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人的食欲与情绪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安静舒适的就餐环境,轻松愉快的进餐气氛,能够使主管胃肠活动的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大量分泌,从而使进入胃肠道的食物能够很好的被人体消化和吸收,所以会产生良好的食欲。如果进餐时心情不好,精神过度紧张或过分悲哀,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就会降低,从而使胃肠道的活动节奏减慢,消化液的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即使勉强进食,也会造成消化不良,甚至有可能引起胃肠道疾病。
孩子在吃饭时如果突然受到家长的训斥,一般都会伤心流泪,这时如果再强行喂食,孩子边哭边吃,很容易在抽泣时将食物吞咽到气管引起强烈的呛咳,甚至使孩子呼吸受阻,造成生命危险。有些家长经常在吃饭时训斥孩子,这样不但会造成孩子心理压抑,情绪低落,精神紧张,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体格健壮
人,都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位青年作家说得好:“人无健康就一无所有。”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有句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新的定义是:“健康是不但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不仅是身体的而且也是心理的。
心理和身体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作用的辩证统一整体。古代医学《内经》日:“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意思是说,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过度的情绪波动则心气受损,心受损则五脏六腑都会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也曾提出:“形神共养之说。”形即指身体,神指精神或称心理。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制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如此,还进一步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又说:“精神内伤,身必败之”。可见,“形神共养”乃是人们保持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之一。
神或心理是客观世界在人大脑中的反映。同时,心理也是人体各个器官与各系统如神经、呼吸、消化等系统和心、肝、脾、胃等器官的指挥中心。当然,人体内发生的一切变化如饥饿、排便、疼痛等都会反映给大脑。由此可以说,形与神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中国古代医学家孙思邈曾精辟的比喻“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有关专家做过这样的试验:如果一个人认真地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想象在自己体内流行一场白血球去吞噬各种病毒或病菌的战斗。这时如果立即抽血化验,会发现白细胞和各种巨噬细胞会大幅度上升。反之,如果这个人此时惊恐不安,则白细胞和各种免疫细胞会急剧下降。可见,心理和身体、心理和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位喉癌患者,癌肿几乎塞满了全部咽喉,进食困难,每天只能进食一些果汁和开水维持生命,医生断言,他最多只能再活一个月。于是给他开了点药让他回家安排后事。在他绝望之际,遇见了一位精神心理学家,让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再运用“想象疗法”。即静心坐床,放松并排除一切杂念,想象自己的喉头有许多恶魔堵住了通道,体内的白血球就像战场冲锋的勇士,猛烈射击,英勇抗战,与恶魔进行顽强的生死搏斗。经过激烈的战斗,残酷的恶魔一个个倒下了,他的喉头就像一条畅通无阻的大道。这样每天认真地做2~3次,一个月后,病情好转。一年以后,癌肿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这个故事说明,在心理因素作用下,调动体内免疫系统可以战胜一切病魔。
目前,癌症被认为是世界上难以治愈的所谓“绝症”之一,因此,人们“谈癌色变”,患了癌症的人则更是“六神无主”,致使不少人走上死亡的道路。但中国的确有很多“抗癌明星”。据报道,上海就被推出了30余名“抗癌明星”。在一篇“癌症不再相信眼泪”中就阐述了一位抗癌英雄以精神的力量战胜各种病症和癌症的惊人事迹。
曾被誉为铁人和抗癌英雄的徐州彭城五交化公司经理韩玉亭,她曾动过14次大手术,切除过不同部位的6种恶性肿瘤,除将乳房和子宫全部切除外,部分切除的有肋骨、肺、胰、脾等12个部件。十二年过去了,如今她还在工作岗位上,不遗余力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她向社会介绍自己抗癌的“五心”术的经验和体会时,第一条就是要有信心。她说:“每次动手术,都坚信不会死,我身体很好,能度过这一关”,“……有信心,才能激发拼搏的精神:才能产生顽强与疾病作斗争的意志和韧劲:才能保持坦然的心境、乐观的态度:才能挖掘自身抗病的潜在能力,从而战胜一切疾病,包括癌症。”可见,心理因素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据了解,癌症患者,大多数是被吓死或饿死的。因为惊怕、焦虑与悲观失望等恶性情绪,不仅影响体内的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使之紊乱而降低或失去了抗病的能力。再加上惧怕而不思饮食,营养缺乏,最终因饥饿消耗而死。一位癌症患者说:“吓倒你的不是癌症,而是你自己的绝望情绪与恐惧心理。”
