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益气养阴法
适用于各种肾炎或肾病,表现有倦怠乏力,面浮肢肿,心慌心悸,两颧潮红,头晕耳鸣,腰酸腿软,五心烦热等症。药用益气健肾汤加减(作者经验方):黄芪30g,太子参15g,生地15g,山药3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丹皮10g,地骨皮15g,当归15g,益母草30g,地龙15g。每日1剂。
(六)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各种肾炎或肾病,表现有面色晦黯,面浮肢肿,肌肤甲错,舌质黯红,或有瘀点或瘀斑等症。药用:生地15g,当归15g,丹参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5g,泽兰15g,益母草30g。每日1剂。
(七)固肾涩精法
适用于各种肾炎或肾病长期蛋白尿不消,表现有面浮肢肿,倦怠乏力,形寒肢冷,腰酸腿软,尿少便溏等肾阳虚衰症。药用:附片30g(先煎1h),桂枝15g,芡实30g,山药30g,白术15g,茯苓15g,菟丝子15g,金樱子15g,益母草15g。每日1剂。
四、中成药治疗
(一)火把花根片
由火把花根水提物组成。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热解毒。适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用法:成人每次3~5片,每日3次,饭后服,1~2个月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2~3个疗程。儿童慎用。
(二)雷公藤多甙片
具有抗炎,抑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作用。适用于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用法:每日每千克体重1~1.5mg,最大剂量一日不超过90mg,分3次口服,疗程2~3个月。
五、临症经验
目前现代医学对治疗蛋白尿仍感棘手,主要还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以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主。激素对部分病例虽较敏感,但完全缓解率也只有50%左右,长期大剂量应用副作用较大。近年来,发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均可通过其控制血压或降低肾小球内压而显示不同程度地减少蛋白尿的作用。尽管如此,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蛋白尿,特别是对激素不敏感类型的患者,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中医治疗蛋白尿的方法很多,有扶正法、扶正祛邪法、祛邪法、固涩法等,须辨证论治。根据作者多年的经验,以祛邪法为首选方法,其中以清热利湿法和活血化瘀法应用最广,效果最佳。
(一)湿热不除,蛋白难消
作者曾通过574例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对本证和标证的关系作了分析,发现在365例慢性肾炎中有湿热证者209例,占57.26%;209例肾病综合征中有湿热症者147例,占70.33%,足见湿热症的发生率很高。湿热有:
上焦湿热,常见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皮肤疔疮疖肿等。治宜清热利湿,药用清热健肾汤加减(作者经验方):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清风藤30g,龙葵15g,穿山龙30g,蝉蜕10g,益母草30g,石韦30g,白茅根30g,莪术15g。每日1剂。
中焦湿热,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等,治宜疏肝利湿,药用柴胡疏肝合三仁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薏仁30g,杏仁10g,白蔻仁10g,佩兰12g,生姜10g。每日1剂。
下焦湿热,常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盆腔炎等,治宜清热通淋,药用通淋健肾汤加减(作者经验方):金银花30g,龙葵15g,土茯苓30g,生地榆30g,柴胡15g,半枝莲30g,乌药10g,益智仁10g。每日1剂。
总之,肾脏病患者体内若有感染病灶存在,临床上常有湿热证的表现,治疗必须根据湿热的轻重缓急,采取标本兼治,或急则治标的方法,彻底清除湿热,才能收到好的疗效。否则湿热留恋或湿热未净,过早应用温补之品,就会造成闭门留寇之弊,导致患者长时间蛋白尿难消。
(二)瘀血不去,肾气难复
慢性肾小球疾病中瘀血与水湿,常相互结合,导致病变迁延不愈,持续发展。作者曾通过184例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健康人作对照观察,结果:全部患者均呈高血黏综合征,只是程度轻重不等,以肾病综合征最重,其次为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急性肾炎。上海瑞金医院对158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患者分别进行了血小板功能、凝血和抗凝血方面的检查,结果:三组肾小球疾病均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但程度不同,以肾病综合征最显著。上述资料足以表明,血瘀在肾小球疾病病程中,自始至终均有存在,只是程度轻重不等,因此,在治疗上一定要加用活血化瘀药物,以改善肾脏微循环,促进纤维组织的吸收,恢复肾脏的生理功能。中医把肾脏的这种功能称之为“肾气”,所以说“瘀血不去,肾气难复”。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赤芍药、当归、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益母草、泽兰叶、水蛭、三七、莪术等。作者常用益母草、泽兰叶、莪术、水蛭等,因为这些药物既化瘀又利水,颇符合肾小球疾病之病理,故几乎是治疗肾小球疾病处方中的必备之品。另一方面,为了澄清血瘀之源流,对长期、顽固性蛋白尿,亦须兼顾本虚病机,配伍用药。如气虚者,配以黄芪、党参;阳虚者,配以锁阳、巴戟天;阴虚者,配以生地、知母、丹皮、地骨皮;血虚者,配以当归、鸡血藤。总之,通过活血化瘀,改善肾脏微循环,促进纤维组织的吸收,恢复肾脏的生理功能,是中医治疗蛋白尿的一大优势。
