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23787800000002

第2章 故乡,总是文化的富矿(1)

遥想荆门

——荆门笔记一

到过荆门的人一般会对她多有赞美。这让我们这些久居荆门而又离开这座城市的人也觉得大有脸面。细想之余,荆门真是一座不错的城市。在这里生活久了,会有种别样的感动。

荆门是座山水相间的城市。以老城区任何一个地方为圆心,以三华里为半径画一个圆,这个圆里肯定有山有水有绿色。髙层建筑不太多,能使你的目光很随意地穿过某一区域或空间。这使山城荆门显得比较坦荡和开朗,不像在别的城市,看到的除了楼房,还是楼房,有一种压抑之感。

作为一个现代人,同时生活在山之神韵和水之灵气中是件非常奢侈的事。荆门城却两者兼得。绿色葱郁的东宝山、象山、西宝山、白龙山,以及蜿蜒曲折穿城而过的四干渠、竹皮河、山泉水,将“山水相伴,天下为庐”的家园情结表述得淋漓尽致。在荆门,是很容易安居的,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山水境界尽显其中。

最喜欢荆门月圆的晚上,月亮从东宝山的东北方向逶迤而上,渐行渐高,渐行渐亮,直至隋代宝塔之巅,直至“上开下合、阙状如门”的虎牙关,直至象山岚光阁,直至白龙山上的长安古寺,直至群山下的蒙、龙、惠、顺四眼泉和三泉汇聚的文明湖。月光在山水之间,在绿树之顶,在庙宇之上,尽情地跳跃、舞蹈,会让人浮想联翩。这时,我会惬意地骑一辆单车,到工商街的咖啡茶语、到竹皮河的梅轩和蔚冕茶庄品茗去。在这种时刻,有这些观感,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总有一些诗句从内心涌出。离开荆门后,我才明白,我的内心恐怕永远走不出这样一个地方,走不出这样一个被造物主厚爱着的城市。

正因为有这山水的存在,滋润着曾经客居于斯的哲人墨客,滋润着每个在荆门生活过的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智慧。老莱子曾在荆门生活过,这个春秋时代著名的学者、隐士,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著有论文15篇,全面阐述道家哲理,至今仍以“斑衣娱亲”的故事被民间津津乐道。

汉光武帝刘秀的同窗好友严子陵早年在荆门生活,刘秀称帝后,严子陵被封以谏议大夫而不受,改名归隐于富春山。他不慕富贵、遗世独立的人格精神至今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尊崇。

800多年前,南宋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任荆门军,先生修保甲、改弊政、修郡学,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创造出了“荆门之政”的奇迹,最终在荆门划上了生命的句号。先生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等哲学命题,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至今仍有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苏洵是到过荆门的,他在《蒙、惠二泉》中写道:“脱衣浣中流,解我双足热。乐哉泉上翁,大旱不知竭。”在他看来,荆门山水是赏心悦目,可资消遣的。在我看来,荆门山水岂止能消暑解乏,它的山山水水简直是内容丰富的教科书。每当我爬上承载了太多文化意义的象山,每当我面对无数先贤曾讲学于斯的“仰之亭”、“流清亭”,我就会想到,是荆门的山水给予了这些先贤以大美,先贤无愧于荆门山水之滋润。这么多年来,我渐行渐远’对荆门常常可望而不可归,可忆而不可回。但每次想到荆门,我就会为她感动,自然而然地想到历代前贤对世道人心的影响。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荆门的灵慧与力量,在于相依相谐、且智且仁的山水间;在于诗意的栖息环境和历史传承间;在于她的文化之深厚,境界高远间。苏东坡游览荆门时唱和苏洵的同题诗中写道:“君子慎所居,此义安可阙?古人贵言赠,敢用况高节?”我在推介荆门时总勉励自己不要辜负这座城市的培育。我从内心祝福荆门,祝愿她的明天更美好,祝福她真正成为富有底蕴、释放底蕴的山水名城。

2006年3月31曰

再读陆九渊

——荆门笔记二

记住荆门,是因为那里的山山水水。爱上荆门,是因为那里的人。荆门城西有象山,有象山大道,有陆夫子祠,有“仰止亭”,荆门桥工段东侧有一条“陆九渊路”,家属区背后的街道叫“九渊西路”,全是为了纪念一个人——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

陆九渊,姓陆,名九渊,字子静,号象山,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元1139年,出生于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今江西临川县)’1191年底任湖北荆门军知军(相当于现在荆门市的市长)。1193年元月,陆九渊血疾大作,在荆门军知军任上划上生命的句号。由于陆九渊中年时曾在贵溪的象山居住讲学,又自号“象山居士”,故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象山先生任荆门军知军虽只有一年零三个月,却给荆门老百姓留下了深刻印象,被称之为陆夫子,世世代代设祠供奉。

