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你一定要知道的经济常识全集
23777300000018

第18章 管理中的经济学(4)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品寿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特别是当产品进入成熟期以后,要对产品进行改革,增加其新用途、新特征,从而尽量延长其寿命,避免其过早地被市场淘汰。

当然,不同的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各不相同,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时装的生命周期很短,往往只有几个月,而房产的生命周期则很长,能够达到数十年之久;像LV 这样大牌限量产品一进入市场其销售额和利润就快速增长,迅速跳过介绍期;而有的产品则可能越过成长期,直接进入成熟期;还有的产品命运可能悲惨一些,直接越过成长期和成熟期,进入衰退期,成为让企业亏损的滞销产品。

在当前飞速的科技进展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形势下,各家公司都在努力开发新技术以赶超同类产品,从而使得产品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尤其是微电子、电子计算机和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由于其科技更新速度非常快,其产品的更新速度也随之达到了空前的速度。例如,IT 产业技术创新的周期为18个月,因此,芯片的集成度和运算速度每隔18个月往往就会提高一倍,而原来芯片的价格也会下降一半。由此可见,在当今的形势下,技术创新的速度和产品更新的速度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我们也需要将技术创新结合起来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的规律。

以手机的产品生命周期为例:

1.介绍期:一款新的产品进入市场以后通常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着创新技术的新产品,由于其某些特征属于市场首创,一般来说这样的产品赢利的机会很大,但是需要及早确立其市场“领头羊”的地位。另一种产品是市场同质化的,这种产品则需要从价格定位以及相应的推广策略上来做文章方有制胜的可能。

2.成长期:由于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的逐步走俏,其他商家也会发现这块肥肉,但由于在创新技术上难以马上跟进,因此,先行的厂家依然能够保持价位,并尽力延长这个阶段。因此,作为竞争厂家,应该以原有创新为基础,改进其不足,增加新的创新内容,同时以价格来冲击市场;而作为先行的厂家也只有通过调低价格来进一步激发市场份额,提高销售量。

3.成熟期:手机的成熟期往往是生命周期中最长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产品依然会为商家持续带来可观的利润,因此厂家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变化或组合来吸引消费者,留住消费者的目光,如:针对原来被消费者忽视或者遗忘的销售卖点进行着重宣传,搭配有奖销售等。

4.衰退期: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技术过时,产品步入衰退期将不可避免。这时,厂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衰退期,尽快地将货物卖出去;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反而过多投入,或者清货不够及时,很有可能会导致亏损。因此快速降价和清货是当务之急,宁肯亏钱甩卖,也要尽快处理掉。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作为营销决策的一种参考模型,为决策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但是由于产品生命周期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而瞬息万变,因此,它并不能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决策者除了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产品销售的因素,以使判断更为准确、全面。

规模报酬:先做实,再做强

世界各国都有许多说明“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发挥强大力量”的名言警句,例如越南的“微风积聚成台风”,欧洲的“巨大的松涛声,是从每棵树上发出来的”,伊朗的“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中国的“人多力量大”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都涉及“规模报酬”的问题,它们反映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变化:“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是说规模越大、力量越大,是规模报酬递增;“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在说人多力量确实大,但未必就一定会有更高的效率,是规模报酬递减;“多一个少一个并没有差别”说的是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带来效率的增加,是属于规模报酬不变。在经济学上,企业的规模报酬变化就有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种情况。下面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假如某大型饮品厂饮品的月产量是l0万吨,耗用了100个单位的资本和50个单位的劳动。现在将生产规模扩大一倍,使用200个单位的资本和100个单位的劳动,这样一来,产量可能会有如下3种情况:

1.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产量超过了20吨。

2.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产量低于20吨。

3.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产量等于20吨。

生产规模的变化之所以能使得企业的规模报酬也发生变化是有其原因的,在经济学上,引起规模报酬递增的主要“规模经济”,也就是由于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产品平均成本的降低。相反,引起规模报酬递减的是“规模不经济”,也就是因产出水平的扩大或者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产品平均成本的升高。

