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即是分析、辨别疾病当前的临床表现属哪一种证候,亦即证型,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证是证候的简称,它不同于一般的症状或某些症候群,而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特有的概念,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临床根据。辨证的过程,是以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取得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性质以及正邪双方盛衰状况,从而做出诊断的过程,也是认识疾病的过程。
辨证的方法有多种,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凡属外感热性病,常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或三焦辨证等方法;若属内伤性疾病,如内科、儿科、妇科等的所谓杂病,则常用脏腑辨证,并结合标本缓急,进行辨证论治。
§§§第一节中医内科基本证候
一、证候分类
(一)生理性证候
亦称人体体质,这种证候的形成多由于先天遗传或后天营养失调所造成。这类人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证候,但经现代医学检查,发现不了任何疾病(可能目前科学技术尚不能查出),姑且将其称为生理性证候。
1.正常体质
表现精神饱满,气色红润,语音有力,步态矫健,很少生病。
2.阴虚体质
表现形体消瘦,性情急躁,易于失眠,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喜凉怕热,面颊潮红或偏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3.阳虚体质
表现精神欠佳,喜静懒言,畏寒肢冷,喜热怕冷,夜尿清长,面色苍白,舌质胖嫩,脉沉细无力。
4.气虚体质
表现疲乏无力,不耐劳累,语音低微,动则出虚汗,易于感冒,面色苍白,舌质淡嫩,脉沉细无力。
5.痰湿体质
表现身体肥胖,肢体困重,不耐劳累,头昏脑涨,易困嗜睡,面色萎黄,舌胖苔厚,脉象濡滑。
6.湿热体质
面部和鼻尖油光发亮,容易生长粉刺、疖肿,口中有臭味。舌苔黄厚腻,脉多滑数。
7.气郁体质
表现多愁善感,性格内向,忧郁脆弱,脉多沉细。
8.血瘀体质
表现口唇色暗,面色晦暗,眼眶黧黑,肌肤甲错,舌质暗红,有瘀点或瘀斑,脉象沉涩。
9.过敏体质
此种人对尘埃、花粉、蚊虫叮咬以及对某些食物和药物过敏。皮肤划痕征阳性。
(二)病理性证候
即产生疾病之后所出现的临床证候,可表现为虚证,也可出现实证,或虚实夹杂证。
1.虚证
(1)阴虚:阴虚证是机体阴液亏损所出现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是: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2)阳虚:阳虚是机体阳气不足出现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是: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3)气虚:气虚是指全身或某一脏腑机能减退而出现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是:面白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证加剧,舌淡,脉虚弱。
(4)血虚:血虚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主要临床表现是: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女月经量少,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2.实证
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实证的形成,一是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二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微留在体内所致。由于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因此临床表现亦不一样。一般常见有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3.虚实夹杂
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即虚实夹杂。虚实夹杂的证候,有的以实证为主而夹有虚证;有的以虚证为主而夹有实证;亦有虚实并重。如肾病综合征患者,可见全身水肿,腹部膨隆,二便不利的实象,但又有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腰酸腿软的虚象,这便是虚实夹杂。
(三)药物性证候
即应用某种药物后所出现的证候。最常见的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出现的阴虚或阴虚火旺证候。长期服用温燥劫阴之品,耗伤肾阴出现肾阴虚证候。过服苦寒伤阳之品,伤及脾胃出现脾胃虚寒证候。
二、本虚证候
(一)定性诊断
1.阳虚
主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口淡不渴,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阳虚证是肌体阳气虚衰的表现。阳气不足,脏腑功能衰减,故呈现一派虚寒证候。所谓“阳虚生外寒”。
2.阴虚
主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潮热盗汗,尿黄便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阴虚不能制阳,则虚热内生,故见五心烦热,烦躁失眠,潮热盗汗;热伤津液,故口干咽燥,尿黄便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皆虚热之候。所谓“阴虚生内热”。
3.气虚
主证:神疲体倦,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头晕目眩,自汗,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分析:中医学认为,气是人体内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有推动血的运行,防御外邪的侵入,有固摄血液、汗液、尿液的作用和行气化的功能。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则少气懒言;脾主肌肉、四肢,脾气虚则神疲体倦;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则食欲不振;气虚不能营于上,则头晕目眩;肺主皮毛,肺气虚则卫气弱,腠理不固,故自汗,易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皆气虚之候。
4.血虚
主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常伴有短气疲乏,舌质淡白,脉细弱。
分析:血虚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血虚的病证常与心、肝、脾三脏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血虚不能上荣,故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头晕眼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神不内敛,血不养心,故心悸失眠;血虚常会影响到全身机能的衰退,因此,常出现短气疲乏的见证;舌质淡白,脉细弱,是血虚之象。
(二)定位诊断
1.肾虚
主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发白早脱,牙齿松动,阳痿遗精,月经不调。
分析: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充脑,肾精不足,必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齿为骨之余,故牙齿松动;发为血之余,故发白早脱;肾主生殖,肾虚则阳痿、遗精,月经不调。
2.脾虚
主证: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疲乏无力,面色少华,肢体浮肿。
分析: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故食欲不振;水湿不化,故肢体浮肿;水湿流注肠中,故腹胀便溏;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故疲乏无力,面色少华。
3.肝虚
主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筋脉拘急,爪甲枯脆。
分析: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不足,不能上注于目,故两目干涩,视物模糊;肝血不足,不能上充于头目,故头晕耳鸣;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虚则筋脉拘急,爪甲枯脆。
4.肺虚
主证:咳嗽无力,动则气短,恶风、自汗,易于感冒。
分析:肺主气而司呼吸,肺气亏虚,宗气不足,故咳嗽无力,动则气短;肺气亏虚,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则腠理不固,故恶风、自汗,易于感冒。
三、标实证候
(一)风邪
风邪侵袭人体,常与寒邪或热邪互结,形成一种合邪,通过口鼻、皮毛侵袭人体,故临床常见有外感风寒和外感风热两种证型。
主证:①外感风寒证:表现为恶寒(或恶风)重,发热轻,鼻塞流涕,喉痒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②外感风热证:表现为恶寒(或恶风)轻,发热重,口干,咽红肿痛,咳嗽痰黄,舌红,苔微黄,脉浮数。
分析:风邪侵犯人体,常从皮毛、口鼻而入,风为阳邪,易侵犯头面和肌表,并使皮毛、腠理开泄,故发热恶风,鼻塞流涕;肺失宣降,故喉痒咳嗽;脉浮为表证。临床根据感邪与体质的不同,有外感风寒和外感风热之不同,其鉴别要点是:①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寒,恶寒轻,发热重,为外感风热;②有汗多为外感风热,无汗多为外感风寒;③口渴为外感风热,口不渴为外感风寒;④咽喉肿痛为外感风热,无则多为外感风寒。
(二)水湿证
主证:颜面或下肢水肿,甚则有胸、腹水,****水肿。
分析:肾阳虚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溢于肌肤;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轻则晨起眼睑浮肿,继则延及颜面、四肢;重则****水肿,或并发胸、腹水。
(三)湿热证
主证:脘闷纳差,口黏口苦,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部灼热潮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湿热蕴盛,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故脘闷纳差,口黏口苦,口干不欲饮;湿热下注膀胱,则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湿热下注大肠,则****部灼热潮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候。
(四)热毒证
主证:发热、红斑,咽喉肿痛,皮肤疖肿、疮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