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化
党的十七大把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实现农业的工业化无疑是重头戏。在当前提出发展农业工业化,是因为农业工业化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农业工业化将改变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说农业机械化仍然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
农业工业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农民问题,关键在两条:一是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减少务农人员。中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十多亿人要吃饭,是很难持续提高农民收入的。所以解决农民问题的出路还是在于减少务农人员,而要减少务农人员,又非工业化莫属。否则,没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以及由此带动的第三产业,就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减少下来的农民,你让他们往哪里去?只有通过实施农业工业化战略,把规模农产品往工业化生产上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工业化将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引进农业生产和经营,有利于解决小农生产与市场对接难题。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买方市场”,农业的发展不仅受到人口、资源的制约,更要受到市场的牵制;而小规模、半自给、兼业化的农户经营形式,难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实现农业工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农产品的产供销各个环节连为一体,形成有机结合并相互促进的组织机制,通过组织边界的扩张,借助于组织对市场的替代,变市场交易为组织内部交易,从而可以解决广大农民进市场难、风险大的问题。
3、积极打造利器,助推农业工业化
当前我国乡村工业发展较快,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适应工业生产需要的商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各种服务业的建立与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巨大发展。但我国农业工业化的社会基础还很薄弱,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率低、人力资本匮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了农业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因此,应采取有利措施,把握好四大“利器”,助推农业工业化,让“产业链”连出一片新天地。
利器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龙头企业和农民,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龙头企业,它对一个产业兴衰成败起着关键作用,办好一个龙头企业,就可以带动一方百姓,开拓一方市场,兴起一方产业。各地要对龙头企业实行“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重点支持经营机制好、产品竞争力强、带动农户面广的龙头企业,在壮大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以大项目为支撑,加速企业的建设,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还要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是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创造名牌产品。
利器二:加强对农业工业的扶持力度。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以工业积累来支持农业的政策。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补贴方面,美国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占到农场主纯收入的10%-30%,但是我国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工业不发达,积累不多,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较小。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通过扶持和规范等手段,为农民排忧解难,加快农业工业化的步伐。
利器三:加快科技创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工业化的关键。当前,关键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有利于农业工业化发展的新型科技体制:一是加强农业科研院校、推广部门与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的联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实用人才培养;二是创造企业与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政策环境和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组织方式与管理制度;三是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有偿转让机制;四是建立国家、企业、农户和社会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体制。
利器四:参照工业化原则组织农业生产。工业化的原则就是强调低成本、高效益、资源的优化配置。要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行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实现要素重组和优势互补,扩大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具体而言,既要按照特色化、区域化、品牌化的要求,推进生产布局的革命性变革,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又要坚持统一市场、专业化生产的战略,借鉴办工业园区的经验,建立现代农业园区;还要构建生产要素聚集平台,组建现代农业企业,集中资金、技术、优良品种、优秀人才等重要资源,辐射带动基地建设,培植主导产业,形成区域块状经济。
(四)循环型----演奏出“变废为宝”的精彩乐章
玉米脱粒了,玉米芯成了废物,还有用吗?有用。用玉米芯可提炼木糖醇,产生的废物还可以作为肥料使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农业生产模式?这就是循环农业。这种农业将农业废弃物进一步循环利用,既减少了空气污染,又节约了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
循环农业要求在农业产业之间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其得以资源化利用。在农产品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层次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如秸秆的三阶段利用:以主要农作物秸秆作为粗饲料,搭配必要的精料发展畜牧业,转化为肉、奶及毛皮等畜产品;禽畜产生的粪污可生产沼气,解决农村的生活能源;厌氧发酵后剩余的沼渣和沼液作为肥料使用。
可见,循环农业能将各种废弃物真正转化为宝,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也为资金、技术在耕地上的集约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1、发展循环农业“五部曲”
可以说,发展循环农业是农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的一场革命,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迫需要,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要使循环农业能在全国范围内能大有作为,就要唱好“五部曲”。
第一曲:宣传普及。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体(在农村尤其是要通过电视)、材料介绍、参观学习等方式大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对农村居民、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好处,甚至可以将循环经济、循环农业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到循环经济是自然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必然选择,循环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第二曲:因地制宜,寻求适合的模式。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而在不同的地区要实现农业的循环发展是有不同的发展模式的,各地方政府部门以及农科所的研究人员应调查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系统诊断,找出主要限制因子和优势因子,借鉴他人经验,寻找出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
