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23787800000013

第13章 书籍,总是文化的载体(5)

平时,我们也要善于学习,适当掌握一些小技巧应对压力。以下是帮助我们减轻压力的10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一、清晨早起。每天早上提前15分钟起床外出散步。在你的家人醒来前一小时起床,做好一天的准备工作。

二、培养爱好。经常根据自己的爱好去找事干,造成一定的紧张感。如写、研究问题、画画等,这样可以使人变得积极开朗。每天花点时间处理家中事务,你的疲劳会慢慢消失。在家中放一些芳香剂:如薰衣草类植物。把自己打扮一下,令你充满自信,精神压力自然离去。

三、调整睡眠。好的睡眠,可令你精力充沛,精神振奋。“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排解压力要学会科学睡眠。每天的23时至次日3时,是肝脏活动能力最强的时段,也是肝脏最佳的排毒时期。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肝脏受损足以损害全身。因此每天最好要在23时前睡觉,干不完的活可以留到第二天早晨去干,中午再小睡一会。通过充足的睡眠,使头脑更清醒,呼吸更通畅。

四、锻炼身体。运动能使人体内的内啡呔的含量增加,内啡吠是一种天然的止痛物质,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研究证明,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减轻压力。如打篮球、游戏、骑单车、跳健身舞、散步、慢跑、打球、游泳、爬山、出游等,都可有效转移不良情绪。值得注意的是,应该选择那些你认为比较有趣的活动,那些你觉得很“苦”、很枯燥的锻炼往往起不到减压的效果。

五、立个计划。“烦恼来自混乱”,生活没有计划,容易给人造成额外的压力。如果同时要做好多事情,很容易导致遗忘和错误,总让人觉得事情没做完,加重了生活的压力。所以,如果可能的话,要为自己立个计划,让自己做到心里有底,做事时有条不紊。此外,最好能一次就只做一件事,并且一次性将任务完成。学会说“不”:当你认为自己不想接受其他工作或邀请时,不要勉强去答应。

六、减少顾虑。得失心太重往往是压力的源泉。要经常提醒自己任何事都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做任何事都不要过于考虑成败得失’要做到成事在天,顺其自然,尽力而为。如果事事都争强好胜,就会无形中增加更多的压力和焦虑。自己应该静下心来仔细研究一下,看哪些情况是需要“动真格的”,哪些情况下胜与负是无所谓的。其实,事事都好胜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七、该玩就玩。有时候,人们需要远离生活的压力,去玩去放松一下,这是一种自然的效果也不错的减压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应该尽可能从事那些能让自己愉快、全身心投人、忘掉一切烦恼的业余活动。不管自己有多忙,该玩就玩!但是切勿酗酒:酒精会刺激大脑神经,令你先兴奋后疲劳,使你愁上加愁。

八、听听音乐。欣赏你喜欢的乐曲会令你忘记了烦恼,也是一种较好的放松方式。当压力较大、出现不良情绪时,可以先暂时找个没人的地方安静一下,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平时也可以在休息时多听些节奏舒缓的小夜曲或轻音乐,保持心态平和。

九、心胸豁达。法国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可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拥有那么宽阔的胸怀,甚至还狭窄得很。心路窄了,出路就窄。因此我们必须以淡定之心,避免纷争;以包容之心,待人接物。当你学会包容时,你就会感到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心情会越来越舒畅。如果不能容忍别人,很容易导致挫折感和怒火,平添烦恼。而过分把精力放在缺点上的人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烦恼。正确的做法是,努力去理解别人那样说、那样做的道理。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可以帮助你逐渐去接受别人。留意你周围的人身上的那些优点,避免指责别人。同时,也一定要承认自己的优点,学会欣赏自己的长处。学会欣赏优点,就能以乐观的眼光看待事物。

十、学会放松。现在流行的放松技巧很多,如沉思、深呼吸等。如在眼上敷一块湿润的毛巾或手帕静躺15分钟。把你的烦恼、忧虑感受反复写在纸上,你会感到心情轻松了许多。紧张焦虑时,也可以做深呼吸:慢慢地呼气和吸气,能使你身心放松。当你认为想发泄时,不妨在人少的公园或髙山对天大笑、大叫,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放松方法。

总之,从历史上看,压力带来进步。被动和逆境能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压力能让人生发出超常的毅力。人类社会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与人类克服外来压力的奋斗历程有关。如果没有外界的压力,许多人生活的基本轨迹就是循规蹈矩、安于现状。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面对压力,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以科学的方法去释放,从而变压力为动力,迸发出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潜力和动力。

