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
23784300000004

第4章 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与探索(3)

(1)给学生一个较大的选择空间。不论学生在每学期当中选择什么专项,除了进行专项内容的考试外,还应对几个规定的项目进行考试,他们就会自觉地去练习要考试的项目。这样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从而为学生从事终身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给体育教师一个较大的评价空间。每个学生在体育基础、体质状况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体育教师在上课时要摸清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评价因人而异,根据他们上课的态度、进步情况、成绩差异等进行综合评价。从另一个角度说,体育教师得到了一个宽松的上课环境,可以对那些少数认为自己体育成绩可以轻松过关而又不好好上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减分,而对那些体育基础虽然较差,但认真上课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这样对学生的评价就比较合理和公平。

(3)给学生自我客观评价的机会。我国现行的评价标准都是由教师完成的,体育学科应该尝试学生自我评价的形式,让学生自己作一个较全面的回顾,然后对自己的体育学习进行小结,这样对学生今后的体育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十分有利。当然,学生自我评价前,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强调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如果发现学生自我评价有较大的水分时,体育教师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端正态度,给自己一个客观的体育自我评价。

(4)引导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如学生之间的了解。采用学生互评方式,可使评价的真实性更高,同时,学生互评能够避免学生自我评价的较大水分。因此,将学生互评与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更客观、更全面、更立体。

(5)引入相对评价。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要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如学生在此学期开学时的体育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未达到现行的体育评价标准中的合格标准,这时体育教师就可以根据相对评价的原则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6)将评价的标准区间值增大。我国现行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把分值划分得很细,这样容易使学生只注重体育评价的结果,而不注重体育锻炼的过程,使学生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国外一些著名高校的教育体系中,所有的学科成绩评价均采用A、B、C、D、E5个档次。作者认为,可以将这种方法借鉴到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中来,把国外的这个标准换算成我国的百分制,20分一个等级,制定评价标准时可以实行这样的分级制度,把学生引导到注重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来。

(四)新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设计

表1-1新的体育教学评价标准

分值权重教学评价的内容评定形式

体育专项技术分占50%

学生每学期在素质项目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

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

中任选一项作为考试内

容,再在技能项目中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

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

选2~3个项目考要。学生按照自己的意

愿自主选择

续表

分值权重教学评价的内容评定形式

教师评价、学生自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评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

评、互评分占20%价,学生的自评、互评要求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客观、真实感表现等

学生的进步分占每个学生在进校时都应该对每个学生每学期的期测试一个体育成绩,这样在末体育成绩都以该学生

每个学期期末时就可以根上一个学期期末体育成

20%据这个成绩作为对照分进绩作为对照,教师在这个行比较,把学生的进步情况分值里要把好关,杜绝学纳入到期末成绩中生弄虚作假的现象

理论教学分占10%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每学期安排约4学时的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

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教学,扩大学生的

体育知识面,提高学生

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认知能力

正确、合理的体育教学评价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不断探索和完善新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尤其重要。

的分析和创新设想

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

(一)忽视体育科学传授

当前高校的体育理论教材不仅比重偏小,而且内容粗糙,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实用价值不高,未形成一个适应现代发展的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系及相应的教育检查和评定措施。学生对自己的体育技术技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这些练习,故而难以在课后进行自觉锻炼。

(二)体育教学目标狭窄

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断层,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两者之间尚未开辟出教育通道,过分注重学生的现实锻炼,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达标效益,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目标归结为增强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质,缺乏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和独立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

(三)教材杂乱而不精

教材的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过多地强调传授以运动技能为中心的教学,偏重运动外在表现形式,大多活动项目缺乏终生受益内容,远远不能适应大学生成年后的运动要求。由于缺乏一定的终生健身运动项目,不少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体育生活也随即停止。一个大学生接受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在他走上工作岗位后,竟与体育分别,这与体育教学忽视培养学生健身意识、能力和习惯有直接关系。

上述情况说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盲目地把运动技术传授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忽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体差异,把许多难度高、技术复杂的竞技运动项目原封不动地搬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并统一教学要求与考核标准,而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又是专业院校专项教学方法的浓缩,致使学生望而生畏,难以掌握技术,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设想

(一)树立全新教学观念

明确高校体育教学在当前形式下的重要职责,坚定地树立起崭新的体育教学观念。

(1)体育教学是培养新世纪人才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高校育人的目标不单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德、智、体综合素质的培养。

(2)着眼于未来新时代的新要求,以终身体育锻炼取代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观念,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健身理念。

(二)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

高校学生应不断提高认识与学识修养,应具备不断发展的能力以适应新变化的出现,应具有从缺憾向完美阶段前进的潜能。因此在设置体育课程的具体内容时,应增加运动原理、强健体质以及人体、物理力学等理论知识。并且要具有突出性、实效性、指导性、针对性与时代性,使学生能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

