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悦读MOOK(第十七卷)
23887600000028

第28章 书海巡游(3)

熊向晖不仅是胡宗南的侍从副官,也是侍从参谋、侍从秘书,包揽一切侍从业务。每日拂晓,胡宗南未起他先起;深夜,胡宗南睡了他才睡。他文化高(清华大学学生)、知识渊博、办事干练且勤奋,因此,获得了胡宗南的信任和赏识。胡宗南去南京参加蒋介石主持的最高级军事会议,也曾带他去。张治中当然认识熊向晖。但是,他不知道,熊向晖是周恩来精心在胡宗南身边设下的“谍报人员”。一九四七年三月,熊向晖已买好船票,即将登船赴美留学之际,胡宗南却想方设法把熊向晖从杭州请回到南京,要他参加进攻延安之役,对其说“打完了这一仗再走”。胡宗南为了保密,达到突袭的目的,进攻延安的整个部署,参战的军长、师长到临时才被告知。而延安的毛泽东、周恩来,因为有了熊向晖的情报,对于胡宗南部兵分几路,哪一个部队走哪一条路,早已一清二楚。所以,毛泽东敢大着胆子不过黄河,留下来与胡宗南捉迷藏。敌人的队伍走到他的村子外,他也不怕,更乘虚用兵,吃掉了胡宗南的精兵五个旅……

进攻延安的战役惨败后,熊向晖去美国读书。不久,军统特务破获了北平的中共地下电台,连带也破获了熊向晖案。但到一九四九年人民解放军渡江以前,熊向晖除了公费中断以外,他在南京的妻子及其父兄安然无事,这令熊向晖深为不解。

周恩来分析,一定是胡宗南要军统局毛人凤把案子压了下来,不敢声张。后来,军统头目沈醉所着《军统内幕》证实了这个判断。胡在西北执掌军政大权,现在发现在他身边居然有共产党暗中活动,这使其大为丢脸。这事要是让蒋介石知道了,非给痛骂一顿不可。事关胡宗南的声誉,胡又是个死要面子的人,听说自己亲信中居然有了共产党,脸都气得发青。他立刻决定将所有涉及他部下的几个人都由他自行处理,要其他人不必过问,连向蒋介石报告时也应当把这几个人另外列出来,千万不能让蒋介石知道。

宴会结束,张治中当晚就给蒋介石写了封信,大意是:过去我只知道国民党在军事上、政治上不是共产党的对手。今天我才知,国民党在情报上也远远不是共产党的对手。你有像熊向晖这样的人才吗?

胡宗南怎么能不打败仗,国民党的天下怎么能不丢,等等。

周恩来特设酒宴,表面上是向张治中等人公开熊向晖的共产党员身份,实际是给蒋介石用的“反间计”。通过张治中告诉蒋介石:胡宗南西北大败的原因是胡的亲信熊向晖是中共地下党员,让蒋介石发现胡宗南向他隐瞒了这么重大的事实,让蒋介石把自己丢天下的原因归罪于胡宗南,让蒋介石怀疑胡宗南的忠诚,从而让蒋介石不相信胡宗南的“撤退滇西、进军缅甸”

是为蒋谋利益,借蒋介石的手,彻底破坏胡宗南的战略计划,为我军完成战略大包围,就地歼灭胡宗南兵团争取时间。

慈禧太后的文学修养

(美)凯瑟琳·卡尔

一九〇三年,美国女画师凯瑟琳·卡尔到清宫,为慈禧太后画像,其中一幅被送住圣路易斯博览会参展。回国后,她写了一本书——《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介绍在清宫期间的生活。最近,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这本书,现将其中叙述慈禧太后的文学修养的内容摘录如下一西太后慈禧与东太后慈安共同垂帘听政时,东太后以“才女太后”着称,所有的国家事务均由能力很强的西太后处理。东太后则沉浸于文学追求,过着学者般的生活。

