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电子政务应用趋势与实践创新
23788900000001

第1章 电子政务基础理论(1)

纵观科技发展的历史长河,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信息化对于当今时代的重要影响,绝不亚于英国工业革命在当时的影响。信息技术作为当代先进生产力,对旧有生产关系有着巨大的天然冲击力,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政府管理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创新,否则,就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信息化是当前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最佳途径,通过实施电子政务来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管理创新之路,从而达到构建服务型政府,创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1节电子政务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化、网络化进程已渗透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推动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政府,作为人类社会治理体系基本组成部分的公共组织,既是社会信息资源的最大生产者和拥有者,也是社会信息产品的领先使用者和主要传播者,面对全球信息化及网络化的冲击,正改变着传统的管理模式,迎来电子政府治理时代。

【1】电子政务的定义

电子政务简单地讲,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国家事务。国际上以及国内对电子政务有很多权威机构或学者对其进行了定义,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事务署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供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且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

世界银行认为,电子政务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赋予政府部门以独特的能力,转变其与公民、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从而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权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

本书将电子政务定义为:电子政务是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促进政府组织结构和政务流程的优化,实现政府管理手段、管理机制、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等方面的创新,从而提高社会管理及对公服务能力的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

关于电子政务,还有多种其他表述,如电子政府、数字政府、政府信息化、网络政府、电子化政府等。这些提法分别从某个特定角度表述了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征。在这里我们采用电子政务的说法。

【2】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区别

电子政务是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以改革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政务流程,向企业和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政府管理和服务为目标的政府管理方式,具有透明、简捷、高效的特点。

传统政务是以政府职能为中心,根据政府对社会管理的需要出发,分门别类地设置管理部门并赋予相应的职能,同时以各部门自身的管理需要来定义政务的办理流程及审批环节。因此,政务流程繁琐,审批环节复杂,人工干预居多,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降低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同时容易滋生腐败。

对比项目:

【机构存在形式】

传统政府:物理存在

电子政府:网络虚拟化

【政务办理方式】

传统政府:人工操作

电子政府:电子化操作

【政务办事时间】

传统政府:受到时间限制

电子政府:不受时间限制

【政府组织结构】

传统政府:金字塔型层级结构

电子政府:网络型扁平结构

【政府管理方式】

传统政府:集中管理

电子政府:分权管理

【政务生效标志】

传统政府:公章等

电子政府:数字签名

【政务处理程序】

传统政府:串行作业

电子政府:协同并行

【政务工作重心】

传统政府:管理、审批为主

电子政府:服务、指导为主

【政府主要议事方式】

传统政府:会议等

电子政府:网络讨论、视频会议等

【政府决策参与范围】

传统政府:政府内部

电子政府:政府内外部相统一

【政府管理成本】

传统政府:边际成本递增的规律

电子政府:边际成本递减规律

传统政府主要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模式,遵循边际成本递增的规律,即管理的社会化任务越重,管理的服务范围越大,则相应的单位管理成本就越高。实施了电子政务的政府则遵循了边际成本递减规律,即随着政务服务量的增加,投入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可以在更广的用户范围内加以均摊,因此单位的管理成本可以下降。

【3】电子政务的实质

电子政务概念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电子政务处理的是与公共权力行使相关的业务,或者为了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而快速处理公共部门内部的事务,这决定电子政务有着广泛的内容;其次,电子政务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才能得以实现;第三,电子政务并不是将传统的政府管理和运作简单地电子化和网络化,而是要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运行方式、行政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使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加强对政府业务过程的监管,使其更加高效地运行,并实现政府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服务的目的。

电子政务是政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实质就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政务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变革的创新工程,是现代政府官员不可缺少的治事理政方式。

2节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信息革命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政府几乎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即缺乏服务意识和公共服务导向、财政赤字、规模庞大、效率低下、缺乏创新与活力、腐败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府的威信和居民对政府的信任,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性的竞争形势,对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开始觉察并理解了信息技术对政府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实现政府信息化,发展电子政务,逐渐成为各国政府管理改革的大势所趋。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国际上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背景

