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命门学说
“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其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可见它所说的命门,是指眼睛和睛明穴。将命门作为内在脏腑功能提出则始于《难经》,如《三十六难》中说:“肾两者,非皆肾也,在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自《难经》之后,在汉、晋、隋、唐、宋历代医书中,很少提到命门的作用,只提到“肾气”的功能。直到明代,命门学说为医家所重视,其代表人物首推孙一奎(1522—1619),他认为命门为两肾之间的动气,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肾间动气的维护和推动,所以他治疗疾病非常重视维护肾间之动气。赵献可(1537—1644)明确提出,命门属火,位在两肾之间,亦即“两肾间动气”,是人身生命的原动力,并形象地把人体譬作为“走马灯”,将命门之火譬作为“走马灯”中的火,火旺则灯转动迅速,火微则转动缓慢,火熄则寂然不动。他虽强调命门之火,但也认为“阴阳互为其根”,****亏耗不仅表现为阴虚,而且每多出现阳虚之证。这与同时代医学家张景岳(1563—1640)所见相同。概括起来命门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五个方面:①为人身阳气之根,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起着温煦和推动的作用;②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③能温运脾阳,促进脾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与运输;④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作用;⑤有摄纳肺气,参与人体呼吸生理的功能。总之,命门学说主要是阐述肾中阳气的功能,它与“肾阳”的功能基本一致,提出命门学说旨在强调肾阳的作用。
§§§第三节肾的病理变化
肾阴、肾阳在人体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对立的动态平衡,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机体的这一阴阳对立统一态势一旦遭到破坏,体内便产生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临床上就会出现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肾气不固、肾虚水泛等一系列证候。
一、肾阴(精)虚
是指肾阴亏虚,肾精不足,或阴虚火旺,导致虚热内扰所出现的证候。
证候:形体羸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力减退,失眠健忘,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分析:此证多由久病伤肾,或失血耗液,或急性热病后,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或情志内伤等耗伤肾之****所致。肾精为人体生长、发育之物质基础,肾精亏虚,不能充养五脏、生髓、充骨、养脑,故形体羸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视力减退,健忘;肾阴不足,虚热内生,故见颧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二、肾阳虚
是指肾脏阳气虚衰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精神疲惫,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头昏耳鸣,尿少,面浮肢肿,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面色苍白,舌淡胖嫩,脉沉弱。
分析:多因素体阳虚,年高肾亏,或久病及肾,耗伤肾阳所致。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对人体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和推动的作用;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开窍于耳。肾阳虚则精神疲惫,腰膝酸软,头昏耳鸣;阳气不能温煦肌肤,故形寒肢冷;阳气不足,阴寒盛于下,故下肢发冷更明显;阳气不足,气血亏损,故面色苍白;肾主性和生殖功能,肾阳不足,性功能和生殖功能减退,故阳痿、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肾阳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障碍,故尿少,面浮肢肿;舌淡胖,脉沉弱,均为阳虚之象。
三、肾气不固
是指肾气亏虚,固摄无权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腰酸腿软,眩晕健忘,小便频数清长,或遗尿,或小便失禁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精早泄,舌淡苔白,脉沉弱。
分析:多由年高肾气虚弱,或虽年幼但先天不足,或久病伤肾,致肾气亏损,失其封藏固摄的功能所致。肾气不固,膀胱失约,不能贮藏津液,故见小便频数清长,遗尿,小便失禁,尿后余沥不尽。夜间为阴盛阳衰之时,肾气虚,则阴寒甚,故夜间尿多。肾失封藏,****不固,故滑精,早泄。腰酸腿软,舌淡苔白,脉沉弱,均为肾气不足之象。
