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一口漂亮话
24532400000014

第14章 第五天言之有蜜——话如品茗会赞扬更要巧批评(2)

赞美是一种学问,其中的奥妙无穷,但最有效的赞美则是在第三者面前赞美对方。这会让当事者认为那是认真的赞美,毫无虚伪,于是真诚接受,对你感激不尽。如果这个人是你的下属,在深受感动之余,他会更加努力工作,以报答你的“知遇”之恩;如果这个人是你的上司,在你评价的认可下,他会对你更加信任,也会刮目相看;如果这个人是你的朋友,他会在深受宽慰的同时,认定你是他应该深交的好友,并会努力帮助你。

流言飞语往往流传于人们的背后,若你懂得将是非之语替换为赞不绝口的溢美之词,那么你的身边会有更多的欢笑相伴、友情相随。

提防言过其实的赞美

很多人一定这样认为:要博人好感就是要多对别人说一些赞美的话,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事实却未必如此。对于一个嘴甜如蜜的人来说,赞美的对象固然重要,但切不可忘记,自然而诚恳的赞美才更能深入人心,而言过其实的赞美不仅达不到取悦人的目的,很多时候还会让人觉得厌恶至极。

一个人听说,外国人非常喜欢他人的赞美,特别是外国的女人,最爱听人们夸她们漂亮。后来,他出国了,就试着去赞美别人,效果不错。

一天,他去超市,迎面走来一位很胖的妇女。他习惯地说:“哦,女士,你真漂亮!”

不料那位妇女白了他一眼,不满地说:“先生,你是不是离家太久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是真心的赞美,可能会让人反感,觉得你是在拍马屁。

所以,诚恳的态度是关键。只有态度诚恳,我们的赞美才能显得自然,别人才会对我们的赞美感兴趣,我们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如果有人对一位清洁工人进行这样的赞美:“你真是一位成功人士呀!你具备非凡的气质,你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人!”对方一定会认为这人是神经病,因为这些话好像跟他没有任何关系。

那些后来非常善于赞美别人的高手,刚开始时,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下面则是一个超级保险推销员原丽娜刚开始运用赞美时的前车之鉴。

原丽娜到一位年轻的小公司老板那里去推销保险。进了办公室后,她便赞美年轻老板:“您如此年轻,就当上了老板,真了不起呀,实在是不太多见的。能请教一下,您是多少岁开始工作的吗?”

“17岁。”

“17岁!天哪,太了不起了,这个年龄时,很多人还在父母面前撒娇呢。那您什么时候开始当老板呢?”

“两年前。”

“哇,才做了两年的老板就已经有如此气度,一般人还真培养不出来。对了,你怎么这么早就出来工作了呢?”

“因为家里只有我和妹妹,家里穷,为了能让妹妹上学,我就出来干活了。”

“你妹妹也很了不起呀,你们都很了不起呀。”

就这样一问一赞,最后赞到了那位年轻老板的七大姑八大姨,越赞越远了。最后,这位老板本来已经打算上原丽娜的保险的,结果也不买了。

后来,原丽娜才知道,原来那天自己的赞美没完没了,本来刚开始时,这位老板听到几句赞美后,心里很舒服,可是原丽娜说得太多了,而且越来越不靠谱,一点真实感都没有,搞得他由原来的高兴变得不胜其烦了。

虽然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但并非任何赞美都能使对方高兴。能引起对方好感的只能是那些基于事实、发自内心的赞美。相反,你若无根无据、虚情假意地赞美别人,他不仅会感到莫名其妙,更会觉得你油嘴滑舌、诡诈虚伪。

例如,当你见到一位其貌不扬的小姐,却偏要对她说:“你真是美极了。”对方立刻就会认定你所说的是虚伪之极的违心之言。但如果你着眼于她的服饰、谈吐、举止,发现她这些方面的出众之处并真诚地赞美,她一定会高兴地接受。真诚的赞美不但会使被赞美者产生心理上的愉悦,还可以使你经常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使自己对人生持有乐观、欣赏的态度。

生活中,人人都需要赞美,也喜欢被赞美。随便赞美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并不难;难在真心诚意,贵在确有实效。成功的赞美需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准则:

第一,赞美时尽量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表述,譬如“还好”“凑合”“还可以”等。含糊的赞扬往往比侮辱性的言辞还要糟糕。这会让人觉得因有一种怜悯的味道,而感到很不舒服。

第二,一定要明确自己所赞美的事物是否真的存在,不要信口胡说。比如,有一次,一个人对他的朋友夸赞说:“那天你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表现得真是棒极了!”可事实上,那次预定的采访已经因事取消了。他的称赞让朋友觉得很尴尬,也因此给他下了虚伪的定义。所以,你在说出称赞之前,一定不要靠推测或者想象来妄下结论,以免弄巧成拙。

