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文化的背景
23787800000031

第31章 人生,才是文化的道场(5)

古今中外,很多文人墨客写过映山红。通过他们的渲染,映山红被增添了很多迷人的色彩。杨万里的“何须名苑看春风,一路山花不负侬。日日锦江呈锦样,清溪倒照映山红”,白居易的“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都给予映山红高度赞美。以我的观点,以上诗句,当爱情诗读读也是可以的。杨万里的诗,让人想起绽放在乡间的爱情。白居易的诗,可作为对爱情忠贞不二的象征。映山红是有资格象征爱情的。特别是花开时节灿烂夺目,犹如灼灼火焰,一片深情。遍地的映山红,殷红殷红,就像爱人的心,让漫山遍野绽放出通红的光芒。以映山红来寓意爱情,再恰当不过。

在我国南方,有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与映山红有关: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对生死相依的恋人。男的姓杜,叫杜鹄,爱吹排箫和笛子。女的姓王,叫王鹃,乡亲们亲切地叫她鹃子。这对恋人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情投意合。他们经常一个吹箫一个唱歌,引来百鸟飞舞,引得杜鹃花开。就在两人准备成亲的时候,村里的恶霸刘瞎子不同意了,企图霸占鹃子。被抓的鹃子不吃不喝,渐渐瘦得不成人形,吐血而死,吐出来的血变成了一朵朵美丽的映山红。惊闻靈耗的杜鹤也变成了一只杜鹃鸟。从此以后,南方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更加娇艳动人,总有一群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它身边飞舞,而且鸟的叫声特别凄楚,就像排箫吹出来的一样,据说那是杜鹄变成的。

人到中年,很多人开始思考、追忆自己的似水年华,很多人怀念家乡杜鹃花盛开的日子,回忆青春年少时的爱情。网络小说《映山花开》也是借映山红来回忆爱情的。小说写道主人公餘秋回忆家乡的杜鹃花时描写了她的内心世界:“感情的世界就是这样——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也不能强求,情深缘浅也好,有缘无分也罢,不属于自己的终究会成为擦肩而过的路人甲。”这些描述传神而又生动,写出了对于爱情的惋惜和悲恸。

很多年前,我也曾通过映山红描述过一段哀伤的爱情。在我的小说里,我写过诗人蓝雨看到一个手捧映山红的青春女孩时的激动不已:“在他面前,首先映现的是鲜艳欲滴的映山红。映山红后面则是一张青春的脸!那脸微红。蓝雨巳经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描绘一张女孩的脸。语言,语言该是多么苍白!”所谓“人面桃花相映红”,青春与花儿结合在一起,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

在这个世界上,找一个相亲相爱的人厮守终身,是很多人的梦想。我常常想起映山红,想起乡间举案齐眉相伴终生的老夫老妻们,想起他们和映山红一样的爱情。他们青春无悔,像映山红那样忠贞于爱情,用尽了一生的热忱。他们的物质生活可能很匮乏、很短缺,他们的爱情生活却可能很热烈、很持久。他们生于乡间,终老乡间,直到白发苍苍,走都走不动了,依然相互依靠,不离不弃,就像映山红一样枝蔓相连、生死相伴。

如今人心变的复杂,再没有任何爱情能像映山红那样火热纯净。在一些人看来,爱情是实在的,又是虚无的,是纯粹的,又是复杂的,是可追求的,又是可丢弃的。政治能吞噬爱情,金钱能收买爱情,时间能腐蚀爱情,生活能毁灭爱情,人性的自私与冷漠最终让爱情走开。没有人能告诉你,怎样使爱情永恒?红尘滚滚,人是过客,花是主人。再激越的爱情也会还原成平淡的生活。人类的爱情怎比得上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它们在相濡以沫的守望中,始终牵着对方的手,不离不弃;它们在饱经风霜后,仍然满怀着对爱的信仰,在春天热烈绽放;它们始终捧出一片心来,不带一丝杂念去,真正体现了“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体现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至高境界啊!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年代,传统的经典爱情已鲜有再现。也许这是最好的时代,选择多种多样,聚散都可商量;也许这是最坏的时代,欲望从未消涨,爱情苦闷彷徨。“今天,还能相信爱情吗?”——这句曾在网络上疯传的话语,让人伤感,令人困惑。除了经济原因,导致人们爱情不再的杀手依次有:毕业分配、盲目攀比、长年分居、家庭矛盾、重大变故、第三者插足等等。映山红开的日子,也可能是离别气息弥漫的日子,很多人在这个季节永别爱情,很多人悲伤落泪。

