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努力,该村严格执行了建设管理规定。全村水面采取保洁措施,达到了“三无”,即无漂浮物、无干枯杂草、坝头沟边无生活垃圾。全村道路两侧及屋前宅后,做到了无杂草垃圾,并种上了花木果树。家家搞好室内外卫生,防止意想不到的病疫发生。近几年来,村区域内无滥垦、滥采、滥挖土地现象,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0%以上,全村做到了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路面整洁、排水畅通、环境优美,村建设与周围环境协调,无脏、乱、差现象,“白色污染”基本得到了控制,生活垃圾做到了规范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40%以上,主要道路、街道两旁栽种行道树(包括灌木),绿化普及率达到了95%以上,生态型户厕率达到了8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了95%以上,每组都建立了生活垃圾箱5处以上,无害化处理量占生活垃圾总量达90%以上,建立了2个清运队,全村垃圾均运到村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狠抓全村环境卫生整治,有专门运输车辆及人员实施了长效保洁。还兴建了卫生厕所(冲水式),每平方公里3座。百户式公共卫生厕所2座,农村无公害现象达100%,服务管网比例达80%,兴建了雨污分流排水网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为了进一步落实环保政策,该村还制订了社会事务和生态工业发展目标。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进户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达100%,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80%以上,改厕完成了180座指标,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中主要污染物及固定噪声源排放达标率为100%。村里还明文规定,不能以牺牲环保求发展,禁止引进污染源工业。
依傍好山水,变蓝图为现实
在赤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坚持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普安村的山丘、湖泊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资源,为使这些资源被子孙后代永续利用,该村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适度开发。尤其是做到保护好水资源,防止破坏性建设和建设性破坏的行为,积极探寻旅游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生态农业是当前的热点之一,而因各地农业发展对象不同,地理地貌、土壤气候、民情民俗各异,生态农业的内容差异颇大。普安村农业产品是由莲、鱼、稻、麻、林、果组成,因此,该村以此为依托,在理念、技术、制度、管理等层面上创新,形成特色。
开发生态农业,普安村既坚持面向未来,高标准、上档次,适度超前,快速发展,做到至少20年不落后,又从普安村的区位条件、资源基础、经济实力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期实施,做到循序渐进。
实现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必须做到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因此,该村切实控制大气环境。针对二氧化氮可能成为生态村大气污染的制约因子,在生态村内全面实施“绿色交通”工程,该村主要做到了在交通沿线设立绿化带;尽量使用电能、太阳能等无污染的新型能源,在核心景区要求使用电能驱动的小型车、船和观光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未实施绿色交通之前,严格执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
针对SO2、TSP、PM10、降尘等大气污染因子,该村坚持生态村内实施控制工程。施工期间对建筑工地加强管理,原料加工场所封闭管理;景区道路应由环卫人员定时清扫和洒水,路面上不得有尘土累积;推广使用燃气等清洁燃料;对排放烟尘、二氧化硫的重点污染源实行限期治理,减少排放总量;餐饮服务业必须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并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核心区不得再建任何工业设施。
湖泊点源污染控制工程是控制水环境的关键。旅游污水大部分是生活性污水,主要来自农家、水冲式厕所等。对这些生活污水的处理,该村主要采取地埋式管网,将污水接入排污管网,对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对水上项目开发,该村特别谨慎,严格禁止向沧湖水体直接排放生活污水。在湖上行驶的游艇等船舶禁止使用汽油、柴油等污染水体的燃料。在湖泊水域范围内开展游乐、运动等水上活动,切实做到符合环保要求。
