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精明人说话的150个小绝招
23884800000024

第24章

(4)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相结合

有的交谈带着明显的目的性,如说服、劝解、抚慰、交心、释疑等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做到人情人理。这样,交谈就无往而不胜。古人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这个道理。

(5)运用无效而又有效的交谈术

所谓“有效”,是指谈话者可达到某种目的(如搪塞、拒绝、推诿、回避);所谓“无效”,是指话语无实质内容(或等于没有回答,或信息为零)。这种技巧,当然不是一切场合都适合,它只适用于某种特殊情况。但是在交谈中,却是经常用得到的。

在一个周末舞会上,一位妙龄少女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舞姿优美,得到了许多男青年的青睐。其中有一个很没有修养的青年对其纠缠不休,趁休息时还与这位少女搭讪:

男: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您贵姓?

女:我姓我父亲的姓。

男:那么,您的父亲姓什么呢?

女:当然姓我祖父的姓了。

男:您做什么工作的?

女:干现代化建设的。

男:您家住在哪里?

女:地球上。

男:您家有几口人?

女:和我家的自行车一样多。

男:那么,您家有几辆自行车?

女:每人一辆。

这位少女同那位青年的交谈,就是属于一种有效而又无效的应对方式。表面看,有问有答,不失礼貌;实质上看,什么都没有谈,信息等于零。这既不伤和气,使交谈不“崩”,又巧妙地表示了轻蔑和拒绝。

这种技巧,又叫“闪避法”,不仅适用于不友好的场合。如果你在交谈的过程中,不想透露自己的信息给对方,也同样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来交谈。

109、在答问中体现变通

巧妙的回答不仅可以体现你的智慧,而且也可以使你赢得他人的尊重。

答问是一种对提问作出回应,以解释、说明为目的的口语表达方式。答问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答问的艺术和技巧就体现在各种形式中。概括起来,答问的语言形式主要有:

(1)直答

直答就是根据对方的提问,直接从正面作出回答。例如:

问:你们厂今年上半年的效益如何?

答:很好。上半年完成全年计划产量的70%,人均创产值一万二千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上缴利税3200万元,创历史同期最高记录。

这种答问,是友好、坦诚、直率的,通常在上下级之间,同事亲友之间,顾客与服务员之间,老师和学员之间使用最多。

(2)变答

变答,就是变通着回答。《孙子兵法》说:“兵无常式,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变答,正是变被动为主动,变守势为攻势,变妨害为有利的一种巧妙的应答方式。

变答技巧的特点是“反”答,即在简答了对方问话之后,采用对方的内容来作答。例如:美国前总统卡特竞选时,有位女记者找到卡特的母亲。下面是女记者和卡特母亲之间的问答——

女记者:“您儿子向选民们说,他如果说谎话,大家就不要投他的票,您敢说卡特从来没说过谎吗?”

卡特母亲:“也许我儿子说过谎,但都是善意的。”

女记者:“什么是善意的谎话?”

卡特母亲:“你记得几分钟前,当你跨进我的门槛时,我对你说你非常漂亮,我见到你很高兴。”

卡特母亲的变答可谓针锋相对,使得问话者非常尴尬。但这不能责备卡特母亲不友善、不礼貌、不厚道,她的应答是对方不友好挑起的,并且步步“逼问”出来的。就内容来说,其恰当、巧妙、简洁都是无懈可击的。

变答还有一种更特殊的情况,即以问为答。例如:有一次,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在莫斯科的一家旅馆中向随行美国记者团介绍有关情况。下面是他们的谈话记录——

基辛格: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呀。

记者:那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多弹头导弹?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

基辛格:我不确切知道这些数字,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知道,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有多少呢?  记者:……

基辛格显然知道这些是保密的,不能回答。但他不是用“无可奉告”搪塞,而是变答为问,以问作答,结果反客为主,把问话者推到了难堪的境地。

必须指出,变答只有当问话者含有敌意或咄咄逼人时,才能运用,非此情况不可滥用。因为它有伤和气,其结果会出现僵局、冷场和不快。

(3)牵答

有时面对故意刁难甚至侮辱性的提问,如果从正面回答,显得无力,即使答得再好,也只是一种为自己开脱、辩解的防卫语言,这时,就可以用牵答的技巧。采用牵答的技巧,就是抓住事物之间的对应、连带关系,提一个涉及答者与问者的命题,造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以抵消对方的攻势,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比如——

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向晏子提出了一个侮辱性的问题:“齐国为什么派你这么一个矮小无德的人做使臣呢?”晏子说:“齐国派使臣有一个规定,不同的人朝见不同的国王:贤德的人朝见贤德的国王,不贤德的人朝见不贤德的国王。我最不贤德,就派来朝见您楚王。”