第三,一定要弄明白你要夸奖的对象。不要掉以轻心,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可以想象,假设你身属公司A部门,却时常因为B部门的业绩而受到别人赞扬,这时,你一定会因为意识到连一些关系密切的同事都不知道你的身份而倍感失落。

第四,不要在某件事显然已经出错时还去赞美对方。英国广播公司的一名节目制作人在一次明显搞砸的广播录音之后对播音员说:“太棒了!这是你第一次吗?”以至于搞得播音员很难堪。相信在类似于这样的时刻,沉默会更好一些。

第五,避免滔滔不绝。赞赏与阿谀奉承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小心你滔滔不绝的赞美被对方所误会。要知道,赞美的话不需太多,但一定要精。

第六,除非你是诚心赞美,否则不要去夸别人。有的人经常因为没话可说而夸赞比人,认为赞美要比沉默好,其实不然。即使某些时候你非得言不由衷,那至少要看上去是真诚的。

一个善于交际的人,懂得让对方认为自己是很重要的,因为使自己成为有长处的人是每个人的愿望,所以要学会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赞美。

忠言多放“糖”,也可不逆耳

自古有这样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此话虽然有理,然而良药虽利于病,但因苦口令人难以下咽;忠言虽利于行,但因逆耳使人一时无法接受。难道忠言就一定是让人听起来不舒服吗?答案是否定的。如今,苦口良药都已裹上了甜蜜的糖衣,使病人愿意服用。你为何不试着给忠言里多放点“糖”,让“忠言”不再“逆耳”呢?

打个比方说:假设你是一个团队的部门经理,在已经知道下属尽了最大努力但还是把事情办砸的前提下,尽管没有对他做太多的指责,但还是忍不住要向他提出诸如“下次再不能重复上次的错误了”之类的忠告。即便你指出的问题很有道理,对方也很有可能不买你的账,大有可能在心里抱怨:“别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本事你自己去试试!”显然,这样的忠言效果就是失败的。

但如果换一种思路,你先对下属说“你已经尽力,事没办好我也有责任”之类的安慰话语,然后再与部下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部下岂会抵触你的忠言?

由此可见,仅有“为别人好”的善意献言还不够,要使献言变成对方能接受的忠言,献言者就必须掌握“收放自如”的技巧,适当地把你的苦口婆心和愤怒之情收起来,否则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忠言顺耳更利于行。自古直言进谏者得领导赏识少,被冷落者多。这样的人总认为自己只要一心为工作,一心为他人就是好的,但是从来都不讲究方法,说出来的话由于过于直白而让人不好接受。于是好心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惨遭失败。

商朝比干是大家都公认的忠臣,他因为不满纣王无道,冒着灭族的危险,多次向纣王进谏。

纣王被比干批评得无言以对,恼羞成怒地问他:“你为什么这样坚持?”

比干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

纣王又问:“何为大义?”

比干答道:“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

这番话让纣王勃然大怒,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将比干的心挖了出来。

比干一片好心,却被当成了驴肝肺,落得惨死的下场。原因就在于他的忠言太过逆耳了。纵观历史的长河,李世民好几次都想把魏征斩首,但每次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杀。而这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是李世民是个明君,倘若换成周厉王,魏征即使是不被杀头也早就被流放了。所以说与其冒着生命危险进逆耳忠言,不如适当地给忠言放点“糖”,让人曲折接受。既然是忠言,就要起到忠言的作用。顺耳总比逆耳中听一些,也有利于忠言的实现。

忠言作为真诚帮助他人的一种形式,它的初衷肯定是善意的。既然是善意的,献言者就应想方设法把话说得让人容易接受。我们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并不是一定要直说才是“忠言”。如果你能加点“糖”,那么别人受劝者更容易接受,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位公司的老总,发现他的女秘书长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经常出现差错,这让他头疼不已。想教训一下吧,可是怕工作更出什么差错,所以一直在寻找机会。

一天早晨,这位老总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女秘书受宠若惊,老总接着说:“但你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处理的文件也能和你一样漂亮。”

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处理的文件就很少出错。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好奇地问这名老总:“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他回答道:“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

有时候受劝者头疼的不是你提出的“忠言”,而是你“忠言”的提出方式。所以,试着给“忠言”加点糖,彼此都会满意,何苦一定要去打破对方的面子呢?

