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道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六卷)
24019200000021

第21章 教育文论选读(5)

46(wēi):门枢。敕(niè):门橛。刬(diān):门闩。楔(xiè):

门两旁的木柱。

47玉札二句:玉札,地榆。丹砂,朱砂。赤箭,天麻。青芝,龙芝。

四者皆名贵药物。

48牛溲二句:牛溲(sōu),车前草。马勃,菌类。败鼓之皮,破烂的鼓皮。三者皆粗贱的药材。

49纡余二句:纡余,屈曲,这里指为人稳重有涵养。妍,美好。卓荦(luò),超群出众,不寻常。杰,杰出。

5校(jiào)短量长:谓比较优劣。

51器:材器,能力。

5昔者二句:《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孔道:孔子的学说。

53荀卿四句:荀卿,即荀子,名况,战国时赵国人,当时的着名学者。大论,指儒家学说。弘,发扬光大。荀子游学齐国,被人谗毁,逃往楚国,楚相春申君任他为兰陵(在今山东枣庄市)令。春申君死,去官讲学,后即死在兰陵。

54绝类离伦:指超出同类的儒者。

5不由其统:指不成系统。

56不要(yāo)其中:不能归结于中庸之道。

57靡:耗费。廪,官家的米仓。

58踵:追随。常途,指世俗之道。促促,拘谨貌。

59陈编:旧书,指古人的着作。

6商:计较。财贿,财物,指俸禄。亡,同无。

61班资:地位资历。崇庳:高下。庳,同卑。

6称(chèn):相当,符合。

63前人:此谓官位比自己高的人。

64是所谓三句:(yì),小木桩。楹(yíng):大柱子。訾(zǐ),指责。昌阳,又名菖蒲,久服可以延年益寿。引年,延年。豨(xī)苓,又名猪苓,一种泻药,无延年益寿作用。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7,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7,年十七,好古文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9,不拘于时3,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31,作《师说》以贻之[注释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云:“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愈以是得狂名。”此文为李蟠而作,蟠贞元十九年(83)进士,文当写于前几年,确年则不可考。师说,论述从师学习。

学者:指求学的人。

道:此指儒家之道。受,同“授”。解惑,解答疑难问题。

生乎吾前:意谓比我年长的人。乎,于、在。

闻道:了解儒道。固。本来。

其闻句:这是假设的话。

庸:何用。先后生于吾,比我生得早还是晚。

无:不论。

师道:指从师求学之道。

出人:指超过一般人。

1其:大概,表示推测的语气词。

惑:谓糊涂。

句读(dòu):指断句。古人不用标点符号,所以小孩子读书要先能断句,知道哪里是完整的句子(句),哪里是语气停顿的地方(读,即逗)。

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

明:聪明,明智。

巫医:古时巫者常以祈祷鬼神的办法为人治病,故合称巫医。

乐师,以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工艺匠人。这些都是古代被人轻视的职业。

之族:即之类,之辈。

云者:如此等等的意思。

年相若:谓年龄相近。

道相似:道的修养差不多。

1乃:竟然。

常师:指固定的老师。

3孔子句: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上古以鸟名作为官职名称的事情。苌(cháng)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过弹琴。老聃(dān),即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周礼。

4三人行二句:《论语述而》:“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贤于:谓超过、胜过。

6术业:学术技艺。专攻,专门研究,专长。

7李氏子蟠(pán):姓李的年轻人名蟠的。

8古文:韩愈、柳宗元所提倡的类似先秦、两汉人所写的那样的散文,与六朝时期盛行的骈文相对而言。

9六艺句:六艺,这里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经,指六经的原文。传(zhuàn),注释解说经文的着作。

3时:指耻于从师的时俗观念。

31古道:指古人从师求之道。

3贻(yí):谓赠。

杂说(一)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

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

《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1。

善医者不视人之瘠肥,察其脉之病否而已矣。善计天下者,不视天下之安危,察其纪纲之理乱而已矣。天下者,人也;安危者,肥瘠也;纪纲者,脉也。脉不病,虽瘠不害;脉病而肥者,死矣。通于此说者,其知所以为天下乎!夏殷周之衰也,诸侯作而战伐日行矣。传数十王而天下不倾者,纪纲存焉耳。秦之王天下也,无分势于诸侯,聚兵而焚之。

