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精明人说话的150个小绝招
23884800000025

第25章

(1)直接式。

就是开门见山,直接了当地提出问题,请求对方给予解答。如“同志,请问去友谊饭店从哪条路走?”“大众路向前走50米。”“谢谢。”

(2)反问式。

明知不是目的地甲,但问时偏偏说成是甲,待对方否定回答之后,紧接着追问甲的具体位置。如:“先生,这儿是广交会业务洽谈处吗?”“不是。”“请问广交会业务洽谈处的具体位置在哪儿?”“五楼五一一号。”“谢谢。”

(3)疑问式。

用试探或疑问的方法提出问题,从对方的回答或否定回答来判定自己行动的准确性。比如:“同志,上越秀公园是乘这路车吗?”对方回答“是”,说明你的行动是正确的,对方回答“不是”,证明你的行动有误,需及时调整。

(4)启发式。

当对方回答问题含混不清或模棱两可时,应及时加以提示引导,向被问者提供要寻找的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工作单位、家庭状况、面貌特征、身高、爱好以及与之有关系的人和事等等,启发引导对方的思维,通过对证、比较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对方还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你也应该说声“谢谢”,再去请教其他的人。

上述问路的四种方式既可单独使用,又可混合使用,可以视情况灵活掌握。

114、“借”字出口,东西到手

开口借东西是一种技巧,借好了是一种资源共享,借不好是一种尴尬。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缺钱缺物用的时候,因此向亲邻同事开口借,也就是一件难免的事了。可是,为什么有的人能使物主乐意相借,而有的人却碰了钉子呢?除了其它的原因外,这和借者语言表达的恰当与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当我们向别人借东西时,说话不可不注意如下几点:

(1)说话要用商量的语气

向别人借东西时,说话语气一定不要太硬,更不能说些有伤于人的话,要知道你是在有求于人。如你的孩子患病住院了,你手头又缺钱,只能向别人借,这时你就可以说:“我的孩子病了,还缺住院费50元,不知您手头宽绰不宽绰?下月开资我就还您。”用这种商量的口气,只要人家手里有钱,是不会不帮忙的。但有些人则不注意这一点,向人借钱时说:“谁不知你存了几万元,借我一千元还不是牛身上拔根毛。”诸如此类的话,与熟人打趣说说还不要紧,但在借东西时说话一定要用商量的语气,这样才能使对方感到你有求于他而且尊重他,他才肯帮助你。

(2)要说明归还时间

借别人东西时,一定要事先讲明归还时间,而且要按约定的时间准时归还给人家。比如你与同事一起去商店,看见了一条新式裙子,你想买下来,刚巧手里钱不够,你就可以说:“小王,你先借给我伍元钱吧,等回去我就让我女儿给你送去。”说明了归还时间,使人家感到借出去的钱有了保障,所以会放心地借给你。

(3)说话要诚实

向别人借东西要说实话,不能为借得容易而编假话骗人。比如你借钱时明明近日还不了,为了使人家乐意借,就说:“过几天就还。”或说:“明天就还。”结果不能如期归还,人家就会把你看成不守信用的人,下次再借可就难了。而且借东西时不要随便改嘴,开始说借20元钱,等人家答应了又说借50元,这会使借主感到为难的。

(4)借不到时,不要说气话

向人借东西,总有不能如愿的时候,不能因为人家不借给你,你就说出不礼貌的话。比如你向人家借自行车,人家说:“对不起,自行车不能借你用,等会儿我要外出。”你就不要说:“怎么这么巧,偏我来借时你要用?”之类的话。否则,就会大伤和气。你在借钱不成时,如能对人家说:“我知道你手头也不宽绰,我再到别人家看看。”这话让人觉得你能体谅人。

(5)运用求借语要因人而异

关系好的不妨随便一些;知心朋友更应当直截了当,以免让对方感到“生分”;若是一般朋友,关系平常,不妨来个“曲线求借”,先试探一下,然后根据对方情况随机应变。比如借钱吧,老朋友之间就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意图:“喂,这两天手头紧借点钱用用!”若是一般朋友,你不妨这样说:“唉,这几天花钱真多,买这样又买那样的,到月底还有十多天,这日子过得真紧!”若朋友能悟出你的意思,主动提出帮助你,那你再说借款数字;若对方也跟你一样,大谈钱如何如何不够用之类的话,那么,你最好免开尊口。因为,对方的意思很明显:他不想借或真的借不出。

115、含糊其辞要不得

含糊其辞只会带来更多的疑问,与其“剪不断,理还乱”,不如一次到位。

解释的话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例如,上班迟到了,需要向领导解释迟到的原因;别人不同意自己的一种观点,需要作理论上的解释;别人对自己产生误解了,需要解释自己的动机和目的,等等。那么,怎样才能使解释获得预期效果呢?这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

