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刘宝厚诊治肾脏病经验
24256500000002

第2章 肾脏病中西医结合的(2)

三、中西医结合的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标准是能否提高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方法不是全篇一律的,而是要根据疾病当前中西医在治疗上的最新进展,取长补短,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所以说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标准是能否提高疗效。譬如慢性肾炎的治疗,当前西医除对症治疗外,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一般不主张采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而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但首先必须要把慢性肾炎辨证论治的规律规范化,使中医证型客观化。因此我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130例慢性肾炎的临床观察,结合13项实验室指标,对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作了深入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6:366~367〕,最后提出的四个本证(肺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和五个标证(风邪、水湿、湿热、血瘀、湿浊)相结合的辨证分型方案〔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分型、诊断、疗效评定标准.陕西中医,1988.9(1):封底〕,1985年南京第二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会议上采纳修订为全国试行方案,并由卫生部收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指导慢性肾炎的诊治起到了良好的效应。笔者于1982~1986年对符合慢性肾炎诊断标准的130例患者,采用上述中医辨证分型方案进行治疗,结果:完全缓解59例(45.4%),基本缓解34例(26.2%),好转21例(16.1%),无效16例(12.3%)。治疗前肾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者61例,其中I期37例,Ⅱ期24例,治疗后有3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有21例恢复到正常〔中医杂志.1986,(9):22〕。

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我采取中西药有机结合分阶段治疗的方法,即:第一阶段是大剂量激素首始治疗阶段,病人服用大剂量激素后常出现阴虚火旺的症候,如兴奋失眠、怕热多汗、满月脸、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血压升高、舌红少津、脉数等,就应配合中医滋阴降火法治疗(如生地30g,玄参15g,知母15g,丹皮12g,地骨皮15g,益母草30g,地龙15g等),既能拮抗外源性激素的反馈抑制作用,减轻激素的副作用,又能提高患者对激素的敏感性。第二阶段是激素减量治疗阶段,患者常由阴虚火旺转变为气阴两虚证,表现出疲乏无力、腰酸腿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淡苔薄,脉细微数等,此时需配合采用益气养阴法治疗(如黄芪30~60g,太子参15g,生地20g,当归2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莪术15g等),既可防止激素撤减综合征,又可防止复发。第三阶段是激素维持治疗阶段,此阶段激素已接近人体生理剂量,患者逐渐出现脾肾气(阳)虚症候,如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食欲欠佳、少气懒言、怕冷甚至畏寒肢冷,舌苔白、脉沉细等,应配合采用补肾健脾的中药治疗(如红景天15g,锁阳15g,淫羊霍15g,益母草15g等),可巩固疗效,以防复发。在三个治疗阶段中均加入活血化瘀药物,对提高疗效大有好处。1991~1994年我对符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诊断的1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标准疗程的激素治疗,治疗组76例采用激素+中药分阶段治疗。结果:经8个月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全缓解率+显著缓解率分别为65.4%和37.0%,总有效率分别为88.5%和59.3%,提示,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对减轻激素的副作用和减少复发,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58〕。本文为国外刊物《INDEXMEDICUS》所收录。1997~1999年我又采取同样的方法,对106例符合难治性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的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西药对照组(激素+CTX)和西药+中药分阶段治疗组,疗程12个月,随访2年,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缓解率分别为94.64%和64.0%,提示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不仅能提高近期疗效,而且能提高远期疗效,对减少复发和减轻激素、细胞毒药物的副作用也有良好的效果〔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0,1(1):28〕。所以,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一定要找准结合点,采取中西药有机结合的治疗方法,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疗效。

四、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逻辑思维和方法

(一)标本兼治,扶正祛邪

慢性肾小球疾病的中医病机基本上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表现在肺脾肝肾四脏不同程度的虚损,其中以脾肾虚损尤为突出,是形成这类疾病的主要病机。标实是指一些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如风、寒、湿、热、血瘀和湿浊,其中以风邪、血瘀、湿热的危害最大,往往是病变持续发展、迁延不愈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重要因素。因此,治疗这类疾病务必辨明标本虚实的孰轻孰重,采取标本兼治、扶正祛邪或祛邪安正的治法,或急则治标的治疗方法。我个人在治疗中较重视祛邪,因为邪去正自安,所以多采取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的治法,其临床疗效较以扶正为主的治法效果要好。

(二)瘀血不去,肾气难复

我曾通过184例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测定,并与健康人作对照观察,结果:全部患者均呈高血黏综合征,只是程度轻重不等,以肾病综合征最重,其次为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急性肾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1):658~660〕。上海瑞金医院对158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患者分别进行了血小板功能、凝血和抗凝血方面的检查,结果:三组肾小球疾病均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但程度不同,以肾病综合征最显著。上述资料足以表明,血瘀在肾小球疾病病程中,自始至终均有存在,只是程度不等,因此,治疗上一定要加用活血化瘀药物,以改善肾脏微循环,恢复肾脏生理功能。中医把肾脏的这种功能称之为“肾气”,所以说“瘀血不去,肾气难复”。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赤芍药、当归、川芎、红花、桃仁、丹参、益母草、泽兰叶、水蛭、三七、莪术等,但我常用益母草、泽兰叶、三七、水蛭、莪术等,因为这些药物既化瘀又利水,颇符合肾小球疾病之病理,故几乎是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处方中的必备之品。另一方面,为了澄清血瘀之源流,消除相干因素,必须兼顾本虚病机,配伍用药。如气虚者,配以黄芪、党参;阳虚者,配以锁阳、巴戟天;阴虚者,配以生地、知母、女贞子、旱莲草;血虚者,配以当归、鸡血藤、鹿角胶。

(三)湿热不除,蛋白难消

我曾通过574例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对本证和标证的关系作了分析〔肾脏病的中医药研究新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4,12~13〕,发现在365例慢性肾炎中有湿热证者209例,占57.26%;209例肾病综合征中有湿热证者147例,占70.33%,足见湿热证的发生率很高。湿热有上焦湿热,常见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皮肤疔疮疖肿等;中焦湿热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等;下焦湿热,常见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盆腔炎等。总之,肾脏病患者体内若有感染病灶存在,临床上就有湿热证的表现,治疗必须根据湿热的轻重缓急,采取标本兼治,或急则治标的方法,彻底清除湿热,才能收到好的疗效。否则湿热留恋或湿热未净,过早应用温补之品,就会造成闭门留寇之弊,导致患者长时间蛋白尿难消。笔者于2001~2002年对符合慢性肾炎诊断,中医辨证为湿热证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8例,采用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功效的肾复康Ⅰ号颗粒(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青风藤15g,益母草30g,白茅根30g,龙葵15g,莪术15g等),每次1包(5g),每日3次,水蛭粉4.5g,装入胶囊,分3次冲服。对照组30例,采用肾炎四味片,每次8片,每日3次,口服。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98例,总有效率88.8%,缓解率70.4%;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76.7%,缓解率46.7%,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有肾功能损害者32例(占32.7%),治疗后BUN、Scr均有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9例(占30%),治疗后BUN、Scr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肾复康Ⅰ号颗粒尚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10):583〕。

总之,我认为,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重点应放在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病的防治上,特别是现代医学目前尚无有效治疗的病种上,采取中西医双重诊断,中西药有机结合的方法,创造出经得起临床重复的、疗效最佳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一切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而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