域分布大致自西南向东北递减,红崖山西南130~140毫米,红崖山至县城110~130毫米,县城至西渠90~110毫米,西渠至内蒙边境60~90毫米。

降雪、积雪年平均降雪开始日期10月26日,最早年份出现在10月1日,最晚为12月1日。平均终止日期4月11日,最早年份3月10日,最晚为5月29日。平均降雪期为170天。最长为200天,最短129天。各月比较,1月最多,平均降雪日数为1.7天。最多年份15天,最少2天;6月至9月未出现降雪。历年平均积雪日为5.4天,最大积雪深度7厘米,出现在1968年1月22日。蒸发年蒸发量2644毫米,降水与蒸发差额2529毫米,是降水量的23倍。降水少,蒸发大,空气相对湿度小,平均相对湿度最大为52%,4月最小为35%。

二、水资源

1、水文

明、清前水资源较丰富,清朝中后期随着开垦的加剧,水资源逐渐减少,20世纪中后期民勤变成极干旱区域。干旱指数为24,由西南向东北,随降水减少而增加。本地无自产径流,地表水均为积雪溶水。惟一的地表径流水源系发源于武威盆地汇流入县境的内陆河——石羊河。其上游为发源于祁连山区的古浪、黄羊、杂木、金塔、西营、东大河等支流,其径流源于祁连山雨雪水,出山后即被上游灌区引灌。在天然河道和古老渠道条件下,大量的地表水在河渠及田间渗漏转为地下水,在中游溢出地带汇集成白塔、清水、海藏、洪水、南沙、北沙等泉水河道。这些泉水又被中游灌溉区所引用,下泄到民勤盆地的水,是上、中游灌区不易利用的余水。其径流具有随上游人类活动能力及年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

2、地表水和地下水

(1)地表水资源

石羊河流入县境的水径流:20世纪50年代末期平均为5.88亿立方米,60年代后期为4.76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为5.22亿立方米。1969年后呈递减趋势,由1969年到1971年的平均4.52亿立方米,下降至80年代的2.35亿立方米。90年代初石羊河系流入民勤的地表水经流为1.54亿立方米,90年代末减少到1.03亿立方米。进入21世纪石羊河系流入民勤境内的地表水更少,2001年流入民勤地表水径流为0.37亿立方米,2002年为0.84亿立方米,2003年为1.5亿立方米,2004年为0.65亿立方米,2005年为0.43亿立方米。

(2)地下水资源

20世纪末,民勤绿洲区地下水资源灌溉渗漏补给1.4亿立方米、降雨凝结水补给2801万立方米、潜流补给5512万立方米,总计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为2.2亿立方米。地下水源合计补给量为3.2亿立方米,可开采量为1.1亿立方米。地表、地下合计可用水资源3.4亿立方米。由于地下水的不断提取,致使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质不断恶化,全县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4~1米,地下水埋深50年代为1~5米,2005年已低至12~28米,最深达40米。矿化度平均年升高0.4克/升,湖区处在灌区的最下游,平均高达4.18克/升。昌宁区成为全县地下水位下降最快,水位埋深最深的一个灌区,地下水年均下降1.12米,水位埋深达20米以上。

三、矿产资源

民勤县境内由于第四系覆盖甚广,基岩分布零星。自1958年以来,随着地方工业的发展,逐步对地矿资源开展了普查评价。现已探明的矿产种类有铜、铁、石膏、芒硝、食盐、煤炭等。芒硝和煤炭已开采使用,铜铁等金属矿产,不具工业开采价值。

1、金属矿产

阿拉古山北东针铁——褐铁矿点地理坐标为北纬38°23′40″,东经103°12′32″,直距3.28千米。该矿品位虽达工业要求,但规模太小,矿体沿走向变化亦大,故属矿化点,可作为今后寻找同类矿床的线索。马祖庙铁矿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南70°东,径距县城113千米。主要成份为磁铁矿,铁品位达25%。红崖山铁矿点位于民勤县城南60°西,径距县城32千米。铁品位25%,最高达34.32%。红崖山西铁矿点位于民勤县城南48°,径距县城34千米。地质储量约为34.9万吨。野芨里铜镍矿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正东,径距民勤县城70千米。镍品位0.36~0.62%,铜品位0.02%。

2、非金属矿产

(1)石膏

阿拉古山南东石膏矿点地理坐标为北纬38°21′54″,东经103°11′52″,直距2千米。矿层分散,可采厚度小,矿质不佳,经济价值较小。石口子石膏矿点位于民勤县城北55°51′东,距县城107千米,品位含矿率60%。主要为块状、雪花状石膏。

狼刨泉山石膏矿点位于西硝池南50°县城西43千米处。储量约60~70万吨。

(2)盐类

民勤县盐类储量丰富,大小不一的盐湖有:白土井、汤家海、青山湖、黄草湖、麻山湖、嘴头湖、头道湖等。总体分布于阿拉古山——四道山一线之南北两侧。第四纪以来,特别是近代气候干旱,蒸发作用强烈,对盐类矿产的形成较为有利。盐湖区的盐类矿产主要以表层卤水和与其有关的沉积芒硝矿为主。白土井盐池位于民勤县城东南方向约24千米处。该盐池自1958年开始,由县食品公司小规模土法开采。

因产量低,食盐质量差,于1974年暂停生产。马莲泉盐矿点位于民勤县城西南50千米处,1958年建立盐厂,并进行大规模的开采,后因食盐质量差停采。汤家海盐矿点径距民勤县城东南50千米处,面积15平方千米,成份多系岩盐及芒硝。

苏武山盐矿点距民勤县城7.5千米,盐池面积1.5平方千米。该矿池盐色白、质细,明代中期开始开采。民国28年(1939年)8月,设苏武山榷运盐分局,1983年停产封禁。

