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说一口漂亮话
24532400000005

第5章 第二天言之有力——要打动别人先给自己打足气(2)

发廊老板的这种方法,其实适用于每一个人。你也可以在看报纸的时候,拿一支红蓝铅笔,把每天看到的最有兴趣的新闻,或是所看的好文章勾出来,要是能剪下来则更好。写下其中的一两句你认为很有意义的话,每天只要一两句,两三个月就发现你的思想比以前丰富得多了。谈话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想起它们,运用自己的方式加以发挥,说得自然一点、顺口一些。在听别人谈话时,随时都可以听到表现人类智慧的警言或是谚语,日积月累下来,你的口才会越来越纯熟,甚至可以出口成章,随便说什么都生动有趣、有条有理。

但要注意,在应用它们的时候,一定要加入你自己的想法、观点。每说出一句话的时候,决不能像背书一样,或者像鹦鹉学舌一样把记得的话重述一遍,而是利用这句话说明你对人和事物的看法或观点,支持别人,或证明你认为对与错的道理。

要做个会说话的人,仅凭伶牙俐齿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肚子里没有“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达到对答如流的程度的。那么具体来说,究竟怎样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舌灿莲花呢?

首先是努力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做到头脑里面有“东西”。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其实是由多种内在素质综合决定的,它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超人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及一定的文化修养。为此,可努力学习有关理论及知识、经验。

其次,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记忆力也是演讲者、谈话者、论辩者的一项重要的素质。我们的演讲词、论辩词包括谈话的一些内容都是需要记忆的,通过记忆把演讲、论辩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登台演讲或进行交谈、论辩时,才能张口即来,滔滔不绝。如果记忆力不强,到了台上,一紧张就会丢三落四,甚至张口结舌。

我们在积累知识时也需要有较强的记忆力。否则,打开书什么都知道,合上书又什么都忘了,是不行的。

培养记忆力是要下点苦工夫的。记忆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自己从学习中寻找、总结一些记忆规律,供自己使用。也可以学习、借鉴他人的成功方法,如形象记忆法、数字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总之,只有过目成诵,才能出口成章。

最后,要懂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如果一个朋友是踢足球的你非要和人家聊篮球,势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梁文以口才伶俐见长,有人向他求教有什么诀窍,他说:“很简单,看他是什么人,就跟他说什么话。例如,同屠夫就谈猪肉,对厨师就谈菜肴。”那位求教的人又问:“如果屠夫和厨师都在座,你谈些什么呢?”他说:“我就谈红烧肉。”

一个会说话的人,就应该具备这样应变的素质。比如遇到律师时,即使你不懂法律,你也不妨和他谈谈最近发生的某件案子,你可以说这全是报纸上看来的,然后就让他来发表意见就可以了。

其实,我们每天所遇到的各种事件都可以作为谈话的题材,亦绝不仅仅是谈话的题材和资料而已,因为它们的每一个事实、每一句话,都在向你说明着什么,都向你提供了一些对人和事物的看法,都在影响着你对人生的观点和态度。在你吸收它们的时候,如果你不是毫无主见地去吸收,那么,在你应对别人谈话的时候,就不会显得捉襟见肘了。

所以,我们在埋头苦练好口才之前,务必先扎实地充实自己,广泛地收集材料,让自己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交谈时,都能凭借肚里有“货”而达到言如泉涌的境界,用特有的语言魅力去征服对方。

准备好了再开口,方能事半功倍

说话高手在说话之前,一定会有所准备,比如对说话的对象以及对方的阅历、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他的爱好、生活习性等都要进行一些基本的了解,在这基础上再开始进行对话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口才的最佳效果。

晚清名臣盛宣怀,就是一位在如何说话方面很有研究的大臣。

盛宣怀刚上任去拜见陌生的上级时,他就非常注意了解对方的有关情况,一直坚持要在准备好了之后,再和这个上级对话。

这一天,机会终于来了。他的上级醇亲王,在李莲英的保荐下,终于决定接见盛宣怀这个下级,并且还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专门设宴接见他,打算顺便向他询问有关电报的事宜。

盛宣怀一直想多了解醇亲王,但苦于以前从来没有见过他,好在与醇亲王的门客“张师爷”交往甚密,于是盛宣怀想方设法从他那里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醇亲王的情况,并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就是醇亲王跟恭亲王等其他亲王不同,当时正是西洋学在中国开始盛行的时候,恭亲王等其他亲王认为中国必须要跟西洋学习才能壮大自己的实力,可是醇亲王则不同,他不认为中国人就比洋人差,因此在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上,醇亲王就是一个十足的保守派;第二个就是醇亲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书读得不少,也颇具文采,经常在很多场合炫耀他的文采。盛宣怀在了解到了这些情况之后,就迅速到身为帝师的工部尚书翁同龢那里抄了一些醇亲王的诗稿,背熟了其中比较不错的章句,以备“不时之需”。

盛宣怀知道这样还是不够的。俗话说“文如其人”,为了能让醇亲王第一次见到自己,就让自己在他心目中留下好印象,盛宣怀还从醇亲王的诗中悟出了些醇亲王的心思。这在和醇亲王的对话中将会有着很大的用处,以防自己说了对方不爱听的话,那前面的所有努力也就白费了。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盛宣怀终于胸有成竹地前去拜见这位素未谋面的上级——醇亲王了。