总之,人的健康与疾病和人的心理或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心理上主要是通过人的认识,特别是情绪或情感的心理活动过程来体现的。因为情绪或情感是促进人体内部自主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一种动力系统,因此,有人称情绪或情感是人的心理通向生理的一座桥梁,是内心世界联结外部世界的纽带,而且还是一种动力,通过它来实现体内生理上的各种活动,这种活动与人的健康和疾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美国总统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务。
百病之源——坏心情
病从口入,人人皆知,但病由心生,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社会心理因素通过情绪活动影响身体内脏器官功能,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的体魄: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系统活动机能失调。由于情绪的变化引起体内化学物质——交感神经素的改变和大脑功能的改变,而引起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方面的变化。
情绪是消化性溃疡的促进剂。研究认为,植物神经与不良情绪关系最为密切。当情绪不畅时,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胃部肌肉的强烈收缩而致胃部疼痛,在易感素质倾向上,易发生消化性溃疡。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刺激性食物、饮食无规律、遗传因素等,但不良情绪起了重要作用。有人发现,这类人群一般表现为不好交往,行为上总是因循守旧,被动,顺从,依赖性强,缺乏创造性,情绪不稳定,而且过分关注自己。
原发性高血压病主要与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长时间的焦虑、紧张、恐惧、愤怒、敌意和抑郁都能导致血压升高,其中与高血压病关系最密切的是焦虑、愤怒和敌意等情绪状态。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就认为,高血压病人大多有易焦虑、易激动、行为带有冲动性、求全责备、刻板主观等性格特点。现在西方学者也有人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人具有与冠心病病人类似的性格特点,如有雄心、好高骛远、好活动、乐于竞争、为取得工作成绩而常常感到压力等。
偏头痛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慢性头痛病。这种病人的性格特征一般表现为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谨小慎微,很容易烦恼,习惯于把愤怒、敌意或怨恨压抑在心里。
情绪与心血管、肌肉、呼吸、泌尿、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等功能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情绪激动达到高潮便产生愤怒。愤怒时,植物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极度兴奋,大量释放肾上腺素,导致心跳突然增快,血压急速升高,如患有高血压,便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引发脑溢血:如患有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强烈收缩,引起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
情绪的不稳定可以引起荨麻疹。长期的情绪不稳定,干扰了大脑对皮肤的调节功能,引起皮肤阵发性剧痒,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而促发神经性皮炎。皮肤病患者由于外在自我形象的改变,使心理负担加重,情绪不稳定,从而加剧皮肤病损的演变而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疾病防治过程中,要采取“身心”并治的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代心身医学改变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提出了崭新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虽然不长,但由于世界各国不断研究和日益重视,可以预见,心身医学将成为受人关注的重要学科,发展前途远大。
笑话取乐三则
煮粽子
端午节那天,丈夫为了感谢妻子的盛情,提出给妻子煮粽子吃,妻子很高兴。丈夫刚煮上粽子,电话一个接一个催他出去打扑克,扰得他心急火燎。过了一会儿,丈夫在厨房里实在呆不住了,便冲着妻子叫道:“老婆,我给你煮的粽子已经好了,你自己吃吧!”
妻子听说粽子好了,便兴冲冲地捞起一只就吃,才发现外面熟了,而里面是生的,非常生气,对丈夫说:“你看看你煮的粽子,就外面熟了,里面全是生的。”
心急如火的丈夫赶忙解释道:“老婆,自古以来都是男煮(主)外女煮(主)内吗,外面我煮熟了,里面就是你自己的了。”
要笑24小时
爷爷去看病,拿着药回家后,一直咧着个嘴笑个不停。调皮的孙子不解地问:“爷爷,爷爷,你今天是遇到什么高兴事了,怎么一直笑个不停?”
爷爷笑嘻嘻地说:“我今天看病拿药的时候,取药的师傅说‘要笑要维持24小时呢!’”
