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致虚守静”就为我们描述了“抵达漩涡中心”,即人生定静点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自我了解、探索的旅程。
胡因梦老师这样描述她的心路历程:以前打开我的衣橱有几百件衣服,现在几十件甚至十件衣服就够了。当你开始探究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人变成物质的奴隶,那是不对的。在这个物化的过程里,我们消耗能量是不可能得来幸福的,因为幸福的源头不在外面,而在于你内在的能量够不够。到最后你就发现只有这件事情是比较有价值的,因为只有在自己的身心灵上面下工夫,我们才可能真的有一个彻底的转化和蜕变。当我们有了真正的转化和蜕变,我们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因此在我过往的30年的时间里,从一个外求的人,开始向内探索,我发现这里面的工程浩大,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幸福的源头不在外面,而在于你内在的能量够不够。”的确如此。就我个人而言,现在比较能觉察到:哪些时候自己处于寂静之中,哪些时候处于漩涡地带。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前者表现为安详喜乐的“静美”,后者表现为躁动不安的“动乱”。
动则乱,静则美。当你处于漩涡周围的时候,头脑中就像有无数面小鼓在擂动,人也就会心神不宁、坐立不安,根本无法活在当下;而当你处于漩涡中心的“定静点”,你可以观察到外在的喧哗与躁动,但是头脑却像平静的湖面一样,倒影出岸上斑斓的风光。
“活在世间,但不属于它”就是在告诫我们:我们不仅仅是社会、世界以及自我运作的参与者,同时还可以是它们的观察者。
正如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所说:
“在人间这座剧场当中,如果我们学会以出离心面对生命的大戏,就将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因而能够在生活中自在自如,懂得欣赏和感谢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的确,我们不仅是自己人生的参与者,还是观察员。后者其实就是一种出离,而了解这一点就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静定慧:老子有“三宝”
老子的“三宝”是他老人家送给我们的幸福三宝、“吉祥三宝”。
如果给女人一个名字,我想它不是“强者”或“弱者”这样的褒贬词,而是“静定慧”这样的中性词。
与男人相比,女人离“静定慧”的境界更近。因为她们的本性就是如此,只不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让女人远离此境。现在是该回归的时候了!
“静定慧”之中的“静”,可以看作是静心,它来自我们对欲望以及自我情绪的把握与管理。
现代人以“忙”为时尚。大家见面总是互问:忙吗?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忙。”“太忙。”但有道是:凡事都从忙里错,谁人知向静中求。
的确,静能生定,定则生慧。而老子给我们的静心术是“三去”,即去奢、去甚、去泰。(《道德经·第29章》)也就是说要遵循常道,顺乎自然,摒弃那些过渡的、夸大的、极端的想法和行为。
“静定慧”之中的“定”,来自我们对“道”的信任,然后选定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我们身边之所以充斥着克隆他人生活方式的“盗版人”,那都是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定力。
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生活或者工作一直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比如一个朋友,一直想潜心写作,但是又难耐写作的寂寞和清贫,所以不断往返于职场内外。她也说自己定力不够。殊不知,当我们看清、看淡一些东西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定力。
“静定慧”之中的“慧”,其实是人处于“静定”状态下的自然结果。只有我们保持静定状态,去掉那些人为的干扰因素,让事物按其本来面目出现、发展,此时人的智慧往往会最大化。所以老子强调“无为”,这里的“无为”不是你什么也不干,而是“允许”事物按照自己本来的面目发展而不横加干涉。
可以说,大多数时候是我们在干预、干扰,阻断了事物的自然发展。而我们的“无为”,其实成就的是自然而为。这便是老子教给我们的大智慧。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静定慧”?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67章》)
第一是“慈”,就是要对自己和他人有慈爱之心。
慈爱之心来自哪里?我们说来自于我们认识到——我们和他人其实是一体的,都是“大道”的孩子。虽然认识到这一点很难,而且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了解——万物都是“道体”,是“道”的孩子。就本体而言,万物都是一体的。
第二是“俭”。我的理解就是要简朴生活。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12章》)
的确,现代人崇尚的是“加法”,但却不懂得“减法”的妙用,甚至一些人追求“乘法”人生。其实懂得什么时候“加”、什么时候“减”,你才是掌握了人生的艺术,人生也必然精彩纷呈。