(1)实事求是,有理有据

要使解释获得预期效果,首先必须遵循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的原则。因为解释的目的在于解疑释难,澄清事实,使人信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解释就必须实事求是,如实地陈述事情的原委,做到有理有据。当然,有时候由于真实情况难以直言,也可以采用委婉含蓄的主言,说明不便直言的原因,请对方谅解。但是,决不能编造理由,寻找借口,强词夺理。那样,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难以令人置信,而且很有可能还会招致对方的反感与驳斥。总之,要使解释获得预期效果,就必须做到实事求是、有理有据,如实向对方讲清事情的原委,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样,解释才能令人信服,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2)表达清晰,条理分明

如前所述,解释是解疑释难,澄清事实,使人信服。既然如此,那么,表述就必须清楚明白,否则,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甚至还会产生新的误解。

那么,解释时怎样才能做到清楚明白呢?关键在于做到条理分明,尤其是解释错综复杂的情况时,要把它说得有条不紊。具体说来,在解释前,要考虑到语句的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兴之所至,随口道来,这样可能会导致解释后更加糊涂的情形出现。一般地说,事情总有个起因、发展和结果这样的过程。在解释时,就可以按照这个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在词语句式的选择方面,解释中应尽量少用“也许”、“大概”、“可能”之类的模糊词语,少用同音词;同时,句子要多用完全句,不要随意省略成分。否则,就可能出现越解释越糊涂的问题。在言语的表述方面,也要讲究技巧。比如,有些事情,如果直言解释,可能会伤人情面,影响关系,那就应该采用委婉含蓄的表述方式,使之容易为对方所接受。不过,虽然表述方式是委婉含蓄的,但表意一定要清楚明白,否则容易产生负面效果。此外,在表述时,采用“同义替换法”,即同一个意思换一种说法,效果也是很好的。总之,既要表述清晰,又要言语委婉,这也是解释时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3)语态谦恭,语气和缓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解释这种口语话动特别强调双方的情感融洽,双方情感越融洽,解释的话就越入耳人心,就越能使人信服。所以,解释所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就是语态谦恭。所谓语态谦恭,就是在解释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感情功能,用情感感染对方,达到情感融洽,使对方相信自己的解释。

要做到语态谦恭,首先搞好心理沟通。在解释时,如果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利益出发,那么对方就会把你当成“自己人”,从而相信并接受你的解释。一旦对方把你当成了“自己人”,就标志着双方情感已经融洽,心理已经沟通,解释工作就好做了。其次,语气要和缓。在解释时,既不能使用质问的语气,更不能使用轻视或嘲弄的语气,应采用和缓的、商量的语气。要知道,语气如何,直接关系到解释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加以注意。

116、表达坦诚要离开虚伪

坦诚的基础是心底真实、忠厚、诚挚,如果离开坦诚一味追求精明,那么只能走向圆滑、虚伪、市侩的邪路。

在社交活动中,坦诚是被人视为一种优秀的品德,也成为许多人效仿的处世原则。

如何掌握坦诚的艺术呢?社会心理学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及时掌握不同对象的心理特征、爱好特征,以及他们的职业。

根据以上特点,采取与其相应的社交方式。要做到这点,不仅需要掌握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知识,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注意观察和学习。

(2)根据情境的变化,扮演不同的角色,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法。

表达方法一般有以下四种:

委婉法。即当你不愿说出来某件事情而又不得不说时,可用适当的词语来暗示,用隐喻、暗喻、借喻来提示,使对方从侧面得知而又容易接受。

征询法。即讲出自己的一部分意见,或不讲观点,观察对方的反应,或征询对方的意见。然后根据反应和意见决定自己的表达方法。

隐瞒法。即隐瞒事实真相,或不揭示问题的关键部分,以免引起对方的不良反应。此法对危难病人等较为适宜。

回避法。即当对方的态度、意见与自己相悖,或一时难以接受时,不直接表示反对或拒绝,而采取拐弯或岔开话题等方法来对待。

(3)及时注意对方的反馈信息。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社交活动实质上也是一种感情或物质的交换。因此,在交往中随时注意自己的情感、言语、行动等信息输出后的效果如何,然后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动。

117、互不得罪的劝架方法

两个吵架的人尤如两只挑衅的疯牛,而劝架者就要担起斗牛士的责任,把两者都制服。

矛盾无处不在,夫妻子女、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会有些矛盾。还会因为矛盾激化而发生争吵,这时就很需要旁人及时劝架。面对那些愤激一时的吵架者,劝架是很要讲究点说话艺术的。

一般说来,精明劝架的口才技巧有五个要点:

