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连“朽木”都有自己的价值,那么每个人的价值就更不用说了。就像孔子的那位门徒,虽然他对老师所讲的一窍不通,但他未必没有自己的长处啊!也许这个人不精通孔夫子的哲学,但他极有可能是一位有数学天赋的人才。如果他不去当孔夫子的门徒,而去研究擅长的数学,没准儿中国历史上又多了一位优秀的数学家。那么,孔夫子还会再说他是“朽木”吗?
在我们如今的教育工作中,仍然有这样的现象。有时候,我们会碰到一些所谓的“差生”,学习成绩排倒数,上课不认真听讲,还影响其他同学。这样的学生常常令老师头疼,就好像当年的孔夫子一样。但这样的学生在体育、音乐方面往往有超凡的才能,而老师却往往不认同他们在这方面的成绩。举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周杰伦。我在读他的自传时得知,当年在上学时,他因为脑子不太灵光,所以成绩不太好,老师便瞧不起他。但他有自己的特长——音乐。而且也确实把自己的这门本事练得“炉火纯青”,成为当今华语乐坛的领军人物。像他这样学习成绩不好却在其他方面大放异彩的人,我们能叫他“朽木”吗?
“朽木”也有自身的价值,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呢?那是因为我们被一些所谓的“分数”、“名次”蒙住了眼。学习好固然重要,但是人的价值仅仅靠这一点来判断吗?如果是的话,那个向黑熊泼硫酸的北大学生算什么?那个连杀三个室友、心理变态的云南大学生又是什么?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不能只靠学习成绩来判定一个人的价值。现在的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即使是“朽木”,也能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放出耀眼的光芒。
“朽木不可雕也”之论,可休矣!
状元情结之我见
江苏省徐州市一中初三杜昊阳
黄昏,我独自漫步在校园中。远望天际,一只鸟儿孤独地划过天空。
眼前突现两面石鼓,不觉间已到撷秀园门前。夕阳的余晖照到那两面不很平整的石鼓上,斑驳的岁月痕迹愈发醒目。旁边,一块石碑掩映在鲜艳的一串红丛中,上书“状元石鼓”,后有撰文:“清朝李蟠为徐州历史上惟一之状元。状元府居户部山。1999年拆迁时,学校购得府前两石鼓置于撷秀园门前。今之状元,当出一中,然也。”看罢此碑,想到学校不惜花重金买下状元府石鼓以激励学生,真可谓用心良苦!
古时中状元,挂彩游街,风光无比。唐代孟郊的诗《登科后》赞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现象,在当代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如今,各类大型考试中的第一名都被冠以“状元”之名。随着各类媒体的不断介入,中、高考状元均得到了极力的宣传。一会儿做专访,一会儿策划见面会,一会儿又郑重宣告“状元秘籍”,折腾得不亦乐乎。状元们不但将自己的经验反复总结发布,还要应对见面会上真心“取经”的家长和学生们的各种奇怪问题,丝毫不比参加一场考试轻松。有的状元不禁感叹:十载艰辛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
中、高考状元的大量涌现,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似乎反映了社会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但是,这些宣传仅限于一时而已。时间一长,便鲜有对状元们的后续报道。这不禁又让人心生疑问,名震一时的状元们以后究竟能有何表现?有何作为?真希望这些状元不只是一时的胜利者,不只是在一次考试中表现出色。
当然,考虑到中国人自古就有的“状元情结”,也不可一味地对状元们进行否定。为了祖国的繁荣强盛,各行各业都应涌现更多、更了不起的状元。不是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吗?果真如此,社会将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作为媒体,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和报道这些状元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激励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与展示自己的才能。现在,我们欣喜地发现,很多状元也并不只是被炒、被捧出来的,篮球“状元”休斯顿火箭队的姚明、网络“状元”百度总裁李彦宏等人的经历,均很好地向世人证明:对状元、对人才的衡量,不应局限于考试等单一形式,应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发掘和培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行行出状元”。
不知不觉中,我的脚步停在了一片宽阔的空地上。夕阳已然西斜,天边的那一只鸟儿早已了无踪迹,满眼是绚烂的云霞,美不胜收。
成功=包装+实力+创新
北京张菲菲
成功是什么?