陆九渊的思想体系一般被称为“心学”,是宋明理学的两大系统之一。广义上的理学,是指宋明时期以研究儒学经典“四书”、“五经”之义理的“义理之学”;狭义上的理学,是指程(程颢、程颐兄弟)朱(朱熹)理学和陆(陆九渊)王(王守仁)心学的共称。作为“心学”创始人的陆九渊,在中国思想史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梁启超曾说:“宋明思想界失一朱熹,失一陆九渊,失一王守仁;清代思想界失一顾炎武,失一戴震,其局面又当如何?”形象地说明了陆九渊等人的影响力。陆九渊“心学”十分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主观能动作用,“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独立思考精神,对于冲破“坐而论道”、不着实际的士风和政风曾起过振聋发聩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上大学时,我曾断断续续地读过《中国哲学思想史》和《中国历代大儒》之类的书籍,对陆王心学有一定的了解。特别在荆门生活、学习多年,对心学有耳濡目染的感受。作为一名唯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固然有其局限,但不乏启人心智的论断。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等哲学命题,倡导“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等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讴歌和对人的尊严的肯定。

陆九渊认为:天、地、人,是主宰宇宙的三种势力。人必须“大做一个人”,才能与天、地并。人要“大做一个人”,须“先立乎其大”。“自立、自重”,堂堂地做个人;“自得”、“自成”、“自道”,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心者,身之本也”,“心”是人身之本,“人心有病”或“受蔽”以后,若能“自立”、克服己私而“知非”,也能“大做一个人”。这么多年来,我渐行渐远,对荆门常常可望而不可归,可忆而不可回。但每次想到荆门,想到陆九渊等前贤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总感叹不已。

我常想,大凡立德立功立言,总要由心做主。心想事成既是美好的愿望,又是一个哲学范畴。人的心念起因,往往决定了行动方向和最后的结果。人想去谋利,想去得名,或想去做贼,或想变得崇高,都是先动心思,再去行动,心动了事才会跟上。从这个角度讲,心牵累于物便役于物,心牵累于名便役于名,心牵累于利便役于利,心牵累于欲便役于欲,心性如何,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心性好的人,会注意到阳光、友情、温暖,寻找到欢乐,会使日子过得很舒畅;心性糟糕的人,总会内心黯淡,日日阴郁,常与谬误为伴而浑然不知。世路本来很宽,生活的方式也很多,只是有的人心路很窄,走不出自我,人生便容易有苦淫感,甚至因心灵的残损而走向绝望或毁灭。心理医生说“病自心生”,颇有道理。

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心性,在观念,在思想,一个人所表现出的镇定、浮躁、乐观、悲伤、坚强、懦弱,都源自内心,源自心智、心态和心理素质,这些往往能左右人的一生。因此,在战胜外在困境之前,首先要战胜你的内心。治人先治心,制己先制心,只要内心健康、心智坚强,做人做事便从容多了。

近年来,我多次静下心来再读陆九渊的著述,每次浏览都会有新的收获。我告诫自己:“守住你的心!要始终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心灵的自救,没有自救,人生更苦。”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生命的质量原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大可不必为之过分地恼之忧之喜之幸之。唯有自立、自重,才可能自得、自成、自道。我告诫自己:“对待人生烦恼,要么关闭其进驻内心的通道,或用意念的力量将其一点点蚕食;要么转移自己的感觉视点,或用更阳光、更强烈的积极心态去取而代之。”我心不病,如何病我?无论是贫贱还是富贵,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守住你的心。只要拥有良好的心性、心念、心态,就有可能保持一种起码的生活基调,并由此获得一生的和谐。这便是对陆九渊常读常新的感悟。

2007年5月18日

严子陵的气节

——荆门笔记三

正因为远远地离开了荆门,才感觉这座城市的精致与博雅。也许是距离产生美的缘故,对荆门有了别样的体会。深入到荆门的历史和现实之中,正因为有了太多文化名人的停留,荆门这座小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穷的文化遐想。

荆门城北,有子陵镇,秦楚要道,地接南北,连接着荆州襄阳,是207国道串起的一个南北要冲。自古以来,无数的历史名人经过那里。据我有理有据的大胆猜想,屈原、秦始皇、诸葛亮、关羽、孙权、李白、杜甫、张居正都曾路过那里。作为驿站的子陵镇,毕竟是贯穿祖国南北的重要节点。

关于子陵镇名字的由来,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别的隐士严子陵。严子陵,名光,子陵是他的字,西汉会稽余姚人。严光原先并不姓严,而是姓庄。后世的史家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才将他改成严姓。

严子陵是汉光武帝刘秀幼时的同学,很有德行和才华。刘秀称帝后,千方百计找到严子陵,两人好到一个床上睡,天天在一起。刘秀非常器重严子陵的才干和品德,先是请严子陵做谏议大臣——个很高级别的官。后来想让子陵先生当宰相,结果严子陵跑了。传说先是到了荆门子陵,后来又到浙江富春江,隐居起来,待在江边钓鱼,过着属于自己的快乐生活。