杜鹃花开时,大家相爱了;杜鹃花还未开败,却已经分手了。据统计,在大学生情侣中,一毕业就分手的情况超过了70%。在就业、前途等生存压力面前,爱情脆弱得不堪一击。许多年轻人在无限可能中不再相信未来,在不安骚动中变得浅薄聒噪。也许有一天他们会追问自己:“我的理想在哪里,我的爱情在哪里……”只是星转斗移,物是人非。

杜鹃花每年都在开放,年年娇艳似火,但青春已经不再,留给人们的依旧是那些伤感的爱情故事……2011年12月30日

上山砍柴,下河摸鱼

“上山你就勤砍柴,下河你多就摸鱼,实在改变不了现实你也别闲着,多学一点是一点;这山望去那山高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你更烦恼。”

这句话是我父亲说的,一生勤勉的他也是这样做的。这句话已经影响了我,并可能影响我一辈子。那年我上了一所自己很不满意的大学,苦闷不巳,做好了退学的准备。我父亲在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专门到学校找我谈了一次,印象最深的就是上面的话。

在我的印象中,我父亲与我讲道理是经常说服不了我的,但偶尔我也能听进去一句两句。我父亲高小毕业,文化程度不高,但学东西很快,也很会做事情,这是我敬佩他的地方之一,也是我能听进他话的原因所在。从我记事起,我父亲一年到头就没有闲过。他的职业是汽车司机,但他会养猪、会种地、会砌墙盖房子,也会杀猪骟羊,凡是养家糊口的本领,他基本上会几样。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忙着打理庄稼,忙着清理汽车,忙着各路营生,几十年不辍。我们家在当地比一般人家略显富裕些,这与我父亲的辛勤劳作分不开。庄稼收获时,他说:“辛勤劳动幸福吃。”我们吃自家产的东西从来不限量。他经常停下汽车挑起粪桶,虎虎生力往菜地走,别人笑他臭,丢了工人阶级的脸,他说:“粪水臭、汗水香,好吃懒做才丢人。”我父亲一生有很多缺点,但在劳动方面绝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这次谈话我父亲显然做了准备。我们围着学校的操场转圈子。一边走,我父亲一边谈他的想法,深深浅浅、虚虚实实、前前后后,我父亲将退学的坏处做了充分的表述。

后来我想,为了说服我,我父亲也许想了很长时间,也许是他劳动间隙的灵感迸发,也许是他一生的经验总结。改变一个人的有时候就是一句话,影响一个人的也许也是这样一句话:上了山要琢磨砍柴的事,下了河要琢磨摸鱼的事,不能这山望了那山高,把事情都耽误了。当我按着这句话去做时,我像换了一个人。大学三年,我得到了我所在的那所大学授予的最高荣誉,得到了属于我的奖学金,学到了我应该掌握的本领。以至于大学毕业时,我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立足社会的技能。我想我对人生的态度,就是从我父亲那句话开始的,我现在仍旧按这句话勤劳地工作着,愉快地收获着,一天天接近心中的目标。

多年后我领悟到,父亲送我这句话,其实教给我很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山砍柴,下河摸鱼”,顺势而为,切莫闲着,人生就会充实起来,成果就会丰富起来,最终成就了自己,对社会也有所禆益。我父亲去世很多年了,以我不惑之年的感受,在人生智慧方面我实际上还远远未能超过他,这与学历没有什么关系,来自实践的智慧常常超过凭空的揣度和想象,火热的生活远远比空洞的理论丰富得多。“上山砍柴,下河摸鱼”,这种见机行事、主动作为的精神是可贵的。对于生活中的困顿和无奈,为什么不积极工作着、争取着、等待着?只是千万别荒废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应对困难挫折,还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吗?

