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前全县无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机构。1980年开始,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开展了对全县马属动物的鼻疽、猪牛羊的口蹄疫、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等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检验工作。1997年,民勤县食品厂生猪屠宰检疫移交民勤县畜牧站管理,自此生猪检疫实行了集中屠宰,定点检疫。同年,在县城西郊新建牛羊专业交易市场1处,对城乡交易的动物活体和畜禽制品均要进行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和屠宰检疫,对其上市交易产品实行“两章一证”和“两证一标”的管理制度。2002年,全县动物实行免疫标识和回收制度,规定没有免疫标识的牲畜不得运输、交易、屠宰。至2005年,全县有动物检疫员41名(县级检疫员17名,乡级检疫员24名)、监督员6名。
五、畜牧区划
牧区包括红沙岗、东湖镇北山区、南湖3个牧业乡镇,总面积1979万亩。牧区可利用草原面积1274.76万亩,天然草场鲜草贮藏量约10.6亿公斤,按40%的利用率计算,年提供鲜草4.24多亿公斤,按每个羊单位日食鲜草4公斤,年食1460公斤计算,理论载畜量29.04万个羊单位,实际载畜量在1989年底为24.55万个羊单位。其中南湖牧区有可利用天然草原195万余亩,可食鲜草贮藏量约2.5亿公斤,按40%利用率调整后的鲜草产量为1亿公斤,可载畜6.85万个羊单位。北山牧区有可利用草原约500万亩,可食鲜草贮藏量4.5亿公斤,按40%利用率调整后的鲜草量为1.8亿公斤,可载畜12.3万个羊单位。红沙岗牧区有可利用草原面积约565万亩,可食鲜草贮藏量约3.6亿公斤,按40%利用调整后的鲜草产量为1.44亿公斤,可载9.8万个羊单位。
六、草原类型
砾质荒漠草场总面积约734.26万亩,占荒漠总面积的37.21%。其中可利用面积621.47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48.75%。沙质荒漠草场总面积约1080.21万亩,占荒漠面积的54.49%。其中可利用面积195.38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38.86%。盐生草甸草场总面积约164.46万亩,占荒地总面积的8.3%。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占可利用草场总面积的12.39%。
七、草原项目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
1970年到1979年,为了大力发展畜牧业,国家投资19.4万元在牧区打井17眼,开荒863亩。从1980年以来,按照巩固提高适当发展的原则,在全县兴建草原五配套点为主的水利工程,全县有井道987处,其中土井、镶井636眼,机井39眼。1990年以来由于气候干旱,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涝池和部分土井已经干涸,牧区水利建设以改造水源井、兴建草原“六化”家庭牧场为主。止2005年,全县牧区有圈道404处、住房2000间、圈棚4.31万平方米、草料地5.03万亩、水源井1036眼、围栏牧场8.06万亩。
(二)草原项目建设
飞播牧草该项目经甘肃省畜牧厅批复立项,1985年,在麻茨杆湖进行飞播牧草试验工作,当年飞播种草1万亩,试验成功后,先后在重兴乡扎子沟飞播4.34万亩,龙王庙飞播1.008万亩,野马泉、上案东沙窝飞播牧草1.501万亩。招鹰灭鼠该项目由甘肃省农牧厅立项实施,经过2002年~2003年两年的建设,采用人工预制栽植鹰架杆招鹰灭鼠,累计在红沙岗牧区栽植鹰架杆1200根,完成招鹰灭鼠60万亩。2000年以后,开始采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生物灭鼠剂C型肉毒素做毒饵进行草原灭鼠,完成面积达50万亩,实施人工补播牧草2万亩,灭效达92%,2004年通过省农牧厅验收。牧区开发示范工程项目1996年经国家农业部、国家计委批准立项,1997年启动建设,1999年项目建设完成,项目总投资300万元。工程以良种繁育、疫病防治、草原建设、技术服务四大体系为主体建设内容,三年内建成围栏草原1.02万亩,牧草种子繁育基地3500亩,人工种草5400亩,暖棚养殖50万平方米。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项目2001年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农业部列项,甘肃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农牧厅批准实施,项目总投资1360万元。项目建设人工饲草基地3万亩,基本草原建设1万亩,暖棚建设2万平方米,项目区域为原羊路乡、夹河乡、南湖乡。2001年至2002年完成项目建设,2004年通过省、市验收。
