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一位理财经理说:“一万块钱今年可以买的东西,放在银行存一年,可能是一万零两百多,两百多的利息,那么您放在第二年再来买同样的东西的话,您可能要花一万零三百多块钱,也就意味着自己的货币缩水了。”
那么是什么导致存钱反而“赔钱”呢?是负利率。所谓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这种情形下,如果你把钱存在银行里,会发现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而缩水了。这就是所谓的存款但是实际收益为“负”的负利率现象。
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实际收益率=名义收益率-通胀率。存在银行的钱所得的利息赶不上钱贬值的速度。如果银行的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那么我们就说实际收益率是负值,因为把钱这样放在银行里实际上钱是在贬值。
在“负利率时代”,很多人在理财上陷入困境,要避免“负利率”就要通过投资去避开银行存款,可以通过保险、债券、基金、购房、炒股、期货等各种投资入手。
但是在“负利率时代”,投资也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如何投资,要经过充分考虑,盲目投资只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长春市民曹女士从存款中先拿出1万元作为本金投资到股市试探一下行情,没想到1个多月的工夫把2100多元赔了进去。曹女士在4月14日以799元的价格买入了1200股ST昌鱼,“当时的想法就是觉得手中有1万元的闲钱放在银行也贬值,可以用来投资,怎么还不赚点钱,可这股市行情和自己预期的一点也不一样。”昨日曹女士统计,5月24日ST昌鱼收盘价格是617元,按照这个价格计算,1个多月过去了,她总共赔了2184元。
长春市民栾先生在2008年3月份的时候,经朋友推荐,投资了1万块钱,以1元的认购价买了宏方科讯。从认购开始,这只基金就一直没赚过,最高价格是076元,5月24日该基金的净值已经跌至06599元。1万块钱已经缩水成了6599元,3401块钱“打了水漂”。
早在2007年3月18日,中央银行就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之前的252%提高到279%,以缓解负利率的出现。不过,这个做法并不能有效地阻止负利率的到来,随后长达17个月,中央银行利率水平始终落后于通货膨胀。进入2008年,以CPI约7%、一年期定期存款税后利率393%计算,居民储蓄净减少超过3个百分点的损失,实际负利率水平已经达到惊人的程度。
对是否应通过加息扭转负利率现象,也有不同的看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负责人说:“这一现象在国内外是非常罕见的,负利率扭曲了资金价格,我建议应该尽快加息,尽快恢复正利率水平。”过去两年时间没有大幅提息并及时扭转负利率有两大原因:一是决策者还是希望低通胀、高增长这一黄金增长格局延续的时间更长一些,使经济发展持续更久;二是认为加息对于食品性和结构性通胀不会产生太大效果。
经济学家许小年对于目前的通胀形势,他认为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断加息,将贷款基准利率拉高至10%以上,中国要吸取日前越南恶性通胀的教训,不能重蹈覆辙。越南日前加息200个基点提升到14%,这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将贷款基准利率从7%左右加到14%。
反对加息者则认为,现有的货币政策同样可以起到紧缩货币环境的效果,中央银行几乎每月一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保持着高强度的公开市场操作,多余的流动性被有效对冲,在利率传导途径严重不畅的情况下,加息的负面效果多于正面效果。
因此要寻找一个有效政策,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有效防止通货膨胀发生,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2010年10月我国在几年没有加息后,第一次上调了存款的基本利率。
5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张美琳和张丽琳是姐妹俩,刚参加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不过总算够生活开销,不必向父母伸手。然而好景不长,两个月后,姐妹两人不得不向父母求助,父母问其原因,居然是源自一次被骗经历。两个月前逛街的姐妹俩,路过一家化妆品店,该店向姐妹俩推销自称是直销某品牌化妆品,便宜出售。姐妹俩验看化妆品,发现的确是“真品”,经过讨价还价,便以200元的价格从该店购买一套“价值”600元的产品。以为捡了大便宜,用了以后才发现质量有问题,皮肤还起疹子,姐妹俩去讨说法,结果人家说:“这么便宜还想买好东西?”之后姐妹俩接受“教训”,近两个月来买的东西全是高档货,所谓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结果导致经济拮据,不得不向父母求助。
很多人在消费上存在误区,比如“只买贵的,不买对的”,“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等。人们所产生的不必要消费往往都是来源于这些片面想法,因此如何保证正确的消费行为是我们每个人都关心的经济问题。
