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民勤卷
2371200000007

第7章 经济(2)

1990年,县标准计量管理所督促企业采用产品标准,并要求企业建立标准化工作机制。1999年,督促棉花加工企业按标准文本和实物标准,组织收购加工。2003年,督促帮助棉花加工企业配备了与籽棉收购加工相适应的标准质量指标项目检测仪器及计量器具。2005年,建立标准化体系的省级试点企业1户。民勤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先后在全县实行工业企业标准化。

2001年,草拟了《机械沙障防沙治沙技术规范》、《生物沙障防沙治沙技术规范》等标准。同年,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实行农业标准化。1991年,全县进行了宣传贯彻《国家机关公文格式》、《发文稿纸格式》、《文书档案》三个标准的工作,1992年完成,进入了全面应用阶段,实现了公文管理标准化。

三、质量管理

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颁布后,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延伸至县一级。经过一年的学习与宣传,从1994年起对产品质量进行了依法管理。对产品销售环节和生产领域的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查,对产品质量合格企业进行了资格认定,建立企业质量档案。

四、计量管理

1979年9月,对全县度量衡器具进行了普查。1981年,对全县40个单位的计量衡器252件进行抽查、检验和修配。1982年8月24日开始,对县属厂矿、企业、商业、供销、粮食、物资、卫生等系统的经营网点、社队企业及各系统主管部门的计量管理重点进行了检查验收。至2005年,全县各种计量器具准确度达到99%以上。

五、特种设备管理

自2001年起对锅炉、压力容器、管道、特种设备实施监督管理。2002年,对县境内的“锅容管特”设备进行了普查登记。2003年,普查登记液化气钢瓶1650只,实施特种设备检查6次,消除存在隐患液化气钢瓶68只,隐患整治率91%,实行液化气瓶产权转移4966只。2004年,确定了对新增特种设备实行先注册登记后运行,凡未通过安全检验的特种设备不得运行的管理规定。2004年底,设备登记在用特种设备安全检验率、操作人员持证率、重大事故结案率分别达到100%,特种设备无一例重大事故发生。2005年,督促1845台(只)特种设备接受了安全检验,其中锅炉32台、压力容器10台、起重机械15台、电梯1台、安全阀30台、液化气钢瓶1786只、压力表32块、压力管道2000米。

(第五节)土地管理

一、机构

民勤县土地管理局成立于1988年3月。2002年6月,将民勤县土地管理局和民勤县矿产资源管理局合并,成立民勤县国土资源局,内设5个股室和3个科级事业单位,即人秘股、地籍股、用地股、矿产股、监察股和民勤县土地储备中心、民勤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民勤县土地资产管理所。至2005年有在职人员25名。

二、地籍管理

1、非农业用地清查申报登记、发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勤地籍管理没有专门的行政机构。1988年5月,民勤县成立了非农业用地清查领导小组。1988年6月,全县非农业用地的清查丈量工作在城乡普遍展开,共清查丈量城乡国家、集体单位854个,城乡个人住宅54265处,全县共清查出非农业用地94848.08亩,其中国家、集体单位占地9133.65亩,城乡居民宅基地占45850.85亩,城乡及村组内部公共用地39854.08亩,城乡专业户生产用地10.1亩。1988年9月30日,全县非农业用地清查工作的第一阶段实地清查丈量、登记造册工作全部结束。城乡国家、集体单位占地中,建筑占地1907.61亩,非建筑占地7226.04亩;城乡居民宅基地建筑占地16731.50亩,非建筑占地29119.35亩。在全县非农业用地当中,原属耕地21070.74亩,老宅基地10688.058亩,荒地63089.282亩。

全县非农业用地占总耕地面积92万亩的11%。在94848.08亩非农业用地当中,城乡国家、集体单位用地占非农业用地总面积的9.6%;城乡居民宅基地占地,占非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8.32%;城乡及村组内部公共用地占非农业用地总面积的42%;城乡专业户生产用地占非农业用地的0.01%。全县城乡非农业用地中,合法占地93905.63亩,非法占地942.45亩。其中非法占地中,主要是城乡居民宅基地超标准占地,面积达907.61亩,占了非法用地942.45亩的96%,超标准占地户4528户,占了总户数的8%。共查处其他非法占地案件38起,非法占地35.25亩,其中非法买卖转让的9件,占地7.4亩。