遗憾的是,读了这么多年的书,除了荆门的市志和外宣资料外,我至今没有找到严子陵与荆门相关联的历史文献。如果说严子陵曾经隐居于荆门,怕是后人的想象。如果说他求学之时曾居留于子陵,似乎还有些道理。因为荆门是严子陵的家乡余姚往返京都洛阳和帝乡枣阳的必经之路。较为靠谱的解释是现在的荆门子陵镇只是个驿站,国家级的正史很难予以详细的记载。但荆门人民对严子陵先生的崇敬和爱戴是有目共睹的。在荆门子陵镇,与严子陵有关的就有严山、钓鱼台、客星井、子陵故宅等多处古迹,寄托着荆门人民的追思和敬仰。

作为汉光武帝刘秀的发小和至交。东汉高士严子陵的事迹被历代推崇,是因为他对于从政和做官的态度,对于功名利禄的清醒认识和断然取舍。严子陵多次拒绝王莽的聘请和刘秀的邀请,不太把做官当回事,从而保持了人格的独立和人性的率真,显示了一名优秀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和道德追求。真正让他扬名的是宋朝的范仲淹。这位以撰写《岳阳楼记》,抒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天下的政治家、散文家,在其撰写的《严先生祠堂记》里盛赞严子陵“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髙水长”。从那以后,更多的人关注严子陵,对子陵先生的所作所为推崇备至。

至于子陵先生为何不愿做官,历史上有很多的猜想。辞官不做,对历代的知识分子是一面锃亮的镜子。我敬仰的一位作家曾经说过:“人类的灾祸,说到底都是野心家、不逞之徒造成的。只要能出人头地,满足个人私欲,不惜作恶害人。最终,就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我们的社会,最怕的就是这种人。”想想看历史上为做官而不择手段的人、出卖灵魂的人、心灵扭曲的人,严子陵隐居山野,拒绝的是多大的名利,内心该充盈着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强势的人格追求!

这就是严子陵。是他,可以无视皇权,无视取不尽的锱铢,安于自己的小天地,思考自己的哲学;是他,不屈服于贫穷的叫嚣,接受所谓的皇恩浩荡,在山水间寻求精神的富有和内心的宁静;是他,走出遮风挡雨的殿堂,奔向质朴的田野,在历史的时空中树写着“自我”。严子陵不慕富贵、遗世独立的人格精神感召着无数后人。他视富贵为浮云的高风亮节,始终是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一个符号,被历代传颂和敬仰。

历史人物的意义在于对当代的教诲。严子陵留给当代人诸多启迪。据报载,目前中国进人“官”心病高发的时期,公务员上升渠道单一,只有当官一条路,眼看其他同事升了上去,心理压力骤然增大,各种悲剧时有发生。《人民论坛》曾对全国100多名官员的心理健康进行过调査,发现有80%以上的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普遍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不平衡、心理疲劳及心理压抑。现实生活中,有为官位谋杀上级的,有为升迁挤兑同事的,有为求官而道德败坏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时有发生。作为中国知识分子淡泊名利、高风亮节的偶像,严子陵的品格事迹历经两千年而不倒,不能不说对每个时代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多次路过荆门的子陵镇。当我盘桓在子陵的天地山水之间,静静地遐想之时,思想一次又一次得到净化,仿佛有遥远的绝唱吟唱而来。严子陵是一位真性情的人,一生一世,当不当官、显不显达都不重要。唯其把持住的那份生命的本色,那种安安静静聆听天籁的赤子之情,随着岁月的打磨而弥足珍贵。

真的,没有必要为了名利地位而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和趣味。一个人只要热爱生命,同时关注灵魂,即便在一个无趣的时代,仍可以生活得有趣、自在。

譬如,严子陵。

2006年4月8日初稿,2011年7月9日改定

庙岗岭上,渐行渐远的校园记忆

人到一定年纪,总爱回忆往事。这好像是衰老的标志。但话说过来,年轻人那有什么回忆啊,他们对前程的期待更多。人到中年,有了些人生经历,也多了回忆的资格,便能回首往事,找出一些故事和感受来诉说。

现在说说我在荆门大学遇到的老师。我在荆门大学时的老师阵容:《哲学》金潜星、《大学语文》叶松林、《政治经济学》赵云芬;《刑法学》胡艳华;《中国古代史》陈建林;《中共党史》汪婕;《社会学》、《调查研究学》刘保国;《科学社会主义》李文明;《现代汉语》刘海章;《书法》许守躜。我选修了王辉斌教授的《古代汉语》,为我以后更高层次的写作积攒了一点口粮。

多年以后我仍旧觉得,这些老师的文史功底不错,教书育人尽心尽责,对我的思想或多或少都有影响。例如,通过金潜星,我知道了哲学的新三论和老三论。通过叶松林,我知道很多诗词是可以吟唱的,有一种内在的音乐美。通过刘保国,我知道了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和基本特征。通过赵云芬,我知道政治经济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更新和发展。我与好友热议:娶妻当娶赵云芬——她当时年青、知性、热情、待人极为友善;她额头光洁宽广,双眼皮,中性皮肤,鬈发,走起路来似乎很有节奏感,笑起来宛若牡丹花开一样,富贵且喜气,给人十分振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