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国兵鉴
《东国兵鉴》,成书于朝鲜文宗时期,撰人不详,全书共两卷,记载了韩国古代与中国的战史,起于卫氏朝鲜,讫于高丽朝末,三国时期以前,主要取材于中国《史记》、《汉书》,三国时期则取材于《三国史记》,高丽以下则广采多种史籍,其内容较《高丽史》和《东国通鉴》等更为详细。该书为李为李朝文宗御定之要籍,朝鲜时代将该书作为武学教本,颁行于军队,供将士学习战阵之法,与《五卫阵法》相辅而行,以《五卫阵法》为兵教之形式,以《东国兵鉴》为兵事之实验。
卷上记载了汉武帝定朝鲜到高丽与契丹交战历代战事,有“汉武帝定朝鲜为四郡”、“高句丽击降鲜卑”、“高句丽御汉兵”、“高句丽攻辽东玄菟”、“高句丽败汉师”、“魏毋丘俭攻陷丸都城”、“燕慕容廆侵高句丽”、“燕慕容皝破丸都城”、“隋文帝伐高句丽”、“隋炀帝伐高句丽”、“隋炀帝复伐高句丽”、“唐太宗伐高句丽”、“唐太宗复伐高句丽”、“唐及新罗灭百济”、“唐及新罗伐高句丽”、“唐及新罗灭高句丽”、“唐伐新罗”、“契丹侵高丽”一、“契丹侵高丽”二、“契丹侵高丽”三。
“汉武帝定朝鲜为四郡”至“唐伐新罗”,所记皆为高丽朝以前史事,此不详叙。“契丹侵高丽”一记载高丽文宗十二年,契丹侵犯高丽,徐熙阻止高丽君臣关于割让西京求和之议,高丽军队挫败契丹,徐熙亲王契丹军营谈判,确定两国关系事。“契丹侵高丽”二记载契丹以康兆弑主为由,对高丽用兵,高丽抗击,契丹退兵,并许高丽以六城等的过程甚详。“契丹侵高丽”三,记载了高丽显宗四年至十年,契丹以高丽显宗不亲往朝贡为由,对高丽用兵,双方经历长达七年的战争。
卷下记载了高丽与女真、契丹、蒙古,以及抗击红巾军的战争。“高丽击女真”,记载了高丽肃宗七年以后与女真的历次战争。“丹贼寇高丽”,记载了契丹残余势力金山王子和金始王子于高丽高宗三年侵入高丽,高丽与蒙古联合剿灭,并将降服之契丹余众分散安置于各道。“高丽金希磾击东真”,记载了高丽高宗时,高丽叛将两度与东真联合寇扰高丽,高丽将领金希磾等击败之一事。“蒙古侵高丽”一至六,记载了自高丽高宗十二年与蒙古绝信使,十八年两国发生战争,以后经历了高宗二十三年、三十四年、四十一年、四十二年、四十四年等多次战争,本书详细记载了这些战争的经过。“高丽破哈丹”,记载了高丽忠烈王十六年,元朝参与势力哈丹等入侵高丽,高丽击破之的过程。“高丽破红贼”,记载了高丽恭愍王八年,红巾军四万千余人渡鸭绿江,进入高丽,高丽历时数月,击败红巾军的过程。“高丽复破红贼”,记载了恭愍十年,红巾军二十余万人进入高丽,陷京城,高丽最终打败红巾军的过程,其中特别记述了李朝太祖李成桂在当时的战功。“高丽走纳哈出”,记载了高丽恭愍王十一年,高丽边将引诱元朝残余势力、盘踞于沈阳的纳哈出,侵入高丽,高丽击之的过程,其中也特别记载了李朝太祖李成桂的战功。“高丽逐德兴君”,记载了恭愍王十二年,元朝废恭愍王,立德兴君塔思帖木儿为王,高丽驱逐之的过程。“高丽取兀剌城”,记载了高丽恭愍王十八年李成桂打败李兀鲁帖木儿,取兀剌城的过程。“高丽击东宁府”,记载了元朝灭亡后奇赛因帖木儿割据东宁府,高丽派李成桂击取之的过程。“高丽逐胡拔都”,记载了高丽辛禑八年,女真人胡拔都渡鸭绿江,进入高丽,高丽李成桂击走之的过程。
