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闲体育概念
休闲体育,是指人们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体育活动,以此来丰富文娱生活,发展人的志趣、才能和个性。作为一种文化范畴的休闲体育已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休闲是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特别是当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与精神生活不断匮乏发生矛盾时,空闲时间增多与寂寞无聊、消极避世等现象发生冲突的时候,积极的休闲更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重要形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休闲体育的兴起也就成了社会发展的必然。它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正日益受到人们的追逐。随着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大学生用于完成学业的规定时间逐年减少,而自由支配的时间逐年增加。教育部规定,四年制本科生总学时不超过2800学时,理科不超过3200学时,与此同时,除去寒暑假之外,学期中间(包括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在内,若以每学年40周,在校时间为1120天,这就给休闲体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发展高校的休闲体育也成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
休闲体育并非一种新的体育形式,它是从参与体育活动主体的活动时间上进行界定的。是指人们利用余暇时间,为了达到健身、娱乐、消遣宣泄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身体活动方式。从哲学角度定义休闲体育为:在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以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基础上,人们抱着自我完善、自我充实的态度,积极主动地追求和享受体育活动乐趣的一种现代体育行为。有研究认为,休闲体育是指在工作、学习之余开展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作为余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不拘形式地通过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在充满欢悦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恢复体力、调节心理、陶冶情操、激发生活热情、培养高尚品格、满足精神追求及享受人生乐趣等目的。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是以一定的身体活动行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这些研究注重的是休闲体育的描述性分析。作者认为,休闲体育更注重精神的愉悦与放松、注重个人的心理体验,弱化了活动的组织形式、专业程度。从这里可看出,休闲体育与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相比,生活的气息更加明显,它是人们生活化的体育。因此,把“休闲体育”界定为,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以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和健身养身为主要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
二、国内外休闲教育的研究概况
(一)国内休闲教育的研究
我国受观念和休闲活动时间的限制,相对来说,我国理论界对休闲问题研究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休闲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做了大量的研究。1992年由王雅林、董诗鸿主编的《闲暇文化学》从社会学角度对休闲进行了研究,开启了休闲学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于光远先生极富预见性地指出,应重视对休闲文化的研究,并指出:“玩是人类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1995年,在他的倡议下,成立了北京六合休闲文化策划中心。之后,发表了《论普遍有闲的社会》,之后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人休闲研究丛书,由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马惠娣、陈鲁直、龚育之等人主编的《民闲论》、《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等。本套丛书是我国学者10多年来休闲研究的学术积累,较系统地探讨了有关休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于什么是休闲,为什么休闲,如何休闲等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探讨,是我国休闲研究的阶段性标志成果。第二套“译丛”仍选择了5本,依然是美国休闲学研究的成果。这5本书分别从不同学科、视角、层面、方法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休闲教育的当代价值》的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畸形,一方面是经济的持续发展,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是人的价值失落。消费主义盛行,教育偏离了育人的方向,社会疾患无所不在,诸如:离异、行为不端、犯罪、暴力、酗酒、吸毒、精神错乱和自杀等行为充斥于生活的周围。人们越来越关注工作伦理,而忽视了休闲伦理,人正在成为追逐物质财富的奴隶。这些现象的发生,对休闲时间的不合理使用提出了诘问。虽然,休闲不是导致这一切现象发生的唯一原因,但它的确是一个重要因素。休闲教育的提出为传统教育思想、观念、途径、方法、内容、手段等给予新的启迪和挑战。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需要对休闲时间的分配和利用,进行休闲教育。我国著名休闲学专家马惠娣女士认为:“休闲教育主要是针对在工业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过于注重职业培训而提出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模式:它要求把休闲的非职业培训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的鉴赏力、兴趣、技能及创造休闲机会的能力,使人能以一种有益的方式去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从而实现成为人的过程。”从而,“成为人”的休闲教育应该融合在正式教育的课程中,教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是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当然也是休闲教育中最直接有效的实施手段,随着时代脚步的加快,高校教育和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以休闲体育作为休闲教育的内容,将成为21世纪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外休闲教育的研究
