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后动。经过一段时间周密运作,播义、联合、勤劳等3个村沼气示范点如期建成,镇党委、政府及时组织10多个村、100多户村民到示范点的农户家中参观,让大家亲身体验沼气带来的便利。
在沼气建设整体推进过程中,为确保让群众建得起池,镇里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以物资和技工工资形式对每个建池户补贴1000元,经验收合格后,镇里还对每户给予500元现金奖励,经济条件好的村还会再补助农户几百元。也就是说,在整个建池过程中,农户只需自筹四五百元。
为确保沼气池建设扎实推进,该镇严格落实沼气建设项目管理制,坚持按规划的建设内容、地点和标准实施项目建设,对项目资金实行专账、专人、专户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对建池预制件、沼气灶具及用气配套设备由市能源办统一招标采购,由专人管理发放。2007年初,分水镇还在播义村建起了沼气预制件厂,实行工程施工、材料配给一条龙服务,每天可生产5-10套专业预制件,现已生产4000多套,发放3000多套。
他们还加强建管分离和行业准入制度,规定所有建池技术员必须持有国家“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上岗,镇能源办与施工队长签订施工合同,实行“四包四统一”,即包施工、包质量、包使用、包维修;统一施工图纸、统一配件供给、统一操作程序、统一验收标准,最终达到建一口、成一口、用一口的目标。
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到目前,分水镇23个行政村都已集中开展沼气建设,累计建沼气池2385口,沼气入户数占全镇农村常住农户的67%,解决了1万多人烧火做饭的能源问题,沼气入户率在孝感市各乡镇位居前列。
“一年建,二年停,三年留下一个臭茅坑。”这是老百姓对过去沼气建设管理的形象描述。农村沼气建设素有“三分建、七分管”之称,在整个沼气发展中,后续管理服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
为确保农户在使用沼气时安全、放心、长久,该镇从一开始就注重沼气后续服务,先后成立镇级沼气服务中心1个、村级沼气服务站7个,镇里开通了农村能源服务热线电话,为每个服务站点统一制作了“菜单式”服务内容和服务电话标牌,配齐了沼液抽排车和维修、检测工具,还组织建池技术员和服务管理员不定期对沼气用户进行回访,常年为沼气户提供优质服务。
在播义村,顺着“沼气技术服务站”的巨大箭头还未走进技术员李良平家的大门,就听见他妻子银铃般的说话声。进门来,只见一个蹬着一双泥拖鞋的妇女正在院里盖猪圈。“你看我这当家的,自家弄了这么一个大院子,又帮别人去了。”女人对我们抱怨着,“他有技术,村里村外现都在建沼气池,忙得整天不落屋,饭都顾不上吃。”女人怨声中透着对丈夫的夸赞。
正说着,邻村的一个农民来找李技术员,说自家的沼气灯罩坏了。女人忙放下手里的活计走进堂屋。只见宽敞的住房内摆着个大柜台,里边沼气灯、纱罩、导气管等沼气配件一应俱全。女人拿起纱罩告诉来人怎么换上去,怎么省着用。来人笑着说:“嫂子也成‘李技术’了。”“别拿嫂子取笑了,你哥是到省里培训拿了上岗证才当上技术员的。村里这么多沼气池、灶的,哪坏了维修一下,换个零件什么的,都是你哥管,有时我也帮把手。”
为加强沼气后续服务,今年该镇又成立了沼气协会,通过协会组织运筹,陆续在联合、新街等村开展以沼气建池与维护、日常进料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10多场次,累计培训沼气用户1000多户,发放《农村能源综合管理实用手册》《沼气池安全管理使用须知》等资料3000多份,增强了沼气用户安全意识和使用技能。
分水镇鸡公洲村50多岁的农户袁良红说:“我们现在建沼气池、用绿色能源,享受的可是‘保姆式’的服务啊!”话音未落,只见老人已哈哈笑得合不拢嘴。
分水之行,让我们看到了沼气发展的脉络和前景,这是由沼气技术综合利用掀起的农村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环境改造,筑起现代“桃源”
盛夏一天的黄昏,笔者再次走进渐渐被夜色笼罩的分水镇:宽阔的马路、美丽的街灯,镇区处处缀满青的草、绿的树、红的花,在不远处披满绿装的汉江堤坡依稀可见,江中还不时传来阵阵悠扬的汽笛声……置身于这美丽的夜色中,笔者不禁联想到,这不就是现代版的“桃花源”吗?