传二世而天下倾者,纪纲亡焉耳。是故四支虽无故,不足恃也,脉而已矣;四海虽无事,不足矜也,纪纲而已矣。忧其所可恃,惧其所可矜。善医善计者,谓之天扶与之。《易》

曰:“视履考祥。”善医善计者为之。

谈生之为《崔山君传》,称鹤言者,岂不怪哉。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昔之圣者,其首有若牛者,其形有若蛇者,其喙有若鸟者,其貌有若蒙者:彼皆貌似而心不同焉,可谓之非人邪?即有平胁曼肤1,颜如渥丹,美而狠者3,貌则人,其心则禽兽,又恶可谓之人邪?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怪神之事,孔子之徒不言4。余将特取其愤世嫉邪而作之,故题之云尔。

[注释此文作年无考。一说:作于德宗贞元十一年(795),韩愈三上宰相书,宰相置之不理,作此以讥诮宰相。(见童第德《韩愈文选》

说,是议论文的一体,不拘一题,多抒己见,纵横抑扬,与论无大异。

嘘:吐气。李刚己曰:“起句破空而人,卓如山立。韩文于起笔尤擅胜场。”(《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二注引茫洋句:茫洋,深远广大。穷,极尽。玄间,犹太空。

薄:指迫近。

伏:指遮蔽。

感:振动。见《淮南子原道》高注:“感,动也。”震:雷。

神变化:《管子水地》:“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变化无日,上下无时,谓之神。”

水:润泽之意。

汩(gǔ):水流,此处谓漂没。陵:高大的土山。谷:山中之水与山外之大川相通称谷。

信:谓实在。

1《易》曰四句:《易乾卦文言》曰:“云从龙,风从虎。”李刚己曰:“结笔窈然无际。”(《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二注引一本“医”字后有“人”字。

作:兴起。一本作“僭”。

支:通“肢”。

四海,一本作“天下”。

《易》曰三句:《易履卦》:“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孔颖达《疏》:“《正义》曰:视履考祥者,祥谓征祥。上九,处履之极,履道已成。故视其所履之行,善恶得失,考其祸福之征祥。”马其昶曰:

“人知忧盛危明,则其所为必能转祸为福。特人之能知而为者少耳,故必有善医善计者告之,而后人知忧惧;亦必有善医善计者为之,而后天赐以福。引《易》辞以证天之赐福,由于视履。其行文全以逆入。”(《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注谈生:谈姓,不知其名。

原本“尽”字作“吾”字,据别本改。

喙(huì):即鸟嘴。

蒙(qī):古代设以驱疾的神像。四眼者为方相,两眼者为蒙。《荀子非相》:“仲尼之状,面如蒙。”注云:“,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

1平胁曼肤:胁,从腋下至肋尽处。曼,美,细腻。见《楚辞天问》:“平胁曼肤,何以肥之?”

渥(wò)丹:润泽的朱砂,此用以形容脸色红润。见《诗经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

3狠:一本作“很”。

4《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杂说(四)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能,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注释伯乐:《战国策楚策四》载,汗明见春申君曰:“君亦闻骥乎?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溃,漉汁洒地,白汁交流,中坂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伯乐本此。春秋时秦国人孙阳,字伯乐,善相马。

《庄子马蹄篇》曰:“伯乐曰,我善治马。”一说,伯乐本星名,主管天马。(见《晋书天文志》

世有二句:姚鼐曰:“一句断。”李刚己曰:“将通篇主意一笔揭明。”(《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二注引骈:相比连。《汉书扬雄传》颜注曰:“骈,并也。”槽:盛草类、豆类等饲料的器具。枥:马厩,马饮食和宿歇的处所。

