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23787800000003

第3章 故乡,总是文化的富矿(2)

这些老师们巳有很多离开了荆门大学,金潜星老师去了惠州,成了高管交警支队的一名小领导,业余打乒乓球、写书、开博客。这是我这一生比较敬重的老师,他直接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他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是时刻闪耀着理想主义的气质和韧劲。他坚守着自己的追求和做人的原则,有着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可贵的担当和正直。他是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朋友看待的,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待人处事,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没有哲学,我们寸步难行”,受金潜星老师的影响,我至今关注哲学的最新发展,因此也受益颇多。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始终坚信良好的哲学教育是青年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智慧的本质是会思考。哲学通过改变青年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引导青年自觉理性地走好人生的路。碰到一名优秀的哲学老师,是学生幸运的开始。

教我们历史的陈建林老师后来去了湛江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成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专家。他先后承担了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文化史、旅游文化、移民文化等教学任务及学术研究。我与他有着共同的家乡河南淅川,有着我们共同的家乡话河南话。可惜那时他称病在家,课后忙着自己的学术研究,我们交流不多。否则凭我对历史的兴趣,没准在他指导下,对历史的研究还能琢磨些名堂。但我对她的夫人闫志芬老师却极为熟悉。她是那种典型的知识女性,一副黑框眼镜下是一张白皙的脸和清澈的眼,专注且慈祥。在我的记忆中,她那时负责《荆门大学学报》的编辑。慢条斯理地干着那不好干的活,尽职尽责,一丝不苟。我在《荆门大学学报》发表的文章经过她的手,她曾提出过很多很好的意见。关于论文写作的经验,我先前大多从她那里学得,至今还在用着。

许守瓒老师对我的影响却不是他的书法,而是他曾经写过的关于陆九渊的文章引发了我对这名南宋思想家的关注,以至于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在我大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和激励着我,特别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作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哲学家,陆九渊主张“吾心即是宇宙”,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提醒我关照内心,注重反思和反省有着深刻的影响。

曾记得当时的副校长李文明,广西北流市人,大约是上世纪30年代生人氏,已近花甲之年,很快就要退休了,但工作十分尽责。据说他学习研究的主攻方向是文艺理论,长期研究中国山水文学,让我老疑他是桂林人。大学时,我曾断断续续读过他的一些论文,好像谈古代名胜山水诗的较多。也看过他对桂林山水和边塞山水诗的叙述和评价,学究气毕竟多了些,远不如《散文选刊》之类的好看。但我始终认为他是真诚且又负责的,他教我们《科学社会主义》。这门课并非他所长,但他备课极为认真。他的教材被批注得密密麻麻,讲课时条理分明。他努力校正着他的“广西普通话”,避免将广西北流方言中的老爸说成“老豆”,将老妈说成“老母”,将“不要”说成“马要”,将“不想快点走啊”,说成“马想快点走啊”,将“快点走啊”说成“快丁行啊”。

李文明校长的普通话带着明显的尾音:咯。他反对学生恋爱,对我们多次谈过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他在描述那些谈恋爱的学生时极尽普陈之能事。他拉长了声音:“都大学生咯,还谈恋爱咯,手拉手咯,核死个银”将吓死人说成“核死个银”,让我们多年忆起,仍旧大笑不已。

这些年来,我总在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为人师者,哪怕仅有只言片语影响了学生,那就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那些优秀的教师,给予我的是一方学问的天空,让我多了许多管窥世界的途径。若干年后,我想起这些老师,觉得他们就像是暗夜里在前面为我们举起丁点火光的人,能引导我们向那个方向前进。但道路如何行走,则完全靠我们自己了。

在我看来,荆门大学,算是我精神成长的一个起点。白龙山上的树,四干渠里的水,庙岗岭上的风,教学楼上的月,正可谓清风明月我的家,励志读书无穷期。在那里,我读过一些书,我的精神世界就会得到一些改变;我接触过一些还算不错的老师,对我的人生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影响。

回忆我在荆门大学的时光,除了老师的授课外,我自学阅读的时间似乎更多。离荆门大学不足一公里就是荆门市图书馆,馆藏的图书不算多,能让我记起的就更少了。在市图书馆,我读了一些文艺美学和哲学类的书,也读过一些诗人的诗集。我最喜欢的是它的阅览室,那里有最新的报刊杂志,让我及时知道外界最新的讯息。我那时也写过一些文章,现在回头看来,已是非常的浅薄了。但通过写作,能促使我更大范围地阅读、思考和积累,这些习惯令人终生受益。

十五年后,凭着在荆门大学那点功底,加之后来的拼搏和努力,我的脚步走得越来越远。从荆门到省城,从省城到北京,我基本上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精神生活上一天天丰富起来,眼界更为开阔,信念更为坚定,幸福感也一天天增强。二十年后,在北京的夜晚,当我从人民大会堂筹办好报告会,当我从钓鱼台国宾馆参加完答谢宴会,当我觉得我尽力做出点事情的时候,我都想起了在荆门大学的时光。我很想给我的老师打个电话:“尽管我不是你最聪明的学生,但我一定做一个最勤奋的弟子。我宁可自己受累,也绝不给母校丢脸。”我觉得,只要不懈地努力,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不论你的出身怎样、初始的学历怎样,终究会走出一条路子来。感喟之余,多了几分淡定的情怀与深沉的思索。

