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刘宝厚诊治肾脏病经验
24256500000038

第38章 肾小管—间质性疾病(1)

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nephritis)是一个临床病理综合征,以肾间质病变为突出表现,由于间质性肾炎几乎都有肾小管受累,因而又称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该组疾病临床相当常见,以临床起病的急缓、伴随的症状和体征以及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分为急性和慢性间质性肾炎。

§§§第一节急性间质性肾炎

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interstitialnephritis,AIN)又称急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由多种原因引起,起病急骤。主要病理改变为肾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呈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肾小球和肾血管大多数正常或轻度病变。

一、病因病机

急性间质性肾炎的病因可分为以下五类。

(一)药物过敏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和感染

常见为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类、非固醇类抗炎药、利尿药、抗结核药、磺胺类以及某些肾毒性中药等多种药物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

(二)急性全身感染所致变态反应性间质性肾炎

常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所致败血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白喉、猩红热、弓形虫病、伤寒、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布氏杆菌病、军团菌病、结核病感染、疱疹病毒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所致的间质性肾炎,是细菌、病毒或其他毒素引起的间质变态反应。

(三)系统疾病伴急性间质性肾炎

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干燥综合征等。

(四)恶性细胞的浸润

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急性白血病等。

(五)特发性急性间质性肾炎

原因不明,可伴眼色素膜炎。

急性间质性肾炎由药物过敏引起者其发病机制为免疫机制,药物作为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载体)结合,引起机体超敏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机制两个方面),导致肾间质及肾小管病变。

二、诊断要点

(一)药物过敏性AIN的诊断要点

(1)近期使用肾毒性药物史。

(2)全身过敏表现,如药疹、药物热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是由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者常无全身过敏表现。

(3)尿化验异常,出现无菌性白细胞尿、血尿及蛋白尿。蛋白尿多呈轻型,但当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肾小球微小病变性肾病时却常见大量蛋白尿(>3.5g/d),并可由此引起肾病综合征。

(4)肾功能损害:常出现急性肾衰竭,伴或不伴少尿。常因肾小管功能损害,出现肾性糖尿、低比重及低渗透压尿。

一般认为若有上述表现的前两条,再加上后两条中任何一条,临床AIN诊断即可成立。但非典型病例(尤其由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者)常无第二条,必须依靠肾穿刺病理检查确诊。

(二)感染性AIN的诊断要点

全身感染时出现尿液改变并伴有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应怀疑败血症性间质性肾炎。

(三)特发性AIN的诊断要点

(1)以往无明确的药物过敏史、感染史,亦无系统性疾病。

(2)突发急性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3)有中度蛋白尿、糖尿、血沉快及高γ球蛋白血症。

(4)诊断困难时,可作肾活检以明确诊断。

三、治疗

(一)西医治疗

1.去除病因

药物过敏引起者,应立即停药,感染引起者,尽早通过血培养,明确病原菌并及时消除致病病原菌。

2.抗过敏治疗

对少数去除病因后恢复不理想的患者,可加用泼尼松口服,每日30~40mg,4~8周后逐渐减量。急性肾衰者,如常规治疗1~2周效果不佳,可试用小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3.免疫抑制剂治疗

肾活检病理学检查无间质纤维化或仅有轻度、灶状间质纤维化,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差者,可于激素治疗的2周内加环磷酰胺或环孢素。用药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药物的并发症。

4.急性肾衰竭的治疗

按急性肾衰竭治疗原则处理。

(二)中医辨证论治

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是感受湿热、毒热之邪,蕴结三焦,伤及脏腑,阻滞气机,致使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司,脾胃升降失调而致病。或素体虚弱,误用有毒物质中毒,损伤脾肾所致。本病按以下4个证型辨证论治。

1.热毒炽盛证

主证:头痛身热,或寒战高热,腰部疼痛,小便黄赤,咽干口燥,胸闷腹胀,或伴尿少,尿闭,口中尿臭,或伴皮肤斑疹隐隐,或伴皮肤黄染,或伴恶心、呕吐,腹痛便秘,关节疼痛,舌质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水牛角60g(先煎),生石膏30g(先煎),知母10g,栀子10g,黄芩10g,黄连10g,赤芍15g,丹皮10g,元参10g,连翘12g,猪苓30g,甘草6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下同)。

加减:尿少或尿闭患者,同时服用降氮胶囊(自拟方)。大黄7.5g,水蛭7.5g,地龙5g,红花3g,红景天5g,人参5g。共研极细粉末,装入1号胶囊(每粒0.3g)。每次4~5粒,一日4次,冲服。皮肤出斑疹者,加紫草15g、小蓟30g;恶心呕吐,腹胀者姜半夏10g、陈皮10g、竹茹10g、厚朴10g。