该书既以具体战例,为朝鲜军队提供学习,在高丽末也特别选取了李朝太祖的成功战事,宣扬了李朝太祖的功绩。在记载手法上,唐朝、隋朝等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对高句丽和新罗的用兵皆用“伐”,而契丹、蒙古的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对高丽用兵则称“侵”,反映了编写此书者的史学观念和华夷观念。
药坡漫录
《药坡漫录》,共九十三卷,李氏朝鲜李希龄、李汉宗著。据著者女婿申协称,著者于“医药、卜筮、地象之数无不精通”,留心历朝“列圣之政迹,考诸朝野之记史,又博采我东名贤遗集,而采其实”,写成该书。前第一至第三卷所载包括高丽朝及其以前史事。
卷之一为“东国山川”,记载“东国历代疆域”,自卫满至三国,虽无高丽疆域,但“东国历代国都”记载了历代国都兴废沿革,涉及了高丽国都。卷之二“高丽统合”,记载高丽建国及历代沿革史事,内容包括高丽历史典故、典章制度、社会风俗等,如太祖王建身世、八关会、击毬戏、蹴板、科举制、武人政变、红巾军入高丽、佞佛风习等,所引史料有取自笔记、野史,有正史所无者,如《芝峰类说》、《野史》、《象村山中独言》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对社会生活的记载比较具体,能使后人较为生动地了解高丽时代击毬戏、蹴板等活动的场地陈设、参与方式等,如高丽时代“击毬戏”,预选武官年少者及衣冠子弟习击毬之戏者,每年端午节设龙凤帐殿,殿前各一百步许当中里毬门。届时国王亦亲往观看。其他活动所载多类此。该书还记载了赴高丽中国人家族发展的情况,如双翼胡氏、延安李氏、南阳洪氏、丰川任氏、清州杨氏、房氏、唐氏等。
卷之二“海东名臣”,记载了高丽朝申崇谦、金幸、崔冲、权溥、李重学、郑梦周、许宣文、安裕、李齐贤、李重善、李存吾、柳车达、姜邯质、李谷、李集、金九容、道诜、薛修、李穑、李崇仁、朴尚衷、禹玄宝、金自粹、李琼、禹倬、金澍、林先味、崔莹、赵承肃、曹义生、元天锡、金震阳、孟氏、车元頫、文益渐、闵普文(等七人)、李行、郑叙、吉再、南乙珍、金若时、李养中、徐甄、许锦、李公遂、田禄生等五十二人的生平事迹,多可参考。
卷之三“我国疆域”,所记载多有与高丽,特别是高丽末相关史事,如辛旽得宠及擅政、恭愍王被杀、辛禑朝事迹、与元、明两朝关系、李太祖在高丽末事迹等,所记载不少史事颇为详细,可资参考。
§§§第四卷至第九十三卷所记为朝鲜时代史事,此不叙说。
东莱郑氏家乘
《东莱郑氏家乘》,不分卷,记载东莱郑氏家族历史,不分卷。其中记载了郑氏高丽朝先祖事迹。
该书“有宋高丽国东莱户长郑公(文道)墓志”、“东莱郑氏始祖户长郑公之墓”及“东莱郑氏始祖高丽安逸户长府君墓碣”,记载了高丽朝郑文道事迹。郑文道为东莱郑氏始祖。朝鲜孝宗时,长湍松林山下古墓毁坏,出郑沆墓志,记其先祖我东莱人,父郑穆曾为太府卿,祖父文道、曾祖父之远皆为本郡户长。郑沆在高丽肃宗朝登第,卒于高丽仁宗朝,其兄郑渐,宋朝绍兴六年卒,官至刑部郎中、郑泽官至给事中,兄弟皆以文章才干名于世,其后世亦代有显官。东莱郑氏第十九代孙郑载崙亲省先祖坟茔,依据墓志撰写先祖郑文道墓志,记叙东莱郑氏世系。“高丽国艺文馆应教知制诰东莱郑公(承源)墓志”及“艺文馆应教知制诰东莱郑承源之墓”记载了东莱郑氏十世孙郑承源事迹。
秋溪家乘