购买一个商品,无非就是考察其用途和价格两个主要方面,用专业的经济学眼光看待就是考虑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所有的劳动成本;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一个农民种植西红柿,如果生产出来是自己吃,那么西红柿就具有使用价值,被吃掉的西红柿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没有发生经济活动。非商品的物品绝对没有价值,只有商品和商品交换才涉及劳动时间和劳动时间的比较,而不去交换的东西是没有必要探究物品背后的劳动时间的。
那我们在消费中应该如何选择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呢,这就涉及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了。
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是错误的,我国自古也有“物美价廉”的说法,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新加坡航空公司自1972年成立以来,已经连续35年创造了超越竞争对手的佳绩。在航空业这个时常经历低迷时期的行业,新航却“独善其身”,其年度经营从未出现过亏损。通过将自己定位于高品质的经济型航空公司,兼顾差异化和成本领先这两大战略,新航最终以廉价航空公司的成本水平,为顾客提供了卓越的服务,可谓是真正的物美价廉。
作为商品,它的价值不能离开使用价值。价值是抽象的,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表现出实际形式,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
而使用价值也不能离开价值,如果一个商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那商品就无法发生经济活动,也就不能称为商品。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但是,作为消费者或者是生产者不能同时去占有这两种属性。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理解,我们就是为了使用价值而需要付出其价值;从生产者的角度去理解,就是他们为了得到价值而必须放弃使用价值。
从价值规律的观点上看,“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却是正确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货便宜,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定少,货就会不好。同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货就不便宜。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即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规律。它既不是人类社会共有的规律,也不是某一个社会特有的规律,而是商品社会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人们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按价值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价值规律对商品的影响就像道德规律对人的影响一样,不强制但是却不能违反。
在经济学中很多问题都不是绝对的对或错,都具有相对性,比如针对同一类产品,不同品牌的商品并不是价格低就不是好货,还有可能是商品的广告宣传、储运方式等其他因素的成本导致该品牌价格昂贵。而产品的好坏也要看实际情况,不能单一地通过价格去判断,比如一件衣服,要看它的款式、做工、布料等多种因素。很简单的例子,当季的新款衣服很贵,可是过季节后会甩卖,你能说它不是好货了?
商品的好坏在于我们对商品真正的认识,盲目片面的消费只能让我们蒙受更多不必要的损失。
6为什么网购更便宜——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家住重庆市南岸的张洁约了同事到江北逛逛。夏天到了,她想买一双皮凉鞋。最后张洁看上了FED的新款银色皮制凉鞋,把鞋底翻过来一看,贴在鞋底的商品标签上写着价格“599元”。中午吃饭的时候,打电话给另一个女性朋友黄佳聊天,谈起了让人又爱又恨的这双鞋子,黄佳说:“网上买嘛!”张洁说找不到卖家。“你直接搜代购,然后再去把货号看到,喊卖家去帮你找。”一语点醒梦中人,张洁找到北京西单的一家专业代购的卖家花409元钱就可以买到这双在重庆试好的鞋子,算下来价格便宜了近200元钱。
同样家住重庆渝北区龙溪街道的小李和妻子装修新房时,连家具、床都是在家具城看好之后,在网上购买的,整个小户型装修下来比邻居便宜了近两成。他说自己的朋友中还有更强的人,连墙纸都是在墙纸店里看好,把货号记好,直接向韩国的厂家网站购买的。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网上冲浪,网络购物也开始流行在各种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中。为什么人们开始接受这种虚拟购物方式呢?