在国家集体单位占地当中,查出4个单位未办理正式用地手续,需补办用地手续面积达358亩。有关部门对已查出的违法占地问题进行了认真处理。全县城乡处理非法占地应收缴多占地赔偿费172975.35元,罚款12533.95元,拆除房屋10户34间,恢复耕地1223.2平方米,拆除临时建筑物收回土地15958.9平方米,补办用地手续的单位4个、面积358亩。全县合计清查处理面积929.72亩。

2、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

1989年11月,对全县19个乡(镇)的集体土地建设用地进行登记发证。1990年6月,全县19个乡(镇)241个村、1671个社的发证工作已全部结束。全县应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5075户(个)、49075宗地,已发48261宗地,发证率达98.34%。1993年,民勤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详查)工作全面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2000年4月,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开始,首先在三雷乡进行试点。接着对环河、西坝片的8个乡镇,68个行政村的集体土地进行了登记发证工作。

3、城镇地籍分类情况

1993年10月~1995年6月,民勤县土地管理局对城镇地籍进行调查。调查宗地3171宗,设置界址点9002个,编绘地籍图34幅、宗地图3171幅。对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分为10个一级类型,16个二级类型,总土地面积6125885.3平方米,各类型的用地面积如下:

(1)商业、金融业用地67宗、面积244799.4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209234.5平方米,金融保险业用地35564.9平方米。(2)工业、仓储用地57宗、面积873086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4.25%。其中工业用地70964平方米,仓储用地163392平方米。(3)市政用地7宗、面积371075.7平方米,占总面积的6.06%。其中市政公用设施用地29884.5平方米,绿化用地341191.2平方米。

(4)公共建筑用地95宗、面积787072.2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2.85%。其中文、体、娱用地48689.4平方米;机关、宣传用地423999.4平方米;教育用地262945.3平方米;医疗卫生用地51443.3平方米。(5)住宅用地2848宗、面积1035638.5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6.9%。(6)交通用地面积842182.3平方米,占总面积的13.7%。其中其它交通用地838352.7平方米。(7)特殊用地3宗、面积14180.4平方米,占总面积的0.2%。其中军事设施用地8821.8平方米,监狱用地5358.6平方米。

(8)水域用地面积54332.9平方米,占总面积0.88%。(9)农用地面积1683101.3平方米,占总面积的27.48%。其中旱地1582235.3平方米,园地100866平方米。(10)其它用地面积220416.3平方米,占总面积的3.6%。

4、土地使用权变更

有偿出让:1996年,民勤县土地管理局对新增建设用地一律实行有偿出让制度。当年出让土地1宗、面积5867平方米,收取出让金12万元,首创土地有偿出让的先例。挂牌出让:从2003年开始,民勤县国土资源局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对国有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管理,逐步推行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

2003年,民勤县国土资源局按程序先后对11个单位的11宗、面积31483平方米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以挂牌方式进行了公开出让,当年实现土地收益589.1万元。2003年~2005年,全县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公开出让用地77宗、面积367735平方米,取得土地收益3000多万元。

(第六节)农业

一、农业种植

1、农业机构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设卫,掌印守备兼理屯事。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水利通判,专司柳林湖屯田事宜。乾隆十八年(1753年)通判裁,屯田事宜由县衙户房管理。中华民国时期,农业事宜由建设科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农业生产先后受建设科、农业科、农牧局、农林局管理。1997年,县农牧局成立。至2005年,农业系统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1名。其中高级农艺师5名,农艺师、农经师36名,助理农艺师、农经师60名,技术人员70名。

2、农业开发

民勤农业的开发始于汉代。在此之前,民勤绿洲为少数民族游牧之地。汉太初三年(前102年)以军屯形式,迁中原18万人于河西,其中驻屯在原休屠牧地的当有数万人。他们是民勤这片土地上的第一批农业劳动者,为民勤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农耕文明,使谷水下游的垦殖活动,延续到西汉末年。红崖山南麓草甸平原和北侧的大西河、东大河之间的冲积平原,即今天的环河、坝区狼刨泉山以南已发展成相当规模的灌溉农业区和较稠密的绿洲聚落,其时,此地已形成农牧业结合的生产结构。