虽然时隔很久,我仍能清楚地记得“别克”汽车的广告:伴随着铿锵而悠扬的小提琴声,一辆俯瞰如水滴般流动的红色“别克”,穿行于绿阴之中。令人神往的画面,心醉的乐曲,没有一句语言却胜过任何言语,直到现在,我仍执著地认为它是广告中的精品。在与同学的闲聊中,其他人也有同感,甚至还有立志非“别克”不买的。可见,广告对商品的包装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凡响。
经过包装的就一定是精品吗?且看一例,某著名食品企业将一年前没卖出的月饼馅回收冷藏,到今年中秋再加工出售。该厂总经理美其名曰: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呜呼!此种面对卑劣生产营销手段而表现出的面不改色心不跳,也许正是因为吃了“包装可以掩盖一切”这颗定心丸吧!无独有偶,“曼达罗姆”邪教“圣城”中的巨型“曼达罗姆”像被摧毁了,居民打开香槟酒庆祝。那曾高达33米、重1100吨的彩色混凝土塑像是何等壮观,不亚于我国的乐山大佛,但那绚丽的外表并不能掩盖邪教臭名昭著的本质。
由此可知,光靠包装支撑的事物,一旦被拆去伪装,结果只能是自我毁灭。
既然有了包装就看不到内在,辨不了真伪,那么摒弃包装,心存一种“真金不怕火炼”的大无畏,只凭内在实力就能成功吗?非也。我国,作为一个早在宋朝就发明“养珠法”的文明古国,淡水珍珠产量占世界的90%,价值却仅占10%,原因何在?没有好的生产销售商投资,没有响亮的品牌作宣传,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大问题。大多时候,镀金并不比纯金逊色。
说到实力和包装,又不能不提到前些天还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蓝牙手机。外壳变了,自然算是包装推陈出新;功能变了,自然是实力更进一步。但为何只几天工夫就冷清下来了呢?究其原因,一是价格高昂,二就是功能创新并不比原来多多少,给人一种价格与实物不成正比和“不买白不买,买了也白买”的浪费感,因此也难怪问津者着实不多。
可见,有了实力和包装,缺少创新,最多也只能得弊参半。
有没有近乎完美的成功呢?当然有。帮助英格兰队以5∶1击败德国队并立下头功的迈克尔?欧文,现在的身价已涨到5000万英镑,很多经纪人均认为他的年龄、能力和心理素质足以使他的身价突破5000万英镑。而与此同时,如此的身价效应并未影响欧文,他还在不断地进球,而在足球场上,进球就是一切,是实力,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一个考试失败了,他会说“我有考好的实力”;名人“红”了,媒体会说那是包装的结果;体育盛会上打破世界纪录,教练会告诫:“一次偶然的刷新的纪录并不一定反映了真实的实力……”
是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但至少,它遵守一个等式:成功=包装+实力+创新。
浅谈“非主流”
北京景山学校初二康康
看过《读孟尝君传》,它虽只是王安石一篇不足百字的小文,却提出了一种与世人认知相悖的观点。在此,我们不谈孟尝君其人,只说王安石。他敢于写下这篇文章,挑战主流权威的观点,实在勇气可嘉。毕竟在那个时代,读书人尊崇经典,极少有人敢于跳出书本的框架思考,更不用说公之于众了。那时,王安石便有超前的质疑精神,两次拜相进行变法,可谓“离经叛道”、追求新异的“始作俑者”之一了。
对于“离经叛道”、“非主流”这类词语,很多人听了都会摇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与社会正统不符的东西应该遭到批评、唾弃,而那些非正统人士中被社会接纳的也甚少。但是,“离经叛道”与“非主流”真的就不应该存在吗?救世主耶稣最初也因是异教徒而受难,然而现在基督教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太阳中心说使得大批科学家(如伽利略、布鲁诺等)受到迫害,但现在它已成为天文学的基础;《红楼梦》被清政府列为禁书,现在却成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思想及作品在诞生之初都因不被传统认可而遭到打压,然而这并没有遮住它们的光芒,反倒是它们最终影响了世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拥有金饭碗已不再仅靠高等学历。各大跨国公司都把具有合作、创新能力作为招收员工的首要标准,踏实肯干虽然也是重要的,但安安稳稳、墨守成规一定不再招人喜欢。能够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个人创造,才是成功的前提。因为,谁也无法预测其将来的发展。就像近些年越来越火的Punk,最初只有一小撮“愤青”捧它,但现在很多学生甚至上班族都喜欢这种极其激烈的音乐,黑人的Hip-hop也是如此。可见,曾经的“离经叛道”可能会成为以后的主流。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些东西永远都是“非主流”。但这并不能成为剥夺它们存在的理由。既然有人喜欢和支持,那它就必有存在的意义,不可人为地打压。只有那些不健康的“非主流”,才应该被彻底地铲除。
因此,我们不能否定“非主流”存在的原因和意义,但也不能像某些人一样一味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而做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无论“离经叛道”和“非主流”是否能在将来成为正统或主流,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其他的就只需要时间做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