一个能与任何人和睦相处的人,才是十分优秀的。看一看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具有能与任何人融洽相处的优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知道“良药未必全苦口,爽耳忠言更利行”。好的动机,再加上美妙的语言,才能在最大限度地达到目的的同时,得到听的人的尊重和喜爱。

其实,一般来说,人们都能接受正确的批评。不能接受的只是批评的方式和方法。所以,在进“忠言”时不仅要根据环境、对象的不同,且要根据不同个性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之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只要能够因人而异地进行“对号入座”式的“进言”,然后在言语里多放些糖,就能使“忠言”不“逆耳”。

让批评有点甜味——保护对方的自尊心

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错误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住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护好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适当,就会使对方难堪,破坏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并因此而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或者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己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怎样把握分寸将体现一个人说话方式的好坏。

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苛责人,难为人,不饶人,会立时激化矛盾,让双方都站在不能逾越、不能通融的死结上,只有鱼死网破。其实,如果我们把对别人的责备换成一句理解和宽慰的话,那么得到的结果就会截然不同。

某公司有一位主管,每当发现有人生产态度欠佳,或者是生产过程中出了什么差错时,他会在下班后,把那人叫到办公室,然后亲切地问他:“最近你家里还好吧?在我的印象里,你一直都是严守纪律、工作热情高而且技术不错的人,把工作交给你,我很放心,希望你能再接再厉。”他一这样说,那位职员早已是羞红了脸,非常诚恳地跟主管交代原因并道歉,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毛病。由于成功地运用了这种策略,而把他自己负责的车间管理得秩序井然,工人们严守纪律,自愿为公司效劳。

这位主管确实高明,他根本用不着粗着脖子去训导有错的职工,而是去夸你不错,让员工自己去知错、改错。这样,既照顾了员工的面子,又鼓励了员工,还为自己赢得了好名声,可谓一箭双雕,如果你也是管理人员或者老师、母亲,不妨试试这种欲擒故纵的做法吧。

很多时候,话没有必要一定要说破。委婉含蓄地表达,不仅让人接受,更能深入人心。话说在明处,意藏在暗处,犹如春风袭人,人人都爱听。

委婉式批评也称间接批评。一般采用间接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其特点是不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某钢铁厂的厂长有一次看见几个工人在车间里吸烟,而旁边正好有一块写着“严禁吸烟”的大招牌。他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走过去递给他们几支烟,然后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掉这几支烟,我将感激不尽。”吸烟的人立即知道自己违反了规定。

当发现不良苗头,由于某种原因又不便正面对责任者提出批评时,便可通过“点事不点人”或“点单位而不点名”的方式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既点出问题,令对方受到震动,又维护对方的面子,给他们改正的机会。某单位为整顿劳动纪律,召开员工大会。会上领导说:“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单位的纪律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个别同志表现较差。有的迟到早退,也有的在上班时间聊天……”

这里,用了不少模糊语言:“最近一段时间”“总体”“个别”“有的”“也有的”等。这样,既照顾了对方的面子,又指出了问题。它没有指名实际上又是指名,并且说话又具有某种弹性。

说话给人留面子,把话说得滴水不漏是一种语言技巧,说来容易,但要想熟谙此道,却也是需要大家不断摸索、继续提高的。

要知道,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尤其是对犯了错的人。如果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你仍然得理不饶人,那么也许就会使他原来的负罪感转化为对你的不满,甚至破罐破摔。而如果你把对他的责备换成一句宽慰理解的话,那么他一定会化自责为奋进的力量。

斯坦丁是美国着名的试飞驾驶员,他在空中表演的特技,令人叹为观止。一次,他从圣地亚哥表演完毕,准备飞回洛杉矶。可是,在距地面90多米高的空中,两个引擎同时失灵,幸亏他反应灵敏,技术高超,飞机才奇迹般地着陆。

斯坦丁紧急着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飞机用油。正如他所预料的,他驾驶的那架螺旋桨飞机,装的却是喷气机用油。

斯坦丁立即找到了那位负责保养的机械工。年轻的机械工早已痛不欲生,一见斯坦丁,更吓得直哭,因为他的过失险些送了3个人的性命。

然而,这时斯坦丁不仅没有对着机械工大发雷霆,反而伸出手臂,抱住维修工的肩膀,宽慰他说:“为了证明你能干得好,我想请你明天帮我的F系列战斗机做维修工作。”

从此,斯坦丁的F系列战斗机再也没出过差错,那位马马虎虎的维修工也变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会说话的人深深懂得有过失的人的心理,往往能在别人出现过失时,出人意料地说出宽慰别人、温暖别人的话,使有过失的人恢复自信和自尊。这样做的效果,是一万句责备的话也抵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