2.湿热下注证

主证: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腰痛腹痛,口干不欲饮,大便不爽,或伴发热恶寒,口苦呕恶,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清热通淋汤(作者经验方)加减。金银花30g,石韦30g,龙葵15g,生地榆30g,海金沙10g(包煎),滑石30g(包煎),乌药10g,益智仁10g。

加减:发热恶寒者,加柴胡30g、栀子10g、黄芩10g;口苦呕恶者,加姜半夏10g、竹茹10g、陈皮10g、伏龙肝60g(先煎)。

3.肝肾阴虚证

主证: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酸痛,尿频,尿黄,或尿血,口干欲饮,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凉血止血。

方药:养阴健肾汤(作者经验方)加减。生地20g,元参15g,丹皮10g,地骨皮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知母15g,黄柏10g,白茅根30g,地龙15g。

加减:潮热盗汗者,加龟板30g(先煎);心烦失眠者,加炒枣仁30g、夜交藤15g、远志10g、丹参20g。

4.脾肾气虚证

主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腹胀纳差,多尿,夜尿,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补肾活血。

方药:补阳健肾汤(作者经验方)加减。红景天15g,山药20g,盐锁阳15g,肉苁蓉15g,菟丝子10g,女贞子10g,益母草30g,当归15g,莪术10g。

加减:神疲乏力明显者,加黄芪30g、潞党参15g;腹胀纳差者,加厚朴10g、砂仁10g、炒麦芽15g;夜尿明显者,加金樱子15g、芡实15g。

§§§第二节慢性间质性肾炎

慢性间质性肾炎(chronicinterstitialnephritis,CIN)又称慢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以肾间质纤维化和炎症及肾小管萎缩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一、病因病机

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病因多种多样,说明它可通过不同机制致病,常见病因有:①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病毒、真菌感染所致CIN;②理化因素损伤,如药物(镇痛药、环孢素等)、重金属或放射线照射所致CIN;③免疫性疾病引起,如干燥综合征所致CIN;④代谢性疾病引起,如高尿酸血症、高草酸血症或高钙血症所致CIN;⑤病因不明,如巴尔干肾病等。近年来发现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木防己及马兜铃可引起CIN。

以上原因均可导致双肾缩小,肾实质萎缩。光镜下弥漫性肾间质纤维化伴炎细胞(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严重时尚可见到肾小球周围纤维化及肾小球缺血性硬化。

二、诊断要点

(1)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有慢性肾盂肾炎并伴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尿路梗阻病史;或长期接触肾毒素或用药史(如止痛药、环孢素、重金属、含马兜铃酸的中药等)。

(2)肾小管功能损害较早出现或较严重: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可导致肾性糖尿;远端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可导致夜尿多,尿比重及渗透压减低;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可导致肾小管性酸中毒。

(3)轻度蛋白尿和白细胞尿,尿β2-微球蛋白排泄增加。

(4)影像学检查:双肾大小不等,外形不规则(疤痕形成),肾盏变形。

(5)肾活检呈慢性小管—间质性炎症伴肾小球硬化。

三、治疗

(一)控制和去除病因

及时解除尿路梗阻;停止药物(镇痛药)应用;积极控制感染;系统性疾病的治疗。

(二)肾小管功能不全为主者

应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防止因脱水、低血压等使肾功能进一步减退。

(三)对发展成慢性肾衰者

按尿毒症处理,进行必要的透析疗法和异体肾移植。

(四)中医辨证论治

根据慢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是由于感受湿热之邪,湿热蕴结下焦,损伤肾络而致病;有因久服肾毒性药物或接触环境毒物,损伤肾阴,肾阴亏虚,虚火内生,热移膀胱而致病;有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郁化火,灼伤津液,损伤肺气,使水津不布,影响膀胱气化而致病。

1.湿热蕴结证

主证: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黄赤或血尿,腰痛,或伴发热恶寒,口苦呕恶,或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清热通淋汤(作者经验方)加减。金银花30g,石韦30g,益母草30g,龙葵15g,地榆20g,冬葵子15g,乌药10g,益智仁10g。水煎2次兑匀,分3次服(下同)。

加减:若大便秘结、腹胀者,加生大黄10g(后下)、枳实10g,以通腑泄热;若伴有发热恶寒,口苦呕恶者,加柴胡12g,黄芩10g、姜半夏10g,以和解少阳;若有感染性疾患,加连翘12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15g,以清热解毒;若血尿明显,加小蓟30g、白茅根30g,以凉血止血;若腰痛甚者,加焦杜仲15g,续断15g,以壮腰强肾;有血瘀者,加桃仁10g、红花10g、丹参20g,以活血化瘀止痛;若肾功能不全者,加服金水宝。