2010年12月初稿,2011年12月24日改定

惜福才能长久

“从前啊,没有动乱,没有灾害,年年都是五谷丰登,天天都是大鱼大肉。那时人们还没有发明出纸,就用白面摊了饼作擦屁股纸用,用白面馍喂猪喂狗垫桌子。后来啊,玉皇大帝知道了,非常愤慨这些不惜福的人,就几年一场自然灾害,几年一场流血战争,不时弄些疾病瘟疫,让人警醒,学会珍惜。”

我很小的时候,长辈们就给我讲这些古老的故事。那年月,乡村普遍缺吃少穿。我幼小的心灵里对五谷丰登的日子很是向往。饿着肚子的我十分纳闷:那些煎饼尿片子都哪里去了?在那年月,村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吃到煎饼,居然还有人如此浪费,那罪过真是大了。真恨人啊。从那时起,我的节俭意识就在脑海中扎根。

我现在很愿意把这个故事与大家分享。因为好多书里面都没有记载过这个故事。我现在常能感到国人在吃方面的悲哀。一方面,我们这个国家是如此贫穷,好多人仍在为一日三餐发愁;另一方面,我们在食品浪费方面触目惊心,全世界都绝无仅有。我们是如此的不会惜福,迟早会受到天灾人祸的报应。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经历:在酒店吃完饭后,留下满桌的剩饭剩菜,有些菜甚至“纹丝不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耳熟能详,但是在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不浪费一粒粮食”。这么多年,我也参加过很多宴会,除了按国宴标准和理念办理的宴会,没有不浪费的。宴会散后,看到服务员将桌上成堆的酒菜统统倒进批水桶里,每次我都很难受。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上这么多菜,好好的酒菜就这样被糟蹋了。有时候,我赴宴会常有犯罪感,看着一桌好菜被倒掉,就想起小时候听过的那个故事,生怕遭报应。我也不知道那些喜欢铺张浪费的人们,会不会有一种负罪感。如果这种铺张浪费的行为不断蔓延,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人类发展肯定会带来大大小小的灾难。

当前,中国的各个城市都充斥着残羹剩菜,这与许多国家不一样。曾有英国报刊批评中国人在餐馆吃饭的豪奢和浪费现象,标题为《好生活带来的堆积如山的垃圾淹没了中国》,虽有点言过其实,但不能不说正中时弊。有人粗略统计过,仅上海一个城市,每天就有1200吨剩菜剩饭。造成浪费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即好客的主人所点的菜应该让客人吃不完。很多人请客,必定要上满满一桌子的菜,最后剩下的越多,说明心情越真诚。即便并不宽裕的工薪阶层,有时为了脸面也常浪费。常常是四五个人去酒店吃饭,却点了十几个菜,很多菜被倒进淋水桶。这些人的逻辑是,请客时如果被吃得碟清碗空,说明主人很小气,主人会觉得没面子。

我常在想,为什么不吃多少点多少,适度消费不浪费呢?即便吃不完,“打包”也行呵,但很多人觉得“打包”没面子,也不知道这面子究竟是何物。我只知道,国家富强富有才有面子,个人身心健康才有面子,文明优雅才有面子,人的尊严和吃的浪费有什么关系呢?表达亲情、友情的方式很多,为什么非要通过浪费来表达呢?

我个人的体会,浪费是对美好事物的践踏,是对劳动成果的践踏,是对劳动者的极不尊重。想想看,一盘菜被端上城市的餐桌,该凝聚着多少人的汗水和劳作。首先是农民悉心的种植它、管理它、采摘它,而后经过菜贩子收买它,通过运输工人运输它,再通过流通领域的走卒贩夫贩卖它,经过餐馆的打荷工清洗它,经过厨师炒出来,经过餐厅服务员端上来,无数的人都为之付出了心血。可以这样说,糟蹋一盘菜就是在蔑视劳动者的付出与汗水,亵渎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基于这种联想,每当看到各种宴会上大盘小盆中满满剩下的菜时,我的心都在滴血。生活富裕了,很多人就忘记了惜福和节约,这那像一个曾经灾难重重的民族啊。这种病态的消费观念不转变,不败家才怪。即便我们荷包暖和了,为什么不能把钱用在最紧要的教育、体育、文化、医疗、科技和公益事业上来,让每个中国人生活的更体面呢?省下点钱,买几本书也是好的,还可以传很多代人,丰富自己和后人的精神生活。可惜很多人都不这样做。