(3)芒硝

白土井北芒硝矿位于白土井采盐区北约2千米的另一沉积洼地中。1965年曾进行短期开采,矿石比重约1.7,品位90%,地质储量约12万吨。狼刨泉山芒硝矿点位于民勤县城北48°东,径距县城25千米。主要成份为含水芒硝岩盐石膏,远景储量738.6万吨。苏武山芒硝矿点位于民勤县城南东10°,径距县城12千米。芒硝、钙芒硝、卤水远景储量21.8万吨,含盐远景储量19.8万吨。

(4)煤矿

唐家沟煤矿床位于民勤县西北,距县城136千米。年产量达3万吨。初步探明,煤蕴藏量约2465.9万吨。青苔泉南煤矿位于阿拉善右旗东,距民勤县城160千米。由砂砾岩、砂岩、粉砂岩、炭质碳页夹煤层组成。主要成份:半暗煤、全暗煤、半亮煤、全亮煤。储量达5143.0万吨。青苔泉北煤矿位于阿拉善右旗东,距民勤县城160千米,煤系地层长约6千米,宽约3千米,煤层较稳定,煤质为长焰煤。储量达5890.4万吨。红沙岗煤矿位于民勤县城西73千米处,煤层较稳定,煤质为长焰煤,储量达3.7亿吨。

(5)石墨矿

位于民勤县唐家鄂博山,距县城100千米,是一处国内迄今发现少有的大型晶质细鳞片石墨矿床。矿区共有6个矿体,现探明的1号矿体47—55勘探线,矿石储量667.73万吨,矿物量(固定碳含量)为60.83万吨,属优质天然石墨品种,固定碳含量达9.11%,首期开采地段平均含量高达9.64%,品位变化系数为19.94%。矿山裸露地表,宜于露天开采,剥采比为0.56。

四、生物资源

1、药类植物

有苈子、茵陈、甘草、枸杞、麻黄、艾叶、车前、益母草、白茨果(俗称酸胖)、充蔚子、莱菔子、锁阳、苁蓉、紫苏、薄荷、大黄、牛子、马勃、蒺藜、蒲公英、败酱草、大蓟、小蓟、苍耳、芫荽、马鞭草、王不留行、冬葵子、芝麻、何首乌、百草霜、土茯苓、小茴香、大茴香、蓖麻、蔓菁子、菜花、二丑、芍药、白芥子、菟丝子、苦参、天券子、荆芥、沙参、青葙子、黄芪、木香、莎草、马莲子、玫瑰、黄蒿籽、风眼草、二花、瞿麦、红柳花、青蒿、扁蓄、透骨草、沙葱、冬青、白蒿子、紫花地丁、菊花、牡丹、芸苔、板兰根、党参等。其中甘草、枸杞、锁阳、苁蓉为民勤名贵药品。大茴香种植面积广,以色鲜味香闻名。

2、农田、荒漠草场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有36科、115属、152种。

3、乔、灌树木

在极度干旱这一特定的自然条件下,民勤境内林木树种不论乔灌,多以沙生、旱生、抗热强的为主。这些乔木树种亦只是在沟渠两岸,除散见小片胡杨外,无大片森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开展林木土种选育和良种引进推广,试验野生灌木驯栽工作,品种渐增。据林业调查,全县林木树种有80种,其中乔木44种,灌木36种。20世纪50年代占居主要地位的是小叶杨、沙枣、白榆、旱柳、红柳、毛柳等。60年代以后,逐渐被速生群中的二白杨、新疆杨、沙枣、梭梭、毛条、花棒等代替。进入80年代,在水土比较好的农区,护田林发展成了以杨树等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在干旱荒漠区发展梭梭、毛条、花棒等防风固沙林,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果都有提高。

4、野生动物

兽类:珍稀动物石貂、盘羊、鹅喉羚等。哺乳动物三趾跳鼠、五趾跳鼠、长耳跳鼠(俗名跳兔子)、大沙鼠(俗名柴老鼠)、子午沙鼠(俗名黄老鼠)等。爬行动物沙蛇、水蛇。两栖动物青蛙、蟾蜍(俗名癞蛤蟆)。鸟类:珍贵鸟类白天鹅,红崖山水库、石羊河沿岸偶能见到。一般鸟类燕(青、灰两种)、野鸽、喜鹊、乌鸦、鸱鹄子、猫头鹰、啄木鸟等。鱼类:鲫鱼、绵鱼、无鳞草鱼、鲤鱼。昆虫类:蜂类蜜蜂、胡蜂、树蜂等。蝶类凤蝶、红蝶、花蝴蝶等。

5、饲养动物

家畜骆驼、牛、驴、马、骡、猪、绵羊、山羊、家兔、狗、猫、狐狸。家禽鸡、鸭、鹅、鸽等。昆虫蜜蜂。

(第五节)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有干热风、沙暴风、干旱、霜冻、冰雹、地震、盐碱、虫害等。

一、风灾

1、干热风

干热风也称为“热东风”、“火风”,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干热风天气表现为高温、低湿、偏东风的天气过程。其危害主要造成植物大量蒸腾失去水分平衡,生理机能受到抑制。特别在小麦灌浆期、成熟期危害最大。或引起授粉不良;或因失水而光合作用停止,造成叶面卷曲、萎缩、茎叶干枯、籽粒干秕。干热风一般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发生。相对集中时间为6月14日~16日、23日~25日、6月29日~7月4日、7月12日~14日、16日~18日。湖区由于靠近沙漠边缘,灌溉条件差,土壤渗漏严重,蒸发量大,树木稀少,地势低,气温高,因此干热风危害更为严重。干热风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只不过年际强弱不均而已。

历史上的主要干热风天气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