食(sì):指饲。

是马也二句:张裕钊曰:“折笔以取遒劲之势。”(《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二注引是马也六句:张裕钊曰:“更折入一层,以取沈着痛快。”

(同上李刚己曰:“自‘策之不以其道’以下,纯用逆笔喷薄而出,奇纵无匹。”《吕氏春秋知士》:“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若弗取,良工之与马也相得则然后成。譬之若之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唯贤者也。”(同上)与此文可以相证。

李刚己曰:“前文语势过于峻急,故用宕漾之笔以疏其气。”

同上李刚己曰:“一句收转,笔力千钧。”同上子产不毁乡校颂。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及其已衰,谤者使监1。成败之迹,昭哉可观。

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于!四海所以不理,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注释子产:春秋时郑国的大夫,执政二十余年。当时着名的政治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关于子产不毁乡校的记载。颂,古代称颂功德的一种文体。一般为韵文,偶有不用的。

伊:发语词,无实义。侨: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

礼:规定社会行为的法规、仪式等的总称。相国:辅佐国君治国。

安:谓习惯。

乡校:乡里的学校,指是乡人聚会议事的地方。

毁:这里意为禁止、取消。

维:发语词。否(pǐ),坏、错误。

川:河流。防,用堤坝阻塞。

弭(mǐ):止、塞。

在周二句:周的祖先公刘曾特意奉养年老有德的人,请求他们讲话,作为施政的参考。见《诗大雅行苇》序。

1谤者:批评朝政的人。监:监视。周厉王暴虐无道,国人多批评朝政,他便派人去监视,一发现谤者就杀掉,后来国人暴动,厉王被放逐。见《国语周语》。

式:指法式、榜样。

交畅旁达:指畅通遍及。旁,普遍。

施(yì):延。垠(yín):界限。

于:同呜呼。

伯夷颂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

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馀;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伯夷,商孤竹君的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父死,叔齐让位与伯夷,不受,兄弟二人先后逃往周。武王伐纣,二人曾叩马谏阻。周灭商,二人耻食周粟,逃进首阳山,采薇而食,终于饿死。

事见《孟子万章》、《史记伯夷传》。

笃(dǔ):诚信之意。

亘(gèn):谓终。

(zú):同。高峻。

微子:商纣王庶兄,名启。尝因数谏纣王不听,去国。武王克纣,微子乃持祭器降周。详见《史记宋微子世家》。

一本“圣”后有“人”字。

“从”,一本作“率”。“与”,一本作“从”。

朱嘉曰:“按此篇之意,所谓圣人,正指武王周公而言也。既曰圣人,则是固为万世之标准矣,而伯夷者乃独非之而自是如此,是乃所以为‘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与世之以一凡人之毁誉而遽以喜愠者有间矣。近世读者多误以伯夷为万世标准,故因附见其说云。”(《昌黎先生集考异》卷四微:无。

读荀子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

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籍籍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1,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苟氏者也。

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着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钦!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注释荀子:名况,又称孙卿,春秋赵国人。荀子游历诸国,曾任齐列大夫和稷下祭酒。荀子基本属于儒家,但他否定天命,强调人为,强调后天的教育改造,具有较多的唯物主义思想。着有《荀子》三十二篇。

王易王二句:《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儒家所谓王,即以德服人,推行仁政,统一天下。所谓霸,即指诸侯领袖统率诸侯尊王攘夷,相互救恤。儒家以为王业大于霸业,既然王易王,则霸业易成也。一说,孟子贵王贱霸,“霸易霸”三字乃衍文也。

(参见童第德《韩愈文选》

尊圣人句:《孟子公孙丑上》:“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者也。”《孟子万章下》:“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晚得二句:扬雄《法言吾子篇》:“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又《渊骞篇》:“请问孟轲之勇,曰: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于勇也其庶乎!”又《君子篇》曰:“或问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奥,曰:非苟知之,亦允蹈下。或曰,子小诸子,孟子非诸子乎?曰:诸子者以其异于孔子者也,孟子异乎不异。”扬雄推崇孟子如此,故云因雄书而孟氏益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