一切都如盛宣怀的预料般发展顺利。对醇亲王的问话,盛宣怀基本上是有问必答,并且句句都说到了他的心坎上,当他们谈到电报这一名词的时候,醇亲王假装不懂,问盛宣怀:“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

早有准备的盛宣怀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

听他竟然引用了岳武穆的话,醇亲王马上就来了兴趣,便问到:“你也读过兵书?”盛宣怀谦虚地答道:“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也就真的不堪设想了。”盛宣怀沉思片刻,又接着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自不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

盛宣怀在自谦的时候也不忘夸奖上级一番,这种时机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醇亲王立刻对他这个下级另眼相看了起来。

盛宣怀三句话不离醇亲王的“功绩”,足以看出他在来见醇亲王之前,真是花了不少的功夫,也是着实为这次交谈,作了一番的准备。

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深深地懂得准备好了再开口,才能事半功倍的重要性。一个人在说话之前要是没有准备,就像面临一场考试而没有准备一样,将会变得很被动,结果也将是对自己很不利。

可见,说话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是面对自己的上司,或者有求于人的时候。有人甚至夸张地把与人的接触交流过程,形容为社交场上的“战场”。我们要想成功地取得战斗的胜利,就必须要懂得准备好了再张口,这能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辩论中步步紧逼,使对手节节败退

我们常常为那些能够在辩论场上能言善辩、舌战群儒的人叫好喝彩,甚至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同时觉得他们运气好,能碰上有利的论辩点。其实,辩论取胜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方法。

在论辩的过程中采取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而步步紧逼的压倒式的策略更具魔力。双方说话的次数很多,但每次的话语并不多。实际上,有时候借助于长篇大论,采用一种紧逼式的方法,一环扣一环地向对方发动攻击,给对方以毁灭性的打击,对手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

采取步步紧逼的方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的异同点来全面阐述你的观点。这种方式很像足球比赛中的“压迫式”打法,或者战争中的海陆空联合作战。由于这种方法要求论辩者语锋犀利,衔接紧密,所以几乎可以令对方无隙可乘。即使你的叙述中有一些语言不够完善,或者是稍有漏洞,对方也会被你整体上的气势所震慑而忽略这些。

大家熟悉的诸葛孔明就是一位论辩高手。一提到这一点很容易想到的是他只身过江东舌战群儒的故事。但《三国演义》中还有一段可以与舌战群儒相媲美的经典论辩,那就是诸葛孔明只凭三寸不烂舌,骂死王朗,巧退敌兵的故事。

当时双方陈兵渭水河畔,双方在战场上展开了异常激烈的论辩:

朗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孔明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朗曰:“天数有变,神器更易,而归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曩自桓、灵以来,黄巾倡乱,天下争横。降至初平、建安之岁,董卓造逆,傕、汜继虐;袁术僭号于寿春,袁绍称雄于邺土;刘表占据荆州,吕布虎吞徐郡。盗贼蜂起,奸雄鹰扬,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我太祖武皇帝扫清六合,席卷八荒,万姓倾心,四方仰德,非以权势取之,实天命所归也。世祖文帝,神文圣武,以膺大统,应天合人,法尧禅舜,处中国以临万邦,岂非天心人意乎?今公蕴大才、抱大器,自欲比于管、乐,何乃强欲逆天理、背人情而行事耶?岂不闻古人曰:‘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今我大魏带甲百万,良将千员,谅腐草之萤光,怎及天心之皓月?公可倒戈卸甲,以礼来降,不失封侯之位。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孔明在车上大笑曰:“吾以为汉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论,岂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诸军静听:昔日桓、灵之世,汉统陵替,宦官酿祸;国乱岁凶,四方扰攘。黄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迁劫汉帝,残暴生灵。因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东海之滨,初举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辅国,安汉兴刘,何期反助逆贼,同谋篡位!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绝炎汉,昭烈皇帝继统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兴师讨贼。汝既为谄谀之臣,只可潜身缩首,苟图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称天数耶?皓首匹夫!苍髯老贼!汝即日将归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见二十四帝乎?老贼速退!可教反臣与吾共决胜负。”

这一番话气势磅礴,雄浑跌宕,义正词严,令王朗无可辩驳,终于气得大叫一声,一头栽下马来,一命呜呼。手下军队群龙无首,作鸟兽散。诸葛亮未伤一兵一卒,就将敌人打退。

从诸葛亮的这段话来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就王朗所说的曹操乘桓灵之时、黄巾之乱而起兵,东征西讨,平定北方的事实予以反驳。仅用“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这两句话就回击了王朗“神文圣武,以膺大统”之类的颂扬之词,将王朗所效命的政权的根基先行动摇。

接着批驳了王朗的个人问题,既然是“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那你王朗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第二层名为打击王朗,还有一层的潜台词是:你说我不识时务,但比起你这表里不一的小人还是好多了。

最后一层才直接打击王朗所说的劝降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