《秋溪家乘》,朝鲜秋世文编。记载朝鲜秋氏家史,秋溪为秋氏籍贯。秋氏先祖系南宋绍兴年间航海来高丽,定居于咸兴莲花岛,后以儒学传家,高丽和朝鲜两朝代出显宦。高丽秋氏始祖秋馌为宋朝名臣,于绍兴年间东赴高丽,其子秋篁,号悔庵,官至艺文馆大提学、门下侍中,谥号文正,后人称其首倡理学,为世所推。秋篁子秋适,字惯中,号露堂,生于高丽高宗三十三年,登甲科第一,历官安东书记、直史馆、左司谏、民部尚书、艺文馆大提学、侍中等,封密城伯,忠肃王四年,年七十二卒,谥号文宪。通易学,与禹倬、安裕为道义之交,创建文庙,兴学崇儒。特别是使程朱理学在高丽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理学宗师”。秋适所撰《明心宝鉴》成为韩国古代童蒙教育的重要教材。
秋适两子,长子秋震(号敬斋)中文科第,官至兵部尚书,次子秋雷官至司谏佥正。秋震之长子濡(号云心斋)进士及第,元末返回中国,遂朱元璋起兵,明初官至户部尚书,并奉使朝鲜。濡之子橘亦中文科第,官至左仆射。橘之后历代均有在明朝登第及任要职者。壬辰之乱时,秋水镜于五子秋菊、秋荻等随明将李如松援朝征倭,被称为“秋门六贤”。秋水镜以身殉职于全州,其五子遂留居朝鲜。此后秋氏渐衰,至二十二代孙秋世文整理家乘,遂成此书。
卷首有申锡禧序及林凤夏序,称秋氏为“理学宗师”、“道学宗匠”。卷之一记载秋氏世系、遗事等。《名堂斋记》记载了秋篁和秋适倡学之功。《籍符罗公》记载了秋馌赴高丽事,言秋馌于宋朝致仕后,于高丽仁宗朝东来高丽,止于咸镜道咸兴邑下莲花岛,成为秋氏在高丽传承之始祖。《墓碣铭并序》为南廷夏崇祯年间所撰秋馌墓碣铭,并记载秋氏世代仕宦经历。《悔庵公》简述秋篁生平。《露堂公》记载了秋适生平、仕宦及交游活动,收录了其诗、行状、神道碑铭和蓦表等资料。该卷载录了《汇纂丽史·名宦传》、《丽史提纲》、《海东集号录》、《稽古集说》、《海东集号录》、《文献备考·氏族考》、《姓苑贤录》、《锦城辑言》、《舆地胜览》(安东邑志、原州邑志、龙川邑志)、《姓贤录》、《名贤别号录》、《芝峰类说》、《武陵杂稿》、《晦轩实记》、《栎翁稗说》等史籍所载秋适事迹。卷之一还自《晦轩实记》等书辑录秋适诗七首。崇祯年间金锡奎撰“(秋适)行状》及俞初焕撰《(秋适)神道碑铭并序”、李敏德撰“墓表”皆记载了秋氏历代事迹。又有“敬斋公”、“云心斋公”、“洗心堂公”分别记载了秋震、秋濡、秋水镜生平事迹。该卷以下内容皆为朝鲜时代事迹,此不叙。
卷之二所收为常享文、书院创建记、书院上梁文等,多为纪念秋氏历代人物功绩之文。如“四先生常享祝文”即纪念秋篁、秋适、秋濡、秋水镜。“仁兴书院创建记”及“仁兴书院上梁文”即记朝鲜时为纪念秋适而重建仁兴书院事。以及“立庙开基时告由文”、“立庙奉安时告墓文”等共十三篇。
卷之三“附录上”,“各道通章五十四度”,所收主要为各地乡校记文,其中皆赞颂秋适在传播理学的贡献,由此亦可见秋适在高丽朝鲜发扬理学、创教兴学方面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
卷之四“附录下”,所收上讼记文亦有记载高丽以下事迹者,如“各道儒状十四度”、“仁兴洞山讼记略”记载了秋氏自南宋时秋馌东来,历代发展情况。卷尾有秋世文跋文及李晚翊、赵云汉跋文。
高丽一朝,自中国而定居高丽的华人为数甚多,其在高丽之立身发展,及第为官,乃至家族兴旺繁衍,其数亦不少。该书提供了秋氏较为详实的个案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东遗事
《大东遗事》,是韩国古代编年体史书,记载檀君朝鲜、箕子朝鲜、卫满朝鲜、三韩、新罗、高句丽、百济到高丽朝的历史。
