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一口漂亮话
24532400000015

第15章 第五天言之有蜜——话如品茗会赞扬更要巧批评(3)

所以,即使是指责别人,也应该是点到即止,只要能指出问题的所在,就不要过分的严厉。言辞苛刻总是最扎人心的,到时候得罪了人还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岂不是后悔不已。要学着在你的批评里加点含蓄和鼓励的甜味,在充分保护对方自尊的基础上达到最好的效果。

永远别直接说“你错了”

发现别人犯了错,不会说话的人会毫无顾忌地说:“你错了。”而聪明人则懂得给人留面子,懂得批评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要制伏别人或把别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为拿别人出气或显示自己的威风。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约翰的家像许多家庭一样陷入了贫困之中。约翰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衣服和鞋都是哥哥姐姐们穿小了的,传到他这里,已经破烂不堪。

一天早上,他的妈妈递给他一双女士鞋。他虽然感到很委屈,但是他知道家里确实没有钱给他买新的鞋子。

快走到学校的时候,他低着头,生怕遇到自己的同学,笑话自己。可是,突然,他的胳膊被一个同学抓住了,只听对方大声喊道:“哎,快来看呐!约翰穿的是女孩子的鞋!约翰穿的是女孩子的鞋!”约翰的脸刷一下就红了,他感到既愤怒,又委屈。

就在这时,玛丽老师来了,大家才一哄而散,约翰也乘机回了教室。

上午是玛丽老师的课,她问大家想不想听有关牛仔的生活和印第安人的故事,大家都说想听。于是,玛丽老师给大家讲起了有关牛仔的生活和印第安人的故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玛丽老师有个习惯,就是边走边讲。

当她走到约翰的座位旁边,她嘴里仍不停地说着。突然,她停了下来。约翰抬起头,发现她正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的那双鞋,他一下子又感到无地自容。

“牛仔鞋!”玛丽老师惊奇地叫道,她惊讶地大叫道,“哎呀!约翰,这双鞋你究竟是从哪里弄到的?”

他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立刻蜂拥了过来,他们羡慕的眼神让约翰快乐得近乎眩晕。同学们排着队,纷纷要求穿一穿他的“牛仔鞋”,先前嘲笑他最厉害的那位同学红着脸低下了头。

玛丽老师没有直接对嘲笑约翰的那位同学说:“你错了。”因为那样会让约翰更没面子,她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方式,既达到了教育目的,也保全了约翰的面子。

指出错误的目的是教育,方式不当的指错容易让人觉得丢面子。记住:永远不要在公共场合或当着第三者的面指责别人。

相比较直白的责备,旁敲侧击的提醒要好得多。

一、启发式指错

我们批评别人,是针对他的错误而言的。要帮助对方改正错误,关键还在于“内因”。而批评者的“外因”只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要让对方从根本上改正错误还要靠自己的“内因”。所以,高明的指错者总是逐渐“敲醒”对方,启发他进行自我纠错。比如“你回答得很好,如果能再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就更精彩了”!

二、迂回式指错

作家班奇利在一篇文章里谦虚地谈到他花了15年时间才发现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结果,一位读者来信对他说:“你现在改行还来得及。”班奇利回信说:“亲爱的,来不及了,因为我已无法放弃写作,我太有名了。”这封信后来被刊登在报纸上,人们为之笑了很长时间。

事实上,班奇利的作品闻名遐迩,但他没有直接指责那位读者,而是以令人愉悦的、迂回的方式回答了问题,既保护了读者的自尊心,也保护了自己的名誉。

三、幽默式指错

幽默式指错是以不太刺激的方式点到被批评者的要害之处,含而不露,以缓解被纠正者的紧张情绪,启发被批评者的思考,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让纠正不仅能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也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

有位女作家应邀到某校演讲,时间安排在下午的第一节课,还没开始讲,她就发现已经有同学在打瞌睡了。她拍拍桌子,大声说:“在这个闷热的午后,各位要听我这个老太婆说话,一定很想打瞌睡,不过没关系,各位可以安心地睡。但有两个原则,一是姿势要优雅,不能趴在桌子上;二是不准打呼噜,以免干扰他人。”说完,全堂哄然大笑,没有一个人再打瞌睡。

四、间接式指错

冯玉祥向来提倡廉洁简朴。他在开封时,不准部下穿绸缎衣服。一次,冯玉祥看到一个士兵穿着一双缎鞋,连忙上前深深地作了一个揖,把士兵弄得莫名其妙,呆若木鸡。最后,冯玉祥告诉他说:“我并不是给你行礼,只因为你的鞋子太漂亮了,我不敢不低头下拜哩!”那个士兵吓得魂飞魄散,连忙脱下新鞋,赤着脚跑回去了。

这就是用借彼喻此的间接式批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纠错者有一个思考余地。含蓄蕴藉,才不会伤到犯错人的自尊心。

