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村中介组织经营模式主要包括思想观念、组织方式与结构、增长动力与方式创新。首先要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现经营方式由完善“以服务为主”经营向“以创办实体为主”经营的模式转化。各级管理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那些经营思想活跃、经营方式灵活、经营实力雄厚的中介组织开办实体、自主创业,变以信息技术流通服务促进农户生产为以生产带动农户发展。其次要根据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以股份制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合作机构的组织方式创新。还要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和创新。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各类人员科技文化素质提高。要切实加强基层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视现有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以进一步提高他们服务“三农”的工作水平。要以贯彻实施《农业法》为动力,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有偿服务等形式为广大农民服务。要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农业信息服务。要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协作经验的深化,让农民在不同时期掌握不同的技术,更新经营观念,从而确保农产品高品质、高品位进入市场。
7、培育市场主体、相互推动发展
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既有赖于自身管理规范,又有赖于农村市场成熟,特别是龙头企业和农户发育成熟。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农村中介组织的发展。
现代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这样一种高效的经济组织得以实现。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工业化的推进速度和发展程度。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缺少像工业企业一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组织严明、管理规范”的市场主体,导致单家独户的农民难以有效地组织起来形成有竞争力的整体,从而在市场上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运用现代工业的组织形式,大力培育企业型的农村市场主体,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现实选择,也是推动农村中介组织发展的有效途径。
8、壮大龙头企业实力,拉动中介组织发展
实践表明,当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日益增长的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即简单低级的农产品过剩,而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农产品加工品供不应求。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只有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业的龙头企业实力,才能推动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才能实现产品转化,满足消费需求,拓宽利润空间。美国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产品生产值之比为9:1,我国这一比值仅为1:1,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潜力巨大。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是关键。龙头企业既是生产中心、加工中心,又是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科研中心,可以直接拉动农户和中介组织发展。龙头企业往往能带动一方市场,其实力直接决定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如伊利、蒙牛、光明等乳业巨头,一个企业可以带动5-10个县的养牛业;“双汇”集团一年可以消化1400万头猪。如果一个地方能培育出这样的龙头企业,那当地农业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国内发达地区投资内地扩散的机遇,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千方百计攀亲结缘,挂靠联营,引进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农业、农村的观念,完善配套设施,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9、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推动中介组织发展
专业化、规模化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规模效益和分工协作是其应对市场竞争的法宝。这对处于买方市场的大农业打破区域性限制,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农产品专区,增强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不少地方出现了像湖北襄阳的“庄园农业”,这种“庄园农业”是农村经济转型时期的新生事物。所谓“庄园农业”,又叫公司农业,是由企业、个人等多种投资主体投资兴办,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规模性和集约性特征明显的农业企业,它以其全新的经济形态、先进的经营理念、较大的规模实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对进一步推动中介组织的发展,提升农户生产经营效益,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农村文化服务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推进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种状况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村社会风尚
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强大的思想动力作为精神支撑。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内容,切实抓紧抓好。广大农村在思想道德方面主流是好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美丑不分、善恶不辨这样一系列荣辱不清的现象。必须通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提升农民群众的道德水平,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更加文明,使经济社会发展得更好更快。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必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坚实的道德支撑。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两个重点:一是要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要把党员干部的荣辱观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础性工程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抓好。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知荣明耻,明辨哪些是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的,哪些是需要旗帜鲜明地反对的;哪些是需要大力倡导的,哪些是需要坚决抵制的,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二是结合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的工作,对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成就。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封建残余思想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的荣辱观教育。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教育,陶冶情操。可以通过典型引导,树立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学用科学、孝敬父母、助人为乐等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农村党组织要切实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共青团、妇联也要发挥积极作用。
(二)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逐步解决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基本满足城镇居民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
1、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公共文化服务,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基本要求。这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更是各级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使农村文化建设在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县图书馆、文化馆、乡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努力使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力争到2010年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基本建成覆盖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4、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是政府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一是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进度,加快速度,到2010年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努力实现“村村通”。二是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主要是向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中央财政先后投入8000万元,通过专家挑选、政府采购,配送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图书已达680万册。三是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同时,根据基层文化建设的实际,策划实施新的项目。
5、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利用各种节庆日尤其是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基层农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务。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6、提高农村公共文化单位的服务能力
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区别对待犷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深化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劳动、人事、分配等方面的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要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继续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未成年人等特殊社会群体开放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
7、加快农村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实施从业资格制度。立足农村,注重发挥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作用,加强农村业余演出队、业余电影放映队、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农村义务文化管理员等业余队伍的培训,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队伍。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支持农民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
文化共享工程是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是目前最为快捷的送文化下乡的手段,因此被中央定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二号工程”。目前,全国文化系统自建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基层点10033个,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已超过35万个,形成了覆盖农村的服务网络。山东、湖南、贵州等地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通过互联网、卫星、数字电视、有线电视、资源镜像、光盘等多种方式,不仅初步解决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丰富的农业生产、农业科技知识、医疗保健知识,为农民致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保障。许多地方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培训等,提高了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基层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加快推进基层服务网络建设
按照工程“十一五”建设规划,到2010年全国将实现县县有支中心、乡乡村村有基层服务点,广大农民群众就近方便地享受到数字文化资源服务。2007-2010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补助地方专项资金24. 76亿元,主要用于中西部地区县级支中心、村级基层点和数字资源建设。中西部地区县(市)支中心和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乡镇基层点建设结合发改委、文化部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统筹进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2008年全面铺开,2011年结束,总投资近40个亿。
2、大力加强适合农民需求的数字资源建设
针对基层农民群众求富裕、求健康、求文明的需求,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力争到2010年,共享工程提供不少于5万种的电子图书,采集制作不少于14000场/个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影视节目等视频资源,资源总量不少于100TBo
3、建立简单、便捷的服务平台
共享工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工程,服务对象是基层群众。因此,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服务界面要简单、便捷,易于群众使用和掌握。工程将依托国家骨干通讯网络及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技术平台,与数字图书馆技术紧密结合,建设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经济实用的开放J胜实用技术体系。
4、丰富面向农民群众的服务方式
各地要因地制宜,依托各类文化设施和场所,利用广场、集市、集庆活动等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服务,扩大优秀文化资源的服务范围,努力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益。同时,各地工程建设者要深人农村基层,开展各种农业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勤劳致富的能力。
5、建设一支扎根农村的工程建设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