随着农牧业过渡区物资交流的相互促进和南北向交通线的发展,沿休屠县(今民勤蔡旗、武威三岔一带)、宣威县(今民勤县西南)、武威县(今民勤县东北)一线逐渐发展为民勤最繁荣富庶的地方。东汉时,垦区并无扩大,有的垦区甚至弃耕。户口比西汉减少了近一半,但中原农耕文明与当地游牧文化继续融合,农户兼营养畜,牧户也习耕种。东晋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农业生产水平倒退。永嘉六年(312年)吐谷浑掠民勤县东北疆土,居民被掳三分之二,垦区遭到袭扰。前凉时期,统治者积极组织开荒种地,发展农业生产,出现过空前繁荣景象。隋唐之际,民族纷争。

唐代为保证凉州安全,在区内屯兵,戍守之余,并进行一些小规模垦种。广德二年(763年),吐蕃占凉州,统治全境,境内几无固定居民。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民勤被蒙古族据为牧地。明朝初期,推行了“寓兵于农”的政策,“每卫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垦”。“每军授田50亩”,“无事为农,有事为军”。同时,将元朝贵族的领地,佃给由内地招募来的农民进行垦种。洪武五年(1372年)秋,从山西、河南迁来2000余人,到今薛百、蔡旗一带垦种。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军民垦地总数已达20万亩。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开征水牌税,按牌供水,至嘉靖中,长城以内已建成相当规模的灌溉农业区。

清代移民垦荒,达前所未有程度。垦区已突破明长城,向边外扩展。雍正十二年(1734年)请准开垦柳林湖、潘家湖。道光五年(1825年)熟地已达37.8万亩,人口增至18.45万人。至民国年间,战争连年,盗贼纷起,疫病流行,官吏、军阀肆虐。为避兵役差税,人口大量外流,农业生产极不稳定。民国37年(1948年),人口减为11.39万人,但绿洲区已有耕地90万亩。

1949年~2005年,全县年均耕地面积为93.79万亩,其中1953年最多为103.28万亩,1972年最少为89.72万亩。20世纪70年代后,为维护绿洲生态安全,缓解湖区等乡镇群众贫困局面,县委、政府先后组织西渠、东湖、大坝、薛百寺分镇部分村社群众到昌宁、南湖、勤锋农场等地移民就水、垦荒种地。至2005年昌盛乡共有耕地54096亩,南湖乡实有耕地22800亩,全县共有耕地92.41万亩。民勤绿洲已建成河、渠沟配套,井河混灌,调水与节水并存,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大型灌溉农业区。

3、农业区划

1980年7月,遵照国务院关于在全国进行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要求,民勤县成立了农业区划办公室对县境内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查,编写了《民勤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将全县划分为3个一级区、5个亚区、8个三级区。

(1)南部环河井泉灌溉粮油区本区包括石羊河东西两岸的重兴、蔡旗两乡。全区人口15718人,耕地37670亩。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瓜类、薯类、饲草等作物。

(2)中部河、井混灌粮油经济作物区本区位于阿拉骨山、黑山、红崖山、鸡冠山以北,系金川河与石羊河下游的冲积、洪积和湖积平原,扩及民勤县盆地的全部农业区。地势平缓,坡降在1%左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本区根据不同的地理、水文地质条件,又可分为两个区,即:昌宁井灌粮、油经济作物区农业人口6215人,耕地30433亩。本区适于种植小麦、大麦、胡麻、甜菜、瓜类、葵花、洋葱、辣椒等粮油经济作物。红崖山水库河井混灌粮、油经济作物区依其地理、水文质条件,又分为5个三级区:坝区井河混灌粮、棉、油、糖、蔬菜、饲草区。夹河河井混灌粮食、经济作物区。泉山井河混灌粮、油、经济作物区。湖区南部河井混灌粮、油、白兰瓜区。湖区北部河水灌溉粮食、经济作物区。

(3)农田外围防风固沙荒漠草场区本区分布于农田绿洲外围。西、北、东向外延至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右旗分界线,总面积2310.1万亩。依据不同地貌和自然地理条件,分为三个亚区。农田外围造林种草防风固沙区。面积约55万亩,是保护农田的最重要屏障。天然植被保护区。面积122万亩,是绿洲防保体系中的第二道防线。荒漠草场牧业区。本区由稀疏的沙生、旱生、小灌木和草本植物构成荒漠草场植被。

4、农产品产量

粮食生产一直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占最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