记得著名电影演员陈道明说:“我觉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所以我享受这种节制,我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释放是很容易,物质的释放、精神的释放都很容易,但是难的是节制。”
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攀比、不争强好胜,走自己的路,活出真我风采。
现代人的主要问题是,物质的诱惑让我们的心灵世界极为空虚,为了填补空虚我们一味地追求名利财物,从而丧失了本性。老子呼吁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持守内心的安定,确保固有的天性。
可以说,老子的“三宝”是他老人家送给我们现代人的幸福三宝、“吉祥三宝”。
以自我滋养的方式活着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道德经·第63章》
每个女人都是“塔莎奶奶”
任何事情,如果它发乎内心便是一种滋养,否则就是一场虚耗。
在朋友推荐的网页里,第一次看到92岁的美国老太太“塔莎奶奶”,随后又在博友五瓣花的博客里又见到“塔莎奶奶”,这才知道“塔莎生活”已经风靡世界。
“塔莎生活”什么样?还是先来让我们认识一下大名鼎鼎的“塔莎奶奶”吧。
她身穿自己亲手设计缝纫的复古裙装,头上束着好看的头巾,穿行在她位于美国佛蒙特的农庄里;她常常一个人在湖里慢慢划着独木舟度过一个悠长的下午;她住木屋,种植花草,绘画,制作手工,与小动物们做伴,享受一耕一锄劳作的甜蜜,品味一点一滴生活的美妙。92岁了却依然腰背挺直,肌肤光润,眼神清澈,笑容可掬。她就是被都市女性爱戴的可爱的“塔莎奶奶”。
1915年,塔莎出生在美国,父亲是飞机设计师,母亲是画家。塔莎从小就不喜欢上流社会的生活,崇尚简朴自然。23岁的时候她结婚了,先后养育了4个孩子,并在46岁的时候离婚。56岁的时候,她用画画的版税买下了一座农庄,从此开始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23岁发表处女作开始,塔莎一发不可收拾地出版了80册以上的插画作品,并获奖无数。如今,以塔莎乡村田园生活为主题的图书在全球热销。
尽管如此,在填写表格“职业”一栏时,塔莎总是写下“主妇”二字。她说:“主妇可是个伟大的职业,没什么可羞怯的。身为主妇并不代表无法钻研学问。你当然可以一边熬煮果酱,一边阅读莎士比亚。”
如果给“塔莎生活”一个定义,那么它是一种返璞归真、追求心灵丰富的生活。而要过这样的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硬件,还要有软件的支持——一颗不畏世俗的勇敢之心。就像塔莎奶奶说的:“人生最后悔的事,莫过于活得不够勇敢。”
的确,如今女人们大都穷尽力气追求时尚物质生活而不是听从心灵的召唤,亦或是她们的心灵早已经被光怪陆离的物质欲望、世俗尘埃所淹没和吞噬。而92岁的塔莎用她的行动敲醒女人们“沉睡的心灵”:你可以勇敢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惧怕世俗,更不要害怕衰老。女人可以优雅地老去!
的确,“若青年时欢喜地追寻,中年时将容颜注入新的意味,老年时不推翻过去的自己,岁月又会将你带回到年轻的状态,优雅永存!”
虽然“塔莎奶奶”在谈及自己的绘画事业时,谦虚地说:“如果有个能支撑起全家经济的丈夫,也许我就能致力于园艺、做菜和缝纫,而不再画画了也说不定。”
但是我们知道,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也许”。在我看来,绘画其实是“塔莎奶奶”这棵“不老松”随着岁月流逝而日益枝繁叶茂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绘画是“塔莎奶奶”的“根”。她之所以可以在56岁的时候实现人生最美的愿景,过上“采菊东篱下”的田园生活,与她的不离丹青有关。
当孩子们问塔莎奶奶:“你一生肯定都很辛苦吧?”塔莎说:“其实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呢。我一向以度假的态度过着人生,每天、每分、每秒,我都在享受啊。”
是的,无论任何事情,只要它发乎内心便是一种滋养,否则就是一场虚耗。
记得在采访女画家申玲的时候,她告诉我:“画笔就像我手里的绣花针,每天都要拿出来绣几下,从不间断……”
由此我联想到,其实每个女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绣花针,找到它,拿起它,持之以恒,你一定会绣出自己的似锦人生。
也许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拥有“塔莎奶奶”那样的农庄以及田园生活,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学着拥有一颗“塔莎奶奶”的心,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枚“绣花针”。如此这般,人间处处世外桃源,随身即是锦绣人生。
培根:“你”拥有最大的优先权
一份以牺牲自我、服从他人为目标的关系,注定是自我毁灭,害人害己。
每天早上冲杯咖啡、放上音乐,开始我的写作之旅;中午吃完饭带狗狗出去遛弯,听“全程都能点”电台点歌节目;1点钟回来小睡片刻继续下午的工作——编辑稿件、寻找选题;下午4点完工,一边做饭(通常炖肉或者煮粥)一边瑜伽;晚饭后散步一个小时,听“只能好歌不听话”,然后回来陪儿子一起学会儿英语(2012年之后,晚间基本在画画)。充实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这是我近两年的生活写照。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人生,我想它该是:以自我滋养的方式活着。