慈禧太后是个充满生气与斗志的政治家,为中国的实际当权者。

慈禧太后也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能写优雅的诗篇,能用一流的汉语表达思想,能用粗犷的满语抒发胸襟,还能用文学体裁写出地道的文言文。这对于女人,尤其对于一个满族女性而言,确实十分难得。太后是位开明并具有文学品位的人,对文学评论也有一定的水平。她喜欢阅读经典书籍,尤其喜欢那些歌颂英雄的诗篇,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代父出征的花木兰。

中国人很看重记忆能力,也善于进行记忆训练。太后便记忆超常,能够成篇背诵自己喜欢的古籍作品。她的儿媳即同治皇帝的遗孀们,每周都要向她请安,其中有一位聪慧过人,很有文学天赋,深得这位威严婆婆的宠爱。

这位皇妃的记忆力也很强,前来拜见太后时,我曾听过她们一起背诵经典篇章和诗文。二人一首接一首地轮流背诵,半个小时中不曾间断,遇到特别欣赏的句子还会一起朗诵。

太后回寝宫小憩时,太监会带着她喜欢的书读给她听。有一段日子,我常听到太监为太后读书的声音,那朗朗的声调忽高忽低,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整个午休都不间断。太后如果对哪本书特别感兴趣,外出散步时也会带上,在坐轿子或平底船时拿出来阅读。

太后酷爱戏剧,与现代戏相比更喜欢老剧目。一次,她很高兴地下令上演一部新戏,上演前一连几天都在研究戏文。到了首演时,她又非常投入地关注每句唱词,并多次命太监到台上,传达自己对某段表演的修改意见。戏剧演出大多以短剧开场,并以轻喜剧形式进行表演。太后好像特别喜欢这些短剧,听到其中具有讽刺意味的内容,还会由衷地发出笑声。这类短剧通常由演员即兴表演,内容一般投射某种曾经发生的事件。与我过去对中国人的看法相反,他们懂得幽默诙谐,也善于欣赏别人同样的表达方式。太后就具有很强的幽默感,不仅能看出剧中的笑点,而且能把它们即兴编成一个新段子。

太后很在意汉语言的表达方式,要求讲话口音纯正优雅。大清帝国各地语言不尽相同,大体上各省都有自己的方言。虽然文人和上流社会都讲官话即普通话),但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外省文人,讲话仍会带有浓重的口音。太后的语言辨别能力虽然很强,但听到带口音的话也会很不耐烦。据说,她在任用官员时,如果条件不相上下,普通话纯正且口齿清晰者会被优先考虑,对于那些需要经常觐见的人更是如此。不过,对于确有价值的人才而言,这一点并不会构成升迁的障碍,据说李鸿章的普通话就讲得很差,可太后对他却相当欣赏,不断委以重任。

太后自己的口音相当标准,银铃般的声音高雅柔和,清新悦耳,听起来仿佛出自年轻人之口。音调之美如同朗读节奏分明的诗句,再配以优雅的表情和手势,使你即便听不懂汉语,也会被她的神采所深深吸引。

慈禧太后擅长书法丹青,凡有幸得到墨宝者皆视为至珍。她尤其喜欢在大幅纸张上书写单个的大字,字的长度有时竟达一米多,这类大字被认为是中国书法中最难掌握的技巧之一。一天,我应邀到御殿观看太后写字,到达大殿时太后和贵妇们已经到了,当时她正用一个大碗调墨。太后特别注意墨汁的浓度,因为这关系到运笔时否流畅。当太后觉得墨汁已适合书写后,便从旁边的太监手中接过一支用于书写大字的抓笔,但由于笔大手小,勉强才能抓握。她又试了两三支,从中选出一支自己满意的,然后转过脸对我说:“你看,我也得选笔!”我让裕庚的女儿告诉太后,她的大笔适合我拿,我的小笔与她的手似乎更为相称。太后听后笑着说,她还是喜欢中国的毛笔,她的手虽然小,却能够挥笔自如。事实证明,她说的确实不假。

