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由于缺乏相应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使体育场馆产业化的经营管理停留在较原始的状态。而缺乏经营管理人才是制约体育场馆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体育场馆的经济绩效。实行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将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不仅是对于实物资源的整合,同样也为人力资源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一个合作的平台。通过对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使得经营管理人才之间相互学习,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流动,有助于提高和调整经营管理人员的结构和水平,最终提高体育场馆的经营绩效。
3.高度重视体育场馆的安全
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体育场馆经营过程中的首要工作。当体育场馆举办大型竞赛和活动时,人群蜂拥而至,加上媒体的推波助澜,体育场馆更是公众注目的焦点。历史上国内外体育场馆内发生众多流血伤亡事件仍记忆犹新。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随时防范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以确保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的安全。
4.以市场为导向,不断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
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必须随时对市场的变化以及学生和市民的消费动机、行为和消费心理进行研究和预测,明确市场定位,以不断满足他们日益高潮的体育需求。
5.突出品牌,兼顾综合经营
高等院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应以创建自己的品牌作为奋斗方向,这已成为现代体育场馆经营者的共识。同时注重各类体育商品服务的综合经营,并不断开发新的体育商品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此外,还应设法以体育场馆作为营销平台,在推销体育商品的同时,尽量延伸体育场馆与其他市场热点产业的合作,如举办演唱会,大型人才招聘和咨询会等,以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率。
6.经营计划的制订必须以市场调研和预测为前提
要制订切实有效的体育场馆经营计划,明确经营的眼前和长远目标,经营的内容和策略、资源配置、目标顾客等,必须认认真真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高等院校内部的体育需求和外部周边环境的变化及对体育场馆无形资产产业化经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场馆经营计划才既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又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7.坚决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
改变以往大学体育场馆只讲投入、不计产出的做法。高等院校体育场馆无形资产产业化经营如能成功,将为创建当地经济新的亮点和品牌作贡献。高校体育产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产业,有较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体育和经济挂钩,不仅会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且还会为高校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影响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经营效益的因素
1.高校位置与规模对经营产业化经营效益的影响
通过对全国32所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调查得知,其产业化经营效果的好坏与高校规模以及地理位置有显著的关系。高校规模越小,效益越差,反之,效益越好;地理位置位于市中心的高校效益较好,反之较差。规模大的院校场馆条件、资金投入水平有较大优势,其场馆资源条件更为优越,为场馆经营创造良好的硬件基础。
2.经营思想对产业化经营效益的影响
通过对全国32所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调查得知,对体育设施单纯的行政管理手段,是导致我国体育设施使用率低、严重亏损的重要原因。因此为正确处理体育设施服务中的各种物质利益关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采用行政管理手段的同时,必须采用一定的经济手段。
(1)价格战略制定。高校场馆开放的价格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校内校外统一价格;二是校内外两种价格,校内有优惠;三是校内外三种价格,校内学生享受更优惠的待遇。调查表明,采用第三种价格的效益较好。
(2)经营手段运用。要经营好体育场馆,应采用适当的宣传方式,以扩大影响,吸引更多的体育消费者,营销方式已是目前商界普遍适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市场营销观念的表现,最主要的是以顾客为中心,创造、产出和递送顾客所需要和认为有价值的产品,并且这些产品的条件和价格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吸引力”。
调查发现,营销手段能带来很好的效益,采用营销手段的高校比无营销手段的高校产业化经营效益显著。
一、高校体育经费保障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费的来源有高校财政拨款、与其他单位合作得到经费、自筹资金几种途径。调查统计显示,完全由高校财政拨款来保障体育经费的高校达66.73%,有26.01%的高校在高校财政拨款外通过自筹获得一定的资金作经费补充,仅有7.26%的高校靠高校财政拨款和与其他单位合作得到少量经费。由此可以看出,财政保障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的主要途径。除个别有条件的高校外,一般高校财政划拨的体育经费每年15万元左右,而这有限的体育经费既要保证正常高校体育教学和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又要用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可见,经费保障途径的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体育经费紧张的状况。