2012年1月2日

回家吃饭,回家做饭

人到中年,越来越觉得回家吃饭、回家做饭,是生活的享受。

最好是双休日,早起去买菜,早点做准备,仅为了家中的两顿饭。做饭时尽量放松心情,不接电话不上网,不赶时间不张扬,不声不响默默做,细细地择菜、慢慢地煲汤、不慌不忙去炒菜,或听音乐,或与家人闲聊。上午做一次饭管两顿,中餐和晚餐都有了。

这时最烦有人打搅、最恨有人造访,打乱了原本宁静的生活。想来生活如此简单,回家吃饭、回家做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有个叫陈允斌的,向人们传播新的保健理念。她写过一本畅销书《回家吃饭的智慧》,乍看觉得小题大作,细想确是大道至简。其实智慧本就简单:回家,就是养心;回家,才是源点;回家吃饭,理所当然;心情好,吃嘛嘛香,身体才能好起来。

在食品安全日益凸显的今天,回家吃饭的好处不言而喻。尤其面对餐馆里各类菜品高脂肪、高热量的弊端,越来越多的人回归厨房,亲自动手做起了“私房菜”。陈允斌从营养学角度谈及回家吃饭的极端重要性,为人们回家吃饭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她的书成为畅销书是件很正常的事。

在我看来,不仅要回家吃饭,而且要回家做饭。回家吃饭、回家做饭,不仅让人感到安全和健康,更重要的是让每个有家的人品味了生活,保护了自己。我非常同情那些流连于各色餐厅和拎着快餐生活的人们,他们体会不到烹饪的快乐。我也非常同情那些经常在外应酬的人们,吃饭味同嚼错,喝酒喝得胃痛。不是喝出酒精肝,就是喝出胃出血;还有的人得了痛风,脑子也不好使了,都是不回家吃饭惹的祸。

依我的经验看,如果能从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角度谈及回家吃饭、回家做饭,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回家吃饭乃至回家做饭,是孝顺父母,是关爱孩子,是尊重配偶,是对家庭的热爱,是对教育的担当。想想看,一个人回家吃饭都没有时间,哪有时间去善待孩子、孝敬父母,和家人一道创造和谐生活?

经历多了我才悟到,在外吃饭是迫不得已甚至是很可怜的事,这与风光无关,与身份地位也无关联。饭局上的热闹是暂时的,是大家抬举的;家里的粗茶淡饭才是自己的、真实的。回家吃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更遑论回家做饭了。应酬多、常加班,挤占了回家的时间。如果不抓紧回家吃饭、回家做饭,实际上是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放弃了教子育人的时间。

这些年来,我们一家三口三个地方吃饭,只有晚餐能凑到一块,但晚餐也难凑齐。就我个人而言,有时是上面来检査,有时是单位搞活动;有时是工作对象需要沟通,有时是朋友来访面谈,占用了太多回家吃晚饭的时间。常见的情况是加班,是守在领导身边,赶各类材料,忙各种事务,错过了回家吃饭的时间。还有一点是常出差,好多天才在家里吃一顿饭,更难得在家里做一顿饭了。

有时想想,是自己犯贱:回不回家吃饭实际上是可以争取的,一定要应酬的则应酬;可以推掉的,应该回家吃饭。为了回家吃饭,一定要提高工作效率,努力把所有的工作问题放在上班时间解决掉,争取少加班、不加班,加班也不要太晚。能回家则早早回家,能做饭则做顿饭。这些细节不仅是为家人做贡献,对自己也是很好的修炼。