2.阴虚火旺证

主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带血,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知母15g,黄柏10g,生地15g,山茱萸10g,牡丹皮12g,茯苓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白茅根30g,藕节15g,小蓟20g,地榆15g,淡竹叶10g。

加减:若潮热盗汗者,加龟板30g(先煎)、青蒿12g、鳖甲30g(先煎),以滋阴清虚热;若手足心热,口干者,加北沙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以滋阴降火;若失眠多梦明显者,加炒枣仁30g、合欢皮15g,以宁心安神。

3.肺胃热盛证

主证:烦热多饮,多尿,咽干口燥,大便干,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黄连10g,天花粉30g,生地30g,藕汁10ml,生石膏30g,知母10g,太子参15g,甘草6g。

加减:烦躁失眠,小便频数者,加麦冬15g、五味子10g、炒枣仁30g,以润肺而清热;若大便干结者,加郁李仁10g、何首乌15g,以润肠通便。

4.肾气虚弱证

主证: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不畅,或点滴不爽,排出无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

方药:肾气丸加减。附片10g(先煎),肉桂3g(研末冲服),熟地15g,山茱萸10g,山药15g,丹皮10g,茯苓15g,泽泻15g,怀牛膝10g,车前子30g(包煎)。

加减:若小便少甚至无尿者,加当归15g、桃仁10g、红花10g,以活血化瘀,改善肾血循环。若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者,加用大黄灌肠煎:生大黄30g(后下),附片15g(先煎),龙骨30g(先煎),牡蛎30g(先煎),蒲公英30g。水煎2次兑匀,浓缩至200ml,保留灌肠,每日1~2次。

四、临证经验

慢性间质性肾炎不同于急性间质性肾炎,它起病隐袭,进展缓慢,常被原发疾病(如慢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肾盂肾炎)所掩盖,应注意鉴别。一般来说,慢性肾小球疾病早期常有水肿和高血压,而慢性间质性肾炎早期多无水肿和高血压;前者尿蛋白以中分子、大分子等肾小球性蛋白尿为主,且常伴有各种管型尿,24h尿蛋白定量多大于1.5g;后者以肾小管性小分子蛋白尿为主,24h尿蛋白定量多小于1.5g,且常在0.5g以下,尿沉渣仅有少量白细胞,管型少见;前者以肾小球功能损害显著,至晚期才出现肾小管功能不全;而后者以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且其发生早于氮质血症。慢性肾盂肾炎和慢性间质性肾炎临床上虽然均可有尿路刺激综合征,但前者必须在病史上和细菌学上有确凿的尿路感染证据,且很少引起慢性肾功能减退;而后者多伴有尿路梗阻,或膀胱输尿管反流,且常伴有肾功能进行性减退。

慢性间质性肾炎的治疗,西医强调病因治疗,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维持内环境平衡起重要作用,但疗效难以持久;中医重在整体调节,扶正祛邪,或祛邪安正,或攻补兼施,作用缓和而持久,对恢复和改善肾小管—间质功能有较好的疗效,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若将中西药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一定会进一步提高疗效。

§§§第三节尿酸性肾病

尿酸性肾病(uricacidnephropathy,UAN)是以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引起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临床上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①慢性尿酸性肾病(尿酸盐肾病、痛风肾病、痛风性间质性肾炎);②尿酸性肾结石,或两者可同时并存;③急性尿酸性肾病(肾小管尿酸沉积、尿酸性急性肾衰竭)。近年来国内报道尿酸性肾病有增多趋势,而且许多病例确诊时已进入肾功能衰竭期。本病以男性中、老年多见,男女之比为20∶1。患者多为肥胖、伴高脂血症、高嘌呤饮食及/或酗酒者。多伴发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

一、病因病机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正常情况下人体合成的尿酸2/3由肾脏排泄。嘌呤代谢紊乱或尿酸排泄障碍均可引起高尿酸血症。血尿酸>357μmol/L时称为高尿酸血症,每日尿尿酸>3599μmol/L称为高尿酸尿症。高尿酸血症是产生尿酸性肾病的基础,其严重程度与血尿酸升高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成正比。主要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高尿酸血症两种:

(1)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由先天性嘌呤代谢紊乱引起,部分遗传缺陷的病因比较明确,部分则未能确定。目前认为以下几种酶的缺陷可能与原发性高尿酸血症的发生有关:①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使ADP对其抑制减弱,嘌呤合成加快,血尿酸升高;②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缺乏或活性降低,从而生成大量嘌呤,使尿酸升高;③谷酰胺磷酸核糖焦磷酸转移酶或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加,使嘌呤合成加速。

(2)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常由恶性肿瘤(骨髓和淋巴系统增生性疾患)化疗或放疗引起。亦可伴随于某些疾病,如牛皮癣、Ⅰ型糖原沉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