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刘宝厚诊治肾脏病经验
24256500000039

第39章 肾小管—间质性疾病(2)

高尿酸血症时,当尿pH<5.5及/或体内脱水可引起尿酸盐沉积在肾髓质,引起间质性肾炎,也可在远端小管及集合管中形成结晶而阻塞泌尿道。至晚期可导致间质纤维化及肾萎缩。较大的结石可致尿液引流不畅,导致继发性肾盂肾炎而进一步加重肾功能的损害。

二、诊断要点

(1)常有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结节、尿酸性尿路结石。

(2)尿和肾功能检查呈慢性间质性肾炎表现。

(3)高尿酸血症(男>420μmol/L,女>360μmol/L)尿尿酸>1.0g/24h。

(4)急性尿酸性肾病见于恶性肿瘤化疗中,常表现为急性肾衰。

(5)排除慢性肾衰所致的继发性高尿酸血症。其特点是:①发病年龄较早,多见于30~50岁;②男女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③血尿酸的水平较高,多>595μmol/L;④尿尿酸排泄较少,多<400μmol/L;⑤病史中痛风少见。

三、治疗

尿酸性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抑制尿酸合成、促进尿酸排泄和保护肾脏功能。配合中药即可提高疗效,又能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一)一般治疗

1.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避免进食富含嘌呤和高蛋白质的饮食,如动物的心、肝、肾、脑,海鲜,蛤蟹,果仁,扁豆,菠菜等高嘌呤食物,以减少尿酸的来源。多食蔬菜、水果、鸡蛋、牛奶等不含或少含嘌呤的食物。避免劳累、饮酒和受凉等。

2.大量饮水

以促进尿酸排泄。

3.碱化尿液

碳酸氢钠1.5~3.0g/d,分3次服,或枸橼酸钠合剂30~60ml,一日3次,使尿pH值保持在6.2~6.8。

(二)药物治疗

1.促进尿酸排泄

丙磺舒、磺吡酮、苯溴马隆等均可促进尿酸排泄。丙磺舒开始剂量为每次0.25g,每日2次,2周后增至每次0.5g,一日3次。已有肾结石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磺吡酮从每次50mg,每日2次,逐渐增至每次100~200mg,每日2~3次。此两种药副作用较多,目前多采用苯溴马隆,25~100mg/d,作用强,副作用小,不影响肝、肾功能。

2.抑制尿酸合成

别嘌醇200~400mg/d,分3次口服。对GFR<50ml/min的痛风肾患者,可长期使用别嘌醇维持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放疗时,预防性使用别嘌醇0.2~0.6g/d,可预防急性尿酸性肾病的发生。

(三)急性肾衰竭的处理

除应用大剂量别嘌醇600~800mg/d及一般肾衰处理措施外,宜及早进行透析治疗。

(四)中医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证

主证:四肢关节疼痛,小便灼热不畅,口苦咽干,尿中有时夹有沙石,甚至腰痛尿血,寒热起伏,口苦咽干,尿少色深,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多见于痛风石伴发感染者。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

方药:八正散合石韦散加减。车前草30g,萹蓄15g,瞿麦15g,金钱草30g,石韦30g,土茯苓30g,海金沙15g(布包),益母草30g,苍术10g,黄柏10g。

加减:若寒热起伏者加金银花30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30g,以清热解毒;肉眼血尿加小蓟30g、白茅根30g、藕节15g、茜草15g,以凉血止血;身体强壮者,加大黄10g,以导尿酸由肠道排出;若尿血不止,耗伤正气,出现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细数,加黄芪30g、当归15g、制首乌15g,以调补气血,标本兼治。

2.瘀血阻络证

主证: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局部有灼热红肿,可有蛋白尿、血尿、轻微浮肿,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弦数。多见于痛风性关节炎伴轻度肾损害。

治法: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三妙丸加减。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15g,赤芍15g,川芎10g,苍术12g,黄柏10g,川牛膝12g,益母草30g,莱菔子15g。

加减:若关节疼痛甚者,加青风藤30g、海风藤15g、络石藤15g、威灵仙15g、秦艽10g、乳香10g、没药10g,以通络止痛;血尿加小蓟30g、白茅根30g、藕节15g,以凉血止血。