楚王本想侮辱晏子,没想到反而受到了晏子的侮辱。晏子的回答,把自己的荣辱与楚王连在一起,使得楚王无法反驳,自找没趣。

牵答的奥妙,就在于用话将自己与问话者牵在一起,不可分开,使对方不能处于优势的攻击者地位。不过,牵答要注意分寸,因为“利害相连,荣辱与共”,所以对自己和对方都不要过份贬损,一般是答话中应有“两可”的意思(我这样,你也这样;我那样,你也那样)。

(4)错答

错答,也是一种机警的口才表达技巧,既可用于严肃的口语交际场合,也可用于风趣的日常口语交际场合。它的主要特点是不正面回答问话,也不反唇相讥,而是用话岔开所问,作出与问话意思错位的回答。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个美丽的姑娘独自坐在酒吧间里。一位青年男子走过来献殷勤,低声问:“这儿还有人坐吗?”

“到阿芙达旅馆去?”她大声说。

“不,不。你弄错了,我只是问这儿有其他人坐吗?”

“你说今夜就去?”她尖声叫道,比刚才更激动。

这位青年男子被弄得狼狈极了,红着脸到另一张桌子上去。许多顾客愤慨而轻蔑地看着这位青年男子。

这个例子,是一次很典型的错答。错答,作为一种用来排斥对方和躲闪真实意思的交际手段,往往是很有用的。

(5)征答

征答,就是引用名人名言和俗语、谚语等来作答,以表明自己的意思,或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回答,好处是很明显的,既增加了说话的权威性与可信度,又省去了许多解释和说明,还能增添口语的生动性与感染力。例如:

有人问一位家长:“听说你孩子寄养在刘教授家以后,纪律也能遵守了,成绩也上升了,是真的吗?”

家长答:“有人说‘近朱者赤’,一点也不错。”

“近朱者赤”这一成语,引用在这里作答,非常准确、简练、生动。

(6)拈答

拈答是紧承问话中的词句,利用拈连手法,在原话的基础上稍作变动,作出准确、鲜明、生动回答的一种口才表达技巧。这种答问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王蒙五十年代曾因写了《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出了大名,后来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复出后,读者好心地问王蒙:“你能不能继续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创作风格?”

王蒙回答:“不论有多少好心的读者希望我保持《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风格,但是,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二十年来,我当然早就被迫离开了‘组织部’,也再不是‘年轻人’。”

这段话运用了拈连的手法:“被迫离开了‘组织部’”,说明自己蒙受冤屈,“再不是‘年轻人’”,表明生活、创作风格变化的必然性。答得很艺术,很巧妙。如果直接摆出几条理由,讲些生活与创作关系的大道理,反而显得生硬、老套。这样一拈连,作者和读者之间,巧接词意,收到了很有韵味的效果。

(7)断答

断答,就是截断对方的问话,在他还没有说出,或者还没有说完某种意思时,即作出错答的一种口语交际技巧。它与错答的不同之点是答与问都存在人为的错位,即答非所问;而且,错答是在听完问话之后作的回答,断答是没有听完问话就抢着进行回答。

一对青年男女在一起工作,男方对女方产生了爱慕之情。男方急于要表白心愿,女方虽心领神会,但是,却不愿将友情向爱情方面发展,认为还是不要说破,保持一种纯真的朋友情谊为好。于是,出现了下面的断答:

男青年: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喜欢……

女青年:我喜欢你给我借的那本哲学书,我都看了两遍了。

男青年:你看不出来我喜欢……

女青年:我知道你也喜欢哲学,以后咱们一起交换学习心得吧。

男青年:你有没有……

女青年:有哇!互相切磋,向你学习,我早就有这个想法。

男青年:……

这位女青年三次断答,使得男青年明白了她的想法,于是,不再问了。这比让他直率地问出来,女青年当面予以拒绝,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110、拒绝:该说“不”时就说“不”

如果难以启口那个“不”字,就会为难以启口所累。

对于一些无理的要求和无法办到的事情,从逻辑上说,应该直接加以拒绝。但在社交过程中,这个“不”字又不是那么容易说出口的。因为拒绝不当就容易令对方不快甚至恼恨,许多人就是因为拒绝不当而失去了朋友、得罪了领导、恼怒了合作伙伴等。所以,懂得点拒绝的口才艺术是很有必要的。拒绝他人时总的原则是,不能损伤对方的自尊心,不能使对方难堪。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拒绝方法:

(1)委婉含蓄拒绝法

这种拒绝法不是就事论事、直接拒绝,而是通过顾左右而言他的方法间接地、巧妙地、委婉地加以拒绝。这种拒绝法特别适用于有人为某事向你求情而你在原则上又不能答应的情况。例如:

清代的郑板桥在当潍县县令时,查处了一个叫李卿的恶霸。李卿的父亲李君是刑部大官,得讯后急忙赶回潍县为儿子求情。李君以访友的名义拜访郑板桥,郑知李的来意,故意不动声色地看李君如何扯到正题。李君看到郑板桥房中有文房四宝,于是向郑板桥要来笔墨纸砚,提笔在纸上写道:“燮乃才子”。郑板桥一看,人家是在夸自己呢,自己也得表示表示,于是也提笔写道:“卿本佳人”。李君一看心里一亮:“郑兄,此话当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我这个‘燮’字可是郑兄大名,这个卿字……”

“当然是贵公子宝号啦!”