1993年我国提出了金关、金卡、金桥等一系列重大的信息工程,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到1995年的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起草的第九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进程,使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大大加快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1999年1月22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外交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信息产业部等47家部委的信息主管部门共同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

2000年9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就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性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这个论断就第一次把信息化提高到全局性的战略要点。

2001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组建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其中组长由总理担任,副组长由中央和国务院其他主要领导组成,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也随之成立,反映了国务院和党中央对信息化的高度重视。

2002年8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需要采取的措施。这个文件成为指导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化正式进入了电子政务阶段。

【2】我国电子政务的战略定位

我国电子政务的战略定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下相应的政府管理需要的不同而有所演进和深化。

1.通过电子政务带动国家信息化

2002年以前还未明确电子政务的概念,当时统称为政府信息化,并提出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战略定位。政府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龙头,也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结果。政府作为国家信息流的中心节点,它的网络系统将成为未来世界的神经系统,政府信息化既是国家信息化的主要方面,又是国家信息化的主要力量。首先,政府是国家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掌握着全社会80%以上的信息资源,是信息市场中极其重要的信息供给方,也是最重要的信息需求方,只有充分开发政府信息资源,才能丰富社会的信息资源,带动国家信息化的发展。其次,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石。政府信息化可以拉动信息产业,为信息产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在与企业相关的运转和服务方面也要实现数据对接,没有政府的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的全面信息化。最后,推进电子政务是政府信息化的必然选择。

2.通过电子政务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2002年开始,为适应政府改革的需要,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政府管理模式,我国政府提出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创新来推进政府管理改革。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具体要求,明确了电子政务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必要途径。推行电子政务是实现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政府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履行职能、实施管理和对公服务,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的业务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而是根据需要对传统的政府管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和优化,以利提高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政务公开。推行电子政务必将引起政府的思想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重大转变,引发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互动方式的改变,促进政府转型。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认真落实这个重大决定,对于应对WTO后的挑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通过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

到2007年,经历了五年的电子政务建设后,我国各级政府在网站建设、业务系统建设、人员培训、信息资源建设等基础软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只是停留于“电子”建设阶段,电子政务实施重点开始从建设转到应用上来,主要突出政府的信息公开和在线办事两个方面,重点提升为公众服务的能力。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通过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的实施重点突出对公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提高社会管理能力的外部应用。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明确了未来五年电子政务应用的重点在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

【3】我国电子政务实施的意义

在世界各国积极提倡的“信息高速公路”所包含的五个应用领域中,“电子政务”名列第一位,其次才是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和电子娱乐。事实上,电子政务已经迅速地列入了所有工业化国家的政治日程,并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世界各国纷纷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其主要原因在于为了充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提出前瞻性的对策,以应对瞬息万变的激烈竞争形势的挑战。因为,在经济和信息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一个信息化的政府将是提升国家或地区的全球竞争力,争得经济和社会发展“先机”的关键。

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迫切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经济成分进一步多元化,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对政府组织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很难适应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这就要求政府工作与时俱进,率先应用和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创造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面对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新特点,当前要特别重视加强政府监管、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建设,同时,要努力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建设电子政务的两个重要的实现目标。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使政府的各项监管工作更加严密、有效,服务更加便捷、高效,把各级政府建设成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

2.推进电子政务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必然选择

中国加入WTO后受到冲击最大的不仅是产业界,还有政府管理本身。世界贸易组织要求成员国提高行政的透明度,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更大范围、更大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在政府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更好地与国际管理和标准接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公共职能。

3.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拉动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政府需求是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规范招投标和政府采购行为,不断完善市场秩序,拉动国内信息产业的发展。要力争通过这一过程,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的比例,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设备制造、软件、系统集成和服务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4.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必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