一切准备就绪,在桌上铺好纸张,太监端着墨碗,太后提笔蘸好墨汁,在纸上落下了第一笔。太后写的这些大字,据说可与中国最好的书法媲美。而且我还惊奇地发现,她腕力稳定,笔触清晰,笔随心意,不差毫厘!太后这次共写了六个大字,字义为“平安”、“昌盛”和“长寿”等。写完之后,她说如果再写下一幅恐怕就没有力气了。

太后写字时,皇后、公主和太监们都站在旁边,饶有兴致地围拢欣赏,似乎都在为太后那有力的笔触和秀美的字体感到自豪。

太后的艺术天赋同样表现在绘画方面,所画花卉很有神韵。其实,她的手指相当灵巧,可惜现在不再绣花,也不经常画画了。她说自己眼力已不如前,但却从来不戴眼镜。满族妇女素有用花卉装饰头发的习惯,宫里的花饰多为人造,太后对此十分讲究。下边的人把做好的花拿来请其过目,只要经过她那灵巧的手指稍加改动,原本不尽人意的花朵就会变得十分可爱。

太后经常自己动手设计花形,让人将其编制成精巧的形状,或把众多小花编成大的花朵。有时,她还让人用芬芳雪白的茉莉花为自己制作头饰,再配上一些叶子和小花。她很愿意佩戴这些自己制作的头饰,经常用来替代真正的珠宝首饰。

宫里虽然买了很多法国、德国的香水和香皂,但太后还是喜欢使用宫内专门为她特制的用品。这些东西都是侍女根据太后的要求制作,我经常看到她们带着容器到太后面前去搅拌,让她查看制作进度。

宋美龄回母校

赵海成

《老照片》最近刊登了赵海成撰写的《宋美龄回母校》一文,介绍了日本《国际写真通信》在一九五三年六月号用两整版的图文报道宋美龄回美国母校访问时的情景。据说,这些照片还是首次在大陆发表。

现摘介如下——在日本《国际写真通信》一九五三年六月号上,我发现了两整版关于宋美龄回美国母校访问时的图文。有关宋美龄的历史照片在国内已流传很多,但这组宋美龄重回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照片好像还从来没有在国内出现过。

附在这组图片旁的日文说明文约有一千来字,标题是“蒋介石夫人——支撑国府幕后的斗士”。文中大部分内容是讲宋美龄的生平。只有一小部分是介绍这次的行程及短评。

我将这部分内容编译如下:

一九五三年春天一个晴朗的日子,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威尔斯利大学(WellesleyCollege,MA)校园里迎来了一位举止高雅的穿着旗袍的五十多岁的中国女性。三十多年前她曾经是这所大学里的一名普通学生,在该大学一九一七年的毕业生档案里还保留着一张她当年的照片,照片说明上没有任何评语,只写着“Mayling.O.Song”。

望着母校道路两旁的参天大树,宋女士对陪同她参观的玛格蕾托·库拉普校长感慨地说:“树长大了,我也变多了。”

宋女士走出这所大学之后的人生的确变了,而且变得令人难以置信。谁能想到,当年那个默默无闻、说话还有点腼腆的中国女学生,几十年后竟成为中华民国最具权力和最有影响力的女人。对于威尔斯利大学来说,如今的宋女士是她们最引以为荣的校友,威尔斯利大学以培养出了这样一位卓越的中国女性而感到无比的自豪。

当库拉普校长得知宋美龄这位当时最着名校友要重回母校时,她激动不已。宋美龄来的那天库拉普校长不但全程陪同,而且还特地叫来宋美龄当年的多名同窗好友,聚在一起专门为她举行了欢迎会。

威尔斯利女子大学位于威尔斯利镇,在波士顿西约十二里,是全美顶尖的十大学府之一。与哈佛、耶鲁等都市型名校相比,威尔斯利则属于典型的乡村型学校。

灰红色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仿古建筑掩映在古树丛中。在美国,威尔斯利以其对学牛“个别注意”的特殊教育风格着称。