(一)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但由于几十年的计划经济模式和体制的影响,行政指令性管理在我国教育运行中仍发挥着主导作用。缺乏激励、竞争等机制,造成高校体育经费的保障机制沿用的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过度依赖财政保障,很少积极主动地借助于市场化的运作和社会的支持进行自我补给。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性、竞争性、创造性、灵活性在当前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中还没有充分体现,非常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1.财政保障为主,资金缺口较大
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经费保障的途径可以看出,经费保障途径相对单一,以财政保障为主、以自我补给保障为辅,财政承担了保障经费的主要责任。应该说财政保障对于保证高校体育经费的来源及稳定增长,对于政府部门有计划地统一和集中使用体育资金,加快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财政保障投入资金有一定的计划性,所需经费是由财政预算保障的,而且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的预算经费也是有限的,不可能随心所欲地拿出巨大的资金投入到高校体育这一项工作中来。因此,在经费保障途径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就造成了资金缺口较大、工作陷入被动的局面。
2.体育资源经营不善,经费难形成增量
当越来越多的人对体育产生兴趣时,高校体育部门应认真考虑以开发经营丰富的体育资源筹集资金的可行性,为经费自我补给开辟一条重要途径。目前,高校体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准公共产品,确保其公益属性的同时,应有的产业属性并未得到很好体现。不少可以引入市场机制进行企业化运作的体育资源,因受益微薄或者根本无收益,再加上高校对开发体育资源并不重视,体育部门缺乏开展市场性经营的内在冲动,而陷入经营不善的尴尬境地,使我们在经费保障不足的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体育存量资源整体浪费,利用效率和效益不高。从当前我国高校体育资源经营的情况来看,其基本形式也就是体育场馆设施开放,被动接纳周边社会单位、团体人士和校内外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这种被动等待的经营方式显然缺乏自我补给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并不能有效激发人们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从而进一步拉动体育消费的繁荣,也就不能够逐步提高收益率,盘活存量,使经费形成增量。
3.赛事未有效开发,获取经费甚微
大量成功的体育赛事案例说明,充分挖掘赛事的市场潜力,不仅可以解决筹办赛事的全部费用,而且还能成为体育组织经费的重要来源。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企业(含个人)参与投融资活动是以市场的动态变化为投资取向的,投资动机是追求投资回报,实现企业经济活动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企业投资的动机要求体育竞赛活动应为企业的合理利润追求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否则,企业介入投融资活动的可能性就很小;同时,虽然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人们对竞赛活动的观赏需求将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群体也会越来越大,但是如果赛事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顾客花了钱而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潜在的增长趋势也就难以变为现实。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体育竞赛水平较低,观赏价值不高,竞赛不系统,比赛少,也没有充分与媒体合作对赛事进行包装和宣传,导致社会影响力低,关注程度低,目标市场规模小,不利于企业达到提高公众对其产品的意识、塑造产品形象和企业形象、促进销售、提高市场地位和获得竞争优势等目标,同时也缺乏投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赛事营销策划和运作,造成赛事不能有效地开发,也就不能从出售媒体报道权、门票、商品、特许和赞助等方法中获取更多的经费。
(二)推动高校体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发展所需经费除积极争取财政保障主渠道充分发挥作用外,缺口还要各高校体育部门自己解决。因此,在完善高校体育经费财政保障增长机制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构建高校宏观政策调控和发挥市场对高校体育经费的基础性配置作用相结合的高校体育经费自我补给保障机制。这种自我补给保障机制既能克服避免过多的高校行政干预或过度的市场化带来的弊病,又能使高校宏观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促进自我补给活动的良性发展。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建立较完善的高校体育经费自我补给保障的激励、约束和竞争等机制,以制度进行有效合理地宏观调控,进一步调动校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规范自我补给活动的市场行为,处理好为高校服务与为社会服务的关系,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自我补给活动与市场结合的进一步活跃,从而实现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促进高校体育经费的自我补给。自我补给保障机制的运作要求高校应加强对自我补给活动的政策性引导,加大财政投入,以财政保障为主带动市场自我补给保障;同时,高校体育部门也要主动为自我补给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改善现有的自我补给渠道,积极探索新的自我补给途径,有效动员社会资源投入进来,并积极高效地使用所配置的资源,逐步提高自我补给活动的市场化程度,增强经费自我补给能力。
1.充分利用体育资源优势,努力使经费形成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