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
24274200000012

第12章 与老子谈情说爱——婚姻里的中庸之道(6)

在老子那里,“道”既是世界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本体,还是宇宙运动变化的法则或规律。而“德”则是万事万物当然包括人的合“道”而行的自然品性。这就是“道生德养”的意思。

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德经·第51章》)

意思是说:“道”创生了万物,“德”哺育了万物,在这里“道”与“德”都是指无形的力量。“物”使万物成形,“环境”使万物成长,在这里“物”与“势”指的是有形的存在。所以万物都尊敬“道”而珍贵“德”。

中国人向来比较注重道德,而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道德是外在的社会伦理规则对人的行为的约束、规范。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你就明白,真正的道德根本在于内而非于外。即道德是我们内在的基本程序。

依我个人的理解:爱情是道生(道生之),婚姻为爱情护航(德蓄之),以形成一个温暖的家庭(物形之),而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又给每一个家庭成员带来成长的空间(势成之)。

我始终相信爱情是天意,婚姻是维护“爱情天意”的地方,而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能为每个家庭成员创造健康成长的空间。

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在我这里基本没有“意外”发生。这可能是因为我的“无知”——对爱情、婚姻没有“私藏”什么固定的成见,总是抱着“实验”的心态对待之。

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让我明白:爱情与婚姻不过是同质而异形罢了。也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当两个相爱之人的感情还“居无定所”,我们称之为爱情;当两个相爱之人的感情瓜熟蒂落建立了家庭,我们称之为婚姻。在没有结婚的时候,我们更侧重爱情关系,甜蜜激情是这个时期的关键词;而结婚之后我们更侧重婚姻关系,责任义务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这一切只不过是我们的关注点不同了、注意力改变了而已。

所以要“上什么山,唱什么歌”。如果我们进入婚姻后依然执着于初恋时或者想象中的浪漫激情,那么势必会伤心、失望甚至绝望。

其实从爱情、婚姻的历程来看,它们各自都经历着正、反、合三个阶段。比如婚前,我们常过分地美化对方;婚后,却又过分在意对方的缺点。然而唯有经历前面两个阶段之后,我们对爱情才能有较正确的认识,也唯有经历了婚姻的痛苦,我们才变得更加成熟。

这就好比:我们都曾经是孤单一人,然后走到爱情的“窄巷子”,再走入婚姻的“宽巷子”,最后走到“大爱”的广阔天地。

之所以说爱情是“窄巷子”,是因为它只关“她、他”;之所以说婚姻是“宽巷子”,是因为婚姻关乎更多的人;而“大爱”就关乎整个人类乃至整个宇宙了。

中庸:“活”的行为艺术

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些人生“抱负”,是我们必须卸去的人生“包袱”。

著名婚姻专家黄维仁博士提倡在婚姻中要懂得“中庸之道”。他大致把问题婚姻分为两类:“对立竞争”的婚姻关系、“寄生依赖”的婚姻关系。他说就现代美国人的婚姻关系,平均起来较趋向前者,而传统中国人的婚姻关系则趋向后者。此两种关系都不尽理想,最好的仍是我们祖先所教导的“中庸之道”。

黄维仁博士所说的中庸之道,是针对婚姻关系而言的。即夫妻关系最好是既有“对立”又有“依赖”,两者均衡发展。也就是说,健康的婚姻关系中,你可以是依赖的,也可以是反依赖的。但是在不健康的婚姻关系中,角色是固定的,一个永远依赖,一个永远反依赖,这就造成关系的失衡。

其实,不仅在夫妻关系上要恪守“中庸之道”,在夫妻相处中同样需要“中庸之道”。

夫妻之间的争执,总是在“谁对谁错,谁有理谁无理”上,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对错之分,而家也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

我自己也是活到如今才突然明白:“执中”才是夫妻长相厮守的秘密,而“中庸之道”可谓亲密关系的最高艺术。

中庸这个词,在我们以往的记忆里是贬义词、灰色地带。所谓的“中庸”一般是指那些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的老好人、墙头草,是被人瞧不起的。因为我们一向被教导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回想年少时,看电影总是要弄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看世事总要分出个对错、善恶、正反、成败……非此即彼,非白即黑。对知雄守雌、知黑守白的“中庸之道”自然是不屑一顾、甚至不共戴天。因为那意味着无原则,不思进取,保守僵化庸俗……

岁月流逝,尤其是随着学习实践的深入,于是幡然醒悟道:中庸被严重误读了!