一九一三年宋美龄从佐治亚的卫斯理安转学来这里,是因为那年一直和她在一起的姐姐宋庆龄离校回国,方便在哈佛念书的哥哥宋子文照顾她。

在南方贵族学校学习了五年的宋美龄,开始时不习惯待在这个乡村式的大学。据说,开学的第一天,因为不喜欢这里,她曾走进校长办公室,宣称:“晤,我估计,在这儿我不会待很久。”然而,这个有个性的女孩很快便适应了这个注重个性教育的名校,同学们也很快喜欢上了穿着和她们同样的像水手服那样的制服、但长着一副东方面孔、拖着一条又黑又亮的辫子的中国少女。

威尔斯利一九三八年二月号的期刊用这样一句话描述宋美龄:“她是一个有才华的学生,主修英国文学和选修哲学。”

据说,宋美龄特别喜欢亚瑟王骑士传奇故事中的激烈战斗场面。这门课由当时颇负盛名的教授维达·斯卡德讲授。四年中,她还学了法语和音乐(理论、小提琴和钢琴),还选修了天文学、历史、植物学、英文写作、圣经史和讲演。

一九一七年,宋美龄以该校最高的杜兰荣誉学位毕业。老师给她写的鉴定是:

“在我的印象里,美龄是一个颇有风趣和内涵力量的人,不像宣传所描绘的那样多愁善感。然而,她对权威总是具有发自内心的恭顺。饶有兴味的是她那独立思考的性格——对一切都有一套了不起的见解。

她总是提问思想的本质性问题。”

一九四三年宋美龄首次重返母校,十年后的一九五三年,她又回到威尔斯利。

每次回来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她的那些同届毕业生们赶到这里来与宋美龄相聚。

老同学相会,排除一切客套,促膝而坐,谈笑风生,闲叙话旧,十分亲热。

一九四三年那次回母校,她“打破校规”身穿便裤,在校园参观。为此还有过这样一个小插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威尔斯利校风仍相当保守,禁止学生穿长裤,只能穿裙子。看着中国“第一夫人”穿着长裤在校园中和学生散步聊天,一位学生问校长:“我们可以穿长裤了?”校长幽默地答道:“你们若有蒋夫人那么聪明就可以穿长裤。”

威尔斯利这座美国着名的女校当然不只出了宋美龄一位名人,在宋美龄之后,着名中国女诗人冰心(比宋美龄晚十一年入学),美国前女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美国前第一夫人、现任国务卿的希拉里等也都毕业于此。

在日本《国际写真通信》上的这篇报道的最后部分是这样写的:

宋美龄女士现在已经回到了台湾……她正静静地等待着反攻大陆那一刻的到来。毫无疑问,时机一到,她就会坚定地站在丈夫身边,义无反顾,奋斗终生。

虽说如此,不管中国的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也不管她还能起到何等的作用,宋女士的名字确已铭刻历史,其地位无可动摇。

威尔斯利大学理当以她为荣!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国际写真通信》刊出这篇报道的时候,中国大陆已易帜三年,朝鲜战争也已打了两年多,东亚的政治格局随着东西方冷战的开启,业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日本刊物大幅报道宋美龄的行踪,并期待她在“反攻大陆”中有所作为,正是那个特定时代的某种写照。

黄金荣为何不离开大陆

曹飞跃

上海解放前夕,被称为上海滩“流氓三大亨”之首的黄金荣,没听别人的劝告,执意留在上海。他此后的处境如何呢?《看天下》刊登的《黄金荣:从青帮头子到扫街员》对此作了介绍,现摘录如下——一九五一年的一个清晨,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前,忽然多了一个扫街的老者。人们惊奇地发现,此人竟是旧上海滩“流氓三大亨”之首——黄金荣。

昔日麾下数千门徒,在上海滩呼风唤雨十年的青帮“老头子”,何以一朝沦落至此?

黄金荣祖籍浙江余姚,一八六七年生于苏州,六岁时举家迁沪,一八九二年考入法租界老北门麦兰巡捕房当“包打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