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中外文学之最
24260500000050

第50章 外国部分(1)

印度

最早的诗歌总集

印度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在前10多世纪至前6世纪编订成集的《吠陀》。它和中国前6世纪以前成集的诗歌总集《诗经》一样,在世界文学宝库中闪射着绚丽的光辉。《吠陀》一词来源于词根“知”,意为知识的总汇。它包括4部本集,通称为“四吠陀”:《梨俱吠陀》,主要是颂诗;《娑摩吠陀》,主要是歌曲;《耶柔吠陀》,主要是祭祀仪式;《阿闼婆吠陀》,主要是巫术咒语。四吠陀中最古的是《梨俱吠陀》,其中有些诗歌是原始社会末期的作品。其它三种吠陀的主要内容均来自《梨俱吠陀》。其中主要的两部是《梨俱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前者意为“赞颂吠陀”是祭祀时期读的颂神诗,共集诗1028首,约4万行。这些诗中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情绪和异想天开的神话形象,反映了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生活,歌颂原始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和发明创造,体现了古代印度人民对大自然的惊异和赞叹。后者收诗731首,其中很多是用以驱邪或求福的咒语,表现了古代印度人民对自然力的迷信和恐惧的心理,同时也表达了古代印度人民控制和征服自然暴力的意图。《吠陀》对印度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最早的著名叙事史诗

印度最早的著名叙事史诗,是古代梵语叙事诗《罗摩衍那》。标题意思是“罗摩的漫游”,即“罗摩的生平”或“罗摩传”。它大约是前4世纪或稍晚的作品,最初为民间口头创作,后在长期流传中又屡经增润。有人认为它是印度古代有名望的隐士蚁蛭(约前4世纪左右)所作,但实非一人一时之作。全诗共7篇,24000颂(1颂2行,1行16个音)。它主要叙述印度高萨罗国的王子即史诗中的英雄罗摩冒险的经历。罗摩因遭老王妃的嫉妒而被放逐,致其妻悉多被魔王劫掳,后幸得群猴帮助,打败了魔王而得救,夫妻终于团聚,罗摩恢复了王位。它的基本思想是歌颂战胜艰难困苦和强暴势力的英雄,即歌颂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氏族上层集团中进步势力的代表。在罗摩身上,体现了古代印度社会的道德,如英勇、尽职、孝顺和夫妇忠贞、兄弟友爱及宽宏大量等美德。而悉多的形象则更为成功,在她身上,几乎集中了女子应有的一切美德。她敢于反抗恶魔,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斗争精神。十首王劫她到手后,用贵族的各种享受诱惑她,并要立她为皇后,她却坚决拒绝并给以严正警告。她那坚持正义和勇敢坚强的精神,在古代社会确是难能可贵的。其诗描写细致,与后世古典长诗颇为相似,是印度叙事诗最早的典范,故被称为“最初的诗”。它与稍晚的长篇史诗《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对印度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长的叙事史诗

印度最长的叙事史诗,是古代著名的梵语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即“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又译《玛哈帕腊达》。它在前10世纪初,主要以故事形式在民间流传;前6到5世纪,有人开始加工;前3世纪趋于定型,加上了作者毗耶娑的名字(又名“广博”仙人;一译“维雅萨”)。全诗共18篇,附录1篇,10万余颂(1颂2行,1行16个音),相当于荷马史诗的8倍,是古代印度人民的伟大创造。它以印度北方婆罗多族王国后裔班度族和俱卢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为线索,描写了牵涉整个印度的一场纷战,反映印度奴隶社会的生活,并涉及当时的哲学、宗教和法律问题,是古代印度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的基本思想是对战胜艰难困苦和强暴势力的英雄的歌颂,也是对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氏族上层中进步势力的代表的歌颂,肯定“法”在王国的“乱”和“治”中的作用。史诗着力刻画了毗湿摩。这位老英雄集各种矛盾于一身:他反对难敌的行为但又要帮他作战;他同情坚战一方但又不得不和他为敌;他是全族中年岁最大和辈分最高的人,理应制止这场战争,但他又是俱卢族元老而又不得不为之效忠;他英勇无敌,受到尊敬,然而又被逼着去屠杀不应该杀的后辈,他为逃脱这一罪名只好自寻死路,最后被射杀而不还手,实际以自杀逃出了这场无谓的战争。他既聪明又糊涂,既勇敢又软弱,充分体现了奴隶主和奴隶王朝老臣老将的特点。史诗具有突出的艺术成就,它高度概括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其结构完整,对印度后世文学的影响一直很大。长诗包含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童话,是印度上古文学的艺术高峰,是印度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与蚁蛭所著被称为“最初的诗”的《罗摩衍那》,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印度古代文学和现代戏剧、电影大多从中取材。

