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话说新农村
24284800000029

第29章 和谐发展的活力之源(2)

可从两个方面进行监督:一方面,要强化乡镇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监督。着力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要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村集体资金管理使用、土地发包承包、土地征用款和公益工程的招标等方面的监督。另一方面,要强化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尽量提倡党支部书记通过民主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一肩挑”。鼓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按照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以加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同时,建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联席会制度,实行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切实保证村党支部的领导地位,加强村党支部对村委会的监督。

3、强化民主监督,积极开辟群众监督渠道

一是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监督。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完善民主理财小组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切实加强对村集体财务活动的监督。三是要进一步规范村委会村务公开工作。实施“阳光工程”,推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是要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要对农村财务进行定期审计,乡镇审计部门、村委会要定期派员对村委会、村民小组财务情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及时向村民公布,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查处。

四、 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也是一个重大原则。这个好传统应该坚持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个重大原则应该在实践中得到切实贯彻落实。

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优,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第一,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把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为农村全面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前提和政治环境。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党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农村实际、旨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深受农民欢迎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把广大群众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引导农民为过上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党的领导通过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得到加强。因此,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各项农村政策不动摇。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个农村改革的基石,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农业和农村发展就有了最可靠的保证,党在农村的阵地就会稳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就会坚强无比。

从总体上说,各地贯彻执行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情况是好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中,执行政策不坚决、不认真的情况,甚至各行其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时有发生。土地承包,中央一再强调要保持稳定,承包期到后要延长30年。但是,有些地方违背农民意愿,想方设法改变承包关系,强行收回土地,高价发包;对第二轮承包不按中央规定办,随意缩短承包期限,多留机动地,提高承包费,引起群众强烈不满。减轻农民负担,尽管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和规定都非常明确,但一些地方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的歪风还没有刹住,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和检查评比活动仍在进行。 中央采取的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和各项支农扶贫政策,在执行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地方限收、拒收农民的余粮,随意挪用和截留收购资金、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农民没有得到应得的好处。这些间题不解决,就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农村的发展和稳定。

第二,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的农民问题,善于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法处理同农民的关系。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好同农民的关系,关系到整个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农村改革30年,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市场观念、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法制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开拓进取意识在亿万农民中不断增强。这是中国农民历史性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要看到,小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思想,对农民的影响仍然不可低估。随着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以及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也无时不在影响着农民。这都使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难度更大了,要求更高了。充分认识和适应这些新变化,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做好新时期的农民工作,这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课题。

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是我们党处理同农民关系的基本准则。教育和引导农民,相信和依靠农民,是我们党处理同农民关系的基本方法。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推进改革的伟大事业,是农村改革30年的基本经验。新形势下各级干部都要善于用教育和引导农民的办法同农民打交通。一是要以理服人。农民是最讲实际、最尊重事实的。要他做什么,不允许他做什么,都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尊重农民的意愿。二是要平等待人。只有平等地对待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信任;只有在思想感情上同农民融为一体,才能使所做的工作、所讲的道理得到农民的理解和认同。三是要有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效,最重要的是对症下药。如果不了解农村的实际,不悉心体察农民的思想情绪,不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只是不着边际地讲一些空话、大话、套话、虚话,甚至说假话,农民当然不会欢迎,对这样的干部农民不会买账。另外,做农村工作的干部不仅要学政策、学科技,还要下决心学习群众的语言,这样,说服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运用典型激励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历来是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比如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虽然农民的要求和愿望非常迫切,但也有一部分人信奉“眼见为实”,开始时不容易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采取示范的方法进行引导。示范引导,既是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好办法,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的好形式。

第三,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行民主科学决策,把开拓进取意识同求真务实精神统一起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从实际出发。各级领导干部尊重客观规律的自觉性越来越高,实行民主科学决策的意识越来越强。但是,也要看到,一些同志不从实际出发,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农民意愿,采取单凭主观愿望拍脑袋的工作方法,造成决策失误,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把开拓进取意识同求真务实精神统一起来。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开拓进取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农村深化改革和发展面临许多新问题,以往的经验不够用,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实践和探索。毫无疑问,这种创新和探索应当同求真务实精神统一起来,否则就会变成盲目蛮干。思想要解放,工作要扎实。不能好大喜功,动不动就搞什么“大思路、大手笔、大文章”,看似很有气魄,实则花拳绣腿,甚至是劳民伤财。办好事、办实事也要量力而行,不能把目标订得过高,要求太急,超越当地实际和农民的承受能力,否则会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群众迫切希望改变面貌的地区,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

第四,适应我国农业跨世纪发展、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的需要,改进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一项重要任务是结合农业和农村工作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方略,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依法办事统一起来。《决定》提出,加强农业立法和执法,支持和保护农业。提出要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决定》反复强调依法办事,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代表人民意志的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这是党的领导得到加强和改善的重要标志.

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必须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最近几年,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顿和建设,成效显著。“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但对取得的成绩,不能估计过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紧紧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开展工作。要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特别是选好带头人。要全面推进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发挥村民自一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及共青团、妇女、民兵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要把乡镇党委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改善党的领导必须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坚持多予少取的原则。一些地方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问题发生在下面,一些根子却在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解决这些问题要采取多项措施,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特别是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思想,多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同时不加重基层负担,应该成为改进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的实际措施。

深人实际、调查研究,是取得领导工作主动权,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改进领导作风,密切与群众联系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一些省、地(市)、县的主要领导同志到贫困地区搞蹲点调查,既了解了真实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增进了同农民群众的感情,又“解剖麻雀”,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了全局工作。要建立必要的制度,保证领导干部经常深人基层、深人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要加强检查指导,狠抓落实。检查指导的过程,就是了解情况、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过程,就是抓落实的过程。因此,各级领导机关一定要把督促检查、狠抓落实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凡是决定办的事情,都要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一抓到底,使之真正见到成效。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困难越多,工作难度越大,越需要上级的帮助和支持。领导干部要经常深人到老少边穷地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同当地的干部群众共商改革发展大计,寻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附录一:

****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2008年6月8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体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集体林权制度虽经数次变革,但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制约了林业的发展。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发展现代林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生态文明,现就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必然要求。集体林地是国家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完善,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战略举措。林业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大,就业空间广。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农民获得重要的生产资料,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破解“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责权利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造林育林的积极性和爱林护林的自觉性,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繁荣生态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