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热毒客于肌肤,则发热、红斑,或皮肤疖肿、疮疡;热毒在肺,则咽喉肿痛,扁桃体化脓。
(五)湿浊证
主证:纳呆、恶心或呕吐,面色萎黄,身体困倦或精神委靡,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分析:肾脏病末期,多脏虚损,脾肾衰微,湿浊之邪不得从尿中排出,蕴结于体内,导致胃失和降,故纳呆、恶心或呕吐;脾肾俱衰,故患者身体困倦或精神委靡。
(六)气滞证
主证:胸闷不舒,胸胁或少腹胀闷串痛,情志抑郁或易怒,纳呆、嗳气,妇女可见乳房胀痛,舌红,脉弦。
分析: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气机抑郁不畅,故情志抑郁或易怒,胸闷不舒;肝脉布胁肋,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胸胁或少腹胀闷串痛;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调,故纳呆、嗳气;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冲脉失调,故妇女可见乳房胀痛;弦为肝脉。
(七)血瘀证
主证:皮下瘀斑或瘀点,腰痛固定不移或刺痛,面色黧黑或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实验室检查:尿FDP阳性,或血液呈高黏状态,或血液呈高凝状态。
分析: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故疼痛为血瘀证的常见症状。血瘀引起的疼痛,其特点是,疼痛固定不移或呈刺痛;瘀阻经脉,血行障碍,故皮下瘀斑或瘀点,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瘀阻日久,肌肤失于血的滋养,故面色黧黑或晦暗。尿FDP阳性,或血液呈高黏状态,或血液呈高凝状态,均为诊断血瘀证的客观指标。
(八)血热证
主证:皮下紫斑,尿血或衄血、吐血、便血,血色鲜红,发热夜甚,心烦失眠,面红目赤,舌深绛,脉细数。
分析:热邪迫血妄行,故见皮下紫斑,尿血或衄血、吐血、便血,且血色鲜红;热邪伤阴,营阴受损,则见发热夜甚;热扰心神,则见心烦失眠;面红目赤,舌深绛,脉细数,是热入血分的特征。
§§§第二节肾脏病中医常见证候
一、脏腑虚损证候
凡属正气虚弱所产生的证候,均属虚证。肾脏病虽为肾脏的主要疾病,但也累及到其他脏腑,常表现为多脏腑功能失调。
(一)肾阳虚证
主证:即肾虚+阳虚。临床常见腰酸腿软,形寒肢冷,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尿少,浮肿,面色■白,舌淡胖,脉沉弱。
分析: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充脑。肾病日久,损耗肾阳,阳气不足,全身机能低下,故见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头晕耳鸣;阳气不能温煦肌肤,故形寒肢冷;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障碍,故尿少,浮肿;气血亏损,故面色苍白;舌淡胖,脉沉弱均为阳虚之象。此证常见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撤减综合征,慢性肾衰竭患者。
(二)肾气虚证
主证:即肾虚+气虚。临床常见腰酸腿软,小便频数清长,或遗尿,头晕耳鸣,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舌淡苔白,脉细弱。
分析:肾气亏虚,膀胱失约,故见小便频数清长,或遗尿;肾失封藏,****不固,故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肾气不足,清阳不升,故头晕耳鸣;腰酸腿软,舌淡苔白,脉细弱,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肾气不足之象。可见于慢性肾炎。
(三)肾阴虚证
主证:即肾虚+阴虚。临床常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盗汗,梦遗滑精,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肾阴亏虚,不能生髓、充骨、养脑,故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肾阴不足,虚热内生,故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失眠盗汗;虚热内扰,故梦遗滑精;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临床可见于急性肾炎恢复期,隐匿性肾炎以血尿为主要表现者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四)肝肾阴虚证
主证:即肝虚+肾虚+阴虚。临床常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虚烦失眠,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或弦细。
分析:肝肾同源,肝阴与肾阴互相滋长,盛则同盛,衰则同衰。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因而肝肾亦亏;肝阴不足,则累及肾阴,以至肾阴亦亏,形成肝肾阴虚。腰酸腿软为肾虚的主要特征;肾阴不足,虚火上扰,故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虚烦失眠;肝阴不足,目失滋养,故视物模糊;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或弦细,均为阴虚内热之象。临床上可见于糖尿病肾病。
