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存在比拥有更幸福:与老子谈情说爱
24274200000006

第6章 与老子谈人生,人生是一本“易经”(6)

精神和灵魂是我们经常相互替换使用的两个词,但实际上它们的含义相当不同。精神关涉高度,灵魂则关涉深度。青年时期是精神的时期,它关涉攀登高峰,为成功和成就而奋斗;中年期则是灵魂的时期,它关涉下降到深处,为生命的后一段培育新的价值观。所以在青年的门楣上写着“精神研讨会”,而中年的门楣上写的是“灵魂锻造”。

的确,青年时期关涉“上升”的高度,即你在这个物质世界上取得了多大的成绩;中年以后则关涉“下降”的深度,即你对自己以及心灵世界,了解多少。

而不惑之年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折返点”,此时“为生命的后一段培育新的价值观”成为至关重要的议题。

这就像那条人生曲线图,到了顶点你必须返航。因为人生看似是一条直线,从生到死,其实它是一条曲线,甚至说它是一个圆。我们把出生当作一个节点,从此出发离“道”越来越远,然后到某个节点开始折返,回归于“道”。最后死亡就是与“道”会合的时刻,那是与“生”一样辉煌的时刻。如此这般,我们便画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圆。

死亡: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生与死就像快乐与痛苦一样,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我们通常追求快乐、排斥痛苦,爱“生”而恨“死”。

2009年10月31日上午,歌手陈琳跳楼自杀身亡。她曾演唱过那么多好听的歌曲,《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爱就爱了》《我挑我的》……在我眼里她是个实力派个性女歌手,她的歌声彰显出现代女性坚韧不拔的品格,不应该拿不起、放不下……

但是她还是选择了自杀。据说是因为感情问题。这是真的吗?她是为感情问题而自杀吗?对于一个艺人来说,艺术生命的枯竭以及过度地看重外在的成功,也许是致命的原因吧。

近年来,日本、韩国一些明星纷纷自杀,这些明星拥有一切——金钱、荣耀和地位。这是否说明,一个人活得快不快乐、幸不幸福与金钱、地位和荣耀没有必然的联系?

让我们再次回到学者李航的那条人生曲线图上。

如果一个人一直处于“上扬”阶段,而不是在某个高度“回落”,该返航的时候不返航,自然是“咔嚓”一声命断中途。所以老子说“知止可以不殆”,即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

记得博友“一念行者”在一篇博文中写道:

自杀意味着你在外部世界走到了尽头。自杀的意识在提醒你,你的道路该反过来向内走了。如果你再向外踏一步,你将死亡,你必须反过来行走;反过来行走,你的道路将还有无穷无尽——且喜悦自由。

的确,别人的死亡通常对我们有教育意义。死亡,让我们重新认识生命。我们平时把生命都用在对金钱、名誉、地位及一切虚幻的认同上了,身边人的一次次死亡,给你一次次的提醒,让你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不要错用了你的生命。

如果你的生活因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让你感到活不下去了,那是一个信号,一个“调转头来”的信号。自杀的念头连接着觉悟和完全的无意识,在这个分界点上,你准备往哪走呢?在这个反折点上,请倒过来往回走——向“道”的道路上走。

老子在《道德经》第50章开篇提到“出生入死”的概念。在老子看来一切都是辩证发展的,有生就有死,生与死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出生与入死正是大自然运行的一部分。可是我们大多数人把“死”看作“生”的对立。

死亡真的那么可怕吗?还是我们对死亡的“看法”让我们惊恐万分?显然是后者。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经历过死亡,而恐惧通常是对未发生事情所产生的幻象。

说实在的,我个人也是通过这一两年的学习、了解,开始不那么谈“死”色变了。

比如自从我的父母搬回乡下住以后,我不得不回那里探亲。在农村,生与死好像是亲兄弟,田间地头到处都可以看到一座座坟茔。

最初看到那些坟茔的时候,会触目惊心,会很害怕,路过的时候会屏住呼吸、加快步伐。明明知道奶奶的坟就在河边的草地上,可是我一次也不敢靠近。奶奶在我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记忆里只是她照片上的模样。