最著名的爱国作家

印度最著名的爱国作家,是近代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泰戈尔(1861—1941)。他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度过了一生,曾留学美国,1921年创办国际大学。其创作颇为丰富,有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种戏剧,还有哲学、游记、书简等多卷。他较著名的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小说有《沉船》、《戈拉》等,戏剧有《修道士》、《国王和王后》、《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等。他的作品对在英帝国主义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封建和种姓制度的罪恶、对帝国主义者和官僚的专横残暴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同时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矛盾和斗争。他1910年创作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戈拉》,是印度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真实地描述了印度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即正统的新印度派教徒和梵社派教徒在印度民族独立问题上的斗争,赞美爱国者强烈的民族意识和饱满的爱国激情以及对祖国必获自由的坚定信念,表现了作者希望印度爱国者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团结一致共同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以求得到印度的独立和解放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也严厉批判了复古主义、教派偏见和维护种姓制度的错误观点以及脱离人民、脱离现实的倾向。小说主人公戈拉,是印度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的典型。他热爱祖国和人民,反对英国殖民主义,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和民族自尊心。他对侵犯自己祖国的英帝国主义义愤填膺,对那些贱视同胞、崇洋媚外的民族败类深恶痛绝。他为了祖国、为了同胞、为了正义,奋不顾身与武装警察进行搏斗。他在被捕后,在殖民主义者的法庭上威武不屈,大义凛然,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和民族气节。他为争取祖国和民族的彻底独立、自由和解放,建立一个“富裕昌隆、知识渊博、正直不阿的印度”而不懈努力。他最终彻底摆脱了因建立在印度教基础上的爱国所致的一律排外和对祖国一律肯定的偏见,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真正的爱国主义战士。他的另一名作《沉船》,写于1906年。作品通过封建包办婚姻所造成的两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表现了腐朽的封建意识同婚姻自主之间的尖锐冲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同时,小说通过软弱无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罗梅西这一典型,批判了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他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于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是东方人第一次在欧洲得到的荣誉。“吉檀迦利”是献诗的意思,即献给神的诗。它以优美的抒情格调和秀丽的诗句,表达了作者与神交流自己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炽烈情感。由于作品的问世和奖励的获得,泰戈尔的名字传遍了世界,作品也被译成了英、法等许多国家的文字。他把所获奖金,全部捐赠给了他创办的学校,抵制了当时殖民当局以津贴为名而控制学校的企图。他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于1950年被定为了印度国歌。

泰戈尔还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他为加强中印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881年,即他在20岁的时候就写了一篇政论《死亡的贸易》,强烈谴责英国殖民主义者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去日本讲学,公开反对日本侵占中国山东半岛。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对当时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回国后,他出版了散文集《在中国的谈话》。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用诗歌等形式,控诉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罪行,坚决支持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最富有世界声誉的诗人、作家和戏剧家。他不仅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人,而且由于他那巨大的文学成就被列入了世界十大文豪之林。他的创作,不仅对孟加拉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而且为印度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光彩。

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印度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是现代普列姆·昌德(1880—1936)。他出生于小职员家庭,熟悉农民生活,曾参加甘地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他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250多篇短篇小说,还有剧本、电影故事等。作品多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封建地主,反对种姓制度和种族歧视为主题。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戈丹》,曾被誉为“印度农村的史诗”。它通过农民何利遭到祭司“长老会”以及警官的敲诈勒索而破产变成雇工,最后因劳累过度而悲惨死去的故事,描写了印度农民在殖民主义者、地主和高利贷者压榨下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指出了印度人民贫困与不幸的根源。作品主人公何利,是印度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他既勤劳、朴实、憨厚、善良,又自私、世故、胆小怕事。长期的黑暗统治、宗教的毒害和封建礼法的束缚,使他屈从命运、任人摆布,甚至对地主莱易老爷的重利盘剥不但麻木不仁,反觉命运所定。他一生最大的希求就是积攒一点钱买一头母牛。他认为这不仅可以给孩子挤奶喝,而且也为家中增添了光彩。为达此目的,他起早贪黑,拼命干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最后连这个最低的愿望都无法实现。他的心血被榨干了,他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中倒下去了,就连死后唯一的20个安那也被婆罗门祭司当作“戈丹”(献牛)的谢礼搜刮去了。何利的悲惨结局,深深刺痛着读者的心,使人虽掩卷而不得不长思久虑。作品广泛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它写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之后,昔日的地主莱易老爷是曾为自由而斗争的风云人物,而今却成了统治阶级的宠儿;昨天的何利,曾与贫苦农民一起参加斗争,今天却过着更加悲惨的生活。作品不愧为时代的一面镜子,它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普列姆·昌德创作的高峰。他的创作,奠定了印地语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为印度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最大的诗体小说集

印度最大的诗体小说集,是《故事海》。它由印度作家月天又译苏摩提娑(11世纪至12世纪)所作。它取材于6世纪功德富所作但已失传的《故事广记》。它用诗的形式,以优填王父子的故事为线索,穿插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反映印度古代的社会生活。它是印度古典文学中篇幅最大的诗体小说集。

最杰出的寓言故事集

印度最杰出的寓言故事集,是《五卷书》。它大概编成于公元1世纪。作者利用古代劳动人民创作的故事、寓言、童话编写而成。它是古代印度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除前面的《楔子》外,共5卷:《绝交篇》、《结交篇》、《鸦枭篇》、《得而复失篇》和《轻举妄动篇》。全书采用散文故事体裁,穿插大量诗歌。其中有故事也有教训,用大故事贯串小故事的方式编排而成。主要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和思想意识。尽管编纂者肆意篡改,作为有利于婆罗门权贵的说教,但在许多故事中仍可看出人民对婆罗门权贵的嘲笑与讽刺。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印度国界而具有世界意义。早在6世纪就被译为波斯语,8世纪被阿拉伯统一国家的伊拉克学者、翻译家伊本·阿里·穆加发译为阿拉伯语,其书名为《卡里来和笛木乃》。印度原文和波斯文均已失传,后来《五卷书》的印度文本亦从《卡里来和笛木乃》翻译回国。它对《天方夜谭》产生过一定影响。到近代已被译成了60多种文字,广为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均有译本,为广大读者所喜爱。

最早的革命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