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刘宝厚诊治肾脏病经验
24256500000007

第7章 肾脏病中医常用(1)

治法和方药

一、治疗原则

中医的治则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指导临床治疗疾病的总原则。治则是建立在辨证的基础上,根据疾病当前不同证候,以确定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预防为主

预防就是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医学早在《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颇具有现实意义。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扶助正气,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提高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既病防变,就是在疾病已经发生之后,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如对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就要积极、合理地进行治疗,以防发生肾损害。

(二)治病求本

《内经》中提出的“治病必求其本”,就是要求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必须要抓住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这也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因为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可出现许多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只要掌握辨证论治的正确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抓住疾病的病因和病变本质进行治疗,才能取得好的疗效。例如狼疮性肾炎的活动期多表现为湿热炽盛证,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法;在亚急性期或轻度活动期多表现为阴虚内热证,治宜养阴清热法;在缓解期多呈肝肾阴虚证或气阴两虚证,治宜滋补肝肾法或益气滋阴法。这种针对疾病的病因和病变本质进行治疗的原则,就是“治病求本”。

(三)标本缓急

1.标本论治

标本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从正邪关系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从疾病的发生来说,病因为本,症状为标;从疾病的新旧来说,旧病为本,新病为标;从疾病的先后来说,先病为本,后病为标;从病变的部位来说,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以肾脏病来说,肾虚为本(常累及脾、肺、肝、膀胱等脏腑),而诱发疾病发生或加重的诸多因素,如风、寒、湿、热、湿热、湿浊、瘀血、肝风等均为标。在继发性肾脏病来说,如高血压性肾病,高血压病是本,引发的肾损害是标;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是本,肾损害是标;慢性肾衰竭中,其原发疾病是本,肾损害的证候为标。中医治病主张在“治病求本”的原则下,采取“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或“标本同治”的方法。

2.缓急论治

急则治其标,是指在肾脏病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气过盛,出现了紧急、危重的情况,必须先祛除病邪,以免进一步损伤正气,即所谓“邪去则正安”。如慢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只要临床表现有湿热证存在,治疗就必须首先清除湿热,否则湿热不除,尿蛋白始终难消。再如慢性肾炎脾肾气虚证,复感风寒,风水相搏,水肿急剧加重,发热、咳嗽、气喘,不得平卧,此时则应宣肺利水,俟热退水去,病势缓解,再行健脾益肾以治本。这就是急则治其标的方法。

缓则治其本,通常用于病情平稳,或肾炎缓解期的治疗原则。如急性肾炎缓解期或慢性肾炎水肿消退后,根据中医水肿发病“其本在肾”、“其制在脾”的原则,采用扶正固本,健脾益肾的治疗方法以治其本。

标本同治,是在肾脏病出现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采用的治疗原则。如慢性肾炎日久,患者脾肾阳虚,水肿明显,小便量少,则应标本同治,温阳利水,活血通络。

(四)扶正祛邪

疾病有虚实之分,邪正盛衰决定着病变的虚实,故临证治疗亦有相应的补泻方法,也就是虚证宜补,实证宜泻。“补虚泻实”实际上是扶正祛邪的具体应用。补虚即扶正,泻实即祛邪。

1.扶正为主

适用于正气虚为主而邪实不盛的虚性病证。肾脏病患者,大多数由于病程迁延日久,正气虚弱,此时若邪气不盛,可采取扶助正气的药物治疗,以提高正气的抗邪能力。由于肾脏疾患病本在肾,肾虚为主,益肾之法是治疗的根本之法。并根据阴阳虚衰的侧重而选择应用补肾气、滋肾阴、温肾阳、填肾精等不同治法。在此基础上结合脾、肺、肝、膀胱等脏腑的受累情况加以调理,特别是脾肾同补为该病的常用之法。

2.祛邪为主

适用于邪实为主而正气未衰的病证。肾脏病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往往表现为正气虚弱尚不明显,而邪气较盛,故应采取祛邪治标为主的治法。如急性肾炎、紫癜性肾炎、尿路感染等。此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正气虚弱而导致多种病理因素如湿热、湿浊、水湿、瘀血等邪实内盛,亦应先祛邪,后扶正,邪去则正安。但祛邪法不可久用,中病即止,应结合扶正之法巩固疗效。

3.扶正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两者兼顾则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在大多数肾脏病的治疗中常用此法。在具体应用时,还须分清正虚邪实的孰轻孰重,在治疗上有所侧重。如正虚较重,应扶正为主,兼顾祛邪;邪实较重,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就是同一种疾病,由于病邪性质不同,人体反应有异,加之疾病发展的阶段不同,其病机和疾病性质也不一致,所以对同一种疾病,通过辨证,须采用不同的治法。如同为慢性肾炎,有以正虚为主,也有以标实为主。正虚中有脾肾阳虚,亦有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治宜温肾健脾,而肝肾阴虚证则须滋补肝肾,治法各异。以标实为主者,有湿热蕴结证,亦有瘀血阻络证,前者宜清热利湿法治疗,后者则须活血通络法施治,治法又各不相同。“一病多方”就是这个意思。

异病同治,就是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性质的证候,往往采取相同的治法进行治疗。如IgA肾病、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疾病,若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凡辨证符合湿热蕴结这种证候,都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清热健肾方进行治疗,即所谓“多病一方”。

事实上,同病异治是因为同病异证,故须异治,采用一病多方;异病同治是因为异病同证,故可同治,而采用多病一方,关键是论治的依据在于辨证。由此可见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

二、常用治法和方药

(一)扶正类

1.滋阴补肾法

适用于肾阴虚的病证。常用于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或肾病以肾阴虚为主要表现者。

方药:养阴健肾汤(作者经验方)。药用:生地30g,知母15g,玄参15g,丹皮10g,地骨皮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黄柏10g,益母草30g,地龙15g。

加减: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明显者,加龟板30g(先煎)、鳖甲30g(先煎);血压高者,加生石决明30g(先煎)、磁石30g(先煎)、钩藤15g;血瘀明显者,加桃仁10g、红花10g、水蛭6g(研细粉,分3次冲服)。

2.益气滋阴法

适用于气阴两虚的病证。常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以气虚+肾阴虚为主要表现者。

方药:益气健肾汤(作者经验方)。药用:黄芪30g,当归15g,太子参15g,生地2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益母草30g,地榆15g,石韦30g,地龙15g,水蛭6g(研细粉,分3次冲服)。

加减:若以气虚为主者,加西洋参10g、山药30g、穿山龙30g;若以肾阴虚为主者,加山茱萸12g、枸杞子10g、丹皮10g。

3.补气温阳法

适用于气虚+肾阳虚的病证。常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炎以蛋白尿为主,而无明显水肿及肾功能障碍者。

方药:温阳健肾汤(作者经验方)。药用:黄芪30g,当归15g,党参15g,熟地15g,山茱萸12g,锁阳12g,巴戟天10g,菟丝子10g,益母草30g,水蛭6g(研细粉,分3次冲服)。

加减:若肾阳虚较重,腰酸冷痛者加附片15g(先煎)、肉桂6g(研细粉分3次冲服);血瘀明显者,加桃仁10g、红花10g。

4.健脾补肾法

适用于脾气虚+肾气虚的病证。常用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炎、糖尿病肾病以顽固性蛋白尿为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