对我而言,回家做饭,是一天中难得的时光。最好是一边择菜一边听音乐,一边吃饭一边与儿子聊聊有趣的事情。看到家人高兴,我也高兴。做饭的过程是一个放松的过程。做饭过程中,可以早准备,慢节奏,重过程。通常我做饭、思考两不误,在做饭时梳理一天的工作,在思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做饭的任务。我尤其喜欢做饭前的准备工作,特别喜欢剥带壳的花生,那“啪”的一声后,滚出红红圆圆的花生米来,让人颇有成就感。我可以边剥花生边静思默想,度过难得的惬意时光。

我还喜欢洗葱、洗蒜、洗芹菜、洗萝卜,喜欢那种青青白白的感觉。我喜欢炒鸡蛋、煎豆腐,喜欢那种质朴的香味和观感。做饭其实很养眼,红红白白、花花绿绿,直观、好看。

做得多了,就有感悟:回家做饭,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做秀,而是生活本亦如此。好多人不是被工作打挎的,而是被生活打垮的,生活才是修炼人生的道场,做饭是在校正自己对生活的体验。

生活是最好的修行,做饭是对内心的考验。吃饭中包含着幸福的因子,做饭中蕴藏着人生的智慧。其实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做饭并不是什么苦差事。现在厨房里的小电器很多,能减轻很多劳动负担。回家做饭,让家人吃得津津有味,何尝不令人愉悦和自豪?

做饭的过程,是一个寄托情感的过程。自己在家做饭,没有时间压力,可以注意到很多生活的细节,对家人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照。做饭的过程,还是个思考的过程。最有名的居然是那句话:治大国如烹小鲜。哲人们居然能将烹饪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可见做饭也是大智慧。只有在慢功细作中才能体会到生活的妙处,升华我们对做饭的认识。

我在做饭时常想,经营幸福家庭,不如从做饭开始;提升生存能力,也应从做饭开始。道理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顿饭来得实在。好好做,效果立竿见影;不好好做,难吃就在眼前。埋怨做饭不好,常常是我们心态不好;埋怨生活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埋怨配偶太懒,常常是自己还不够勤快;埋怨孩子难教,常常是因为我们方法太少;这山望去那山高,结果任何事情都成不了。不信以做饭为例试试看,心浮气躁做不了,眼高手低做不了,埋怨别人做不了,唯有让做饭这般沉着务实的生活打磨人、启迪人、调教人,才是活生生的智慧。只有静下心来做顿饭,才知道生活的本来面貌怎么样,而不是像高谈阔论那样虚无和缥渺。

这些年来,我在家做饭,积累了一点烹饪的技术,收获了一些生活的经验。我一次次提醒自己,工作要精心打理,生活要自己做主。努力做一个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人,从生活中寻找快乐,在烹饪中享受喜悦。回家吃饭,实属不易;将饭做好,更不简单。

我衷心希望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不要侵占我心中的绿洲,太多的加班时间不要挤兑我在生活中的修炼。对那些无端占用我宝贵时间的人,我一直想理直气壮地对说一声:“不要添乱,我要回家做饭!”

此语一出,我心安然。不管他诧异还是不诧异。

2012年2月15日

寂静的冬,音乐让人心生感动

音乐让我心生感动。近日,我欣赏了华韵楚风大型民族管弦乐与编钟音乐会,振奋的力量一次次从内心浦起。

华韵楚风大型民族管弦乐与编钟音乐会由武汉音乐学院东方中乐团承办。为了这次演出,东方中乐团派出了12餘人的强大阵容,特意将编钟列人其中。这套编钟根据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研制而成,排列后长达6.5米、高2.7米,主要以“金石丝竹、八音和鸣”的音响色彩,演绎华韵楚风的魅力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