但是随着对死亡的了解,2009年“五一”回家的时候,我第一次可以亲近奶奶的坟茔,我甚至刻意每天都从那里走过。路过的时候,在心里对她老人家说:奶奶,孙女回来看您了……就在那一刻,心中有一股暖流经过;也在那一片刻,感觉自己跟她老人家有了链接。

“奶奶”不再只是一个称呼,以及照片上的模样,而是与我血脉相连。

记得最早读到的关于死亡的书是《西藏生死书》,后来读了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怕死》,知道我们大多数的焦虑都来自对死亡的恐惧,而死其实是一件与生“一起”的事件,我们却单独化、孤立化了。

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怕死》写得很优美,读起来就像读一首生死恋歌。以下是《你可以不怕死》中的一个段落:

在化学里,我们称水的存在基础为H2O:两个氢原子加上一个氧原子。有了这个存在的基础,分子和其他的东西就可以示现了:譬如云、雨、雪、水。身为云真是好极了,但成为雨也很好,甚至成为雪或水都很好。云若是能记住这一点,那么当云快要变成雨的时候,它就不会惊恐了。它会记得作为云虽然是很美的事,但是变成从天而降的雨也是很美的事。

云,如果不受制于生灭、存在或不存在的观念,恐惧就不会生起。若是从云的身上学会了这件事,我们就能培养出无惧的精神。无惧是幸福真正的基础。只要心中还有恐惧,快乐就无法全然。

你的本性是不生、不灭、无存在、无不存在、无来、无去、无同、无异的。一旦看见这个真相,你就能摆脱恐惧了。你会从渴欲和嫉妒之中解脱出来。无惧即是至乐,如果拥有了无惧的洞识,你就自由了。如同所有伟大的解脱者一样,你将会心安理得随顺生死的巨浪。

的确,死亡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生与死就像快乐与痛苦一样,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我们通常追求快乐、排斥痛苦,爱“生”而恨“死”。这种二元对立的立场和观点,让我们无法善待死亡,也无法很好地活着。

大道至简:人生是一本“易经”

人生这本经,最终是“难”还是“易”,就看你怎么“念”了。

在同龄人扼腕感叹韶光易逝、生命短暂的时候,我仿佛突然闯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春天。这是内在的春天,这里繁花似锦、花开不败。于是感叹:人生越来越像一场游戏了,生活越来越好玩了,真的是趣味丛生。

人生是一本“易经”。这是我目前的感受。

在经历了“加法”甚至“乘法”生活的繁复之后,我开始“减法”生活。而随着自我了解的深入,生活终于显示出它云淡风轻的一面。尤其是结识了老子以及“道”,生活越发显示出它单纯至美的面向。

所以每当读到老子的“治大国如烹小鲜”,真有“捻花一笑”的感觉。

人生真的可以犹如老子说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即治理大国就像烹饪一道小菜一样?答案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信任道而尊崇德,人生的确犹如做小菜一样简单轻松。对此不管你多么怀疑,它确实是我的心得体会。

当然,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我也曾经认为——人生是一本有着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经”,那情形就像扛着沉重十字架行进的人。而面对一部《道德经》,真的是不知所云,更不知道从何读起!

