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23787800000012

第12章 书籍,总是文化的载体(4)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正原因是因为彼此的需要。这与道德修养无关,与亲疏远近无关,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真相。

我见过好多年轻人,初人社会,就忙着结交各方面的朋友,希望贵人相助推动个人进步。有这种想法不能算错。人生路上,有人帮一下固然好,但必须做好独立作战的准备。因为终其一生,自己的路自己走,成就事业还得靠自己。总得成为有专长的人,才能对己负责,于人有用。唯有利于他人,结交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在人格上独立,在增强本领上着力,尽做些结朋交友、“贵人相助”的白日梦,结果可能误尽平生、事事难成。

我常常想到交往的本质问题。交往其实就是你伸出一只手,对方犹豫一下,考虑自己的需要选择是否同样伸出自己的手。说实话,交往是彼此的需要,无论是物质层面、利益层面还是情感层面,交往的本质是满足彼此的需要。直到有一天对方厌倦或不需要你了,交往因此而终止。再多的朋友也代替不了自己的长进。人生在世,总得有自己的领地,像树一样扎下根;有自己的海域,抛下坚实的锚。否则一旦有了变故,譬如亲友亡故、人事变动、社会动乱等因素影响,依赖他人只会靠山山倒,靠水水淹,以至于稀里哗啦、一蹶不振。

一位叫马有伦的老师曾写过一本《沟通的力量》,在谈到朋友的价值时,他说的非常直白:“朋友的价值,说穿了就是有用。从实质上来说,主要是别人对自己有用;可是从实践中说,却是自己对别人有用。这就是沟通的交换价值。这种交换价值,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结交人才,不能看对方对自己有什么价值,而首先要看自己对对方有什么价值。”“希望结交人才,应拿出诚心,满足对方的需要,化解沟通的隔阂,为自己的成功铺设道路。”就像你伸手去握别人的手,那是你的自由,但别人是否也伸出手来,他自己会迅速做出判断。如果双方都渴望握手,这样的交往才有了基础。

认识到交往的本质会激发你成为优秀的人、X料土会有用的人、乐于助人的人。成为这三种人后你的交往面会更加开阔。因为很多人想结交你,你结交更多人才成为可能。正因如此,作为年轻人必须加强自身的修炼、培育自身的优势、增强自己的本领,随时做好帮助他人的准备。做到这些,你会发现自己到处受欢迎,结交的朋友越来越多。你也由此阅人无数,了解到更多别样的人生,学习到他人的智慧,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做人的品质。

这些年来,因我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工作需要,我交往了不少的人。诸如商人、学人、官人甚至一些达人、牛人。我发现,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真正能够长久交往的人,大多是有共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人。文人总是和文人在一起,官员总是和官员在一起,千万富翁总是和千万富翁在一起,基本上都逃不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规律。我由此深刻体会到,想结交什么样的人,就要努力成为那种类型的人,至少在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上不要输给别人,这样的交往才有了可能。

同时我还感受到,了解对方的需要比求得对方的帮助更重要。只要学着了解对方的需要,为对方的需要尽一份微薄之力,朋友才越交越多。说到底,谁能抗拒利于自己的人呢?明白了交往的真相,有助于我们从内心奋发图强起来,做最好的自己,服务于他人。

2012年3月4日

大气人生

近读《庄子》,对做人的气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最让人感动的庄子笔下的大气人生。

在《内篇·逍遥游第一》中,庄子写道: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徒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些描述是写鲲鹏的,但读起来有些拗口,不太好记,倒是后世的李白受此影响,在诗文中表述得简洁明了、便于记忆。李白在《上李邕》中表明志向时写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这四句诗的意思是说,大鹏展翅拍打着旋风而上,直达万里高空,即使从高空飞下,也摇动得大海如沸腾一般。将庄子的描述与李白的诗结合起来读,鲲鹏的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果做人能做到像鲲鹏这样的境界,真让人荡气回肠、不枉此生。