§§§第五节血尿
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红细胞,在剧烈运动或久立后尿液中可出现一时性红细胞轻度增多。如尿液中经常发现红细胞,尿沉渣镜检,每高倍视野红细胞>3个,12h尿Addis红细胞计数>50万个,或1h尿红细胞>6万个,称为血尿。凡在显微镜下见红细胞增多,称镜下血尿。而肉眼所见尿呈血色(尿中含血量>1ml/L),称肉眼血尿。
血尿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见于泌尿系疾病、全身性疾病、尿路邻近组织疾病和其他特发性血尿。其中以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以及泌尿系统炎症、结石最为多见。成年男子和绝经后女性出现无症状性镜下血尿,其中2.2%~12.5%是由恶性肿瘤等疾病引起。因此,对血尿患者首先应查明出血原因和部位。
中医对血尿的记载和论述,最早见于秦汉时代的《素问》和《金匮要略》中,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充实和发展,不仅对血尿的病因、病机作了阐述,而且在辨证施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清代唐容川《血证论》中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止血四法,是治疗血尿的宝贵经验,对治疗血尿有着指导意义。一、血尿的诊断
血尿的诊断首先要鉴别其是肾小球源性血尿,还是非肾小球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非肾小球性血尿则常见于尿路结石、肾肿瘤等。
(一)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
取新鲜清洁中段尿10ml,离心沉淀(1500转/min,连续5min),取沉渣镜检,如每高倍视野下红细胞≥3个,或12h尿Addis计数红细胞>50万个,即可诊断为血尿。近年来,多主张采用1h尿细胞计数法,细胞不易破坏,更为准确而方便。其方法是:清晨5点将尿排去,并饮水200ml,准确收集5~8点钟3个小时的尿液,立即离心沉淀计数红细胞,所得数按1h折算,如尿红细胞>10万个,即可诊断为血尿。如红细胞介于3万~10万之间,属可疑。
(二)血尿的定位诊断
血尿的量并不能提示病变部位,对血尿病人,特别是无症状性血尿病人,应进行定位诊断检查。
1.肾小球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判断
(1)尿常规分析:血尿伴有较明显的蛋白尿者,常是肾小球性血尿。若肉眼血尿,同时尿蛋白>1g/24h,或定性>(++),则提示肾小球疾病。但应注意,在重度血尿时,可因低渗尿[<280mmol/(kg·H2O)]会使尿中红细胞溶解,血红蛋白逸出而增加尿内蛋白量,易被误诊为尿蛋白,此时可作尿蛋白电泳加以区别。如发现?茁-球蛋白增加,则为血液所致。如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红细胞管型,则是肾小球性血尿的特征。但是,尿沉渣中不常出现红细胞管型,用普通显微镜检查,也容易遗漏,如能用位相显微镜检查,则较易鉴别。
(2)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当肯定为血尿时,用位相显微镜分析尿红细胞形态,是确定肾小球性血尿的主要方法。肾小球性血尿的尿红细胞形态、大小和血红蛋白含量均发生改变,称为畸形红细胞。而非肾小球性血尿,尿中红细胞呈均一正形型。其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是92%和95%。但畸形红细胞占尿红细胞多大比率,才可以确定为肾小球性血尿,尚有争议。一般认为,如畸形红细胞比率≥80%,则可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
近年来有学者采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作尿红细胞平均容积(MCV)和尿红细胞体积分布曲线(EVDC)的测定进行定位诊断,如MCV≤72fl,且分布曲线呈小细胞分布,则提示血尿多源于肾小球,其敏感性达94%,特异性达96%,这种方法客观、准确。
尿红细胞形态和容积改变的检查,对血尿病人,尤其是无症状性血尿病人的初筛检查是一个重要步骤。如为肾小球性血尿者,就不必再作IVP、CT和/或膀胱镜等有损害性或昂贵的检查,而应进行有关肾小球疾病的检查。
2.上尿路与下尿路出血的判断
(1)上尿路出血:尿色多呈暗棕色,无膀胱刺激征,有时可见有蠕虫样血块,有时伴肾绞痛。有血块者通常不是肾小球疾病,而是输尿管、肾盂出血或肾肿瘤出血。
(2)下尿路出血:尿三杯试验对诊断下尿路出血很有帮助,第一杯红细胞增多(初段血尿),提示为前尿道出血;第三杯红细胞增多(终末血尿),是膀胱基底部、前列腺、后尿道或精囊出血;三杯均有程度不同的血尿(全程血尿),则为膀胱颈以上的出血。
二、血尿的病因诊断
(一)肾小球疾病
对已确诊为肾小球性血尿者,应根据其临床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检查。肾活检可提供组织学的诊断依据,对40岁以下血尿病人尤有价值,因为肾小球疾病最多见于青少年,其次为中年人。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常见有急性肾炎、隐匿性肾炎、IgA肾病、薄基底膜肾病、遗传性肾炎等。
2.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
(二)非肾小球疾病
最常见的原因是肾结石(占26%)和尿路感染性疾病(占24%),包括肾结核等特殊感染。仅占2.2%~12.5%镜下血尿患者,最终发现有泌尿系统恶性肿瘤。
