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是理财能手
24571500000001

第1章 树立健康的理财观念(1)

1.学习理财宜早不宜迟

当小涛还在牙牙学语时,爸爸就开始让他接触钱了。他说,他从来不怕过早跟孩子谈钱会让孩子变得唯利是图,让孩子知道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让孩子切身体会挣钱的不容易,他以后长大了才不会乱花钱。

平时在家,小涛的零花钱都是靠劳动挣来的,爸爸为他制定了一份详细的家务劳动计划,上面清楚地标明了做什么家务获得的怎样相应的报酬,譬如,洗一次碗多少钱,扫一次地多少钱,一周结一次账。

此为,爸爸还鼓励小涛自己出去打工赚钱,他说,让孩子早点接触社会,锻炼其独立生存能力,这样他日后走入社会就会少摔跟头。舅舅是菜农,常年卖菜,所以初中三年的每个暑假,爸爸都会让小涛去舅舅家帮忙卖菜,同时赚些零花钱。

果然如爸爸所料,上高中住校的时候,别的孩子每个月的零花钱都不够花,而他却会精打细算,理智支出,一个月下来还常有节余。

在很多家长的传统观念里,过早和孩子谈钱似乎有违常理。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从小就习惯了向父母索取金钱,一些孩子甚至走上了工作岗位后仍伸手向父母要钱,至于结婚、买房、买车更是要父母给予“无私赞助”,而且要的理所当然,几乎无需付出任何代价,而父母也给的无怨无悔,如果自己没钱,借也要满足孩子,丝毫没有觉得这有何不妥。

同时,许多家长认为太早接触钱对孩子成长不利,也没有必要让孩子打工。家长的这种观念,表面上看似乎没有错,其实不然,此举不但容易使孩子不能正确认识金钱,养成不劳而获的惰性,更为重要的是,会使孩子将来的生活能力大大下降。因此,家长们应该大胆地与孩子谈金钱、谈赚钱,从小就培养孩子赚钱的意识和赚钱的能力,让孩子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否则,孩子仍然会天真地认为,钱是从ATM机里取出来的,只要刷卡,就可以任意消费。

从小就和孩子谈钱,在西方国家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据专家介绍,在美国,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鼓励他赚钱。孩子年满18岁之后,就会被父母“赶出”家门,自谋生路,以此培养他们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能力。在美国父母所说的“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中,明确规定了孩子应达到以下理财目标:

3岁时,能够辨认硬币和美元纸币;

5岁时,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岁时,开始学习攒钱;

8岁时,尝试做额外的工作挣钱,并把钱存到储蓄账户里;

9岁时,学会制定每周的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货比三家;

12岁时,能够制定并执行两周开支计划,学会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13岁至高中毕业,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行动。

试想,如果没有“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打基础,美国父母怎么可能放心让孩子离家自谋生路呢?

金钱是什么?金钱意味着什么?不要让孩子上小学了、上中学了,还对这些一无所知。不要认为金钱会使孩子贪婪无度,就对孩子闭口不谈。

有关专家指出,父母完全能够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而且这类教育宜早不宜迟。只有不羞于向孩子谈钱,从小给孩子灌输金钱概念和理财观念,使孩子受到良好的金钱观教育,孩子长大成人后才能对金钱持有正常的心态,处理好人与金钱的关系。

2.钱是从哪里来的

一天,罗女士的儿子对她说:“妈妈,我想买一双溜冰鞋,就100多块钱,你给我买一双吧?”

事实上,罗女士也想满足儿子,但自己收入不高,全家人生活也并不宽裕。面对儿子的苦苦纠缠,罗女士于是反问儿子:“你以为钱是在地上捡的吗?”儿子想了想说:“钱不是在地上捡的,是在取款机里取的。”

看到儿子连钱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罗女士决定带孩子去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到了工厂,听到那嘈杂的机器声响,看到大家忙碌的身影。罗女士问儿子:“在这个环境下工作苦不苦?”儿子沉默着点点头,罗女士又问儿子:“妈妈每天挣的钱不多,你却张口就要100元,妈妈要干多少天这样劳累的活,才够买你要的溜冰鞋?”儿子虽然不说话,但是已经羞愧地低下了头。

“钱是从哪里来的?”“钱是从爸爸妈妈的兜里掏出来的。”“钱是银行给的。”“钱是售货员给的。”如果孩子有这样的想法,那不只是孩子的悲哀,更是父母教育失败的悲哀。

因为不清楚获得金钱是需要辛劳工作的,所以孩子就不懂得珍惜;因为不清楚父母为这个家庭承担着多大的压力,所以孩子就不懂得理解;因为不了解生活残酷与现实的一面,所以孩子就感觉不到自己的生活多么幸福……

所以,为人父母,应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金钱,让孩子知道金钱的来历,孩子才会珍惜和尊重父母为此付出的劳动,进而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必要的做法就是:首先,带孩子去你的工作场所,让孩子知道钱是通过辛苦工作换来的。