不论我们用什么方式说“你错了”,不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只要让他听出或看出“你错了”的意思,他就绝不会有好脸色给你。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只会使他想反击,但决不会使他改变心意。所以我们要学会委婉地让他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即认同他做对的或好的方面,使他觉察到错误的部分。

批评人时应加入适当的赞美

人们的爱好不一:有人喜欢先苦后甜,有人喜欢后甜先苦。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之后,再听到他的批评,心里往往会好受得多,如果在批评之后再接上一段赞赏,那么效果无疑会更棒。

想要批评人时,咬住舌头;想要赞美人时,高声表达。当我们学会赞美敌人时,敌人于是成为我们的朋友;当我们鼓励朋友时,朋友就成为我们的手足。

王强和张林同在一家公司工作,两个人素来不和。因为王强觉得张林总是在背后故意刁难自己,见了自己不是冷冰冰的,就是说话阴阳怪气。

有一次,王强忍无可忍地对另一个同事孟辉说:“你去告诉张林一声,我太受不了他了,请他改改自己的坏脾气,否则没有人会愿意理他的。”

孟辉听后,并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对王强说:“没问题,我一定会把你们之间的事情处理好。”

果然从那以后,每当王强碰到张林时,张林对自己既和气又有礼貌,不但不再说冷冰冰的刻薄话,反而有时还称赞王强。

王强特别感谢孟辉的帮助,于是准备请孟辉吃一顿饭,并惊奇地追问孟辉是怎么做到的。

孟辉笑着说:“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告诉张林,公司里有很多人都在称赞他,特别是王强,说你办事讲究,人大方,仅此而已。”

人是有血有肉的感情丰富的思想主义者,更是有自尊心好胜心强的爱面子主义者,在工作中都希望得到上司或同事的称赞与表扬,没有人愿意得到批评与指责,更没有人愿意在怒斥声中去成长。所以我们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就不要吝啬赞美之词和富有艺术性的指责。这样,既达到了管理的效果又让下属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当今欧美一些企业家还主张使用“三明治”批评方法,即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赞美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而且力图使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同时再使用一些赞扬的词语。

这种两头赞扬、中间批评的方式,很像三明治这种中间夹馅儿的食品,故以此为名。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不会使对方感到难堪,从而减少了因愤怒而引起的冲突。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比较有效的,其优点就在于批评者总是提到对方的长处,起到了替对方辩护的作用。

对方的能力、为人、工作是否努力等方面,有很多是可以肯定的。批评者如果只谈过不谈功,对方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多方面的成绩或长期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次失误就被抓住,大概是对方专门和自己作对。而批评者首先赞扬对方,就是避免对方的误会,表明领导对他的工作的承认,使他知道批评是对具体事而不是对人的,自然也就放弃了用辩解来维护自尊心的做法。

麦金利在1896年竞选美国总统时,也曾采用过这种方法。那时,共和党有一位重要人物替麦金利写了一篇竞选演说。他自以为写得高明,便大声地念给麦金利听,语调铿锵,声情并茂。

可是,麦金利听后,却觉得有些观点并不是很妥当,非常容易引起批评的风暴。显然,这篇演讲稿是不能用的。但是,麦金利把这件事处理得十分巧妙。他说:“我的朋友,这是一篇精彩而有力的演说。我感到非常满意。在许多场合中,这些话都可以说是完全正确的。不过用在目前这种特殊的场合,是不是也很合适呢?请你根据我的提示再写一篇演说稿吧,然后送给我一份副本,怎么样?”

那个重要的人物点头照办了。此后,这个人在竞选活动中成了一名出色的演讲家。

很多领导都认为,先赞扬再批评,有一种操纵人的意味,用意太明显,所以很多人并不喜欢用。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当你找到某人表扬他时,他根本听不进你的表扬,他只是想知道,另一棒会在什么时候打下来——表扬之后有什么坏消息降临。

所以,在更多的时候,许多聪明的领导会把表扬放在批评之后,当我们用表扬结束批评时,人们考虑的更多的将是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你的态度。在批评结束时对下属表示鼓励,让他把对这次批评的回忆当成是促使他努力的动力。此外,还应该让对方知道,虽然他屡次在某件事上处理不当,然而你仍然很看重他。

可见,在批评他人时,为了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是尊重的,适度的赞美和工作上的认同是必要的,否则光是针对对方的某项缺失提出批评,容易让对方感到你是刻意地针对他,他会认为他不受尊重,因而愤愤不平。

想要他怎么做,

就把他标榜成什么样的人

卡耐基说过:你希望对方怎么做,就要先把他标榜成什么样的人。而如何把这一想法变成行动,正是评判一个人是否可以称其为“说话高手”的一个重要标准。

这一准则,首先表现在对于人的恭维上。恭维是用来成人成己的重要手段,恭维是用来协调人际关系的必杀技。巧妙的恭维可以表达自己对别人的尊重,增进了解和友谊,而且能为办事提供很大的方便。