一个管理者当然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使得生产出现规模报酬递增。那么,规模经济是怎样出现的呢?规模扩大,为什么很有可能出现规模经济呢?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实现,这种生产协作方面的因素促使了规模经济的发生。18世纪,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即使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工人,一个人一天也只能做一个大头针,18个人一天下来也只能做18个大头针;但是如果将生产细化为18道工序,每人只承担一道工序,那么18个人每天可以生产4800个大头针。这个大头针行业的例子很形象地说明了规模经济所具有显著的生产效率。

2.某些生产要素自身的特性也具有规模经济的特性。例如,与小型设备相比,每单位产出的制造费用和维修费通常都会相对较低,像国际上的输油管道,如果将其直径扩大一倍,其周长也扩大1倍,但是其截面积扩大却超过了1倍,也就是说运输能力的提高超过了1倍。随着油管的扩大,运油能力的提高,其每单位原油的运输成本也就降低了,这就是规模经济。

正是由于这两个因素,才使得规模经济得以存在。但是,有规模经济当然就会有规模不经济,企业一味追求大规模,但是却未必能够实现高效益。当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想通过扩大规模来获得更多的效益,追求规模经济的优势就变得不现实了,而会诱发规模不经济。

那么,为什么会有规模不经济的存在呢?其一,各种生产因素都是有一定极限的。其二,专业化分工固然可以提高效率,但是分工不可能无限地细化下去;而且专业化分工也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专业化分工往往使得工作变得机械化,从事的工人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使得效率大大降低。以上面提到的输油管道为例,其输油管道的直径就不可能无限扩大,否则其铺设成本的增加量必然大于效益的增加量,也就变成了规模不经济。总之,如果一味追求规模经济,必然会导致单位成本的上升,诱发“规模不经济”。其三,从管理学的角度说,规模的扩大会导致管理上的低效率,生产规模越大,其管理层次愈多,企业内的协调和控制也就越困难,从决策到执行所需时间都会增长,而其执行的有效性也难以保证,这种管理上的局限性必然会带来规模不经济。

在现实中,许多企业急于做大,盲目扩张,导致企业频频陷入规模不经济的困局之中,最后全军覆没。企业家要想摆脱这种困局,就要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在追求扩张的同时,也应该着力做实做强,在核心业务做实做强的基础上追求规模经济,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阿罗不可能性定理:要留意不同的声音

从学生时代选举班干部,到成人以后公民选举人民代表,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少数服从多数”的事件。这种民主集中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选择的正确性。但是,某些特定的情况,“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却并不适用。

“少数服从多数”的结果,并不能达成100%的满意度(至少还有反对者存在),这一现象很早就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关注。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阿罗更是将这一研究更加广泛地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阿罗不可能性定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的基本内容是:由于众多的社会成员有着各自不同的喜好偏向,而社会又有多种备选方案,那么在民主的制度下是不可能得到令所有的人都满意的结果的。

在美国,政府规定,公民如果不完成高中的义务教育,那么就是违法。然而,美国的一个少数民族——阿密绪人的宗教信仰却认为,本族人一旦过了15周岁,就必须参加务农劳动,而不能再成天待在学校里学习,不事生产了。由此,发生了大批警察将阿密绪少年强制压入学接受教育的暴力冲突事件。

后来,阿密绪人上告法院,要求维护自己的“不受教育权”。1972年,美国大法官考虑到任何一项决策都不可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所谓全体人民的利益是不存在的,不能以此为理由压倒阿密绪人的宗教自由;而且阿密绪人选择的教育方式并没有损害社会。因此,没有任何理由能够认定今天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100%“正确”的,它对阿密绪人来说有可能是错误的,最后,大法官裁定阿密绪人胜诉。

这正是对阿罗不可能性定理最典型的应用。在企业管理中,同样存在着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