(1)了解情况

盲目劝架,讲不到点子上,非但无效,有时还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不了解情况,瞎说什么?”而弄清情况再讲话,效果就较好。假如对邻居、同事中原因复杂的争吵,更要从正面、侧面尽可能详尽地把情况摸清,力求把话讲到当事人的心坎上。解绳结要看清绳结的形状,解除心上的疙瘩,更要把疙瘩看透。

(2)分清主次

矛盾有主次方面,吵架的双方有主次之分。劝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措词激烈、吵得过分的一方重点做工作,就比较容易平息纠纷。如果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效果肯定不佳。

(3)批评婉转

人在吵架时心中有火气,嘴上没好话,耳中听不进劝告。因此,劝架时不要纠缠于吵架人的某些过激言词,要多用委婉语,注意不要触及当事人的忌讳。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用激烈尖锐的语句,力避火上添油,而要用好言好语“降温”。当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吵架的双方矛盾白炽化,甚至拿刀使棍动起武来时,就要用高声断喝,使当事人清醒,阻止他下手。如大喊:“不准打人!有话好讲!”“不能这样蛮干!把棍子放下!”“谁敢动刀,我就去报告派出所!”

(4)语言风趣幽默

吵架时,双方脸红脖子粗,气氛紧张。这时,同样可以用一两句风趣幽默的话,它就像清凉油、润滑剂,可以“降温”、“放松”,缓和紧张气氛,有时一句引人发笑的幽默话,吵架双方都忍不住笑了,那么吵架人想发火也发不起来了。

(5)客观公正

劝架要分清是非,十分公正,做到分析得中肯,批评的合理,劝说的适当。不能无原则地“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应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既要弄清是非,又要团结同志。劝架者若能端平一碗水,不偏袒一方,吵架者自然会信服的。

118、答记者招待会的技巧

“狗仔队”是让你成神的辅助器,也是让你成鬼的催化剂。

记者招待会是政府部门、企业、团体向公众宣布重要事项、传达重要信息而邀请记者们参加的重大社交活动,主要目的是借助大众传媒传递信息,树立形象。在记者招待会上,如何应付记者的提问是整个活动的中心环节,这与一般的答问又不太一样,因为你代表的是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既要体现发言人灵活机智应变能力与非凡口才,而且还要不失风度,力求完美。

应答记者提问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正答。

正答,即正面回答。对一些正常的记者提问,可以正面回答的应如实作正面回答。

1998年3月,国务院新任总理朱镕基在就任总理后的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提出的诸多问题,从容自信,胸有成竹,能正面回答的问题尽量正面回答,以诚信当先,赢得了中外记者们的好评。在提到他新任总理一职的想法时,朱总理的回答坦率、诚恳、坚定:“至于外界对我的评价,说我是中国的戈尔巴乔夫也好,说我是‘经济沙皇’也好,或者是什么东西也好,我一概不高兴。人民代表大会选我当了总理,我感到非常惶恐,我怕承担不了这个重任,辜负了人民对我的期望。但不论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席话,令在场的每位记者都非常感动,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2)巧答。

巧答,即巧妙回答。有以下几种方法:

顺势而答。即顺应提问的话题,给以巧妙的回答。例如:

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做为副总理访问美国,在签署两国领事、贸易、科技、文化协定时,在场的一位美国记者问邓小平:“当美中决定实现关系正常化时,你在中国遇到了政治上的反对吗?”在场的人都急切地等待邓小平的回答。邓小平开始说:“有呀!”稍停一会儿又补充一句:“我在中国的一个省遇到严重的反对,那就是台湾呀!”

美国记者设置了一个“陷阱”,回答不好就会给某些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阴谋的人以某种口实。邓小平将计就计,对对方的用心佯作不知,顺势回答说确实遇到有反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情况。当在场的其他人愕然之时,他才突然补上真正的具体答案——在台湾一省遇到反对。这样,既完满地作了准确的回答,突出了我国政府与台湾当局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相反立场,又重申了只有一个中国的严正立场,使美国记者钻不到任何空子。

以问代答。即用反问代替回答。例如:

在一次电视采访中,中国著名的作家梁晓声,遇到了英国记者刁钻的提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还是坏?”梁晓声先是一怔,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作肯定或否定回答,都会落人记者的圈套。他灵机一动,立即反问道:“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这个回答非常巧妙,针对怪问就用怪答的方式,把球又踢给了对方,令对方无言以对。

模糊应答。即用模糊语言回答记者的提问。例如:

某两邻国发生边界武装冲突,在我国新闻发言人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问中国政府对这种冲突有何看法。由于不便对该冲突事件作出评论,发言人使用了模糊语言对事件作出反应:“我们对双方边界冲突深表关注,我们希望双方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本着相互体谅、协商的态度解决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