《庄子·外物》里还记载了一个任公子钓鱼的故事。原文如下:“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辖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大意是说任国公子制作了一副巨大的渔具,用50头牛作渔饵,天天在东海里钓鱼,很多年毫无结果,但他仍坚持不懈。多年过去了,终于钓到一条大鱼。这条鱼掀起的海浪像山一样咆哮,震动方圆千里。任公子把这条鱼腊干,让制河以东到苍梧以北的人都饱吃了一顿。任公子钓鱼,创下了古往今来钓鱼史上的奇观。让人惊诧的是任公子的大气魄、大手笔,让人感动的是他的志向高远、耐得寂寞、坚忍不拔。如果他举着小鱼竿,只想到小池塘里钓个小鱼奸,是绝不会有此成就的;如果他在东海边耐不住寂寞,心猿意马,也绝不会成功的。远大的志向与坚忍不拔的意志结合起来,往往会产生了不得的壮举。

今天,我们再想想做人的气度,往往太过于短浅、太过于功利、太过于浮躁了。一个志向的缺失,一个精神的颓废,一个内心的浮躁,断然是成不了大事业的。读读庄子,让人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2007年4月9曰

神仙本是凡人做

三十三层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这是流传在江浙一带的励志童谣,揭示了成功的真谛和“成仙”的秘诀。实际上世界上本无神仙存在,神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确有人做到了像神仙那样有本事,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达到了神仙一般的境界。

这些年,我见过越来越多的名人、高人。熟悉了他们的成功历程和心路历程。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无非比常人多了些坚持的习惯、努力的习惯和正确的方法。他们在精专的基础上走向广博,在克服人性的种种弱点后走向辉煌。“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成功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难。没有持之以恒,正向积累是很多人难以取得成就的缘由所在,下定决心,耐得寂寞,坚持不懈,造就了许多神仙般精彩的人生。

我常常读一些人物传记,感受到许多学问大家的魅力。他们读书多,读得精,动不动一大部厚书就能背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功夫。从张恨水的《山窗小品》里,知道他在14岁之前,就能背诵《三字经》、《论语》、《孟子》、《左传》、《大学》、《中庸》、《诗经》、《礼记》、《易经》、《千家诗》、《古文观止》等十多种典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对《聊斋志异》、《水浒传》烂熟于胸。从《八十忆双亲》里,我知道钱穆9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不仅能背诵,而且能表演,让人啧啧称奇。探索他们成长成才的秘密,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从小就努力读书学习而已。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哪种力量能超越意志的力量。在坚强的意志力作用下,许多人秉承努力就是聪明,聪明就是努力的理念,靠勤奋成就了自己,书写了神仙般的传奇。很多的社会贤达、高僧大德、鸿儒俊杰,不过是很早就掌握了治学的方法,以长期不懈的意志力取得了某一方面的成绩。总结他们成功的经验,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的努力。

钱钟书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大学者、大作家。有外国记者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直接把他看做了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钱先生自幼嗜书如命,一生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我曾经读过他的传记,了解到他许多趣事。据他夫人杨绛说,她在1973年为钱忠书整理读书笔记时,整出五麻袋之多,堆在屋里恍如一座小山。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憎恨别人拜访,因而被人誉为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鱗半爪,令人想象神往。实际上是因为他惜时如金,不借口舌而扬名,不虚掷光阴于交游,甘于寂寞,不求闻达,自然能达到神仙境界,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读《民国那些人》,让我领略了原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先生鲜为人知的一面。马寅初是中国著名的人口学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虽然一生坎坷,却享百岁高龄,享年101岁。这与他的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一生坚持洗冷水澡,总共坚持了70年,直至80高龄因患上肺炎才终止。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坚持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在火车上也必弄桶凉水来冲洗。“凉水一激,汗毛孔里的泥垢就出来了。”这是马寅初先生独到的养生观。由于长年坚持冷水浴,以至于他在76岁时,到协和医院做全面检查,结果除了体重超重外,内脏各个器官的功能都很正常,和30岁的壮年人差不多。马先生七八十岁时,身体仍出奇地棒,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出现在学生面前的马校长,给人第一个印象就是硬朗。

很多人只看到他们高山仰止般的成就,却不知道他们背后的坚持。从根本上说,是努力成就了这些名人和伟人。想成神仙吗?修炼你自己,提升你自己,若干年后,即便一个普通人也可能活出神仙般的境界。

2011年12月17日初稿,2011年12月22日修订

应对压力,你准备好了吗?