3.脾肾气虚,水湿不化证

主证:关节疼痛,面色萎黄,疲乏无力,腰酸腿软,夜尿清长,面浮肢肿,舌质淡胖,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缓。常见于慢性尿酸性肾病伴轻度肾功能损害。

治法:健脾补肾,行气利水。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济生肾气丸加减。黄芪30g,党参20g,茯苓15g,炒白术15g,怀山药15g,砂仁6g,苡米仁30g,车前子15~30g(布包),川牛膝12g,熟地15g,威灵仙15g,草决明15g,益母草30g。

加减:关节疼痛明显者加当归20g、海风藤15g、络石藤15g,以养血祛风止痛。

4.脾肾阳虚,湿浊留滞证

主证:畏寒肢冷,精神疲惫,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面浮肢肿,舌质淡胖,苔白厚或白腻,脉沉细。常见于慢性尿酸性肾病伴肾功能衰竭。

治法:温补脾肾,利湿泄浊。

方药:温脾汤合真武汤加减。附片10g,党参20g,炒白术15g,茯苓15g,生大黄10g(后下),陈皮10g,姜半夏10g,藿香10g,苏梗10g。

加减:若频繁呕吐,不能进药,可用中药大黄排毒汤灌肠,组方为:生大黄30g、附片15g、牡蛎30g、红花10g、红景天15g,以温阳泄浊。或进行血透。

四、临证经验

痛风与饮食不节的关系很大,有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与肥胖测定的各项指标均呈正相关。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故痛风的发病大多与“痰湿”有关。平素过食大鱼大肉(膏粱厚味)、酗酒,使脾胃经常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久而久之,脾胃功能受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调,造成脾胃虚弱。中医认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清是将营养物质输送于全身,降浊是把代谢产物和糟粕排出体外。脾胃受损,清浊升降之机紊乱,水湿内停,湿积为浊,便成湿浊。结合现代医学来看,中医所说的湿浊即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尿酸等代谢产物,湿浊积于脉中则为血尿酸浓度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湿浊沉积于关节、滑囊,蕴结化热,而成痛风性关节炎;湿浊沉积于皮下,可形成痛风结节;湿浊沉积于肾脏,可致尿酸性肾病和/或肾结石。湿浊浸淫日久,可致关节畸形、骨质缺损,甚至引起肾功能衰竭。因此,治疗痛风应以清除湿浊,活血通络,调理脾肾为大法。急性发作期以湿热下注型和瘀血阻络型多见,迁延缓解期以脾肾气虚或阳虚为多见。前者以祛邪为主,后者以调理脾肾为主。

在用药方面,急性发作期以祛除湿浊为主,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选择重用土茯苓、益母草、车前草、桃仁、红花、苍术、黄柏。身强体壮者用大黄导下,使尿酸从肠道排出。脾肾虚弱者选加黄芪、党参、红景天、威灵仙、女贞子、旱莲草等。尽可能不用酸性药物,如吴茱萸、五味子、金樱子等。

§§§第四节肾小管性酸中毒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tubularacidosis,RTA)是一个综合征,临床上较常见。由于肾小管功能障碍,肾排酸大大减少,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但与肾衰时的酸中毒有所不同的是,血中的硫酸根和磷酸根等阴离子可正常地排泄。因为RTA时,肾小球功能正常或轻度受损,为了维持体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对等,肾脏于是大量的重吸收氯,血清氯浓度升高,故形成高血氯性酸中毒,而阴离子间隙是正常的。一般认为,RTA最少有四个类型:Ⅰ型和Ⅱ型常是遗传性;Ⅲ型罕见,是Ⅰ型和Ⅱ型的混合型;Ⅳ型为获得性,可能是由于低肾素血症性醛固酮降低症,或肾小管对血中盐类皮质素反应力降低所致。

一、病因病机

(一)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Ⅰ型)

本型RTA是由远端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引起,主要表现为管腔液与管周液间无法形成***+梯度。致成此障碍的可能机制有:①肾小管细胞H+泵衰竭,主动泌H+入管腔减少;②肾小管管腔负电位下降,泌H+入管腔速度减慢(电压依赖型),泌入管腔H+减少或减慢,均使H+梯度难以建立;③肾小管细胞膜通透性变化,泌入管腔内的H+又被动扩散至管周液,使H+梯度无法维持(梯度缺陷型)。

