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武威通志·民勤卷
2371200000008

第8章 经济(3)

历史上,民勤风多沙大,干旱缺水,粮食产量很低。自明、清至民国时期,粮油生产一直不能自足。农民逃荒逃难的情况多有发生。特别是民国后期,这种情况更是普遍而又突出。1949年粮食亩产仅48.5公斤,总产量只有3113.7万公斤。按当时人口计算,人均占有仅155.9公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粮食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也由于工作上的失误和自然灾害等原因,粮食生产几次出现峰谷差异。1950年至1956年,在农村推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解放。1956年粮食亩产达85公斤,总产达7161.8万公斤,平均每年增长18.57%,7年增长130%。1957年至1962年,除自然灾害外,在指导思想和工作上有失误,导致1962年粮食亩产下降到了32.5公斤,总产下降到2184.6万公斤,平均每年下降11.5%。1970年,粮食亩产上升到111.5公斤,总产上升为6761.5万公斤,经济作物也有了发展。

1976年,出现了亩产增百斤的好形式,粮食单产达到178公斤,总产突破1亿公斤大关,达到了10411万公斤。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调整了种植结构,科学种田有了进一步发展。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由过去占总播面积的80%以上逐步调减为69.7%,经济作物由1981年的11%调增为21%。1990年,粮食种植44.62万亩,单产296公斤,总产达13.2万吨。

1995年后,在农村继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按照市场化要求,推行粮经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稳保粮食生产,扩大经济发展。全县粮食播种面积39.73万亩,单产343公斤,总产量13.62万吨,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种植业以“高产优质、高效节水”为目标,广泛进行间作套种,全县间作套种面积20.4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51.3%。2000年,全县农业生产在稳定农产品总量的基础上,以农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为主导,以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为方向改进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0.9万亩,其中间作套种46万亩,单产达371公斤,总产量为14.9万吨。

2005年,粮食播种面积为34.99万亩,单产400公斤,粮食总产量17.99万吨。1990年,全县经济作物以棉花种植、油料、甜菜、茴香、葵花籽、黑瓜籽、鲜食黄白蜜瓜的大宗生产为主,经济作物面积18.2万亩,全县经济作物总量达16.74万吨,总收入4.17亿元,产品优质率达到85%,综合商品率达到75%。2000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48万亩,总产量24.66万吨,收入3.6亿元,农产品优质率达61%,综合商品率为63%。蔬菜生产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增长较快,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精细品种增加,新建日光温室374座,棉花、茴香、葵花籽、黑瓜籽、油料、鲜食瓜均为主要种植品种。2005年,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2.92万亩,粮经草比重为37:45:18。

5、农作物病虫害

境内曾发生的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很多,危害程度随种植品种、区域和年份各异,主要有麦类病虫害16种,杂谷类病虫害27种,经济作物病虫害21种,果菜类病虫害48种。

6、农作物品种

1999年,全县主要小麦品种有永良四号、C8145、8132—9、8132—10、武春121,玉米品种有丹玉13号、中单二号、掖单22号、豫玉8703、凉单一号,棉花品种有新陆早一号、新陆早七号,葵花品种有新葵杂4号、新葵杂6号、美国G101、食葵DK119,瓜类品种有黄河蜜3号、玉金香、银帝白兰瓜、新籽瓜1号、伊丽莎白、宁夏红、西瓜8号、郑杂9号、黑蜜二号、红优二号、新红宝、郑杂5号、P2、丰收二号、哈密瓜,蔬菜品种有猪大肠辣椒、羊角辣子、大辣子、美国一号辣椒、美国红辣椒、紫长茄、丰抗70、丰抗80、花樱萝卜、白水萝卜、红水萝卜、心里美、长春密刺、早魁蕃茄、临蚕二号,其它品种有海花一号花生,草木栖、紫花苜蓿饲草。

7、农业项目

(1)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由国家投资227.35万元,始建于1987年,于1990年全部建设完成,1991年通过验收。项目牵头单位为县农业局,实施地点在县农技中心、种子公司、大滩乡、双茨科乡、泉山镇、红沙梁乡、东坝镇、夹河乡等地。通过培肥设土,改造中低产田21万亩;以县原种场为重点,进行土壤改良、渠道衬砌、机井更新、农机具购置、种子储藏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种子繁育体系;成立乡镇农技服务站20个,配备农技专干,购置植保器械,修建农药化肥库房、农技站宿舍及门市部等基础设施项目。初步建成了商品粮生产基地。