(三)加强硬件设置建设与师资力量投入

体育场馆、运动器械与师资队伍的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必备条件,改善场馆设施是提高高校体育工作水平的当务之急。制约高校人才培养和高校体育改革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学校师资队伍的质量,由于当前知识更新速度快,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发展迅速,所以只有适应高速发展的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应该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定期派遣教师到先进学校进行学习,以提高教师教学的水平与能力,并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

(四)将“终身化”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宗旨

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化体育,同时也是人们工作、生活的基础性需要。从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全民身体素质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体育课时,延长体育教学年限势在必行。在大学体育教育阶段进行全程体育课程教学,并贯穿于四年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当中,以提高学生主动健身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终身健身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保证学生在毕业后依然能够熟练运用两种以上的锻炼方法和手段,真正实现体育锻炼终身化。

的设计与实施

一、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因素

(一)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物质环境

高校体育物质环境是指体育场馆、体育器材等。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保证高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物质条件,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物质支持。高校漂亮、宏伟、造型各异的体育场馆,是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保持参与锻炼的动力之一。

(二)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制度环境

制度作为约束和强化实践活动的组织内容,高校的体育制度是保证学生锻炼时间、提升体育开展约束力的重要内容。当期高校的体育制度主要指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各个学校制定适合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制度,也是保证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依据。灵活、严谨的制度环境是提升高校体育环境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舆论环境

良好的体育舆论导向能够有效地发挥体育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激励作用,提高大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体育习惯的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等。体育舆论环境是实现大学生从被动接受体育转变成主动参与锻炼的条件。

(四)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心理环境

高校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是体育教学中无形的、动态的软环境部分,主要包括班风与校风、学校体育的传统与风气、体育课堂常规、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等。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二、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活动至关重要,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良性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积极的影响作用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原则的落实和教学评价的完善。

(一)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现状并不理想。一方面是领导不重视,另一方面来自于部分高校自身物质环境的劣势。许多学校没有体育馆、游泳馆,部分学校体育设施不健全,还有部分学校没有良好的体育传统,学校不重视体育场地的建设和维护。另外,很多高校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一半以上的学生觉得本校体育场地的布局不合理。在有体育馆的学校,对体育馆的建设和维护上也存在多方面的弊端。总之,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环境远远达不到学生和社会的要求和期望,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急需设计和优化。

(二)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设计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环境体,高校的作用在于净化身心,启迪知识。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和优化要注意教育性原则,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动机,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

2.科学性原则

将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尽可能满足体育教学活动的各种需要;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要符合学校美学、生态美学、建筑美学等基本要求。

3.系统性原则

高校体育环境构建是促进教育优质化实施的措施之一,是高校体育部门的任务,也是高校多个部门相互支持的结果。从系统观的角度出发构建体育环境,首先要求要提升环境的系统意识,以发展高等教育为目标,做好高校体育环境建设的资源开发和共享。第二,提升高校体育制度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第三,加强高校体育舆论宣传,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更好地带动高校体育环境氛围的建设。

4.区别对待原则

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要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另外要特别关注部分特殊群体的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

5.人文性原则

所谓人文性原则是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要始终以学生为本。各种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的设置不仅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考虑到学生的生命安全、卫生等,而且还要营造出和谐的、充满人性的、民主平等的氛围。

6.实用性原则

所谓实用性是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要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经济条件,符合经济、高效、实用的宗旨。注重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的因地制宜以及高校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独具特色,形成各个高校的特色。

三、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实施要素

(一)以学生发展为主,提升环境对兴趣的激发效果要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提升高校体育环境的使用和改进空间,充分保证体育环境的建设进程。通过认真组织和实施体育课,保证学生掌握体育技能的有效性,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观念。充分借助高校的文化优势,加强对新兴运动项目、新生体育明星的宣传,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参与运动的激情,保证体育环境创新特点的延续。其次,要不断增强体育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和适用性,在促进学生体育技能、体育意识发展方面,构建体育教学的环境氛围。

(二)加强高校体育制度环境的创设,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规范化在高校体育环境创建的过程中,要在遵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制定适合高校体育环境形成的考核办法,加强对大学生运动会、课外社团、竞技比赛等管理制度的制定,从场地场馆使用制度,到运动员选拔制度,都按照一个良性的运作过程,来提升制度环境创建的有效性。

(三)创建适合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环境

高校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身体素质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对于一些所谓的“优秀课程”不假思索地照搬,结果就是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敷衍了事。因此,只有选择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课。

(四)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教学物质环境

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各种有利的环境条件,创设具有特色的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在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与优化中,各个高校要充分挖掘,精心设计、开创和突出各个高校的体育教学特色,合理地变通将不利的体育教学环境转化为有利的体育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