首先,对消费者来说可以在家里随意逛“商店”,而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对很多人来说尤为满意;网络上具有大量的商品信息,避免了商品发生区域性限制;从订货到货物上门都不需要“亲力亲为”,比传统购物要省时省力,而且网上购物的价格要比传统购物低。这些好处无不吸引着消费者。
其次,对商家而言,网络商店省去租店面、招雇员及储存保管等一系列费用,网上销售没有库存压力、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注重网络销售。
再次,对于整个市场经济来说,这种新型的购物模式可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广的层面上以更高的效率实现资源配置。
对广大居民而言,价格才是根本,网络购物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价格的影响。在经济学中,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商品价值、货币价值、货币发行量、供求关系以及银行利息。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左右商品价格的波动。
以经济学来分析网络商品的价格为什么便宜,首先要提到的是商品价值,同样的商品其本身的价值是没有区别的,但是这里我们要看到商品价值中所包括的成本,网络商品在成本上低了很多,从而体现出价格的低廉;然后是货币支付,网购是采取直接的银行转账,就避免了现金流通的损失;最后是供求,网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缓解了商品的区域性限制,也就是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网上购物突破了传统经营的障碍,无论对消费者、企业还是市场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新经济时期无疑是达到“多赢”效果的理想模式。
从网购模式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到,无论是多么普通的生活现象或是经济活动,都在遵循着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而遵循经济规律则有利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消费。
7彩电价格大战——谁是最终受益者
2000年6月,九大彩电企业在深圳召开企业峰会,共同确定了“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防止过度竞争”的销售宗旨。彩电峰会宣布了各种规格彩电的最低限价,这一举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市场上彩电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
然而峰会结束的第二天,熊猫彩电就突破了峰会的限价,将其价值3680元的纯平彩电在南京降卖到2999元,低于限价600多元。7月初,TCL集团也做出惊人举动:TCL王牌29英寸数字高清晰度彩电跌破5000元,竟然比原售价降低3000元,比纯平彩电的售价也只高出300至500元。
就在南京、北京的彩电市场硝烟四起的时候,7月13日武汉三家平价店同时推出“极限价”,价值2198的彩电降为799元。彩电峰会不但没有促成彩电价格回升,反而成为彩电降价的催化剂。
7月22日,在北京大中电器城,29英寸D2925F金星彩电卖到了1888元,同时,在天津华联商厦,乐华29英寸彩电也以1980元的低价售出。随即,康佳、TCL王牌、海信、厦华等相继大降价,彩电峰会成员企业也都卷入了价格战中。
无论是生活还是经济、政治,竞争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经济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政治中各个不同派系的竞争,从小到大,从上到下,无处不存在着竞争。
众所周知,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而价格竞争则是经营者之间进行市场争夺的方式和手段之一。
原本处在竞争中的企业,为了减轻竞争压力或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通过限制价格来谋求更大的市场地位。从一定程度来讲,价格竞争对企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一旦形成恶性价格竞争,那么就限制了竞争,无论竞争失败还是成功都不会有好结果。
价格竞争很容易招致竞争对手以牙还牙的报复,以致两败俱伤,最终双方都不能提高经济效益;以削价为手段,虽然可以吸引顾客于一时,但一旦恢复正常价格,销售额也将随之大大减少,不能作为长远发展策略;定价太低,往往迫使企业降低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从而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企业形象。
对于之前彩电行业的价格竞争,几乎所有的厂家和商家都想避开“恶性价格战”的嫌疑,大多数厂家声称自己是无辜的,产品的价格是由商家所制定,与厂家无关,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商家头上。
实际上,商家也是困难重重,彩电等家庭电器在日益成长的经济生活中利润原本很薄,市场也已经趋于饱和,而各商家之间的竞争激烈,使本来就不景气的销售,在价格战的恶性影响下,利润就更是微乎其微了,即使夺得市场,也只有微薄利润。
在这场厂家和商家的竞争中,无疑双方都是失败者,那么这种价格竞争会对谁有利?答案呼之欲出,自然是对消费者有利,消费者能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商品。
就生活消费而言,各种价格竞争能有效地降低市场商品的价格,从而更方便消费者,短期内是对消费者有利,然而我们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其中也有很多坏处。
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赢利,如果以过低的价格去占有市场,便会对企业利益产生影响,企业只能从其他方面去弥补价格中能获得的利润差,在价格竞争中往往伴随着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下降,极大地破坏了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