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坏消息比好消息产生的效用要大,那么最好分别公布这样才能避免好消息带来的积极效用受到坏消息的负面影响,以至于让好消息带来的快乐被坏消息所带来的痛苦所淹没。例如,由于经济不景气,你在股市上亏损了上万元,回家后妻子告诉你,她今天在超市买有奖销售的东西时中了一个电磁炉,那么此时你一定不会因此感到丝毫的快乐,因为你正沉浸在亏损的悲痛中。相反,如果几天以后妻子才告诉你,你就会觉得自己还是挺幸运的。
信息披露要想取得最佳的效果就需要用好的方式、方法,上面四条建议一定要谨记。
逆向选择是信息不对称的产物
有这样一则趣闻:
一位男士年纪俨然已经跨入了“剩男”的行列,无奈在自己工作、生活的圈子里又没有中意的对象,为此,他只得花钱找婚姻介绍所帮他,然而多次征婚都没有结果,婚姻介绍所介绍的对象不是这里差,就是那里让人不满意。久而久之,他也对婚姻介绍所失去了信心。后来,婚姻介绍所又一次给他精心推荐了声称是长得楚楚动人,又温柔贤惠的一位女士,但是男士根本不信。于是婚介所就给他看了一段这位女士的视频资料。看过视频,再加上婚介所的人一番赞叹、夸奖,男士又动了心思,向婚介所付了费用,让婚介所安排见面。然而在经过几次交往之后,男士发现自己又上当了,因为这位女士患有女性中比较罕见的口吃病。愤怒之下,男士当即找到婚介所,要求他们退还费用,但是婚介所却明确拒绝,因为婚介所认为自己并没有欺骗男士,那位女士的确是长得楚楚动人,也温柔贤淑。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男士之所以会吃亏,是因为自己对信息掌握不够充分。在市场交易中,由于各人所掌握的信息不同,也就是说信息不对称,那么掌握信息多的一方,势必比掌握信息少的一方更加占据优势。由于信息不对称,婚介所掌握的信息比男士的多,他们片面夸大那位女士的优点,而对其缺点只字不提,从而使男士陷入了不利的地位。相反,如果男士能够掌握更加充足的信息,就不会再向婚介所交钱,就可以避免自己再次上当。
由此可见,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卖双方中对信息掌握较充分的一方将更加有利;而不充分掌握信息,就会使自己陷入被动之中。生活中许多人因为轻信了虚假广告而上当受骗就是很好的说明。市场上那些销售所谓奇效药的商家,常常利用“神奇的”医药广告,甚至是一些“医学权威”的幌子来诱导患者购买他们的产品。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对产品的了解比较详细,而对于医疗动态等相关信息也掌握得比较多;另一方面,患者们往往缺乏对相关的医药知识和医疗动态的了解。这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们就会容易轻信那些虚假广告,进而购买商家的产品。
在市场中,市场参与者们总是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做出决策,一个人掌握信息的程度决定了其采取相应的选择的优劣与否。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谁掌握的信息处于劣势,谁就会处于被动之中。在经济学中,信息不对称对市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信息不对称对于市场是不利的,因为市场的能力会被它限制。
例如,一位车主想将自己保养得相当不错的旧车卖掉,对于车况的好坏车主当然是非常了解的,但是顾客并不知道具体信息,此时,顾客往往会从最坏的车况假设,从而给出一个很低的价格。对于这个价格,车主显然是不能接受的,虽然车主会再三地强调这是好车,但对顾客而言却产生不了任何作用。买方不肯提高价格,卖方无法接受价格,交易无法达成。而接下来,顾客很可能低价购买了另外一辆质量很差的二手车。这就产生了好质量的商品竞争不过差质量商品的情况,也就是经济学上说的逆向选择。
在经济学里,“逆向选择”的含义非常丰富,这里可以解释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卖双方在交易时所产生的劣质商品驱逐优质商品的现象,是信息不对称的一种产物。试想,如果逆向选择长期存在,那么好商品必然会被次商品替代,进而使市场上产品的质量整体下降,阻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保险公司对汽车司机承保。作为保险公司来说,当然希望自己的客户都是经验丰富、稳重可靠的“好司机”,这样会使他们的赔付率低很多。然而,“差司机”显然比好司机更加需要购买保险,以便应对各种事故造成的损失。此时,保险公司面对的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由于他们无法轻易分辨投保司机的好坏。为了避免对每人索取相同的低保费率给公司带来的巨大的破产风险,保险公司只好假设顾客都是差司机,对所有的客户收取同样的高保费率。然而,这样一来,好司机因为觉得自己出事的几率低而就不愿意花很多的钱买保险了。结果,在车险市场上,就出现了劣质商品(差司机)驱逐了优质商品(好司机)的“逆向选择”现象,而这无疑将会使保险公司损失巨大的市场利润,进而对整个市场带来消极影响。