围栏改良采用6根铁丝,一根刺丝的标准化围栏,对部分飞播草原,“五配套”点,基本草原配套安装围栏设施进行封育、人工除杂草、补播改良,累计完成草原围栏14.5万亩。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牧区以“五配套”点为依托,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玉米、大麦等优质饲草料,储备冬春饲补草料。农区在风沙沿线乡镇村社退耕还草,累计建设人工饲草料基地25万亩。
(第八节)林业
一、机构
民勤自明朝建卫至清末无统一治沙造林管理机构,但风沙沿线的村民已自发组织“柳会”、“柴会”、“风沙会”和“风墙会”等组织兼管治沙造林事宜。民国2年(1913年),成立民勤县农林会和防沙委员会。1949年9月23日民勤解放,林业由人民政府建设科管理。1956年,民勤县林业科成立。1957年4月,县水利、林业二科合并为水林科,科内设林业股。同年下半年,改科为局,局内设林业科。1958年,林业科从水林局分出,成立民勤县林业局。1962年,林业局与农业局合并,成立农业科(后又改为农业局),科局内设林业股。1965年5月1日,农业局改为农林局,局内设林业股。1968年5月5日,农林局撤销,在生产指挥部设农林水牧组。1972年,恢复农林局建置,仍设林业股。1981年,农林分设局。2005年底,民勤县林业局局机关内设人秘股、业务股、计财股、审计股,民勤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退耕还林办公室挂靠林业局。
二、资源
天然林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勤有天然林资源28.83万亩,其中天然毛条林18.8万亩,主要分布于县西部的黑敖包和东部的阿拉古山、青山一带。天然红柳7.85万亩,白茨柴湾35万亩,主要分布于农田外围,还有分布于古河道柴湾内的天然胡杨林5589亩。1985年,有天然林资源62.37万亩,1990年,有天然林资源74万亩,1995年,有天然林资源109万亩,2000年,有天然林171万亩。2005年底,全县天然林面积290万亩,其中毛条林33万亩,红柳林10万亩,白茨林150万亩,霸王林15万亩,绵刺林15万亩,沙拐枣林18万亩,红砂林9万亩,麻黄林15万亩,猫头刺林9万亩,黑果枸杞、盐爪爪、珍珠、沙蒿等小灌木16万亩。
人工林资源
民勤自明代起就同风沙做着不息的斗争,积极营造防风治沙林带。1980年,有人工林53.16万亩,其中乔木林31.48万亩(沙枣25.26万亩,杨树4.94万亩,其他1.28万亩),灌木林21.69万亩(梭梭19.57万亩,花棒2577亩,毛条285亩,毛柳1.04万亩,红柳3415亩,其他4482亩)。活立木总蓄积15万立方米。有经济林4865.5亩,各类果树21.38万株(苹果2932亩、6.19万株梨树352.5亩、1.22万株;红白果505亩、1.47万株;楸树14.1亩、579株;桃树90.5亩、2767株;葡萄2亩、263架;杏树779.4亩、5.21万株;枣树190亩、6.89万株)。1990年,人工营林8万亩。1995年,人工营林23万亩,2000年,人工营林35万亩。至2005年,民勤县人工营林保存面积180万亩,其中防风固沙林136.13万亩,农田防护林29.5万亩,经济林14.37万亩。
树种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民勤县天然、人工林木树种为22科23属50种,果树有2科3属26种。林木种子主要为毛条、花棒、梭梭、沙拐枣等,年平均可采集1.7万多公斤。每年育苗3000亩左右(包括国营),出圃苗木2500万株以上。
林副产品资源林副产品主要为沙枣、白茨果(酸胖),丰年产量可达50多万公斤,中常年产量25万多公斤。修枝取柴3383万公斤。
果用林
20世纪80年代前,民勤的果用林建设发展较慢,多为农家房前屋后栽植,用于自食,未形成规模。1986以来,全县大力调整林业产业结构。至1996年,全县果用林总面积达5.4万亩,其中苹果1.5万亩,梨类2.3万亩,枣类1.02万亩,其它0.5万亩,人均占有果用林0.15亩。1998年连片定植枣粮间作100亩、酿造葡萄50亩以上。2000年,定植的100亩红地球葡萄,亩产达1000公斤。2001年由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投资50万元,建成鲜食葡萄恒温贮藏保鲜库1000立方米,年贮藏能力达100吨。止2005年,全县建成红枣、葡萄两大果用林基地。红枣面积由1998年的1.9万亩增加到2004年的近10.6万亩,建成优质红枣千亩示范区5处。建成酿造葡萄种植示范基地1.54万亩。现已拥有产业基地1.51万亩,建成新河橙槽村等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示范区5处。
三、林业区划
西沙窝荒漠区(黑敖包天然毛条林产种区、农田边缘封沙育草区)面积1208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072万亩。植被稀疏矮小,为荒漠化和沙生盐化草甸植被类型,覆盖度约10~30%。东沙窝荒漠区(阿拉古山、青山天然毛条林管理区、农田边缘封沙育草区)面积827多万亩,其中牧业用地占总面积的98.8%。区内分布着大小湖盆,牧草种类繁多,有珍珠、土蒿、沙蒿、狭叶锦鸡儿等,草势较好,为两牧业乡的集中放牧区。