记得2009年10月大学毕业二十周年同学聚会上,有两个女同学在介绍自己情况的时候特别声明:她们的首要任务是孩子的小升初。说实在的,经她们这么一提醒,我才想起我也是小升初家长,怎么就忘了呢?在“检讨”自己“自私”之时,我也暗自坚信“自私”有理。
“我的道路和事业在生活中享有最大的优先权。”这是我恪守的原则。在我的卧室兼工作室的门上,一直贴着早几年儿子帮我绘制的图标:请勿打扰(8∶00-12∶00)。
上午是我的“光辉岁月”,我把它献给了我的最爱——写作。这一点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上午不要打搅妈妈”。
你可以说,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母亲,但是我希望——“我的忽略”导致的是“孩子的自我负责”。这正是老子强调的“无为而治”。
记得某天,女同事说她有了孩子以后改变了很多,为了孩子被逼着学习了很多东西。她问:胡杨姐姐你也是这样吗?我不客气地说:我一直没有因为孩子去学什么、改变什么,而一直都在为自己而学习、改变着。
的确,在我这里,根本不存在“为谁活”“为谁改变”的问题,“我”一直都是第一位的,我珍惜自己的时间和能量。如果有改变发生,那也一定是我内在的需要和诉求,而非外在的。这看似“自私”,其实是一种“培根”行动,是一种更负责、更全面的人生观。
女人终有一天会发现:无论你嫁了一个多么令人满意的老公、培养了一个多么优秀的孩子,这些都不能让你“心满意足”。因为内在的匮乏永远无法用外在的获得来填补。这内在的匮乏就是指没有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而这是一个人的“根”。
所以很多女人某一时刻猛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而是为家庭、丈夫、孩子活着。
比如现在有很多妈妈,她们的一切都为了孩子,真的是鞠躬尽瘁。其实这样的“无私奉献”,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还是转嫁责任。因为做母亲的无形中会把自己的理想、愿望“加载”到孩子身上,从而阻碍孩子走他们自己的路。
当然,作为母亲她们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但是危险的是:这种爱会渐渐地从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成人成才,发展到依赖孩子“对自己的依赖”。
这就是许多教育专家呼吁的“孩子无法成人”的原因之一,尤其会让男孩子,难以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其实,每个人只有在“成全自己”的前提下,才可能成全他人、服务他人。否则所有的付出、牺牲都只是一场另有企图的阴谋。
人们总说女人是欲望的老虎。我想之所以说女人们欲壑难填,可能跟她们更难于自我价值实现有关。因为你内在越是空虚,就越是需要外物来填充。而以自我滋养的方式活着,就是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根系”,即自我价值的实现。
因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只要找到了自己的“根”,悉心培养自己的“根系”,人生自然会呈现出日益繁盛的景象。
遗憾的是,很多女人做了“无根”的浮萍。因为“无根”,所以漂泊不定;因为“无根”,所以依赖寄生……
而一份以牺牲自我、服从他人为目标的关系,注定是自我毁灭,害人害己。
事业:另一种亲密关系需要承诺
真正繁荣家庭“大树”的方法,不是牺牲你这棵“小树”,而是极大程度地繁荣它!
每个女人都希望得到爱情的承诺,也很重视与另一半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还有另一种亲密关系值得我们投入、付出、经营。那就是我们与事业的亲密关系。
“事业”一词对于我们普通人似乎有点远大了,将“事业”改为“志业”也许更合适。我这里所说的志业,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属于我们女人的“绣花针”。“塔莎奶奶”称自己为“主妇”,其实她有自己的志业,那就是绘画。
其实,大多数志业都是从职业发展而来的,所以一定要注重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发展,为志业的开花结果留有余地。
一份工作刚开始可能仅仅是养家糊口的差事,但是那里可能暗藏着玄机。所以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要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然后就是持之以恒。
如果工作不是你喜欢的或者是兴趣所在,仅仅为了一份薪水不得不拼命为之,那样即使薪水丰厚,你的内心依然不满足。因为你与工作之间是相互榨取、讨价还价的关系,这样是很难掘到人生志业的“金矿”的。
如果一份工作是你的兴趣爱好所在,即使薪水不多,但是假若你与工作之间是相互滋养的关系,那么从长远看必定会掘出志业的“金矿”。
我说这些的意思,并不是鼓励大家都成为职场上的女强人,而是关注自己“根基”的建设,尽量从职业的“矿井”中掘出志业的“金矿”。
可以说很多人都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缺乏一生“只掘一口井”的毅力。女人尤其缺乏对人生志业的追求。因为女人总以为爱情更重要,家庭更重要,老公孩子更重要。却不明白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而真正繁荣家庭“大树”的方法,不是牺牲你这棵“小树”,而是极大程度地繁荣它!
“追求你的人生志业在某种程度上就像培养一份亲密关系,成功的亲密关系需要约束和承诺,需要具备无论他把你带向哪里都能坦然接受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