因此,在要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尽可能地掌握真实、可靠的信息,这样才能在波涛汹涌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那些虚假的信息,或许有可能让企业或个人获得一时的利益,但却丧失了长久利益,并且也会受到公众、道德舆论、市场规则的处罚。
信息决定博弈结果
在《郁离子》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以养猴为生,人们称他为狙公。白天,狙公将猴子分成几组,每组由老猴子领着去山里采摘草木的果实。到了晚上,他将猴子们采摘的果实都收上来,只拿出十分之一的果实来喂养猴子,如果有哪只猴子采摘的果实不够多,他就对其施以鞭杖。
猴子们的日子过得十分痛苦,但却没有任何办法。有一天猴子们正在采摘果实的时候,一只小猴子突然问老猴子:“这山上的果实是狙公的吗?”老猴子回答说:“不是,这些果实都是野生的。”小猴子接着问道:“那为什么我们摘了果实要交给他?”听完小猴子的话,猴子们都醒悟过来。当天晚上,猴子们趁着狙公在睡觉,偷偷地拿走了狙公平日积蓄的果实,回到树林之中去过自由自在的日子。
狙公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后来被活活饿死了。
在这个故事中,正是由于狙公所知道的信息不如猴子们多,他并不知道猴子们已经醒悟,有了拿走所有果实一去不复返的打算,才导致了与猴子博弈的最后失利。由此可见,信息能够决定博弈的结果。
下面让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博弈案例:一天,一个强盗持枪进入了一所房子,房子的主人在听到楼下的异响后,同样拿着枪一步步从楼上走下去,而危机和冲突迫在眉睫。在强盗和主人的博弈对决中,有许多可能的结果,但其中最理想的结果有两种:对于主人来说当然是强盗因害怕而空手离开房子;而对于强盗来说是主人因为害怕而放任其拿走财物。相反,最坏的结果也有两种:一是主人担心强盗盗窃财物而首先射击,致使强盗身亡;一是强盗担心主人会开枪射击,而首先射击,导致主人身亡。显然,前者对于强盗来说是最糟的,因为他不仅谋财未果还丢掉了自己的性命,而后者则是房子主人最坏的结局。
那么,要怎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情况向坏的方向发展呢?按照专家们的观点,信息的把握和传递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如果持枪的主人经过在黑暗中静静地观察,发现强盗持枪,确定强盗的位置等,就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使自己免于身亡;相反,如果强盗不知道主人持枪,不知道主人发现了他的这些信息,就很有可能使自己谋财未遂而丧命。
信息对博弈结果的决定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此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博弈的参与者对信息的掌握情况往往是不对称的,在单次博弈中,掌握更多信息的人会占据优势。然而,如果是重复博弈的话,随着博弈过程的进行,双方会进行信息交流,其信息的不对称情况逐步减轻,也就是说,重复博弈会改变信息资源的配置状态,是人与人的关系走向公平和谐的原因。
信息披露会改变双方的资源配置情况,进而改变博弈的结局,这一点是被无数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
世纪60年代初期,在法国对阿尔及利亚的战争中,考虑到庞大的军费开支所带来的沉重负担,以戴高乐总统为代表的法国政府决定同本·贝拉领导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进行谈判,以便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谈判的相关事宜在秘密进行着,然而,在谈判正式开始前,当时法国驻阿的殖民军军官们得知了这一消息,为了维护个人的利益,他们决定密谋组织兵变以阻止战争的和平结束。