的确,到了不惑之年才发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这些人生“抱负”,是我们必须卸去的人生“包袱”。因为它窄化了我们的人生。而所谓的四十不惑,在我看来正是“拨乱反正”的时候。

那么,什么是中庸呢?

一种解释是:任何事都有其“不足项”“中道”和“过激项”。所谓“中道”,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中间道路,“中”是适宜、适度、恰到好处的意思。中庸的“庸”是“平常”“常道”的意思,所以中庸可以理解为忠于道、合于道的意思,其哲学内涵就是把握事物的“度”。

而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和理解,我个人觉得,中庸可以用一个天平来表示:真正的中庸,不是不管不顾地死守在中间的位置,那是一种“死”现象;而是在左右两端不停地移动,从而达到平衡的效果。

这就是“执中”,“执中”是为了“平衡”这一结果。“执中”是行为动词,“中庸”是它的名词化。

可以说,“中庸”是一种“活”的艺术,是在移动中保持平衡的艺术。即当天平的左边“重”的时候,我们往右边移动;当天平的右边“沉”的时候,我们往左边靠一点,目的是让天平保持平衡。

由此可见,“中庸之道”根本就是平衡、和谐之道。或者说,中庸是一种为了平衡而选择“不固定”的行为和态度。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中庸思想的实质是全面、系统、辩证、立体、包容地对待事物,在考察事物对立矛盾的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平衡。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5章》)

意思是:天地不偏私他的仁心,把万物视为草编的狗,任其自然;圣人不偏私他的仁心,    把百姓视作草编的狗,任其自然;天地之间,就好像个大风箱一般,虚空而没有尽头,鼓动它就愈来愈有劲。话多了只会招来困窘,倒不如默默守着中道而行。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老子在这一章中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

的确,万物的运转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法则,只要你顺应了这一法则,你就有生存的权利,你违背了这一法则,即使你的想法再好,也会被自然淘汰。

所以最好的选择是“执中”。因为还有大量的事实是我们眼睛所看不到、意识所认识不到的。所以,拜伦·凯蒂说“因为知道,所以选择‘不知道’”,这句话可以看作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翻版。

提到“中庸”,我们总习惯于把它与儒家联系起来,似乎“中庸”是儒家的专利。其实老子的《道德经》最精髓的两条就是:守一(道)和执中。可以说,执中是为了“守一”,“守一”即得道。

以我粗浅的认识来看,老子的“中庸”与孔子的“中庸”区别在于:

老子基于“道法自然”,偏重在个人心灵的讲“和”,即先“自和”然后与环境、社会“合一”。这很符合灵修书籍中提出的观点。即个人的身心灵合一了,你周围的环境和关系也就呈现出一派和谐美景。正如拜伦·凯蒂所说:在你的内在充满祥和之前,世界不可能有和平,因为你就是世界、你就是地球……

而孔子的“中庸”基于“克己复礼”,即偏重在人际关系上去讲“和”,强调顺乎“礼义”的“人和”,是实用主义的。

也就是说:老子侧重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即融合,此所谓里应外合;而孔子侧重社会对个人的制约,即服从,此所谓外合里应。

就我个人来看,老子站在了更高处,站在了源头。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中庸不是来自你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真正的道德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来自你站在更高远的地方看事物,是你持有“全息”的世界观所带来的自动化反应。

此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的确,中庸思想的实质是全面、系统、辩证、立体、包容地对待事物,在考察事物对立矛盾的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平衡。这是一个人修身即人格完善后的心态和处事方式。

做婚姻里的中间派

婚姻中人必须深谙“中庸之道”,否则就错过了人生“致和”的美景。

女友曾经说起她多年前的蜜月旅行。他们夫妻去了丽江,某天她洗完澡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就要上床睡觉,而她老公出于对健康的考虑坚持让她把湿头发吹干了再睡觉。女友心想:这是我的个人自由,你干吗要干涉啊……