据报载,我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青壮年占了绝大多数,其中压力过大造成的心理疾患是自杀的诱因所在。60%的自杀死亡者和40%的自杀未遂者,在当时患有严重精神疾病。一些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在社会处于转型期时,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频繁发生。

如果说以前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温饱问题,那么今天中国人最大的问题是心理问题。在中国,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因为压力太大,许多人感受不到生活的美好。心理问题人群、精神障碍患者和严重精神病人制造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不仅是年轻人,老年人的自杀问题和自杀倾向也值得关注。当前我国老龄人口大约有1.67亿,其中空巢老人约占30%,这部分人是心理危机高发人群。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査显示,自杀老人中有15%的老人考虑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27%的老人不会超过15分钟,58%的老人不超过30分钟,也就是说,老人做出自杀这个决定时,往往是十分草率的。只要能及时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完全能避免惨剧的发生。

尽管自杀的直接原因多种多样,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真正导致人们自杀的原因其实是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社会转型期,效率与公平的博弈,工作与生活的冲突,充盈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农民工还是白领精英,无论公务员还是大学生,几乎所有人,都会遭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都要承受各种压力和考验。如果不能有效地释放压力和不良情绪,每个人都容易患上轻重不同的心理疾病,严重的会自杀,或者表现为对社会的破坏性。压力很大时,还会产生大量的心因性疾病。比较常见的如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还有哮喘、过敏症、偏头痛、溃疡、肠炎及皮肤病等等。75%至90%的患者都与压力有关。

具体来说,由于压力太大导致的心理问题会出现以下三种现象:一是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心理疲劳、心力衰竭等等。主要表现为失眠、心择、易怒、健忘、沮丧、烦躁、自卑、悲观、逆反、自闭、神经质、怨天尤人、注意力分散、高挫折感和不安全感、人际障碍、与社会隔绝等。二是身体疾病,如疲惫、偏头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背部疫挛、恶心呕吐、月经失调、性功能丧失、内脏器官病变、免疫系统紊乱等。三是行为扭曲,如吸毒、酗酒、滥交、暴食、开快车、婚外情、不修边幅、沉溺网络和电子游戏、攻击行为、自杀倾向等。

专家认为,目前因心理障碍而致病的人数大幅上升。国外学者研究表明,81.2%的癌症病人在患病前有过恶性生活事件,66.9%的患者在病前有负性(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做了一个分析统计,结论是求治者因压力过大、心理紧张而致病的占76%。我国学者研究后认为,我国因心理障碍引发的疾病巳居首位,超过心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所以,做好心理保健工作迫在眉睫。

做好心理保健工作,有个人门问题。常言道:不得其门而不人。心理保健有个金钥匙,那就是利导思维。利导思维就是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把思考导向对自己有利方面,也就是朝着积极方面去想。日本学者春山茂雄在《脑内革命》一书中有言:“想好事,好事降临,想坏事,坏事敲门。”一旦发现自己的心态有所变化或者说有所低落时,不防告诉自己,好起来,会好起来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要坚信“任何事情的发生必有利于我”,任何事情都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精神打起来,好运自然来”,心态好,运气就好。

著名的“心理暗示图”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提供给我们的图片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指向,也可以说什么图形都不是。只是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法的不同,常常会出现“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象。有的人认为考察者提供的图片是鹿,有的人认为是手、有的人认为是小孩。这些相去甚远的回答,向我们揭示了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观察角度。其实在很多时候,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我们对事情的解读往往基于自身所处的位置和角度。坚持利导思维,凡事朝着好的方向去想、去努力,一定会确立正确的方向并慢慢好起来。

按辩证法的观点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事,也没有绝对的坏事。好事中潜伏着坏的因素,坏事中包含了好的成分。老子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比如挫折,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它既可以使一个人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精神崩溃;也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陶冶一个人的情操,升华一个人的精神。利导思维教我们睁大眼睛从不利的事情中寻找美好,发现美好,提取美好,放大美好。因为利导思维总能使我们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弊导思维则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反过来,情绪也会影响思维。积极的情绪推动利导思维,而消极的情绪则拉动弊导思维。比如,自卑者看不到自身的优点,看到的全是缺陷与不足;抑郁症患者的眼里没有明媚灿烂的春光,只有萧瑟凄凉的秋风。我们要培养正面的、积极的、良好的情绪,消除负面的、消极的、恶劣的情绪,就一定能顺畅地展开利导思维,使事情朝着好的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