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苏]休金娜学校教育教学观与《中小学教育学》选读
24012300000004

第4章 共产主义教育过程的本质(4)

这一派的代表人物驳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学说,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生活和所有人的生活,都同样与他们生活的社会制度无关,与社会的变化无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关。人的个性本质是不可知的,然而人的种种自然需要却完全是实际的和可以感觉到的。

人是孤立的个体,他本人就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自身的创造者。

他在获得个人幸福时,在掌握文化时并不需要国家和社会机关这类媒介。个人自由的创造积极性是按照他本身所具有的规律发展的。

美国的某些人类学家把学校看作是一种不符合现代要求的组织。他们认为青年应该在生活本身的进程中受教育。马尔加列特·米德、多罗季·利、约翰·根里和其他一些人非常欣赏印度各个部落中的儿童教育,认为阿根廷的部落(沙伊耶内人、拿发赫人)、菲律宾的部落(卡林加族)就是这种自然和自由教育的美好典范,在这些地方儿童逐渐地、自然地参与成年人的生活,分担他们的义务(放羊、驾驶独木船、捕鱼、照看孩子)。这些儿童不受那些人为规定的标准的约束,他们自由自在,他们的教育是随着儿童的生物发展,随着他们的自然需要的增长平平稳稳地进行的。这一切使他们摆脱了社会枷锁的束缚,从而促进了个性的自我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学的流派中,小资产阶级的自由教育思想和个性形成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结合在一起了。这种流派轻视教育的思想政治目的性,过分夸大发展创造性个性的任务,并把这些任务同社会的任务相分离,同时又确认教育非意识形态化和学校不问政治的思想(“青年自己选择自己的世界观”)。

存在主义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流行。有一种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认为,存在--人作为“我”而“生存”--先于人的本质并创造人的本质。存在主义派的教育学就是以这种哲学为依据,它也是极度夸大人的主观东西。它把个性看作是独一无二的、唯一的、特殊的存在。

存在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只是由于主观的存在而存在。因此,教育的使命就是保持个性的唯一性,使个性免遭破坏,教会学生造就自己,把自己创造成为一个人,因为,“人不是什么别的,而是他把自己变成的那个样子”(萨特)。因此,教育过程并不依赖于客观的规律性(不存在客观规律性)。连教学大纲也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去寻求专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只要依靠直觉。

教育的重点不是培养学生的意识,而是发展他的潜在意识方面:

情绪、情感、动机和直觉。

教育过程本身拥有形成个人的“我”的各种条件:在教育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境。同别人发生冲突,人为了维护自“我”,为了做一个现在这样的人而进行斗争。

教师只应该促进自由气氛的形成,自由气氛不会限制每个单个的人唯一的“我”的自我表现过程。教师借助于这种自由气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本质,帮助学生获得道德,因为只要看自己的表现就能理解善良了。每个人都是自己道德的体现者。

教育学方面的存在主义是集体教育最主要、最强烈的反对者,同时也是极端个人主义最顽固的卫道士。集体把人变成“合群的动物”,教育的首要使命就在于,使人能够自我表现其自然个性,使人产生自由的感觉,而不是遵守规定的准则。

个性的独特性对于专门组织的教学与教育过程是一个障碍。一个人在任何情境下,都根据自己特有的、与他人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感受为自己进行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哲学肯定教育的无政府状态。它把严密的教育体系看作个性自我表现道路上的障碍而加以否认,从而使教育学在建立严密的教育体系方面失去作用。

存在主义教育学的目的是帮助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使群众不致于惊慌失措,恐惧万分,对生活丧失信心。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危机,在青年中产生了严重的社会恶习。新一代吸毒、犯罪,继而道德堕落、精神空虚。在这种情况下,号召个性的自我表现,号召寻找自“我”,一方面是向那些寻找人生精神寄托的人伸出了援助的手,另一方面却又竭力掩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症结并为之辩护。

在这种情况下,各宗教流派对教育学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它们不得不把科学和宗教当作同盟军。尤其是新托马斯主义哲学的影响最大,这种哲学把科学所获得的各种事实留归科学,而把对这些事实进行理论概括的可能性提供给宗教(请读《信仰上帝的人》)。

按照让克·马里丹这些新托马斯主义的代表人物的看法,现代社会许多人的道德堕落是因为他们把基督的训诫弃之脑后,而教育的主要目的--培养基督教徒--这一点并不是始终被认识到的,况且,“宗教比分数知识更为重要”,“培养好的天主教徒要比教会学生评价莎士比亚的作品更为重要”。宗教是各项道德原则的主要和唯一的源泉:同上帝交往可以使人格高尚,使人变得仁慈,只有宗教能指出道德完善的途径,能帮助人们看清善与恶。

现代宗教流派不能反对科学,因为科学在社会进步方面的统治地位是无可争辩的。因此,新托马斯主义正在寻找调和科学与宗教的途径,这是很自然的。在新托马斯主义的代表人物看来,科学是不能理解世界的本质的,因为它是上帝规定的。只有接近上帝,用“超理智”才能理解世界的本质。但是,人的世俗生存所处的物质世界是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因此,必须完善“真正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宗教传统的基础上,在培养信仰上帝的基础上,向青年人传授文化知识,使人能最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理智。

人身上有两个世界: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人的精神世界比较丰富,它是与上帝为了永恒的生存而创造的世界相联系的。只有使人的各种志向接近于上帝,才能使人达到完善。