(2)“八五”第四批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59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0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40万元,地级配套资金30万元,县自筹配套资金120万元。该项目是国家计委、农业部、水利部立项下达的国家级建设项目。由民勤县农牧局和水利局牵头负责,于1995年开始在全县20个乡镇及农技中心进行实施,1996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1997年通过验收。建设内容包括农业、水利两大部分共七个子项目。农业部分,累计建成良种繁育体系玉米制种基地1000亩,购置种子加工处理、检验检测设备和其它农机具14台(件),打井6眼,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0万亩,发展地膜粮食6万多亩、吨粮田5万多亩,优质新品种推广40万亩。水利部分,衬砌支渠40千米,田间配套1.868万亩,节水试验站建设等。

(3)优质啤酒大麦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92.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121万元,省级配套资金19万元,市级配套资金26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6.5万元。始建于2002年,2003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同年7月通过验收。由民勤县农牧局实施,重点强化节水灌溉设施,良种扩繁体系,在县原种场和农技中心试验场建成1000亩良种繁育基地,在蔡旗乡、大坝乡、三雷乡、东坝镇、大滩乡、原种场、良种场建设2万亩生产基地,共埋设低压输水管道节水灌溉农田面积1000亩,改造机井5眼,衬砌渠道35千米。

(4)万亩沿沙现代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园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50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000万元,项目执行单位自筹500万元。项目建设由民勤县种子公司在黑河滩原种场分三年(2002年~2004年)完成,于2004年3月通过验收。重点建设了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园10000亩,引进培育出换代品种10个,年繁育种子量达到367万公斤。建成10万头(只)优良种畜繁殖场一座。建成三代高保温自控管理日光温室200座。建成节水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园1万亩。

(5)甘肃河西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42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60.58万元(含基础设施162.05万元,设备购置83.00万元,建设期利息15.08万元),流动资金157.42万元,其它2.00万元,项目到位资金398.06万元。项目建设由民勤县种子公司在种子公司原种场、东关经济开发区分2年(2003年—2004年)完成,于2004年10月通过验收。重点建设了规范化瓜菜原种繁育基地500亩,购置了配套种子加工机械,修建了种子加工车间及种子仓库各一座共1200平方米。

二、农机

民勤县农业机械管理局于1959年11月成立,1962年3月宣布撤消。1966年,经县人民委员会批准恢复,与民勤县农机公司合署办公。1971年单独设立,更名为“民勤县农机革命领导小组”。1974年3月撤销“农机革命领导小组”,恢复“民勤县农业机械管理局”。1997年,由行政局改为行使部分行政职能的县政府直属事业局,内设行政、业务、财务股,有职工14人。农业机械管理局下设农机监理站、农机研究所、农业机械化学校、农机修理制造厂、乡镇农机站、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农业机具是农作活动中必需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使用的工具简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各种改良农具。

1955年以来,有了畜力农机具。1958年有了机械化农具。从1958年到1970年农业机械出于全县推广阶段,1971年到1982年农业机械出于普及运用阶段。1982年到2005年农业机械出于高速发展阶段。1990年,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79247马力。大中型拖拉机929台,手扶拖拉机8165台,机电井8029眼。199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17388马力。大中型拖拉机1022台,机引农具1034部,小型拖拉机21657台,机引农具35169部,排灌机械电动机、柴油机分别为12954台和820台,农用水泵11036台,农用汽车269辆。200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937712马力。大中型拖拉机1098台,机引农具2679部,小型拖拉机34854台,机引农具60173部,排灌机械电动机、柴油机分别为12194台和2130台,农用水泵13672台,农用汽车252辆。

200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122684马力。大中型拖拉机1261台,机引农具3786,小型拖拉机39882台,机引农具73345部,排灌机械电动机、柴油机分别为12489台和2130台,农用水泵13967台,农用汽车252辆。