(五)脾肾阳虚证
主证:即脾虚+肾虚+阳虚。临床常见腰酸腿软,神疲乏力,腹胀纳差,形寒肢冷,面浮肢肿,面色■白,舌淡胖大,或有齿痕,脉沉弱。
分析:脾肾阳虚,不能温养形体,故面色■白,形寒肢冷;肾虚不能主骨、生髓,故腰酸腿软,神疲乏力;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湿潴留,故面浮肢肿;舌淡胖大,或有齿痕,脉沉弱,均为阳虚之象。临床上可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竭。
(六)气阴两虚证
主证:即肺气虚+肾阴虚;或脾气虚+肾阴虚。临床常见神疲体倦,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气虚则神疲体倦;肾阴虚故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此型既可表现为肺肾气阴两虚证,又可表现为脾肾气阴两虚证。临床上可见于隐匿性肾炎、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和急性肾衰竭的多尿期。
(七)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
主证: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临床除见肝肾阴虚的腰酸腿软,头晕耳鸣,视物模糊,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虚烦失眠外,尚可出现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头疼且胀等肝阳上亢的症状。舌红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或弦细。
分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证型,临床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衰竭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者。
(八)阴阳两虚证
主证:即阴虚+阳虚。临床上可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自汗盗汗,午后潮热,五心烦热,形体羸弱,舌质胖嫩,脉细数无力。
分析:本证多为疾病发展的后期,机体脏腑功能俱败,故出现人体气、血、阴、阳俱衰的表现,患者既怕冷,又怕热,这也是阴阳两虚的特征,临床上常见于慢性肾衰竭的晚期。
二、邪气亢盛证候
凡邪气亢盛有余所产生的证候,属实证。是引发或加重肾脏病的病因,常有风、寒、湿、热、血瘀、湿浊等。
(一)风水泛滥证
主证:恶寒发热,喉痒咳嗽,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偏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舌红,脉浮数。偏风寒者,恶寒重,咳喘,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表现有风水泛滥的证候,临床上既有风寒或风热的表证,又有水湿泛滥的证候。
(二)湿热蕴结证
主证:上焦湿热表现为身热不扬,午后较甚,咽喉肿痛,或皮肤疮疡,口干不思饮。中焦湿热表现为脘闷纳差,倦怠肢困,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下焦湿热表现为尿灼热或涩痛不利,****部灼热潮湿,脉滑数。
分析:湿热互结,常身热不扬,午后较甚;湿热蕴盛于上焦,热邪壅肺,故咽喉肿痛;肺与皮毛相合,皮肤疮疡,亦呈现上焦湿热表现;中焦湿热,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故脘闷纳差,口黏口苦,口干不欲饮;湿热下注膀胱,即下焦湿热,则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湿热下注大肠,则****部灼热潮湿;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候。
(三)热毒炽盛证
主证:即水湿+热毒+血热。临床上可见面部红斑,色泽鲜红,或皮下红斑,发热持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疮,衄血,关节疼痛,双下肢浮肿,小便短赤有灼热感,舌质红,苔黄,脉数。
分析:阴血不足,热毒炽盛,则发热持续不退,口渴;热扰神明,则烦躁不安,口舌生疮;热灼营血,故面部红斑,色泽鲜红;热伤血络,则皮下红斑,衄血;邪热伤气,气血不通,则关节疼痛,双下肢浮肿;热注膀胱,则小便短赤有灼热感,舌质红,苔黄,脉数,均为热毒炽盛,阴虚血热所致。
(四)水瘀交阻证
主证:即水湿+瘀血。临床上可见尿少浮肿,皮下瘀斑或瘀点,腰痛固定不移或呈刺痛,面色黧黑或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实验室检查:尿FDP阳性,或血液呈高黏状态,或血液呈高凝状态。
分析:尿少浮肿,经久不愈,瘀血阻滞脉络,不通则痛,故疼痛为血瘀证的常见症状。血瘀引起的疼痛,其特点是,疼痛固定不移或呈刺痛;瘀阻经脉,血行障碍,故皮下瘀斑或瘀点,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瘀阻日久,肌肤失于血的滋养,故面色黧黑或晦暗。尿FDP阳性,或血液呈高黏状态,或血液呈高凝状态,均为诊断血瘀证的客观指标。
(五)湿浊内阻证
主证:食少纳呆,恶心或呕吐,面色萎黄,身体困倦或精神委靡,食少纳呆,血尿素氮、肌酐升高。
分析:肾脏病后期,多脏虚损,脾肾衰微尤甚,湿浊之邪不得从尿中排出,蕴结于体内,导致胃失和降,故食少纳呆、恶心或呕吐;脾肾俱衰,故患者身体困倦或精神委靡。体内代谢产物不得排出,血尿素氮、肌酐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