四、肾虚水泛
是指肾阳虚不能调节水液,水湿泛滥表现的证候。
证候:全身水肿,下肢尤甚,按之没指,腹胀满,小便短少,形寒肢冷,或见心悸气短,喘咳痰鸣,舌淡胖嫩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
分析:此证多由水湿内侵,或素体虚弱,肾气亏虚,或久病及肾,导致肾阳虚弱,不能温化水液,以致水湿泛滥所致。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和开阖作用,肾气虚弱,膀胱不能气化津液,故小便不利而尿少;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溢于肌肤,停于胸腹,故全身水肿,胸腹胀满;水液不能蒸腾气化,势必趋下,故下肢尤甚;若水气凌心肺,致心阳受阻,肺失肃降,则见心悸气短,喘咳痰鸣;肾阳虚,不能温煦肢体,则形寒肢冷。舌淡胖嫩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均为阳虚水停之象。
五、肾精不足
是指肾精亏损,反映为生殖生长机能低下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闭经不孕,性功能减退,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囟门迟闭,骨骼痿软,足痿无力,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
分析:多因禀赋不足,先天元气不充,或后天失养,或久病不愈等所致。肾精不足,即一般所称的肾虚,它与肾阳虚和肾阴虚的不同之处,是仅有虚象,而没有明显的虚寒或虚热现象。
肾精亏少,肾气不足,则性功能减退,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闭经不孕;精亏则髓少,髓少不能充骨养脑,骨骼失充,脑髓空虚,该小儿可见五迟(立迟、行迟、发迟、语迟、齿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软、口软),成人则见未老先衰现象以及足痿无力等。
六、肾不纳气
是指肾气虚衰,气不归元所表现的证候。
证候: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酸腿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肾,或年老体弱,肾气虚衰,或劳伤肾气所致。本证实际上是肺肾气虚的一种综合表现。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气虚,下元不固,气失摄纳,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气短喘促;动则耗气,肾气益虚,故动则喘息益甚;久病伤阴,或素体阴虚,则可兼见颧红心烦,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等肾气阴两虚之候。若肾气益虚极,导致肾阳衰微,则可见喘息加剧,冷汗淋漓,肢冷面青,脉浮大无根等阳气欲脱之候。
七、肾阴阳两虚
即肾阴虚+肾阳虚。
证候:精神疲惫,腰酸腿软,既怕冷又怕热,脱发,耳鸣,牙齿松动,记忆力减退,性功能低下,闭经,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分析:由于肾阴虚和肾阳虚的本质都是肾的精气不足,同时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联系,亦即“阴阳互根”的关系。因此肾阴虚到一定程度时可以累及肾阳,而肾阳虚到一定程度时,亦可伤及肾阴,形成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肾阴阳两虚证。临床上常常可以看到,肾虚的人往往会出现一系列未老先衰症状,如精神疲惫、腰酸腿软,既怕冷又怕热,脱发、耳鸣、牙齿松动、记忆力减退、性功能低下、闭经等症。
§§§第四节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腑、经络、组织和器官所组成。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通过经络的联结作用,建立了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不但系统地阐述了脏腑各自的生理功能,而且认为这些生理功能的正常进行,是脏腑之间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结果。脏与脏,脏与腑之间在生理功能上互相联系、协作,在病理上又互相影响、传变,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肾与心的关系
肾与心的关系,主要是水火互济、阴阳互根的关系。心位居上焦,属火,以阳为主,其性易动,主神志,主血脉;肾位居下焦,属水,以阴为主,其性喜静,主藏神,主水。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下降于肾,以资助肾阳,心肾之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阴上济于心,以资助心阴,心肾之阴共同抑制心阳,使心阳不亢。这样心肾之阴阳,上下、水火之间,保持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生理平衡。古代医家把这种心火下降,肾水上济的关系叫做“心肾相交”或“水火既济”。在病理情况下,若心阳衰微,心火不能下温肾水,以致水寒不化,上凌于心,可出现心慌气短、水肿、不能平卧等“水气凌心”的证候。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阴,或肾阳不足,不能蒸化肾水,上济于心阴,皆可导致心阳独亢,出现心悸、怔忡、心烦、失眠、健忘、耳鸣等证候。心火独亢于上,还可出现口舌生疮、口干少津、五心烦热等“阴虚火旺”的证候。