会说话的人在恭维别人的时候,要不遗余力,要敢于把对方标榜为能力上的“超人”,这样,你托付的事他如果办不到,恐怕他自己也会觉得过意不去。

如果一个人在另一个人的眼中无所不能,相求办事时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

意大利的一位地产大亨比埃尔要在市中心修建一座摩天大楼,但在筹建资金上至少还缺500万美元。为此比埃尔出入多家银行,但都没有贷到这笔巨款。

无奈之下比埃尔只得先开工建楼,直到所剩的钱仅够再造一层楼的时候,比埃尔约一家银行的主管一起吃饭,求他帮忙,但银行主管对比埃尔说:“吃饭的时候谈生意不是很方便,明天到我的办公室来,咱们再细谈吧。”

为此比埃尔断定这家银行是很有希望给他抵押贷款的,第二天比埃尔来到银行主管的办公室说:“好极了,相信应该不存在什么问题,今天我就要拿到贷款了。”银行主管听后笑笑说:“你一定在开玩笑,我们从来没有一天之内就能拿到贷款的先例。”

比埃尔把椅子拉近他说:“你是这个部门的主管。也许你应该试试看你有没有足够的权力在一天之内把这件事办妥?”

对方微笑着说:“你这是给我出难题,不过,还是让我试试看。”

通过这个银行主管和比埃尔的共同努力,本来他们以为办不到的事终于办到了,比埃尔也在自己预定的时间内拿到了这笔贷款。

因为比埃尔对主管的相信,使主管主动去尝试了,从而成功。如果只是比埃尔自己的劝导,那么银行主管绝不会去主动尝试。人生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犹豫不决的时候,你的鼓励或者劝导往往会增加他心中的砝码。甚至,你也可以把对方美化成道德上的“完人”。例如,有一位母亲在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谈起自己的儿子。

她的儿子有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要求,想求母亲为他买一条牛仔裤,但儿子怕遭到母亲的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了一条牛仔裤了。在这种情况下,母亲是不可能满足他所有的要求的。

于是儿子采用了一种独特的方式,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苦苦哀求或撒泼耍赖,而是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你见没见过一个孩子,他只有一条牛仔裤。”

这颇为天真而略带计谋的问话,一下子打动了母亲。此时,这位母亲谈起这事,说出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儿子的话让我觉得若不答应他的要求,简直有点对不起他,哪怕在自己身上少花点,也不能太委屈了孩子。”

一个小孩子,以一句话就说服了母亲,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他从母子道义上刺激母亲,让母亲觉得儿子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而不是过分的。

这种事例在日常生活中还很多很多,也许当事人自己都没有感觉到什么特殊之处,但又确实达到了办事的目的。这时,人的自尊、名声、荣誉、能力等,都可以成为你获得好感和达到目的的武器。

另外一方面,这一准则对于批评别人也十分有效。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时,通常自己也会感到不安或者沮丧。如果这时候你再对他大加斥责的话,一定会挫败他的自信心,甚至使他产生逆反心理。但如果你采取这种“标榜”的方式,效果就会好很多。

白夏菲是一位优秀的小学老师。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她班上调来了全校最顽皮的“坏孩子”齐云元。他不但搞恶作剧,跟男生打架,逗女生,对老师无礼,扰乱班上正常秩序,而且情况越来越糟糕。当然,他也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很快就学会学校的功课,还很熟练。

白夏菲决定立刻面对“齐云元问题”。当她见到她的新学生时,她讲了这些话:“罗婷,你今天穿的衣服真漂亮;孙丽,我听说你画的画很不错哦……”当她念到齐云元时,她直视着齐云元,对他说:“齐云元,我知道你是一个天生的领导人才,虽然你现在还有些调皮,但是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改掉它,并且今年要靠你帮助我把这个班变成年级最好的一班。你一定很有信心做到这一点的,对吧?”

每一天开始上课时,她都会强调这一点,夸奖齐云元所做的一切,并评论他的行为正代表着他是一位很好的学生。有了值得奋斗的美名,即便齐云元只是一位10岁大的孩子,但也不会希望令老师失望。而且学期末,他真的做到了这一点。

看来“想要一个人成为什么样,就先把他标榜成那个样子”这话确实很有道理,渴望被肯定是每一个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发现自己朝着哪个方面发展会受到肯定的话,那他多半会全力朝着那个方向前进,但埋怨或者斥责却完全起不到这样的作用,甚至会适得其反。

烧香要拜对菩萨,说话要看清对象

说话的成功与失败,诚然与你的说话技术有关,而是否得其人、其时,与你说话的成败也有很大的关系。诚如兵法所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交际中遇到不同的人也要说不同的话,以便适合对方的心理,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