虽然人类对休闲的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休闲真正进入人类研究的视野仅100多年的历史。而19世纪是人类休闲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西方出现了许多学者,拉法格、罗素、贝勃伦对休闲都提出了个人见解,休闲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世纪,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的《休闲:文化的基础》,被誉为西方休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书中指出休闲是人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态度。休闲的三个特征:第一,休闲是一种精神的态度,它意味着人所保持的平和、宁静的状态;第二,休闲是一种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个创造过程中”的机会和能力;第三,休闲是被“坦率且有能力从根本意义上接受休闲的高善和卓越本质的那些人”所接纳的一种上帝给予人类的“礼物”。随后美国学者对休闲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如《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你生命中的休闲》、《女性休闲—女性主义的视角》、《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等,这些作者从新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休闲的见解。其中杰弗瑞·戈比在《你生命中的休闲》一书中,从时间、心态、生存状态、行为等角度给出了休闲的定义: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状态。全书把视角集中于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两个层面,它告诉人们休闲是复杂而非简单的概念和现象,是人的存在过程的一部分。随着西方休闲学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步入西方大学校园的学术舞台。引述杰弗瑞·戈比的话说,“在稍后的几年,休闲的中心地位会进一步加强,人们的休闲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革;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80%~85%;休闲服务将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个性化服务,人们对休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倍加关注,应运而生的休闲教育将占教育的极大份额”。因此,西方国家对休闲教育相当重视。1979年,美国休闲教育家曼蒂和L·奥德姆(JeanMundy&LindaOdum)在推动休闲教育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何为休闲教育?他们认为:“休闲教育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活动,促进个人和提升休闲的价值、态度和目的的过程;休闲教育增进个人在休闲过程中自觉、自促的能力,帮助个人决定休闲在个体生活中的地位,增进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建立个人跟人需求、价值、技能与休闲的关系并体会休闲经验,协助个人评价休闲行为与个人生活与目标关系的过程;休闲教育还是激发个人潜能以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日本社会学者兼社会思想家清水几太郎也曾指出,现代人所面临的3个危机:一是核子战争导致全面性毁坏;二是人口膨胀:三是休闲时代的来临。面对前2项危机,人类已有深刻的体验,而且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防范和克服,任务虽然相当艰巨,但并非无解决的途径,但第3个危机,是人类最担心的,因为人类毫无经验、毫无警觉、毫无准备。因此,要提出积极的休闲,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休闲。休闲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相关报告指出:“完整的教育应当是包括工作教育和休闲教育在内的、两者不可偏废的、塑造人的平行的一种方式。”从而把休闲教育和工作教育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正是由于认识了休闲教育在全民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因此他们把休闲教育作为全体公民的一门人生必修课,通过休闲教育使人们获得休闲的“资格”。因此,休闲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与职业教育共同组成了终身教育的整体,没有休闲教育的终身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没有休闲体育教育的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也是不完整的。
三、高校休闲体育现状的研究
据调查,现今所有的高校都有休闲体育场地,其中38%的高校休闲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较为完善。大学体育课程70%以上的内容涵盖休闲体育教学内容,另外20%的亦涉及休闲体育活动内容。休闲体育的理念主要体现在走向大自然、强身健体、形体健美,增进社会交往等项目,而攀岩、瑜伽、空手道、跆拳道、保龄球、体育舞蹈、高尔夫球等新兴的体育运动已经成了大学生所希望了解和选择的课程。近年来,国内高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相继建成了许多新颖的休闲文化活动场所,体现了休闲文化的活力和特色。有研究报道,高校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状况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但在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时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从目前的竞技水平、社会条件、潜在前景看,只要引导得好,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前景还是很好。不同性别、专业、生源以及不同消费水平都影响着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围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改革,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性、实效性等方面还是有些滞后,存在的问题是过分强调外在表现形式,过分强调体育竞赛,许多运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既不能适应个体活动的开展,又不适应成年后的运动。许多学生休闲的体育项目就是球类项目,对其他项目不精通或没有兴趣,这也是制约我国高校休闲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除了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竞技性、缺乏终身受益内容是学生对休闲体育的兴趣减少外,大部分高校缺乏开展休闲体育有关规章制度、组织机构,造成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另外,由于高校体育经费有限,制约了大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现行的应试教育造成老师和学生只注重分数和成绩,忽视对身体素质的教育,使学生埋头于书海题库中,无暇顾及休闲体育活动。
四、高校休闲体育可行性研究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高校体育应架起通向生活的体育桥梁,减少军事化体育训练的痕迹,发展生活体育,倡导尊重自然,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我们不要像生产流水线那样复制的人才,而是要培养小康社会中个性和创新能力有发展空间的下一代。所以,我们要把体育融入到大学生的终身生活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休闲体育体系,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目的之所在。
1.休闲体育是来自大学生的需要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切的产生来自一种真切的需要。”健康身体、健美形体、加强交往、陶冶情操是大学生们在休闲运动中实实在在的需要。而休闲运动的深层意义或所体现的内在价值,来自于运动中友谊与力量的获得,达到心灵的安宁与慰藉,感受生命的价值。休闲运动是大学生通过身体活动达到精神满足需要的有效中介。休闲体育与大学生时尚追求虽有较多的契合点,关注时尚、追求流行、标新立异是大学生的心理特性,也是其对校园文化以外的其他文化的好奇与需要。追求时尚也表明大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理解社会,并渴望参与社会、融入社会。这是一种正常、自然的心理生活状态,需要理解与尊重。
2.休闲体育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