李君心里高兴极了:“承蒙郑兄关照,既然我子是佳人,那就请郑兄手下留情。”

“李大人,你怎么‘糊涂’了?唐代李延寿不是说过‘卿本佳人,奈何作贼’吗?”

李君脸一红,只好拱手作别了。郑板桥巧妙地利用李卿的“卿”与现成话“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的“卿”字同音同义关系,委婉含蓄地拒绝了李大官的求情,既坚持了原则,又不使对方太难堪。

(2)先退后进拒绝法

不把自己的反对意见说出来,相反,先退一步,表示同意对方的看法,然后再针对对方所提出的问题,摆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叫做先退后进拒绝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宜于拒绝权威性人士的意见,又便对方不失体面。

(3)强调客观拒绝法

这是一种强调说明主观上我是愿意尽力帮忙的,但是客观上却有许多障碍,确实是爱莫能助,以客观的诸多原因来加以拒绝的方法。

(4)诱使对方自我否定拒绝法

如果认为对方要求不合理,又不便直接向对方提出来,不妨玩点小花样,设下圈套,诱使对方自己否定自己。运用这种诱使对方自我否定的拒绝方法,必须反应灵敏、机智,方能不露破绽地令对方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5)给对方提出合理建议拒绝法

在阐述自己无法帮助对方的苦衷时,不失时机地给对方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帮助对方想其他的点子,指明方向,使对方感到你在间接地帮助他,这样就弥补了他因拒绝而造成的不快。

111、劝说要动之以情

没有感情的劝说还不是嘴在发贫。

劝说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语言方式,因为在我们的身边,需要劝说的事情几乎比比皆是。

由于劝说对象及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劝说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有些共性的规律却是不能违背的。

要说服别人,最大的障碍就是对方的“心理防线”。因此,设法动摇对方的心理防线,是说服对方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动摇对方的心理防线呢?除了要晓之以理,具有充实的内容外,更要动之以情,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先让对方知道“我同意你的观点”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即使是学生、孩子也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可。而一个人在受到别人尊敬时,心情会特别的轻松愉快,在这种情况下劝说对方,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强调“我”在某些方面与你们相似,同是自己人

找出与对方彼此一致的共同点,便可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不仅导致彼此喜欢,还可导致互相信任。在一些著名的演说家的演说词中,常常出现这类词句:“我们所想的”、“我们这种表现”等等。他们常以“我们”替代“我”这个词,这样在听众中就会达成一种共识:这是我们大家的,从而产生了一种共鸣。演说家的高明在于把自己融于听众之中,让听众接纳他,从而令听众成为被说服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想劝说成功,不妨也使用演说家这种惯用的说服技巧,挖掘自己与对方的相似因素,譬如文化背景方面、年龄方面、社会经历方面、工作专业方面、思想感情方面、兴趣爱好方面等等。

(3)站在对方的立场,表示对对方的关心

考虑对方的立场,发掘对方的欲求、情感是说服的基本方法之一。想要说服别人,不妨设身处地地以对方的立场为出发点,找到对方的利害之所在,使被说服者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做法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就能紧紧抓住对方的心,从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112、客套话能体现谈吐文雅

客套话是社交中必须的礼节,正如培根所说得体的客套话同美好的仪表一样,是永久的荐书。

客套话,是社会交往中相当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求人办事,说一声“劳驾”;送客临别,讲一句“慢走”,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礼貌周到和谈吐文雅。擅长外交的人们,像精通交通规则一般熟谙客套。

但是,客套要切记自然,真诚,言必由衷,并富有艺术性。

在日常交往中,常用的客套话是: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

求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

自己诗画送人看,常说“斧正”或“雅正”。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托人办事用“拜托”,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用“留步”。

欢迎购买叫“光顾”,归还原物叫“奉还”。

对方来信叫“惠书”,老人年龄叫“高寿”。

113、问路就是让嘴变成“交通图”

真正的“交通图”是在人的心里,但当心里没有交通图的时候,人的嘴巴可以借来一用。

人们常说:“嘴就是路,路就在嘴上。”那么,怎样才能让嘴变成路呢?这里有个问路的艺术和技巧问题。

问路时,必须掌握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原则,并根据被问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和场合等具体情况,使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一般有如下四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