科学无法确定教育的目的。只有宗教才能确定教育的目的,因为宗教能正确回答,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和价值是什么。关于人的种种科学概念也是有局限性的。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人的精神形成,是使人作好永恒生活的准备,而永恒的生活即使在人的世俗生活之外也仍然在进行着。人的最终目的是回到上帝那儿去,因为人是从那儿来的。

基督教教育的目的也象人一样具有双重性。其目的之一是对世俗的人进行基督教的完善。另一个目的是关心人在彼岸的生活。禁欲主义、自肃自戒、德行训练都有助于实现这两个目的。

现代的新托马斯主义是一个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流派,它企图不仅从思想意识上而且从组织上不断地、狂热地加强宗教对教育的影响。这一派的代表人物要求建立并增加教会学校的数量,要求在世俗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专门的课时讲授宗教,他们竭力使各门学科的教学,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教学以宗教为指导思想。这是极为反动的一个流派,它提出“使人得到完善”的蛊惑人心的口号,以此作为幌子,使教育倒退到中世纪的思想,阻碍进步。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思想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教育学与教育论仍然具有影响。实用主义教育学同实用主义哲学一样,认为一切有效用的东西(当然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统治阶级而言)就是真理的主要标准。约翰·杜威的继承人柴利兹、布拉梅依德,否认道德准则的社会决定性。因此,连道德教育也不能以伦理学、原则、规则为依据。

凡是在生活中有助于取得成就的东西就是道德的,而人道化的源泉就存在于人的自身之中,而不是由社会形成的。学校的使命就是培养行为方法,借助于这种方法,人就能适应各种情境和情况。

教育是一个始终顺从人的禀性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唯一使命就是促进个性的自我显露。教育实际上并不创造什么新的东西,而只是发现儿童的禀性(本能、需要、能力、天才)。

教师的作用在于创造各种条件,促使学生的内在本质得以显露,或者是消除不利于这种本质显露的情境。

为了使学生取得成就,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切合实际的个人目标,而目标是以儿童现有的天赋为依据的。他们每一个人最终都应该了解自己的能力并对自己提出十分切合实际的目标。

由此可见,教育学方面的现代实用主义完全投入了各人类学流派的怀抱,它否定社会及其思想原则、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对新一代的教育影响。这也是现代资产阶级教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它除了顺从儿童的天性和促进他的天生条件的自我显露之外,不承认教育具有任何能力。

我们简要地罗列了对教育观点起影响作用的各种现代资产阶级的流派,以此证明,尽管这些流派的形式和具体表现各式各样,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唯心主义的立场,它们都排斥以唯物主义态度对待人和个性的发展,都否认社会的各种影响(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影响)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它们把个性、个人看作单纯的、与周围的一切都隔绝的、具有自己的个性天赋的人。有些人认为,这种天赋是至高无上的神赐予的;另一些人认为,它是本人通过生物作用所获得的结果;第三种人则干脆认为,它是本人存在的组成部分,不必再寻根究底。

人如同个性一样是不可能被认识的,因为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是一种特殊的本质。因此,任何一种以社会制度、国家机构的影响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都不可能制约人的发展。

教育的主要使命是不妨碍人的自我表现、人的“自由的创造的积极性”、人自发产生的“人道主义实践”。不但如此,还需要保护人:尽量使他不受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侵犯人的发展;使他不受“集体的合群性”的有害影响,避免个性的千篇一律。

道德准则就象个性的特性一样,在上述的种种教育观点看来都是抽象的、模糊不清的思想,既不依赖于社会,也不依赖于个人的现实生活。它们是按照个人--即那个单独的、与社会隔绝的人自身原有的规律发展的。

正如现代社会生活学派所表明的那样,在反动派抬头的社会危机时期,种种关于“自由的创造的积极性”、“人道主义的人类实践”、每个人有选择自己世界观的自由等等模糊的、抽象的思想,成了青年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方面的各种无政府主义要求的“理论根据”。

通过无线电、电视、电影、剧院广泛宣扬关于抽象的人道主义、关于过分强调自由的创造的积极性的种种存在主义思想,其后果是降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思想政治目的性的作用,拒绝接受在集体中培养人这一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原则,并使整个教育学非意识形态化。

公开修正作为社会主义教育学基本的哲学科学基础的马列主义学说,是在革命群众与反动集团进行尖锐冲突的形势下发生的。这就足以说明,在关心人在社会上的命运和关心教育论的发展问题上,资产阶级教育学体系和社会主义教育学体系之间,既不会有统一的理论纲领,也不会有统一的思想纲领。

总之,我们在比较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和资产阶级教育体系这两种现代教育体系之后,就会发现它们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是完全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资本主义教育体系以切合实际的客观的科学态度对待正在成长的人的个性形成,人是在有组织的教育过程的影响下,在积极参加活动和向他人交往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以唯心主义的、抽象的见解来判断个性的自我显露、个性的唯一性、独特性,而个性就其本质而言是孤立的、单独的,是脱离社会生活、脱离人们的。

承认有必要按照社会目标建立专门的教育体系。

否认有必要建立社会的教育体系。教育过程要服从于存在、人的超意识、人的潜意识所产生的种种子虚乌有的力量。

目的明确。培养现代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全面发展的人。注意学生的意志、感情和觉悟。

相信人,相信人具有依客观规律来创造和改造周围世界的能力。

力图回避阐明教育的社会目的注意潜意识的范围,企图使学生脱离切合实际的现代青年的发展过程。

寄希望于一些神秘的力量:上帝的力量、存在的力量、人的秉性的力量。软弱、恐惧、精神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