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十分突出,能否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这些问题相互交织、错综复杂。其突出表现是:首先,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农产品国际化,我国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由过去的产品短缺转变为结构性、阶段性的过剩,而且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及在整个农产品中的比重越来越落后于国际市场生态食品的要求。
其次,由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使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着水、土等一系列资源的约束。从近几年反复发生、日益严重的沙尘暴、旱灾等现象来看,现有的资源约束,特别是由资源约束和农业发展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其重要性丝毫不低于市场约束,甚至从中长期来讲,资源约束的地位和影响更为重要。
三、农业现代化模式选择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模式,是指在充分分析当地资源、经济、技术、制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新农村建设先进经验进行集中反映和高度概括,使之能在相同类型条件下扩散和推广,由于各地自备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农业现代化模式有不同的选择。
(一)都市型----构建城市中的田园风光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城市是由钢筋、水泥和混凝上所组成,那青山绿水、瓜果飘香、鸡鸭成群的乡村只是城里人梦想的天堂。但是,现在一种新型农业模式在城市已经悄然兴起,乡村美景就展现在城里人的面前,闲暇时刻,他们也能体验闲适的乡村生活。
这种新型的农业模式就是“都市型农业”,“都市型农业”的原意是指在大都市周边地区发展以易腐而不耐储存的蔬菜为主,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在我国,都市型农业是指都市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为适应城乡一体化的需要,在整个城市内与城市周边地区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业生产和运行体系。它主要有两种形态:产品消费型都市农业,包括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等。服务型都市农业,如绿化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任何一个发展都市农业的大城市都必须兼顾这些形态。
1、将乡村田园风光引入城区
从地域上,都市型农业不仅包含“郊”,也包含“市”,都市型农业不仅包括市区外缘的农业,还包括城市各区之间的结合部,它不排除随着城市化进程农业向远郊拓展的可能,也不排除在城市地域的扩展中,在新的市区保留部分农业园地的可能。
2、满足城市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都市型农业通过充分运用现代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造,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既满足都市的多层次、多样性的消费需求,又做到产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的和谐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发展不仅开创了一条城乡经济互动与有机融合的新模式,而且是顺应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发展需要、都市农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大城市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高等特点,要求农业生产为其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但现有的城郊型农业大多数是农户小规模生产,产品质量较低,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迫切需要都市型农业的迅速发展。
3、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
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在都市型农业的功能定位上,应体现经济、生态、社会三重功能并重的目标。农业的主体功能是其经济功能,即为城市居民提供日益丰富的各类鲜活农副产品和粮食,提高单位产量,并增加农民收入。但作为都市型农业更应该注重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功能,在都市的间隙和边缘地区,营造一种风景宜人的绿色景观区,为都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观光休闲的场所,并达到改善自然环境、充当绿色隔离带的目的。
二是建立有效的农业运行管理机制。都市型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已经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第一产业,而是一种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渗透、交叉的复合型产业。传统的农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引进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三是建设现代化、多领域、全流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仅要创新机制,本着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进一步强化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公益性服务职能;而且要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科研推广机构以及经营性服务机构开展有偿社会化服务;还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行业内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服务。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逐步建立健全高效和富有活力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是提高农业科技和信息化水平。既要开展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开展带有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的动植物育种技术、病虫害防治、节水节能农业、改土培肥、健康养殖配套技术和水土保持、植被绿化覆盖等涉及农业增产增效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科技攻关,为现代化农业生产提供强大技术支持;又要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要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力开展科技培训,要采取多部门、多途径、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工作,提高郊区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还要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电视、电话和电脑“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模式,并重点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系统,开发信息资源,延伸服务网络,做好信息发布工作,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
(二)外向型----关键是要“走出去”
2001年11月20日,中国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自2005年又进入了“后配额”时代,“狼”已经来到了我们面前。在农业领域,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发展外向型农业已成为农业增效的重头戏。
1、发展外向型农业关键是要“走出去”
发展外向型农业,引进国际竞争机制,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植国际竞争力;同时,通过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农产品的出口,也有利于赚取外汇。
实践证明,吸引外商投资抑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科研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业生产资金、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而通过促进有一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到海外去投资,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缓解国内耕地资源紧张的状况。