第三曲:推进产业化经营。在发展循环农业的过程中,依靠市场对农业的发展起引导和促进作用是循环农业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条件。为促进市场机制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依靠农业链条的发展为循环农业注入资金。而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的过程中,要注意培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一个地方循环农业的发展。如河南“莲花”就利用当地丰富的小麦资源生产味精,而对生产产生的废水、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变成优质饲料和肥料,然后将加工处理的饲料养牛,再将牛肉、牛奶和皮革制品销往国外,构建起了粮食加工和养殖产业链,并在当地建立了原料生产和供应基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指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第四曲:保护水土,节约资源。循环农业,最主要是要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耕地是一种难以再生的资源,中国的后备资源本身就不多,而它一旦转为非农业用地,便很难恢复为农业用地了,因此要严格保护耕地,严禁动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从事非农业项目建设。我国既是水资源总量大国,又是人均占有贫国。要实现农业的循环发展,必须实施节水型农业,将传统的粗放型灌溉用水和旱地雨养农业转变为高效节水的现代化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推广喷灌、滴灌,杜绝漫灌。
第五曲:政策支持。循环农业正在起步,新事物的产生自然离不开政府的扶持。要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和《反补贴协定》,对农业的科研服务和结构调整,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进行补贴;利用“黄箱政策”规定发展中国家特殊差别待遇,对循环农业投资给予补贴;建立循环农产品的标志制度;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政府投资的一个重点领域,并完善商业银行扶持循环农业示范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可开设专门为示范园区融资的新业务。同时,要建立完备、明确的政策支持辅助体系,增强社会对发展循环农业的信心,多渠道、多层次地为循环农业注入资金,确保投融资渠道的畅通。
(五)生态型----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既要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农民收入;又要求用生态学的理论指导农业,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1、发展生态农业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仍然是以试点为主,在全国并没有得到普遍推广,究其原因是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三大主要制约因素。
制约一:生态农业生产缺乏利益驱动机制。生态农业生产不仅仅只是追求经济效益,更应该追求其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见,生态农业具有正的外部效应,在市场作用下生态农业的产品供给将小于社会对它的需求,这就离不开政府一系列的补贴、减免税收政策。但目前我国主要是对一些试点地区进行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补贴,对其他地区的补贴很少。就生态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来说,由于其主要产品是一些绿色食品,其成本相对较高,相应的价格也就相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低收入者的消费,而且由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绿色食品标志的可信度也在降低。这无疑将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制约二:在推广方式上还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我国各地的农业生产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层次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农民对于新生事物具有不同的心理反应。而对于不同地区,针对具有不同性格的农民,政府在推广生态农业时可能采取的是相同的策略和推广模式,这可能直接导致效果不佳。
制约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条件还比较落后。目前理论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仅只是对各生态农业类型与模式的总结,生态农业的中国特色尚缺乏严密的理论阐述,实验研究极端缺乏。科技人员对生态农业模式的设计,过分注重系统物质能量的循环与传递、系统功能的完善等,过于理想化,与农业生产者的实际经济利益相脱节,使农业科研、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重科研、轻推广,推广人员数量少、素质差,而且数量分布与专业结构也不合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大大阻碍了生态农业在我国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已商品化的高效、无毒、无公害的生物农药达三十余种。生物农药包括细菌农药、真菌农药和抗生素农药等。现今大多数生物农药的制造是以苏云金杆为基础的,苏云金杆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细菌,目前已鉴别出约三十五个变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农药将成为主导农药。
针对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今后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法宝之一:大力倡导和宣传生态农业知识。要全面普及生态农业知识,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实行绿色证书制度,即可进行分类、分级、分步培训,颁发《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首先是各级农业领导干部,其次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然后是广大农民。
法宝之二: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污染防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要增加资金投入,在税收、补贴、金融等政策上向生态农业倾斜,确保重点工作顺利进行。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在提高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依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个人、集体和社会多方投入。
法宝之三:建立生态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由于其本身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这使得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风险。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在其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了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生态农业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研究,建立生态农业保险制度,确保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法宝之四:加强生态农业的科技研究和推广服务。在生态农业科研方面应重点研究如下几个主要理论和技术问题:主要农业地区生态系统现状及发展战略;不同生态农业模式的生态功能与效益;中国生态农业特色问题,等等。同时,还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要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目前要重点建立县级生态农业推广服务中心。
实践已经证明,建设生态农业,完全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与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推进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