能引起远端RTA的病因很多,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多见于先天性肾小管功能缺陷,常与遗传相关,后者由各种肾小管—间质疾病继发,尤常见于慢性间质性肾炎。

(二)近端肾小管性酸中毒(Ⅱ型)

本型RTA是由近端肾小管酸化功能障碍引起,主要表现为HCO3-重吸收障碍。致成此障碍的可能机制有:①肾小管细胞腔侧H+-N+交换(泌H+重吸收N+)障碍。细胞泌N+功能受损时可引起此障碍。②肾小管细胞或管腔内碳酸酐酶活性减低,导致HCO3-生成减少。③肾小管细胞基底侧Na+-HCO3-协同转运(从胞内转运入血)障碍。造成肾小管细胞泌H+不足,HCO3-生成及入血障碍,从而导致酸中毒。

近端RTA的病因也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前者常与遗传相关,后者致病的疾病很多,它们能通过肾小管—肾间质诱发本病。近端RTA常伴发复合性近端肾小管功能缺陷,构成Fanconi综合征。

二、诊断要点

(一)Ⅰ型RTA

(1)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

(2)高血氯性酸中毒,高钙尿,碱性尿(尿pH值>6.0)。

(3)低钾血症。

(4)小儿可见佝偻病,成人发生软骨症。

(5)无明显酸中毒而低钾血症,肾结石或肾钙化时行氯化铵试验有助“不完全性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的诊断。

(二)Ⅱ型RTA

(1)多见于男性婴儿或儿童。

(2)高血氯性酸中毒。

(3)低钾血症,出现肌无力、多尿、烦渴、遗尿。

(4)尿pH值可降至5.5以下。

(5)尿HCO3-排泄率>15%。

(三)Ⅲ型RTA

(1)有Ⅰ型RTA的特点。

(2)尿HCO3-排泄率>15%滤过量。

(四)Ⅳ型RTA

(1)高血氯性酸中毒。

(2)高钾血症。

(3)多数病人伴有慢性肾小管间质肾病。

(4)酸中毒不能用肾小球性肾功能不全解释。

三、治疗

(一)西医治疗

1.Ⅰ型RTA

(1)纠正酸中毒。口服碳酸氢钠,根据病情轻重可服4~10g/d,分4次服用(1g碳酸氢钠约等于12mmolHCO3-)。或用复方枸橼酸溶液(Shohl溶液,1000ml内含枸橼酸140g,枸橼酸钠98g,1ml约等于1mmolHCO3-)30~120ml,每日4次,宜用尿pH值和二氧化碳结合力及高钙尿症作指标,来调整剂量。如能充分地治疗,可改善骨病,降低尿钙排泄至小于12mmol/(kg·d)。

(2)纠正电解质失调:有低钾血症者补钾,可用10%枸橼酸钾10ml,每日3次,口服。氯化钾会加重高氯血症,不宜应用。有低钙血症者则补充钙剂,罗钙全0.25?滋g,每日1次。

2.Ⅱ型RTA

一般不需治疗。当有严重酸中毒时需予以治疗。原发性Ⅱ型RTA的治疗,宜用大剂量的碳酸氢钠补碱,其剂量常需大于4mmol/(kg·d)[4mEq/(kg·d)],这是因为碳酸氢盐在尿中迅速排出。亦可用Shohl溶液。补碱后,可加重低血钾症,因有部分HCO3-以钾盐的形式从尿中排掉,应予注意。另一种治疗方法是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再加上低盐饮食,但可引起轻度体液容量缺乏,从而增加近曲小管重吸收碳酸氢钠,因此可减少碳酸氢钠的用量。若为继发者,应注意其原发病的治疗及其他可能存在的肾小管缺陷的治疗。

3.Ⅲ型RTA的治疗

与Ⅰ、Ⅱ型RTA相同。

4.Ⅳ型RTA的治疗

(1)降低血钾:限制钾的摄入(食物含钾宜小于30mmol/d)或避免用含钾药物(如青霉素VG钾盐,每百万单位含钾1.6mmol);使用排钾利尿剂,如双氢氯噻嗪或速尿;或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如聚苯乙烯磺酸钠能在肠道吸附钾而释放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