1、耕整地工具

犁,有老犁,是最早的耕地工具,1955年后为新式步犁所代替,目前农户还在用,农场经营者和部分家庭已用机械替代畜力,畜力犁、耙、耱渐成历史。

2、播种工具

摆耧,是古老的播种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自河套引进。丢耧,1957年,该县木工发明自制。畜力播种机,1955年,引进波兰造15行播种机,后又引进国产12行条播机和10行播种机。20世纪80年代由于中小型拖拉机大量使用,全县基本实现了播种机械化。

3、收获、脱粒工具

从明清以来一直沿用镰刀,现在虽有少量收割机,只用于单种麦田,未普遍使用。脱粒工具主要靠石磙子,也有部分地方使用过脱粒机,尚未普遍使用。20世纪末,对大面积单种的小麦开始了大型机械收割。

4、灌溉工具

除河水灌溉外,地下水成抗旱的重要水源,其汲水工具有:斡杆、漏斗、辘轳、斗式畜力水车、管式畜力水车、改良人力水车、畜力水车、柴油机平泵、潜水泵、深进泵。

5、运输工具

木轮大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长时期内,是短、长途运输的主要工具。独轮手推车,民间使用历史悠久,至20世纪70年代全部为新式架子车代替。胶轮大车,20世纪60年代普遍使用。架子车,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农家备有,90年代中期,逐渐被机动三轮车取代。拖拉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在农村使用、发展。1980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01台,手扶拖拉机1807台。1985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34台,手扶拖拉机2170台。1990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929台,手扶拖拉机8165台。1995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22台,小型拖拉机21657台。2000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98台,小型拖拉机34854台。2005年,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261台,小型拖拉机39882台。汽车,20世纪80年代引进农用。1990年,全县有农用汽车201辆。1995年,全县有农用汽车269辆。2000年,全县有农用汽车252辆。2005年,全县有农用汽车252辆。

6、植保工具

有喷雾器、喷粉器、联合喷雾喷粉机、烟雾机、粥雾机,超低量喷雾机及喷烟(火)机等多种类型。

(第七节)畜牧

一、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勤县无专职畜牧草原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畜牧生产分别归建设科、农业科、农牧局、农牧科、农业局、农林局管理。1985年11月,县畜牧局成立。2005年,县畜牧局下设畜牧兽医工作站、草原工作站、白猪育种场、养蜂技术服务站及18个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

二、畜牧概况

民勤有广阔的天然草场资源,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在西汉以前,这里是水草丰美的湖滨草原,游牧民族环湖放牧。汉武帝时农牧业比较发达。隋唐以后,农牧业进行了长时期反复的交替,加之社会动荡,居民迁居不定,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农业大规模地开发,种植业占了绝对优势,畜牧业在优势的草原条件下继续发展,并同农业相互促进,成为今日半农半牧格局的基础。明代,军民屯田,既垦殖、又戍边,仅军马就达1500多匹。清道光六年(1826年),仅蔡旗堡、青松堡、红沙堡三地,就养马3500匹。到了清代中期,养骆驼勃兴,最多年份达4万峰,最少年份也有1.4万多峰。清末民初,农业呈衰落趋势,牧业也遭同样厄运。尤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骑五军驻河西,连绵不断的军征拉差,大搞“以马代丁”、“以驼代丁”,百姓苦不堪言,畜牧业特别是大牲畜养殖受到严重摧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也迅速发展。1985年,全县大家畜存栏数7.34万头,生猪存栏数9.25万头,羊只存栏数15.7万只,牧业总收入达1135.49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12%。2000年,牧业生产已成规模,发展以牛羊等草食畜为主的规模养殖户1190户,牧业总产值7041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14.79%。

三、疫病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县畜疫泛滥成灾,因无良医良药医治,人们对疫病束手无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得到重视。全县先后建立了乡镇畜牧站,对畜禽疫病进行及时预防和治疗。村上普遍配有防疫员,每年春秋两季对畜禽注射疫苗和不定期补针,并经常指导农户进行圈舍消毒。1983年,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组织防疫注射队,对畜禽进行计划免疫。20世纪90年代后期,民勤县提出建设草业大县、畜牧强县的战略目标,畜禽防疫以“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养、防、检、治”四个基本环节的综合性措施。按照乡不漏村、村不漏社、社不漏户、户不漏畜的原则,开展年度春秋两次计划免疫,免疫率均在95%以上,基本控制了传染病、常见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与蔓延。

四、检疫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