戴高乐得知殖民军军官们的企图后心急如焚,然而,由于阿尔及利亚远在非洲,身在法国的他一筹莫展,想不出什么良策来应对。这时,一位幕僚给戴高乐出了个看似不着调的主意:给驻阿部队每个士兵营房都配上简易晶体管收音机。
由于考虑到在蚊虫肆虐的热带兵营里让士兵们听听法国流行歌曲是一件好事,因此军官们并没有干涉阻止。然而在正式宣布会谈开始的前夜,戴高乐通过无线电收音机向法国士兵们披露了军官们的阴谋。由于大部分士兵已经获悉事态的真相,军官们只能放弃了兵变的图谋。
这就是一个信息披露的博弈,通过这种方式,戴高乐达到了令那些企图发动兵变的军官们放弃该念头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博弈中,信息是主导博弈结果的一个主要因素。谁能够掌握更多的信息,谁能够操控信息,谁就能够占取优势和主动地位,获取博弈的胜利。
言语博弈中的“承诺”与“威胁”
在现实中,人们经常采用声称策略,它包括“威胁”和“承诺”。例如,某国就美国干涉其内政问题向美国发表声明,就是威胁策略;而就国际核武器问题,某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是承诺策略。
但是,这些威胁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煞有介事,承诺到底是可信还是不可信呢?在动态博弈论中,我们经常用倒推法来分析声称策略的“可置信”和“不可置信”。倒推法也称为逆向归纳法,那么什么是倒推法呢?
在了解什么是倒推法之前,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商界里经常见到的博弈实例。
在某个城市,房地产开发商甲垄断了市场,其每年可获取10亿元的垄断利润。被房地产的巨额利润所吸引,现有一家企业乙准备进军房地产开发行业。由于乙进入会导致甲损失利润,因此甲不希望乙进入,于是,甲向乙声称:“如果你进入的话,我将阻挠你。”
假定当乙进入时,甲阻挠,甲的利润将降低到2亿元,而乙则亏损1亿元;如果甲不阻挠,甲的利润将降低到4亿元,而乙也可以获得4亿元的利润。
甲:2亿元; 乙:1亿元甲:4亿元; 乙:4亿元从博弈树中,我们很容易看出,甲的最好结局是:乙不进入,自己独享10亿元的利润;而B 最好的结局是:进入而甲不阻挠,获得4亿元的利润。但是显然,甲和乙存在利益冲突,不能构成均衡。于是,甲威胁乙说:“如果你进入,我将阻挠你。”而乙如果进入时真的遭到甲阻挠的话,将遭受1亿元的损失,如果是这样的结果,那么还不如不进入。面对这种情况,对于乙来说,关键问题是:甲的威胁可置信吗?
此时,乙就会采用倒推法:假定自己已经进入房产开发市场,那么甲阻挠的话,其收益为2亿元,而不阻挠的话其收益为4亿元。而4亿元>;2亿元,也就是说,对于甲来说,如果乙进入了房产开发市场,其最好的策略不是阻挠而是合作。通过分析,乙得出的结论是甲的威胁是不可置信的。
假定决策已经做出,通过分析权衡决策所产生的结果,从而预测对方的行为,确定自己的行为,这就是倒推法,或者说逆向归纳法。当然,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双方必须都是理性的。
上面例子只是简单的两阶段的动态博弈,而三阶段甚至更多阶段的动态博弈,我们也同样可以用倒推法来分析其声称的“可置信”和“不可置信”。采用倒推法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是现实可能的纳什均衡点。上列博弈树可以用支付矩阵表示如下:
甲乙进入不进入
阻挠(2,-1)(10,0)
合作(4,4)(10,0)
在这个博弈中,存在两个纳什均衡点:(合作,进入)和(阻挠,不进入)。然而通过分析,(阻挠,不进入)显然是理性人不会选择的,是达不到的,我们将这个纳什均衡点称为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得以实现。
上面我们分析了声称策略中“威胁”是否可信,下面我们以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为例,分析一下“承诺”是否可信。
在常规战中,如果一国首先使用核武器,势必会遭到对方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还有可能伴随旁观国家的舆论指责或者联合制裁,这样一来,与遵守承诺相比,违背自己的承诺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灾祸。也就是说,在常规战中,其承诺是可置信的;相反,在非常规战中,首先使用核武器很有可能能够挽回其国家的灭亡命运,这时,其承诺就是不可置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