据我的观察,当今中国不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比较虚弱。中国人比较认可的是“吃喝玩乐”四个字,吃字当头。吃什么、怎么吃是很多人的面子所在。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是非常强的,很多人试图通过吃来显示自己。这与许多国家都不一样。有人描述这种现象时曾经写道:“德国人站在街头,用牙签扎着肉肠或烤鱼,喝着啤酒或甜酒就把一餐饭解决了,然后一转身进了歌剧院。美国人更干脆,一只巨无霸麦当劳一杯可乐完事,一头扎进了‘超级腕’赛场。中国人呢,会用一晚上花在一桌酒菜上或某个夜场里,边吃边喝边搞关系。”中国城乡最不缺的就是餐馆酒楼,但很多城乡都缺一个像样的书店、像样的公共体育设施和像样的医院。

还有一个字能概括很多中国人的特征,那就是装。譬如装富。装到一定程度,就是自欺欺人,就是虚无庸俗,就是自断出路。不仅那些用公款消费的人在装富,就是一些平头老百姓也在装富。你去中国的许多酒店,去看看那些婚宴、升学宴以及林林总总的红白喜宴,一桌佳肴到底吃了多少,又浪费了多少?有多少人在打包?你就会感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心态是多么病态,是多么不知道惜福。很多人习惯了拿吃饭来摆谱,靠吃饭来比阔。遭了报应你还同情他们吗?

中国的突出国情是人多底子薄,历史欠账多,贫困问题日益突出。我们还有4000多万人口没有摆脱贫困。在中国的很多地区,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吃不饱饭、喝不上干净水的现象客观存在。在尚未彻底消除贫困的同时,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先富起来的人中,有一部分人进入奢华消费行列,并引起部分人产生“仇富”心理,为社会安宁埋下了隐患,想想都很可怕。

为什么我们不能珍惜眼前的幸福?为什么不能珍惜我们已收获的果实?在我们进行奢侈浪费的时候,不要忘了我们是如何从苦难中走过的。中国并不富裕,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很多人需要救助,很多事情需要去做。即便我们解决了温饱,但在精神文化、医疗保险、体育卫生等方面还很虚弱。无论是无端浪费还是奢华消费,我们都不够格。

我总在想,一个国家,真正做到了让孩子上学不要钱,让老百姓看病不要钱,让全民健身运动成为免费的自觉行动,让老百姓真正活得有尊严,让大家的精神生活都富足,那才是真的富。任何国民都没必要在吃上面花费那么多心思,还吃出了一身毛病。

对于全社会的浪费,好多时候我自感无能为力。但我提醒自己常做一些节俭之举,由此去珍惜眼前的幸福,去谋划长远的事情。我时常告诫自己,要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惜福知足,真正让每样东西都物有所用、物有所值。贫乏的只剩下嘴了,是件可悲的事情。不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而言,富裕是一个综合的指标,需要各方面的富足,而不是只关注吃这些浅层次的需求。只有惜福和自强,我们的国家才可能越来越好,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才可能越来越协调。

2011年10月20日

内圣外王是良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丰富的智慧宝库,从中可以汲取很多成长的力量。难能可贵的是,很多中华智慧言简意赅,三五个字就能说明问题。今天读来,这些含金量很高的概括依旧闪耀着理性的光辉。譬如,“内圣外王”之道,对急于成功、浮躁不安的现代人无疑是善意的提醒和治病的良药。

作为儒家的重要思想,“内圣外王”是儒生们毕生追求的境界。通俗地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使自己具备圣人般的德性和才干;“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孔子的思想里,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不断地修养,本领不断地增强,才能实现安邦治国、达济天下的理想。

人生在世,很多时候靠实力说话。自己不争气,再好的条件也会被断送掉。把自己修炼好了再出来混,可以减少很多挫折、损失和痛苦。“内圣外王”之道,有点像中国老百姓所说的“有了金刚钻,再揽瓷器活”。只有自己成为强大而又坚定的“内圣”,才具备了“外王”的资格和可能。

儒家重要著作《大学》里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修其身”,“自天子已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也就是说,无论你是皇帝老儿还是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如果做不到修身就失去了为人的根本!只有做好了修身,才可以齐家;只有做好齐家,才可以治国;只有做好治国,才可以平天下。

千百年来,“内圣外王”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政治理想,被广泛认可和践行。“内圣外王”强调自身持之以恒地修养,并不对外部环境有所苟求。尽管历史上常出现“内圣不外王,外王不内圣”的局面,但并不影响“内圣外王”的价值导向。试想一下,一个没有修为的人,怎能管理好他人呢?一个品行不正的人怎么可能领导下属呢?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如果想领导好老百姓,想领导好下属,首要的是修炼自己。只有修炼好了自己,才可以去领导下属,管理别人。这可能是“内圣外王”应有的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