我总想起那句老话:“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能否成才,取决于自己的志向、胸襟与眼光,还有坚韧、坚持、勤奋等品质。这些年来,因为总觉得自己没上过一个像样的大学,我更加注重自己实际能力的培养。在这么多年的工作生活中,我总能通过不间断地学习,获得成长进步的力量。

如今,荆门大学巳经更名为荆楚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正慢慢地积攒自己向上的力量。我衷心祝愿它发展得更好、更强。

我在心中告诫自己:不管你在哪里,都要尊重你的老师,增长你的学问,壮大你自己的实力。老师们远去,我们也将为人师,为人表率,从而不辜负那些美好的记忆。

2011年1月6日初稿,2011年3月1日改定

漳河情长

1996年夏日,黄昏之辉徐徐地接近水面。我一头闯进漳河库区,在这举目无亲、陌生而寂静的河岸上独自走着。河水流动得十分缓慢,平平淡淡吐露着心怀。如果你看得仔细,不时有鱼群掀起浪花,平静了,却留下涟漪,一圈圈荡了去。

突然间水鸟叫了,云雀髙高低低飞了一大片,于悠悠白云置下的棉网下款款起落。那种缠绵和飘逸,似乎是舒伯特优雅的小夜曲,又像是普希金轻柔的抒情诗。我一时呆了,我忘记了疲倦和忧愁,只是久久地凝望,凝视着这些鸟群离我而去,直落入茫茫原野中。

漳河无疑是多情的,在荆门西南这片充满自然景观和人文的土地上,无不让人感到某种神秘。端午节刚过,农家院子上的艾草依旧青绿,散座于松林中的孤坟上纸钱飘飘。偶尔有青绿的蛇群从身旁结队滑过,不禁使人心跳。此时的漳河,你说她阴柔之极也行,你说她雄浑之极亦可。立于此,没有一丝铜臭的清净之地让你接近了一种博大的生命的真实。让你觉得,生命的发祥地原本就应该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一条流经千山万水、依旧汩汩不止歌唱不止的大河。

漳河是荆门人的骄傲。水库面积100多平方公里,容量多达20亿立方米,可以滋润200万亩农田。她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创造。我不知道为修这座水库牺牲了多少人,但我知道,那是血和泪围就的水,围就的坝,围就的碑。库区人谈到漳河满脸都是虔诚,把一腔豪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满是风霜的脸上,一双双大眼睛透露着灵性的光芒。“看,这就是漳河,我家就在那边。”顺着库区人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一幢幢楼房伫立风中,成群的鸭子嘎嘎叫着,沿着水道慢腾腾地游去。

再也不会有滔滔不息的奔腾了。那种铺天盖地裹挟着泥沙呼啸前行的漳河水,犹如孩子般终于躺在水库宽厚柔软的怀抱里。

曾在一片晨钟暮鼓声中,灵感散尽的我独坐于漳河之畔,数老树寒鸦几何。那时随便捡起一块石片,朝水中斜抛了去。石片轻轻滑过水面,一池绿水似乎便被激活。环望临河而依的群山,层次分明地耸立着。烟霭斜日,夏风绿叶,别有洞天。

我知道面对漳河,我只能保持沉默。人工塑造的漳河水库,在与现代文明的接轨中,巳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我不敢像李白那样,游遍名山大川以仙风道骨般的风格视功名利禄如粪土;也不会像陶渊明那样,隐居田园采菊东篱自得其乐。我不敢说自己保持了淡泊与超脱。我只是感激漳河,给我宁静,迫我思索。我来过漳河,又必将从这里走出去,这便会塑出一个不同于以前的自己。因为,漳河水库的那鱼、那鸟、那蛇、那鸭子、那芝麻,在生命的律动中,竟是那样的鲜活……1996年9月15日

映山花开

在漳河库区,年年春天热闹非凡。租了船,让船主开了去,沿岸的景色使人目不暇接。放眼望去,梨花如雪,桃花似火,萃成束,滚成团,一簇簇一层层,流光溢彩。而松柏、青草则呈不同的绿,或浅或深,与红对比,与蓝相衬,也不禁使人惊铭了。最引人注意的还数映山红,一片红艳,灿如云霞,随处可见,让人心里萌生无穷的快乐呢。

映山红,学名杜鹃,是中国传统的十大名花。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谓。但我就是喜欢叫它“映山红”、“映山红”。一喊出这名字,就觉得这花有气质、有精神,让人觉得绚丽热烈、充满喜气。那迎风玉立、娇艳欲滴的形象扑面而来。