孙子觉得很奇怪,就拿过药瓶仔细查看使用说明书,结果在说明书上看到有一行醒目的字:“每次一粒,药效维持24小时。”
学习方法
开学了,《古代汉语》课教授对中文系的学生们讲:“要学好这门专业课,你们需要掌握五法。”说完,转过身在黑板上写道:“A——燕子垒窝:B——老牛吃草:C——母猪吃食:D——医生看病:E——小姐穿衣。”学生们大惑不解。
教授解释道:“所谓燕子垒窝,就是指知识的积累就像燕子衔泥巴做巢,要一点一点地堆积:关于老牛吃草,就是采取反刍的方式,把学到的知识常回顾复习,反复咀嚼:说到母猪吃食,就是来者不拒,知识的提高要博采众长,以达到触类旁通:谈到医生看病,一定少不了写病历,听课要仿效之,做好笔记……”
众学生急问:“老师,小姐穿衣又是怎么回事?”
教授慢条斯理地说:“知识到了使用的时候,该露的一定要露出来。”
性格与疾病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恩格斯曾经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么做。做什么,说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反映了人对现实的态度:怎么做,说明一个人如何去追求要做的东西。如何去拒绝要避免的东西,也反映了人的行为方式。
最新科学研究发现,经常忍气吞声、“有泪往肚里咽”的人患癌症几率是一般人群的3倍,而性格急躁好胜者则易患高血压和心脏病。有关人士认为,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产生不良情绪与相当多疾病密切相关:共患某种心身疾病者,其性格往往有类似之处,可以通过积极行为进行调整矫正。
现代行为医学研究根据性格和行为特征,将人群分为四类:
A型性格者即“急躁好胜”型,易冲动好发脾气,其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往往比较高,平时精神紧张度就很高,稍遇刺激就会心跳加快、呼吸加快、血压升高。长期如此,易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所以,A型性格人群应积极矫正不良情绪,可以通过体育锻炼、音乐治疗、强制性休假等,达到放松宣泄目的。
B型性格者则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比较没有主见,但往往健康情况良好。
C型性格者属于“忍气吞声型”,往往过度克制自己,压抑自己的悲伤、愤怒、苦闷等情绪,不让发泄。工作中没有主见,不确定性多,对别人过分耐心,尽量回避各种冲突,屈从于权威等,工作中总是感到压力很大。不良情绪长期作用于大脑会导致内分泌紊乱,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从而给癌症以可乘之机。英国学者Creer等人研究发现,癌症患者有某些人格特征,所以,他们以英文Cancer(癌)的第一个字母C为这种性格命名。C型性格者患癌症危险性比一般人高3倍。这类人群应学会自得其乐,及时疏导和发泄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
D型性格的人是“孤僻型”,往往沉默寡言,消极忧伤,易患心脏病和肿瘤。这类人应培养兴趣爱好,改变独处习惯,学会向他人倾诉。
总之,良好的性格不仅有助于个人生活、学习和工作,有利于能力的成长,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身体健康。
培养良好情绪的重要性
大脑的高级功能主要有认知(包括注意、学习、记忆)、情感、思维和决策。在人的大脑中认知和情绪两个过程构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认知和情绪之间的协调决定了每个人的性格和气质。情绪是人们智慧、道德和自尊的基础,因为所有精神的高级功能都需要情感的伴随,或是意图和情感共同协调产生的思维。
情绪是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许多研究情绪的科学家认为,为了便于理解情绪如何在人体内运作,可将情绪(emotion)和感情(feeling)区分开来。情绪主要限于瞬间的、自发的生理过程,它常常不受主观意识控制。当我们经历任何初级情绪(emolion)一悲哀、快乐、愤怒、害怕、惊讶、厌恶时,我们自身能感受其产生的生理变化,他人也可以察觉到。相反,感情(feeling)是有意识的感知,即我们对体内发生的所有那些变化,以及我们的认知功能参与共同作用时所产生的十分微妙的变化的感知。心情是一种温和的、变化缓慢的情感状态。
情绪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与认知、智力有关:情绪与创新有关——创新是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情绪与健康、突发性暴力有关……在大脑中情绪和认知部分之间均衡和协调对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成功是重要的。科学上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认知能力,也取决于人们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以及对任务的持续和专注能力,即自信和实现自我控制的能力。相反的,突发事件和精神病患者绝大部分是因为情绪问题而不是因为智力问题。
情绪与经历有关,特别是婴幼儿期的经历。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具有的情绪能力,不是他们的IQ,是他们以后生活中能否成功的最好预示。但是,目前正规的教育和大部分的家长们,强调的是孩子的认知能力,忽略了情绪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爱孩子,这是母亲都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渊博的生活知识和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