父母每天都会对孩子说:“宝贝,爸爸(妈妈)上班去了。”每个月末,父母会拿回相应的工资。孩子尚且稚嫩的思维,并不理解“工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对工资最直接的感受只能是,爸爸妈妈用工资为自己买想要的东西,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工资是个好东西。于是,大多数孩子对父母的工资很感兴趣,却忽略了父母在工作中的辛劳付出。

所以,即使你的孩子年龄还不大,你也应该时常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看看,让孩子感受一下劳动付出的场景。然后,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每天都在这里辛苦地工作,为的就是挣钱供养我们全家人。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你要珍惜金钱。”

其次,让不谙世事的孩子体会到你工作的辛苦。

当你拖着疲惫的身体下班回家时,孩子可能会缠着你陪他玩。此时,你不必硬撑着去迎合孩子,而应该直接告诉他:“爸爸(妈妈)工作很累了,知道为什么累吗?因为我想帮你实现国庆外出旅游的愿望,所以我必须辛苦地工作。你能给爸爸(妈妈)捶捶背吗?”

这样回答有一举两得之功效,你不仅告诉了孩子,你为什么这么辛苦,为什么不能陪他玩,还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让孩子体会到你的辛苦,为你捶捶背、揉揉腰。这样,孩子就懂得金钱是爸爸妈妈工作得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体会大人的艰辛,而且加深你和孩子的感情。

只有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工作是多么辛苦,他才会明确地知道金钱是从何而来的,才会明白金钱的来之不易。正如某位哲人所说的:“要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付出了代价,才拥有了现在的生活。”当孩子看到你的付出是汗水、是辛劳,而非单纯的金钱,才会更加地敬你、爱你!

3.赚钱是一件很辛苦的事

这是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有一位父亲要去远方的城市发展,在出发之前对自己懒惰的儿子说:“我在后院的地里藏了一箱子的钱,这是我今年给你的全部零用钱!”父亲走了,儿子便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后院,找来锄头挖那箱钱。

他挖了半天,仍然没有找到那箱钱,儿子有些着急了,他想:爸爸是不是在骗我呢?他到底把那箱钱埋在哪里了?于是,他找到母亲,把自己的疑惑说了出来。

母亲语重心长地说:“虽然你没有在地里找到那箱钱,但已经把地翻过了,我们就种些麦子吧。等收获了麦子换成钱,你一样能得到零用钱。”儿子觉得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而且种麦子听起来也十分新鲜,于是就照着母亲的话在地里撒下了麦种。

起初的几天里,儿子很积极地种麦子,可是时间一长,就没了兴趣,不想种了。母亲就在一边鼓励儿子要坚持,说“不种麦子哪里有零用钱花呢?”就这样,每当儿子想放弃时,母亲就鼓励他不要前功尽弃,最后儿子终于收获了很多麦子。

母亲把麦子换成了钱,装在箱子里交给了儿子,这时,儿子终于明白了父母的良苦用心。看着辛苦劳动得来的那么一丁点钱,儿子也懂得了钱来之不易的道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好吃懒做了。

没有辛苦劳动的经历,孩子就不懂得挣钱的过程原来这么不容易;没有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孩子花钱的时候就难免会大手大脚。说到底,没有让孩子体验赚钱的辛苦,孩子就不明白钱是汗水换来的。

一位家长说,蜜罐里长大的孩子花钱从来不心疼。他说:“我批评儿子不该乱花钱的时候,他有一万个理由回敬我。他说钱就是用来花的。后来我让儿子去打工挣钱,一个月他得到了500元钱,虽然激动但也有不满,认为钱太少了。但同时他明白了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

随后这位家长发现,他的儿子把辛苦挣来的钱存了起来,舍不得花。

这个孩子的转变是因为懂得了劳动创造财富,体验了挣钱的艰辛付出。或许你说了半天,磨破了嘴皮子,孩子也不一定接受你的教育,但是让孩子深入实践,体验挣钱的滋味,他很快就会懂得挣钱不易,有钱应该省着花的道理。所以,你若想给孩子传达“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不能只给孩子讲道理,而要让孩子体味挣钱的滋味。

然而,如今就有这种情况:许多家长心疼孩子做家务,干体力活,又抱怨孩子花钱如流水,整天苦口婆心地劝说孩子不要乱花钱,但是孩子要钱的时候,他们还是不得不给。结果,孩子始终不能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也不知道金钱是怎么来的。

其实,这时候父母应该采取果断而强硬的态度,中断孩子的零花钱,转而给孩子介绍一个“赚钱的活”,让孩子在挣钱的过程中感受“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这样,孩子才会明白,想要钱就需要劳动付出,而不会只知索取,也就慢慢改变了懒惰和乱花钱的毛病。