可是,映山红只是这青山绿水中极其普通的一员。尽管它花叶兼美,受人喜爱,但它出身山野,位卑身轻。它在成长中积累着向上的力量,在春天里绽放着青春热情。这就是映山红的性格,不像玫瑰,至高至尊;不如牡丹,娇艳富贵。开了就是开了,火红就是本性,除了证明应有的生命力和绝不委靡的意志力,看不出更多的不同。活着、生存、开出热情,就这些。

曾记得电影《闪闪的红星》里有一首很好听的歌《映山红》,那优美的旋律、情深意切的表述,唱出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对春天的渴望。歌词里曾经写道:“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的唱白让我听得热泪盈眶。

人生就是一个追求绽放的过程。多年前,本着少年狂想,背着几卷书,我进城求学,学着思索。在适应与不适应中,在自卑与自傲的心情里,像许多农家孩子一样,我开始了宏伟的设计与艰难的跋涉。我也曾幻想,也曾惊喜,也曾做过许多缤纷的梦。但是,做人的艰难,成功的艰辛,多年后,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孱弱,我越来越认清了自己。然而孱弱归孱弱,留给我的,只有这越来越坚韧的执着了。诚然,难免被误解,难免被轻视,我只是做该做的事,勤勉务实。尽管我失去了很多,但我也有成长的快乐。我只是想像映山红那样,活出一个鲜红的自己来。

今年春天,我再次到漳河库区看映山红。感觉今年的花期似乎更持久了些,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开得轰轰烈烈。开就开了,还特别喜欢开在悬崖峭壁上,昂然挺立在河两岸,好像越是恶劣的环境越是要战胜自我。我慢慢就动情了,思绪就越来越飘远了。我就想起自己的生活,还有那些没有完成的事,想起了映山红包含的寓意,那些关于理想和倔强的思索……花本多娇,本应怯懦。但映山红却在荒芜贫瘠的山地上生长出美丽和传奇。它那昂扬健壮的身体,分明在汲取向上的力量;它那火一般的红艳,点燃着人们火热的激情。或许,青春就是一株美丽的映山红,开得无需理由,开得义无反顾,想开就努力绽放吧,开出红彤彤的新天地。

面对这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我慢慢彻悟了:人生虽然普通,青春却由不得浪费。趁活生生的现在,尽管用你的力,绽出你的热情,显示你的活力。只要愿意开放,春天总不会拒绝。学习映山红,你还会自怨自艾、唉声叹气吗?想着映山红,你还会茫然困惑、不知所措吗?

映山花开,我愿是那漫山遍野的绿地上鲜润的一株;是这充满活力、勃勃向上画面中小小的一点。以我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热情,在风雨中立一株真实的风景。

1995年5月1日

车桥的菜地

我曾有一块菜地,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那里属于荆门著名的风景区——漳河风景区的一部分,环境幽美,疑是世外桃源。

那段时间,我的兴趣全在菜地。晚上收工,我在那块菜地挥汗如雨,几经努力,总算见到绿色。小小菜地,种下了我的期待,白菜、萝卜、韭菜、葱,一簇簇长得有模有样。每当闲暇,走进菜园,这儿松松土,那儿浇浇水,再也快乐不过。

大学毕业后,我到这里做了一名养路工,靠力气干活。这个叫车桥的地方,是一个工务工区,任何火车都不停。离工区最近的小卖部,在3里之外,买包烟都要走老远。工区与外界的联系,基本上靠步行,得穿过一片又一片阴深的林地。

在车桥,也曾享受过安静的时光,但内心是无法平静的。独自一人在林间转悠,听着秋蝉枯燥的撕鸣,有种空荡的寂寞撕扯神经,不得不想未来的出路。空想没用,关键是做好眼前的事情。种种菜吧,菜地既能给人带来实惠,又能带来内心的安宁。那份泥香,那身汗臭,那份投入的劳动,使我颇有几分沉迷和陶醉。

仔细想想,除了种菜,一时半会找不到更好的寄托。工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初到车桥,我仅在工区空荡荡的活动室里发现了几本《读书》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唯一的放松方式是喝酒。半夜酒醒,也睡不着,啃这些难懂的书,能起到很好的催眠效果。书中有些话读起来拗口,思考一会,很快就睡着了。

印象颇为深刻的是《I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手稿》坚持从哲学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客体与主体、功利与超功利、利与义、科学与人文等重大课题,揭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在马克思看来,生命体的存在固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前提条件,但人并不仅仅是肉体的存在,更重要的是生命意义的存在。完整的生命存在并不仅是功利性的,而且是非功利的。人不仅要追求眼前的功利,而且要追求超功利的理想。这些论述让我对哲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有了夜晚的阅读,白天种菜被赋予更多的意义。早晨或傍晚,我欢快地提水浇菜,抽沟耨地,在精耕细做中反刍那些不太好理解的论述。在我的精心摆弄下,埋在地下的种子,渐渐伸出了嫩芽。鹅黄的菜苗变成嫩绿了,嫩绿的叶子变得青葱了。红彤彤的霞光照在菜地上,也照在我静谧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