心主血,肾藏精,精血之间又能互相滋生。所以,肾精亏损与心血不足亦常互为因果。肾藏精、生髓、充脑,脑为精髓所汇聚的元神之府。肾精亏损,则“髓海空虚”,便可出现神疲、健忘、眩晕、失眠、耳鸣、多梦等症。心主血脉而藏神,心血不足,亦常出现神疲、健忘、心悸、失眠、多梦等心神失常之症状。这就充分说明了心血和肾精在病理上互相影响的关系。
二、肾与肺的关系
肾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功能两个方面。肺主气,具有通调水道之功能,故为“水之上源”。肾主开阖,通过气化作用于膀胱。人体的水液代谢是一个多脏腑共同完成的复杂过程。进入人体的水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运化,肺的宣降,三焦的通调,肾的气化,使清者上升于肺,输布于全身,以滋养脏腑、组织、器官。浊者经过肺的肃降,下流而归于肾,再经过肾的气化,使浊中之清者,升腾回流于肺,再次输布于全身,浊中之浊者下注膀胱而排出体外。如此循环,以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
在呼吸功能方面,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者共同完成呼吸的出入升降运动。人体的呼吸功能虽为肺所主,但吸入之气,必须下纳于肾,才能保持呼吸均匀,气道通畅,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和“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之说,说明肾也参与了人体的呼吸生理。肾的纳气功能主要是靠肾中阳气的作用,吸入之气,经过肺的肃降,才能使之下纳于肾,二者相互协同以维持人体气机的出入升降功能。当肾中阳气充足,肺得其温养才能气道通畅,呼吸匀调,气体出纳正常。若肾阳不足,摄纳无权,气便不得归元而上逆,就会出现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呼吸困难等症。中医学中的这一“肺肾相关理论”,在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国内许多学者对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支气管哮喘,采取“发作时治肺,缓解时治肾”的治疗方法,使这些疾病的远期疗效显著地提高。这一事实也说明“肾主纳气”是构成人体呼吸生理的重要一环。
三、肾与脾的关系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健运,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作用,故有“脾阳根于肾阳”之说。肾主藏精,其精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自于饮食物,经过脾的健运化生而生成。故《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这里所说的“五脏六腑之精”,即是后天之精。也就是说,肾所藏的先天之精,必须依赖脾所化生的后天之精的滋养,才能不断得以补充和成熟。因此,在生理功能上,肾与脾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在病理上亦常互相波及。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可见腹部冷痛、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水肿等症。若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除出现脾阳虚的上述症状外,还可见畏寒肢冷、腰酸腿软或腰部冷痛,或见阳痿、早泄、遗精等症。临床上见到以上两种情况,可统称为“脾肾阳虚”证。
四、肾与肝的关系
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与肾精是相互滋养,相互滋生的。《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肝血充盛,血可化为精,肾精充盛,精也可化为血。故有“精血同源”之论。肝阴须依赖肾阴的滋养,肝的功能才能正常。肝肾同位于下焦,同具有相火,故有“肝肾同源”的说法。在病理上,肝肾二脏的病变常互相影响。如肾精亏虚,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亦可引起肾精亏损。再如肾阴不足,可引起肝阴不足而导致肝阳偏亢;肝火太盛,亦可下灼肾阴,导致肾阴不足,凡此种种均为临床所常见。
五、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与膀胱有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功能。肾气充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排尿功能才能正常。如果肾气不足,气化失常,固摄无权,则膀胱开阖失度,可出现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尿频等症。故在临床上见到尿液潴留和排泄失常的病症,除膀胱本身外,多与肾气虚弱有关。老年人的尿失禁,亦多由肾气衰弱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