农田绿洲区农田绿洲区按行政区域及自然条件分为5个亚区,面积366.56万亩。昌宁农田防护林区面积12.8万亩,占绿洲盆地面积的3.77%。环河农田防护林区面积17.90万亩,占绿洲盆地面积的4.98%。东、西坝防风固沙林、经济林区区划面积120多万亩,占绿洲盆地总面积的43.7%。泉山农田防护林、经济林区区划面积60.67万亩,占绿洲盆地面积的16.6%。
湖区(含夹河乡防风固沙林区)区划面积113.99万亩,占绿洲盆地面积的31.1%。
四、林业生产
历史上,民勤湖泊很多,水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较好。后因气候转旱,水资源减少及不适当樵采而逐渐衰败,明代就有了人们同风沙作斗争的记载:“明天启七年(1621年),飞沙拥城,参将杨孟希率众移丘,用柴草插风墙一万二十丈。思患预防,治沙培柳。”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县令齐正训率民工700人,沿河植树500株,植柳条1.3万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民勤有天然林约28万亩。1955年营造沙枣、毛条和红柳林达1.14万亩,成活率80%。1958年和1959年,两年造林29.7多万亩。
三年困难时期,因管理不善,乱砍乱伐成片林2万多亩,致使沙患复起。1964年至1965年,造林8.78万多亩,成活率在75%以上。1966年到1968年上半年,全县毁林开荒和滥伐树木1万多亩。至1973年,位于该县的河西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和支干林带已基本完成。林带全长408千米,总面积26.99万亩。1978年民勤县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止2004年底,工程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924.8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50.12万元,地方配套投资和群众投资、投工投劳折合2574.7万元。累计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55.9万亩,其中防风固沙林38万亩,农田防护林11.5万亩,经济林6.4万亩,完成封沙育林(草)成林面积75万亩。
五、林业项目建设
三北一期工程(1978年~1985年)共8年,国家投资267.02万元,地方配套投资44.4万元,其中造林补助费277.92万元,封沙育林费33.5万元,群众投资312.2万元,投工投劳26万个。全县营造各种人工林保存面积19.76万亩,占一期规划任务的112.90%,其中防风固沙林17.51万亩,农防林2.01万亩,经济林2298亩,“四旁”植树680万株,管护天然林木和封育植被12万亩。
三北二期工程(1986年~1995年)共10年,国家投资201.6万元,地方配套投资41.4万元,其中造林补助费200万元,封沙育林费20万元,中幼林抚育经费0.5万元,检查验收补助费1.15万元,飞播造林经费1万元,其他专项经费20.35万元,群众投资1554万元,投工投劳130万个。全县营造各种人工林保存面积23.63万亩,占二期规划任务的110.94%,其中营造防风固沙林12.31万亩,农防林6.86万亩,经济林4.47万亩,“四旁”植树1743.17万株,管护天然林木和封育植被35万亩,人工模拟飞播1000亩,低质林改造100亩,中幼林抚育11万亩。
三北三期工程(1996年~2000年)共5年,国家投资53.5万元,地方配套7.5万元,其中造林补助费55万元,封沙育林费6万元,群众投资50万元,投工投劳7.8万个。全县营造各种人工林保存面积7.25万亩,占三期规划任务的111.53%,其中防风固沙林2.4万亩,农防林2.66万亩,经济林2.2万亩,“四旁”植树373万株,管护天然林木和封育植被63万亩,人工模拟飞播1.1万亩,低质林改造3500亩,中幼林抚育1500亩。三北四期工程第一阶段(2001年~2005年)自2001年开始实施,省、市共下达人工造林任务5.28万亩,封沙育林任务4.28万亩。2005年底经上级部门检查验收,民勤县按要求,高规格的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
退耕还林建设
2002年,民勤县首次被列为全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当年完成省、市下达退耕还林任务2.5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5万亩,配套荒沙滩地造林1万亩。2003年完成1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6.5万亩,配套荒沙滩地造林6.5万亩。2004年完成3.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2万亩,配套荒沙滩地造林2万亩。2005年完成6.3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3万亩,配套封沙育林(草)5万亩。工程涉及全县17个乡镇、8个单位、171个行政村、434个社、9740个农户、43024人。
乡村林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