但是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自我了解的深入,我慢慢开始卸载,去繁就简,轻松前行。事到如今,人生真的成了一本“易经”。而《道德经》也不再显示出它生涩难懂的一面,而是亲切熨帖、掷地有声。有时如醍醐灌顶般令我拍案叫绝、激动不已。

老子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道德经·第70章》)

意思是: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但天下没人能明白,没人能实行。说话有宗旨,做事有主宰。那些对大道毫无体认的人,自然无法明白我所说所做。能明白我所说的,那可真是难能;能学习我所做的,那可真是可贵;因此,圣人外面虽披着朴素的布衣,但内里却怀着珍贵的宝玉。

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使用“圣人”一词,当我们没有理解消化这个概念的时候,往往望文生畏。

那么“圣人”离我们很远吗?在我看来,“圣人”就是尊崇“道”的人,就是道法自然的人。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神性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这并非大话。

在《喜悦无处不在》一书史蒂芬·米切尔(《道德经》德文版翻译者)的序言中,关于“圣人”他如是说:

在《道德经》的许多章节里,老子借用“圣人”之口来描述自己。圣人是一个成熟的人,他超越智慧和神圣,达到包容一切、拯救一切的清晰。圣人既不神秘也不崇高,他只是明白现实(reality)和他所认为的现实的不同。他可能是名技工,一位小学五年级的老师,一家银行的总裁或街上一位无家可归的人,他和我们大家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他不再认为此刻事物应与它们的现状不同。因此任何情况下,他都能轻松自在于世间,且行事高效、毫不费力;不管发生什么,都影响不到他轻快的心情,他自然地对自己和所有人都充满善意。他,就是那个理解了你自己心智(mind)的“你”。

圣人,“他可能是名技工,一位小学五年级的老师,一家银行的总裁或街上一位无家可归的人,他和我们大家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他不再认为此刻事物应与它们的现状不同。”这句话让我想到电影《人在途》中王宝强饰演的小角色牛耿。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春运途中。被情人逼迫准备回家与老婆摊牌的大老板李成功,与前往长沙讨债的挤奶工牛耿“不幸”相遇并一路相伴。牛耿被李成功看成是瘟神,因为只要他“乌鸦嘴”一张,便频频出现意外,结果两人一路辗转,从飞机改成火车,火车换乘巴士、拖拉机……

面对“什么都可能发生的”的春运,面对一次次意外,李成功一直嫌弃、责怪耿牛,甚至认为他是“老天爷派下来惩罚我的”,然后就是感叹自己“倒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惨世界”里。

而牛耕却完全不同。面对一个个意外,他总是一副新鲜、惊喜的表情:“怎么跟美国大片上不一样啊!”面对女人乞讨,他宁可信之不肯负之,甚至明知道被骗后,依然说出“被骗了才好呢,说明没人生病”……

在牛耿看来,事实是什么他就接受什么。面对一切他始终是迎接的态度,他是活在当下的,所以也是快乐的。

在这个小人物身上,其实我们看到的是老子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人在途》英文名为LostonJourney,看完片子就想这英文名真的很贴切。

有道是:“真正的旅途不在于你的目的地在哪里,而在于你是否学会去欣赏沿途的风景与人。”

是啊,在回家的路途中,李成功失去了什么?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不就是那颗享受沿途风景的心吗?

正如拜伦·凯蒂所说的:

“如果你没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如实的存在之上,所有发生的一切都合乎情理的。事前,有无限的可能;事后,只有一个存在。而那些‘本来可以’‘应该可以’——只是一些未经质疑的念头。

“生活中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而我们有两种面对生活的方式:一种是毫无保留地去迎接一切,那是我们最好的选择,也是有选择的位置;而另一种是采取抗拒的态度,将心门紧锁,让自己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

让我们检视一下自己:面对现实的时候,是选择迎接的态度,还是抗拒的态度?当你以迎接的态度面对,其实人生就成了一部“易经”;当你以抗拒的态度面对,人生就变成一部“难经”。

就这么简单。所以,人生这部经,最终是“难”还是“易”,就看你怎么“念”了。

的确,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治理、经营着自己的“人生大国”,希望它枝繁叶茂、蒸蒸日上,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治大国如烹小鲜”?

老子一针见血为我们指点迷津:让道德成为你的内在导航仪,强健你的身心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