就这样好好的蜜月旅行,因为一件小事闹得不欢而散。

在婚姻生活中,其实满眼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而所有的“理”都是因为我们所站的角度、所持有的观点不同罢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理直气壮。在婚姻中我们总是因为理直而气壮。但是老子告诉我们:理直也不一定要气壮。因为所谓的“理直”可能只是你“自认为”的,它后面掩藏着你自己编写的“故事”。

对于女友蜜月旅行这件事情,其实如果没有她内心的那些“故事”,和解可能是轻而易举的。而正是她内心的那些“故事”,让夫妻和解成为泡影。

那么她内心的“故事”是什么呢?

“现在刚结婚他就这样管我,那以后还不一点儿人生自由都没有了……”她相信老公的举动是干涉她的自由。正是这“升级版”的内心“故事”,让他们的蜜月旅行大打折扣。

拜伦·凯蒂说:“如果我们心里没有故事,那么和解就只在瞬间了。”的确如此。

不信你可以仔细观察,凡是夫妻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通常都是各自演绎着各自的“故事”,互不相让,从而相持不下、矛盾升级。

年轻的时候,尤其是处于婚姻磨合期的时候,我们都是那么敏感又那么坚持己见,有时明知有错也要无理犟三分。那都是因为我们的自我,需要“正确”“有理”来支持它的存在。

“我们在自我上投资庞大,所以与它片刻不离,而且不惜代价地保护它。”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像保护私有财产一样捍卫自己的观点”的原因。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我了解的深入,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正确、所谓的坚持,其实只是井底之蛙的自以为是。

当你的眼界只有“自我”这个井口那么大,的确很容易判断谁对谁错。而当你走出“自我之井”,就不那么坚定和执着了,因为你看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与可能……

有句话说得好:夫妻吵架时,先低头认错的那个人是天使。

为什么那个人可以做天使?因为他站在了更高处,而不是自我的深井里,因为他懂得——家和万事兴。

记得做杂志的时候,登载过一篇创业文章,写的是鸳鸯火锅的发明人。本来鸳鸯火锅中间是一条直的栏板,一面是辣汤,一面是清汤。但是沸腾起来的辣汤很容易就溅到了清汤中,弄得混沌不堪。女老板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次她去葛洲坝游玩,突然发现大坝不是直愣愣地横在中间,而是曲线的。这一启发不得了,她一下茅塞顿开。于是回来立马改造火锅,把中间的栏板改成了曲线的。这就是鸳鸯火锅的来历。

鸳鸯火锅的发明,是否告诉我们:夫妻相处也是“曲则全”?

正如老子所言: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道德经·第22章》)

意思是:不坚持己见,所以能够客观明了;不自以为是,所以受人尊重;不自我炫耀,所以凡事能成;不骄傲自满,所以能够进步。一个凡事不争的人,天下没有人会跟他争。

古人说弯曲方能保全,这并非空话,那是实实在在的真理啊!

记得在博友“五瓣花”采访“美丽女人”金韵蓉的稿子中,我看到这样一句话语:“维系婚姻最重要的是爱,不是较劲儿,内心要很宽容。如果我和先生意见不一,那么闭嘴的,肯定是我。”仅这一句话,就足见她的智慧!

俗话说,“低头是稻穗,昂首系莠稗”。即越成熟的稻穗,头垂得越低,只有坏稗麦头才抬得高高的。的确,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是柔性、弹性十足,喜欢“打太极”。而“中庸”正是一种弹性机制,“中庸之道”类似于柔道、太极。

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我个人的经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认识的深入,自己越来越柔软、越来越富有弹性了,也越来越中庸了。

这柔软、弹性与中庸不是来自对生活的无奈、妥协和退让,而是来自“自我”的消减,来自内心的自由和爱。

所以,在婚姻中女人要明白“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道理,争取做一个婚姻的中间派,这是姿态更是境界。而婚姻中人必须深谙“中庸之道”,否则你将错过人生“致和”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