全尿路X线平片是诊断非肾小球性血尿的必要检查步骤,90%的肾结石不透X光,对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对上尿路病变的检查,应首选IVP,下尿路病变的检查,应选用膀胱镜。超声波检查在探查肾细胞癌和肾囊肿方面优于尿路造影。CT扫描对检出和确定肿块的范围,鉴别肾囊肿和肾肿瘤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三、常见肾小球性血尿的诊断和治疗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急性肾小球肾炎
(1)诊断要点: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以起病急,血尿(镜下或肉眼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为特征,有时有短暂的氮质血症。部分病例有急性链球菌感染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史,多在感染后1~3周发病。血清补体C3及总补体在起病时下降,8周内逐渐恢复正常。
(2)治疗方法:西医主要采取支持疗法和对症治疗。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祛风活血法为主,作者常用清热健肾汤加减(作者经验方)治疗。药用: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青风藤30g,益母草30g,当归15g,白茅根30g,石韦30g,蝉蜕10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每日1剂(下同)。肉眼血尿加小蓟30g、藕节15g。疗效可靠,并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2.隐匿性肾炎
又称无症状性蛋白尿和/或血尿。
(1)诊断要点:有轻至中度蛋白尿(<1.0g/24h)和/或肾小球性血尿,不伴有水肿、高血压和氮质血症。在排除了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后,便可诊断为原发性隐匿性肾炎。
(2)治疗方法:对隐匿性肾炎的血尿,西医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有较好的疗效,也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临床可根据其表现,进行辨证论治。
①阴虚内热证:表现尿血鲜红,或镜下血尿,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酸腿软,舌红苔少,脉细数。治则: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用小蓟饮子加减:小蓟30g,生地30g,丹皮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山栀子10g,白茅根30g,藕节15g,地榆炭15g。
②气阴两虚证:即阴虚内热证+气虚证。治以益气养阴止血。方用大补元煎加减:黄芪30g,太子参15g,生地2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当归15g,丹皮10g,地骨皮15g,白茅根30g,小蓟30g,藕节15g。久治不愈,兼有血瘀者,加川芎10g、赤芍15g、红花10g,以化瘀止血。
3.IgA肾病
(1)诊断要点: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和/或持续的镜下血尿,可伴有轻度蛋白尿。诊断的确立,有赖于肾活检,免疫荧光显示系膜区有IgA沉积。
(2)治疗方法: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疗法。中医治疗方法与急性肾小球肾炎相似,只不过应加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的成分和用量。清热解毒药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金银花、黄芩等;活血化瘀药如当归、丹皮、川芎、泽兰、桃仁、红花、莪术、益母草等,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4.薄基底膜肾病
(1)诊断要点:本病有家族史,故原称为家族性良性血尿。其临床特点是持续性镜下血尿,无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和肾衰。肾活检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变薄(<265nm)是其病理特征。
(2)治疗方法:目前西医尚无特殊疗法,中医治疗也在探索阶段,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一般以肺肾气阴两虚证为多见,表现为:疲乏无力,少气懒言,手足心热,虚烦失眠,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以益气养阴止血。方用大补元煎加减:黄芪30g,太子参15g,生地2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当归15g,丹皮10g,地骨皮15g,白茅根30g,小蓟30g,藕节15g。
5.遗传性肾炎
(1)诊断要点:有明显的家族史,以青年男性为多见,约占慢性肾炎综合征的3%。起病隐匿,小儿时仅有无症状性轻度蛋白尿和反复发生的血尿,约60%患儿可为肉眼血尿,常在激烈运动后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加重,肾功能缓进性减退,常伴有耳鸣、眼异常(圆锥形或球形晶状体病、近视、白内障、视网膜病变)。
(2)治疗方法:无特殊疗法,只能对症治疗。可试用中医药治疗。临床以肝肾阴虚型为多见。表现为:头晕耳鸣,视力减退,腰酸腿软,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虚烦失眠,舌红少苔,脉沉细或弦细。治宜滋补肝肾,活血止血。方用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子10g,白菊花10g,生地20g,山茱萸1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茯苓10g,丹皮10g,蒲黄10g(布包),白茅根30g,茜草10g,三七粉1.5g(分3次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