该书虽以历代国王顺序纪事,但并非严格以年叙事,而是每一朝选若干史事,以目系事。如高丽朝有“太祖世系”、“唐宣宗作帝建”、“美人道诜”、“镜背谶文”、“燃灯八关会”、“申崇谦”、“尹莘达”、“契丹”、“祖训”、“以子聘女”、“光军司”、“双冀始设科举法”、“以僧为师”、“覆试法”、“月课法”、“给暇式”、“国子监”、“金致阳之变”、“康肇弑王”、“武臣之乱”、“李子林杀武臣”、“姜邯赞”、“崔致远从祀”、“柳韶筑北界长城”、“令王子为僧”、“崔冲”、“延访儒士”、“尹彦颐”、“封弥法”、“作南京”、“箕子入土”、“尹瓘”、“女真”、“处士李资玄”、“金主书”、“李资谦”、“拓俊京”、“移西京”、“妙清”、“墨册政事”、“迁太后”、“朝廷沉”、“郑袭明”、“纳釜投渊”、“崔忠献擅专”、“蒙古”、“崔瑀专颛”、“迁江华”、“降附蒙古”、“蒙古为元”、“修贡蒙古”、“金仁俊、林行”、“三别抄之乱”、“印公秀”、“征东行省”、“色尚青”、“太妃废”、“哈丹之乱奔江华”、“元执王去”、“安文成公”、“元又召王去”、“忠宣王前父王”、“元又召主去”、“烝父妻”、“禹倬疏”、“元封沈阳王”、“居燕京”、“为元太尉”、“流吐蕃”、“益斋上书于元相”、“元征王”、“元又征王”、“牧隐”、“奇氏”、“李兆年”、“职税”、“王烝母妃元公主”、“流王死岳阳”、“赵日新弄权”、“元大乱”、“红巾乱”、“大明灭元”、“仿明制”、“遣使北元,改行年号”、“复行大明年号”、“圃隐入朝大明”、“恭让逊位,高丽亡”等等。
所记内容涉及政治、外交、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制度或重要史事。有的记载为传说之事,如“唐宣宗作帝建”,但大部分皆为确实之史事。该书对某些史事的评说也屡有其他史籍不完全相同者,如,该书认为高丽太祖流放契丹使节,饿杀契丹所送骆驼,“其后兵连祸结者实起于此”。
东儒师友录
《东儒师友录》,朝鲜朴世采撰,共三十三卷,记载了新罗至李氏朝鲜历代著名贤儒事迹。撰称,此书是仿《伊洛渊录》及李退溪《理学通录》两书的体例。撰者有感于韩国古代先儒自禹倬、郑梦周以下,或主于文章,或因于隐遁,或记载不详,又因门户分散,故撰此书以正其渊源,按照师承关系以次著录,如某人受学于多人,则注名其亦系某人门人。
该书在内容详于“本朝”即李氏朝鲜,收录高丽贤儒亦不少。其资料主要取自《东史纂要》、《丽史提纲》、《舆地胜览》等韩国古代史籍。卷之一记载了高丽朝崔冲、安裕及其门人辛藏、白颐正及其门人李齐贤(亦为权溥门人)和朴耻庵、权溥及其私淑李谷、李仁复和白文宝、禹倬等高丽名贤。
卷之二记载了恭愍王时成均掌教六人:李穑、郑梦周(亦系李穑门人)、朴尚衷(亦系李穑门人)、金九容(亦系李穑门人)、李崇仁(亦系李穑门人)、朴宜中(亦系李穑门人)等的事迹。
卷之三记载了郑梦周从游李存吾,李穑门人河崙、郑可宗、尹绍宗、郑道传,郑梦周门人吉再、权艰难(亦系李穑门人)、权遇、河演、李阳明、咸传霖、卞季良、赵庸等。该书将权近以下皆归如李氏朝鲜。
儒贤渊源
《儒贤渊源》,记载新罗至朝鲜历代儒贤事迹,不分卷。前一部分,按师承渊源分门录名,叙述其学术源流。高丽朝收录金良鉴、崔冲、安裕事迹。
安晦轩(裕)门人四人:辛藏、白颐正、权溥、禹倬;白上党(颐正)门人二人:李齐贤、朴忠佐;权菊轩(溥)门人三人:李谷、李仁复、白文宝(以上皆为晦轩渊源)。
恭愍王时成均馆掌令人:李穑、郑梦周、朴尚衷、金九容、李崇仁、朴宜中;李牧隐(穑)门人六人:河岑、郑可宗、尹绍宗、郑道传、崔彪、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