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道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六卷)
24019200000006

第6章 论道德修养

韩愈在培养统治人才方面要求注重“德与艺”两方面的教育。

从两者的内在关系来看,德是艺的思想基础,艺是德的体现手段,德比艺更为重要更为根本。例如,讲到文学写作与道德修养的关系,他认为道德修养是文学写作的根本前提,他说:“夫所谓文章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掩,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优游者有余。体不备不可以为成人,辞不足不可以为成文。”因此,要像古代的伟大作家那样写出流传千古的优秀文学作品,一定要特别重视道德修养。

他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根茂才会有硕果,有道德修养为根柢,也才会有光辉的文学作品。所以,韩愈在教育实践上强调道德修养,并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韩愈认为道德根源于人性。“性也者,与生俱生也。”“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人性是天赋的,而人性有其具体内容,就是仁、礼、信、义、智五种道德品质。要使天赋内在的五种道德品质能够正常发展,成为完善的人,需要进行“五常之教”。

五种道德品质中最基本的是仁与义两项,韩愈在《原道》中说: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答尉迟生书》。

《答李翊书》。

《原性》。

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人有道德或没有道德,其区别就看是存仁义或是弃仁义,仁义是全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仁义并非高不可攀远不可达的目标,它不过是主张和实行对人类的博爱而已。一位有道德修养的人,必定是“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因此,道德教育的内容,以仁义为其核心。

韩愈关于仁义道德的思想,有其历史渊源。他上承孔丘、孟轲的伦理道德学说,作简要归纳,提出了通俗化而又明确的定义,易于为人们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宣传和推广。

韩愈认为,人性所具有的五种道德品质,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体现,他说:“且五常之教,与天地皆生,然而天下之人,不得其师,终不能自知而行之矣。”在道德修养过程中,需要有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并提供示范性榜样。如果没有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学生的道德品质就难获得发展,修养难取得成就,也就不可能按道德规范的要求进行社会生活。他依据历史经验,认为“古之学者必有师,所以通其业,成就其道德者也。”今之学者,要成就其道德,也必定要有教师。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韩愈积极吸取前人的道德修养理论,总结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经验教训,从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道德修养要则。

1·责己重以周,责人轻以约在社会交往中,如何要求自己,如何要求别人,是一个实际问题。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可以体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在阶级社会中,自私的人多,利他的人少,这种情况反映在人际关系中,产生不少矛盾,引起许多是非议论。韩愈观察到这种社会现象,甚为感慨。他《上兵部李侍郎书》。

《通解》。

《进士策问》。

托古讽今,批评当时的不良现象。他在《原毁》一文中指出:“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他主张为了协调与别人的关系,对自己的要求应当严格而全面,以鞭策自己不松懈地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对别人的要求应当放松而简单,别人也就乐意从善。而现在的情形恰恰相反,对别人要求很多,对自己要求极少。对别人要求很多,别人就难于都做到;对自己要求极少,自己在修养上提高也很少。他对这种现象的产生和危害作了简要的分析,指出“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发人修。”怠者对自己没有要求,不能提高品德修养,忌者害怕别人品德修养获得高度评价,而对别人进行毁谤,这些表现,都是他所反对的。韩愈关于责己待人的思想,是孔丘“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思省自勉人的道德思想支配着人的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的关键在于提高主观认识,因此,要认真深入地反省思考。他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行的养成在于认真思考,而毁于放任自弃。因此应当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与道德规范进行对照,“行与义乖,言与法违,后虽无害,汝可以悔。”对不合规范的行为,应当感到后悔,防止再犯。

应当认识在道德上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不成为君子,便落为小人,“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这一切都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盖君子病乎在己所谓病乎在己者,仁义存乎内,彼圣贤者能机而广之,而我蠢焉为众人。”人都有共同的天赋,有人能推而广之成为圣《进学解》。

《五箴五首》。

《五箴五首》。

《答陈生书》。

贤,而我却不能培养扩充,只是众人而已。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我不能积极努力呢?“贤不肖存乎己存乎己者,吾将勉之。”我要勉力争取成为圣贤。

3·坚信力行一个人要有一定的道德信念,不要受了影响就动摇。他说:“所谓待己以信者,己果能之,人曰不能,勿信也;己果不能,人曰能之,勿信也。孰信哉?信乎己而已矣。”如果能有道德上的自信,就坚持去实行。他说:“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对道德实践所提的要求应当切合个人实际,衡量一下自己的可能性,不宜要求全面实现,而应要求先做好一方面。当时有些人对此缺乏认识,对自己估计偏高,不切实际地提高要求,“今之人以一善为行,而耻为之,慕达节称夫通才者,多矣。”提出的要求,不应当是做不到的,而应当是经过努力做得到的,这样才会调动积极性,增强道德实践的信心。他说:“且令今父兄教其子弟曰:尔当通于行如仲尼,虽愚者亦知其不能也。曰:尔尚力一行,如古之一贤,虽中人亦希其能矣。岂不由圣可慕而不可齐邪,贤可及而可齐也。”既然是做得到的,就有信心努力去达到。

对道德行为的评价,他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说:“然则观貌之是非,不若论其心与其行事之可否为不失也。”他不是观察一下表面现象就判定是非,而是强调道德行为的思想动机和道德行为的实际表现相一致,是思想动机和行为效果的统一论者。

《与卫中行书》。

《答陈生书》。

《伯夷颂》。

《通解》。

《通解》。

《杂说》之三。

4·知过必改人犯过错是常有的现象,过错不仅是已经表现出来的言与行,心思不正也是一种过错。他说:“所谓过者,非谓发于行、彰于言,人皆谓之过,而后为过也。生于其心,则为过矣。故颜子之过,此类也。

不贰者,盖能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不贰之于言行也。不然,夫行发于身,加于人;言发乎迩,见乎远,苟不慎,败辱随之,而后思欲不贰过,其于圣人之道,不亦远乎?”犯了过错,应即认识,防止重犯,要“止之于始萌,绝之于未形”,设法杜绝。否则产生了严重后果,是难于挽回的。

他还指出,人们最担心的毛病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如果已经知道自己有过错,就有一个如何对待过错的态度问题。他说:“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有过错应当改,更积极的态度是勇于改过,这是光明正大的事,会受到正人君子赞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