家长应从生活中的小处着手,让孩子感受到自力更生、劳而有得、多劳多得的传统美德,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能力,又纠正了孩子的用钱意识,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教育方法。

4.坦然看待财富差距

开学那天,董乐乐穿着整洁但破旧的衣服,背着表姐用过的书包,和妈妈去学校报到。去的时候,董乐乐和妈妈有说有笑,可是下午放学回来,她就变了个样。回到家,她就一声不响地躲到自己的房间,直到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再三呼唤她,她才走出了自己的房间。

在爸爸妈妈的引导下,董乐乐说出了自己的苦闷。原来班里有几个同学嘲笑她是个穷姑娘,说她穿的衣服和背的书包都是二手货,他们还在董乐乐面前炫耀自己的名牌鞋、名牌书包,使她伤心极了。

爸爸安慰女儿:“乐乐,不要在意你同学的富有和自己的贫困,因为他们的钱是靠他们父母挣来的,那不是值得炫耀的事情。”

妈妈告诉乐乐:“虽然现在我们家没有你那些同学家富有,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很快就会改变现状的。你在学校里应该自信一点,争取在学习上有优秀的表现,那样他们就不会嘲笑你了。”

听了父母的话,董乐乐的心情渐渐好了起来。

贫富差距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今已经波及到孩子身上。一些孩子因为家境贫穷而不愿意上学,害怕被同学嘲笑;一些孩子因为家境贫穷而变得自卑、孤僻,不愿意与同学交往;一些孩子因为家境贫穷,而对富有的同学产生偏见,甚至是仇视,继而产生矛盾;一些孩子见到别人穿好的、吃好的,产生了攀比的心理,回家后缠着父母要这要那……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在孩子的心理留下了阴影。

家长如果不希望孩子因为家庭之间的贫富差距而受到影响,那么就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坦然面对财富差距,同时教育孩子用多种标准去评价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心态和引导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家长们对于财富差距要看得透,要泰然处之。如果只从经济条件上来看,除了全球首富,世界上每个人和别人比都有差距,这是无可回避的事实。因此,家长这样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所谓差距只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富有,更没有绝对的贫困。每当孩子发现自己家的条件和别人家有差距时,他也会自然地想到还有比自己家更贫困的家庭。如此,心情就容易平静,心理就能得到平衡。

其次,要让孩子知道,别人的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人的帮助、机遇等原因得来的,让孩子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的富有。也可用他人尤其是自己亲人的成功经历鼓励孩子去学习,将来努力仿效。

告诉孩子:“你也有成为富有的人的实力,只要你现在好好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将来你就能成为富有的人,成功的人。”

再次,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家的情况和别人家不同,自己家有独特的特点,哪怕只是很小的特点,但也有别于他人,让孩子以此为荣,确立良好的家风和传统,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最后,坦然告诉孩子:“别人有的东西你不可能都有,因为你也有别人没有的东西;有的东西价格昂贵,爸爸买不起;有的东西妈妈不想买,因为妈妈想把钱花在更有用的地方;这个月你只能买一个玩具,因为这是我们规定好的。”

想让孩子用平常的心态坦然地面对财富差距,不仅仅是家长如何教孩子省钱的问题,还是培养孩子品质,磨练孩子心性,教孩子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会逐步认识到:财富不是评判他人的唯一标准。

5.钱不能搞定一切

李女士为了培养自己8岁的儿子从小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的习惯,经常对孩子说:“只要你每天认真地做完作业,我就给你1元钱;洗一个碗,就给你两角钱的报酬;打扫一间房间,就给你1元钱。”

从此后,每当儿子要做作业的时候,就会提醒妈妈:“我去做作业了,把钱准备好。”儿子一做完作业,就向妈妈“讨债”,好像这作业是为妈妈做的一样。有一次,儿子和伙伴们玩得开心,忘了回家做作业,李女士就喊他回来,没想到儿子说:“我不要钱了,今天作业不做了。”

有一次,儿子的零花钱花光了,他回家后把客厅、厨房、爸爸妈妈的卧室,全部打扫了一遍,妈妈给了他3元钱。但过了10分钟之后,儿子又回来把家里用过和没用过的碗、盘子、小碟都一股脑地用水冲了一遍,数数竟有二十几个之多。按照标准,从妈妈那里要了5元钱。

家长培养孩子爱学习、爱劳动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些原本是孩子应该养成的习惯和该做的事情,如果还以钱作为条件,难免会不知不觉中地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播下“金钱至上”的种子,让孩子认为钱可以搞定一切。

生活中,很多家长用数额不等的钱作为鼓励孩子的手段。考试考了“双百”给多少钱、老师表扬一次给多少钱、能当上班干部再给多少钱……在有些家长看来,金钱鼓励无疑是激励孩子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但是孩子一旦习惯了用钱谈条件,就会把追逐金钱当作他做事的目的,在金钱面前,无视亲情和友情乃至将来的爱情,这岂不是把孩子引向了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