湖泊面源污染同样不可忽视。面源污染指地表径流、垃圾渗滤液、园林冲洗水等携带污染物进入水体。对于降雨等造成的对湖泊环境更具潜在威胁的面源污染,该村切实做好从源头、末端双重控制。在源头,加强建筑工地的露天场地的保洁及地面垃圾的及时清运,避免污染物暴露而受到降雨淋洗。同时着力绿化湖岸线,并控制各种绿地的施肥,避免营养物随径流外溢。在末端,沿湖岸构筑“人工生态湿地”系统,栽种有较强吸收分解污染物能力的植物,相当于在湖边设立了一道防止污染的屏障,使得降雨径流等带来的污染物难以直接进入水体,大大降低湖泊遭受富营养化威胁,着力在湖南岸一线建设成集环保、景观于一体的滨湖生态亲水带。
噪音污染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该村切实搞好施工噪声控制,建筑施工工地修砌临时围墙,采取低噪声作业方式,诸如爆破之类的施工噪声强度大的工程项目,尽可能集中时间进行,工程进行前预先通知附近居民做好防噪措施,工程尽量安排在白天进行。该村切实做好交通噪声控制,对生态村附近过境公路的噪声污染,除严格控制高音喇叭的鸣笛外,规划在公路两旁各设5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并采取乔木、灌木和草被相结合的组合方式。对旅游核心区的道路,除两侧绿化外,设置禁鸣路段,经过的车辆一律禁止鸣笛。该村切实搞好娱乐项目噪声控制,生态村内娱乐项目的发声设备、设施周围采取隔声、隔震、吸声等措施,控制声源辐射,还建造防噪声墙。村内经营场所,未经批准不得使用音响设备或高音喇叭。
加强固体废物管理也是搞好环保的重要手段。该村认真搞好垃圾回收,施工期间建造三格无害化厕所,所有粪便入厕进行无害化处理,用作施肥的,其生活垃圾由施工单位定点集中收集,定时运往垃圾场处理;建筑垃圾要求施工单位做好日常工作管理,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堆放,并在工程完毕后组织专人将垃圾彻底清理干净。运营期间,在村内实行垃圾袋装化,餐饮店要求自设垃圾桶,定时由环卫人员清理。村内每100米设1个垃圾桶;在游客聚集场所,增设1个垃圾桶,并设立醒目的标识牌。坚决杜绝向湖泊中倾倒垃圾,发现此类行为则责令当事人立即将所倾倒垃圾全部打捞起来,并处以罚款。全村设垃圾转运站1个,在村内次干道每100米距离设置垃圾回收箱1个,配备垃圾转运车,采用后上式垃圾车密闭运输技术,防止垃圾车在运输过程中遗洒。村内生活垃圾采取填埋法适当集中处理。固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远期达到90%~95%;垃圾处理过程中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50%,填埋场沼气回收率达到50%。
切实做好给水、排水及环卫工作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得力措施。该村新建了自来水厂作为主要水源,采取了得力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村民生活用水采用水井供给,利用现有水塔储备给水,绿化用水采用沧湖取水,形成了独立供水管线系统。村民和集散办公地点实行雨污分流制。沿路修建了明沟明渠,充分利用地形,使雨水就近排入水体。对生活污水严格控制,各聚居处和集散办公点,集中设置污水沉淀池,然后集中至无动力地埋式污水处理池,处理达标后排入蓄水池,浇灌林地植物。
搞好绿化是做好环保工作的有效途径。该村认真搞好家园绿化,已建绿色家园46栋,分散于两个半岛上,相邻却不相连。各院落间道路外的空地,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模式,一气呵成,获得了最佳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选择植物两半岛有别,尽量避免与已作生产用的果树、城镇惯用的绿化树种雷同。以风土树种为主,如枫香、榆树、苦楝、无患子、朴树、无花果、梧桐、泡桐、紫薇、紫荆、金银花、木槿、木香、薜荔、美人蕉、鸢尾、葱兰等。
同时,认真搞好道路绿化。该村北入口直通场部的主干道两侧,高处栽植行道树,低处栽种单行或多排樟树为行道树。分布在村内的支干道和步行道,只在几个果园交界处设花坛或花径,做到了形式简洁,利用花坛中不同颜色的花草组成具有指示性的图案,起到了路标的作用。
一周的采访时间很快过去了,但普安村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记忆。新上任的赤壁市沧湖生态农业开发区党委书记兼主任陈晓充满信心地说:创建省级生态村后,普安生态村农户的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部实行了无害化处理,自然村固体废弃垃圾通过分类收集,集中堆放并得到了有效处理,农户建设生态庭院,村容村貌整洁卫生,杂物有序堆放,资源合理利用。通过创建省级生态村,该村实现了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并向能源、肥料、饲料和原料的资源转化,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起到了以点带面、辐射全局的示范作用,为建设生活富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条件。今后,普安村将在前两任开发区领导打下的良好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掀起新一轮开发热潮,让普安村湖更清、树更绿、花更艳、果更甜、天更蓝、人更美,继续实现环保优先战略,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们衷心祝愿普安村的明天更加美好!我们衷心祝愿有更多的乡村像普安村一样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