可以说,发展外向型农业是我国各个地区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都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是对于内陆地区,更应该注重的是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而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利用外资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因此沿海地区应该在坚持扩大农产品出口的基础上,采取措施引进外商投资,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更应该实施“走出去”战略。
2、“走出去”所面临的四大挑战
由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整体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出口农产品在生产方式、产品质量等方面还不完全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加之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等日趋多样化,我国要发展外向型农业还面临四大严峻的挑战。
一是农产品质量与国际市场的要求不相适应,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严重。从总体上来说,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还比较落后,主要是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多,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少;大路货多,名优特产品少。因此,在出口农产品质量上难以符合国际市场要求。
二是农业要素存在的弱势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向性农业的发展。由于农业要素所存在的弱势性,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农户经营规模小,在与国内外两个大市场对接的过程中,分散的小农户难以及时获取信息并做出有效决策,农业生产具有相当的盲目性;而且广大分散的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尚未广泛形成代表农民自身利益的组织或团体,在市场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出口企业也同样存在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情况。我国在农产品出口方面尚缺乏协调行业内部竞争与合作的机制,各种企业由于产品雷同,相互之间进行压价竞争,不仅致使企业利润大减,经营受损,甚至还引起主要进口国的反倾销制裁。
三是在外向型农业中,农业利用外资项目少、规模小。
四是配套服务的低效性也影响了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我国外向型农业发展环境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配套服务还跟不上。
3、“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发展成为农业强国,必须推动农业“引进来”、“走出去”,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加快农业生产经营国际化的步伐。
路径一:推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为促进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首先,在农业生产上,要围绕“优质高效”和适宜加工的品种开展。其次,相关部门应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全程标准指标体系。同时,要搞好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各类农业质检机构建设。此外,要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的基础上,对即将上市的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切实把好市场进入关,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不准进入指定市场。
路径二: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外向型农业有效载体。农业合作组织的性质为经济社团组织,它可由某个龙头企业或农产品贸易企业为核心组织创建,也可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户合作创建。它与农户的关系是在自愿基础上的会员制。
路径三:加大农业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利用外资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从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在缺少国家大量投资,农业自身积累慢,缺乏当代领先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情况下,要想使我国农业在21世纪有大发展,必须依靠国际资本和技术引进的驱动。
路径四: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海外农业发展战略。土地资源与人力资源比例严重失衡是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从外经贸角度来分析,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除了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载体的间接劳务输出外,也可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开发海外农业项目的直接劳务输出;而且积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绕过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性壁垒。
路径五:积极为发展外向型农业营造一个好的外部环境。为促进我国外向型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建立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支持和保障制度及其政策体系。我们可借鉴发达国家对农业进行通管的成功做法,改革现行农业生产与出口贸易分割管理、生产与市场脱节的体制,由农业部门承担起上述综合职能,统一农业生产与对外贸易政策,将农业生产与外贸有机结合,完善外向型农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同时要用好用足WTO“绿箱”政策范围的农业支持措施,按国际惯例对农业进行补贴,对外商投资给予国民待遇。
(三)工业型----跳出农业抓农业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但是,中国有近8亿的农民,是难以依靠工业对农业进行大量物质性投入的。因而需创新工作思路,用工业理念来谋划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工业化,以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
1、工业型农业的关键是形成产业链
在当前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舞台上,农业工业化是主角,而农业工业化关键是要靠“产业链”连出一片新天地。
从理论上说,农业工业化意味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即随着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的分工将越来越细,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就是地区、部门以及产品之间的分工。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就如线条上的不同节点需要有线条将他们进行连接,否则社会再生产过程将难以延续,而将这些进行连接就形成了“产业链”。因此,从理论上看,农业工业化过程必须要实现“产业链”经营。
从实践上看,农业工业化是农业经济主体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整合的一种经济行为选择:一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入工业部门的先进生产技术,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化学化;二是对农业生产结果进行深加工,并引入科学管理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的企业化经营。在农业的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联系,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即“产业链”生产。而且就农业生产中引进先进技术来说,只有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民才有机会分享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增加收入,农民才有条件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技化,否则,农业工业化只能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