近年来,分水的城镇面貌,正经历着一场巨变。
据了解,过去,在分水镇区拥有10多家服饰精品店、近20家大小超市,还有副食批发、木材、服装、家电、水果等各大专业市场,但这些市场分布零散,部分经销户乱搭滥建,随意抛弃垃圾,不仅阻塞交通,还污染环境,使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苦恼不已。
为规范商业市场,还居民一个整洁、宁静的环境,2008年,分水镇抓住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200个中心镇的机遇,大力实施“环境靓镇”工程,提出“三年建设,三年发展,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分水镇对镇区未来发展按“居住人性化、农村城镇化、工业园区化”的主导思路进行规划建设。
拆迁之猛,令群众惊叹;建设之快,让人们振奋!短短三年时间分水镇区面貌焕然一新,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真似“千树万树梨花开”:
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引进民间资金1000多万元,将原商业信用一条街改建为长1000米、宽28米的商业步行街,新建起中心集贸市场、商贸城、小商品市场;投入资金210万元,完成了“三纵四横”街道建设,兴建新型住宅小区7个。
让镇区亮起来、绿起来、清起来、美起来,是分水实施“环境靓镇”工程的又一妙笔——他们先后新建垃圾填埋场2个、固定垃圾池21个,门店实行垃圾入袋,定点投放,环卫工人摇铃服务,定点清运;对所有车辆实行登记管理,集中定点停车,新建大型停车场1个、“麻木”停靠点6个;落实包保责任,对镇区8个路段实行包段整治,确保道路街巷整洁美观;采取道路植绿、街头栽绿、边坡种绿、庭院造绿等方式,努力勾画“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绿色镇区……为镇区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除了用硬措施打造“硬环境”外,分水镇还从转变思想入手,大力抓好“软环境”建设,在全镇广泛开展创建花园式单位和居民小区活动和以争创文明单位、十星级商户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城镇”创建活动,让环保意识、文明意识内化于每个居民心中,使居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先后有32家商户被省、市消协评为“诚实商户”。
“大变样”凝聚了人心。据调查显示,99%的社会群众比较了解“三年大变样”的内容。在分水,“三年大变样”不仅是最流行的词汇,也是群众看得到的建设成果。每天早上或黄昏,成群的居民穿梭在绿树红花掩映的小区、街道上,他们恐怕早已忘记了,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杂乱的景象。
镇区靓化、绿化、美化了,村级生产生活环境的改造升级也势在必行。
在人们印象中,以往的农村,走的是泥巴路,住的是破旧屋,垃圾漫天飞,鸡猪到处跑。
而如今的分水镇农村却是另一番景象。分水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蒋志刚告诉我们:为加快村级环境改造,镇里借机筑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机遇,从最难的地方“破题”——他们首先对23个行政村进行科学规划,免费为农民提供住宅设计图样;加快通村通户公路建设,累计建通村公路230多公里、通户公路110多公里,形成了村村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循环路网,让村民们再也不必为出行难而犯愁了。
随着农村路网改造升级,围绕村庄环境整治,分水镇又“重拳”出击——大力推进以“六清五改三绿化”(即:清院落、清道路、清垃圾、清沟塘、清乱画、清乱建,改水、改厕、改圈、改厨、改庭院,庭院绿化、村庄绿化、路渠绿化)为重点的“乡村清洁”工程,积极做到“五有”“五无”,即村有保洁员、有村规民约、有运输车、有垃圾集中场、有休闲场所,无乱搭乱建、无暴露垃圾、无乱停乱靠、无占道经营、无打场晒粮,真正达到村容整洁、村民满意、生活质量提高的良好效果。
现在分水镇友好村的黄爹爹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不仅如此,他家还承担着一段户间路的保洁工作。“清洁乡村工程使全村面貌得到改善后,不仅仅是我,全村老少经常性地打扫卫生已经成习惯了。”友好村党支部书记孙彦文介绍说。
目前,分水镇共聘请村级保洁员23名,建固定垃圾池242个、垃圾填埋场22个、固定垃圾桶621个,发放垃圾筐345个,农村垃圾清运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97%以上;完成2163户改厕工作,占全镇纯农户的91%;种植经济树50万株,村庄绿化率达到86%……枯燥的数字背后,映射出的是当地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围绕这个问题,笔者走进分水镇联合村村民万姣春家——敞亮的客厅,干净的厨房,整洁的卫生间,这些都与人们印象中的乡村家庭迥然不同。而更让笔者惊叹的是,农家人卫生意识也在增强。女主人端茶泡水热情招呼之际,进屋脱鞋、出门穿鞋俨然已成日常习惯。说起自家的变化,农妇由衷称赞:“这都是沾了党委、政府的光,现在啊,咱农家人也过着垃圾进箱、脏水进池、柴草不进村、出行不沾泥的现代生活!”
目前,在联合村基本做到了饮用水达标,洗澡不出门,厕所无臭味,圈舍无蚊蝇,烧火做饭不用柴和煤,生活环境清洁美化。村民们说,现在家家户户每天都像过年一样干净。
顺着一条条乡间硬化路,笔者行走在分水一些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干净整洁的大院内聚满村民,有的怡然自得地在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有的在阅览室读书看报,有的在便民超市里购物,有的还在标准化卫生室看病……悄悄“变脸”的分水新农村,正在让这里的农民生活发生着质的变化。
家住在汉江边上新街村的周婆婆说:“这里的绿化非常好,空气也新鲜,我每天都要到堤边的林间小道上走上几趟。生活在这里,我还会多活几年!”
建设绿色古镇、打造生态家园,已经不再是一句简简单单的口号,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早已深入贯彻到了分水镇的每一个角落。如今,走在分水的乡村街巷,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五颜六色的花草、村民笑语盈盈……生态、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一个天蓝水清、地绿人欢、充满和谐的宜居新镇正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