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是理财能手
24571500000002

第2章 树立健康的理财观念(2)

家长黄女士说,她在女儿4岁的时候,就开始用“金钱奖励法”来教育孩子。常以钱为“诱饵”鼓励女儿。只要女儿听话、学习认真作业整洁,做家务干活干得好,她就给女儿发“奖金”;若是女儿犯了错误,她便开出“罚单”。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她爱美了,喜欢买化妆品,于是就常拿自己的钱去买。黄女士刚表示了一下反对意见,女儿就气呼呼地撅起了嘴说:“‘工资’是我挣来的,我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不着。”每当这时,黄女士就暗暗担忧,她不知道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对孩子有好处还是害了孩子。

用钱和孩子谈条件,或是“金钱奖励法”,确实可以增强孩子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挣钱不容易,鼓励他们通过劳动赚取回报,这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效果只是短期的,容易使孩子变得功利,“财迷心窍”。

另外,有些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了钱,但是不懂得怎么存钱花钱,可能出现乱用钱的情况。因此,从长远来看,单纯用钱来满足和激励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其实,用钱来和孩子谈条件,激励孩子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只是一种辅助的教育手段,孩子有受到大人肯定、欣赏和表扬的心理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可以是一个拥抱,一句真心的赞扬,一件小礼物等,同样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为了鼓励孩子,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积极劳动。与其用钱和孩子谈条件,还不如给孩子买一件最喜欢的衣服、买一本最喜欢的书,对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很好地表扬一番,或者对孩子一个亲密的拥抱,陪孩子到图书馆博物馆参观学习,或者带着孩子外出旅游等等。这些做法要比给钱更能打动孩子们的心灵。

一个优秀的孩子不是靠钱奖出来的,相反,金钱的刺激有时会起反作用。例如,让孩子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干活是累的,而不认为学习、劳动是一种享受和体验。这样一来,学习和劳动的本身的意义就没了。这就等于误导了孩子,混淆了事实。所以,教育孩子最好不要拿钱说事。

6.别让金钱污染了纯洁的友谊

六年级学生小辉的家里很有钱,出手阔绰的父母经常大把大把地给他零花钱,同学们也都把小辉当成小“大款”。

一次,小辉找同学们玩,对方却让小辉出钱雇他们。最后,一商量,小辉答应出资1000元雇同班的3个同学陪自己玩。

后来,爸爸妈妈和老师看到了小辉和3名同学写的协议书。稚嫩的笔迹写下的内容让人吃惊:“小辉答应给王蒙、李楠、刘涛三人共计1000元钱,条件是他们要陪小辉玩。”

据小辉班里的同学说,班里经常有同学出钱雇人做事。比如,一个同学去小卖部买东西,另外一个同学让他帮忙买一个本子,就必须给他“跑腿费”“功夫费”;假如一个同学遇到了一道难题,向其他同学请教,对方也可能要收钱。而小辉就是这些事情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同学交往,唯一的方式是金钱开道。帮别人的时候也是开口要钱,闭口要钱。

一个同学还说,有一次,小辉和一个女同学拌嘴,小辉生气地说:“我用钱砸死你,信不信?”那个女生笑着回敬:“砸呀!砸呀!砸得越多越好!我全捡起来,拿去买东西吃。”

听了孩子讲述了这些事情,爸爸妈妈和老师感慨颇多。

孩子之间的正常交往和互相帮助,一旦参杂了金钱,就变味了。或许,这种现象在中小学生身上并不普遍,但是这种苗头值得家长引起重视。一方面,这说明不良社会现象正在侵蚀孩子幼小的心灵;另一方面,也说明孩子产生了错误的金钱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讲,孩子开展金钱交易,或许只是觉得好玩,为了过过大款的“瘾”,体验一下“做生意”的感觉,但是他们却忽视了友谊的纯洁。

一些孩子甚至为了金钱而撒谎。比如,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在买菜的时候给摊主50元钱,对方却把50元当作100元,结果多找了孩子50元。孩子不但没有及时把50元钱交还给摊主,反而在父母面前得意地说:“看我轻松挣了50元,得来全不费工夫。”最后还是在父母的极力劝说和教导下,孩子才将钱还了回去。

另外,同学之间的攀比之风盛行,但不是比谁有礼貌,比谁勤奋,有知识,而是比谁的爸爸官大:你爸是科长,我爸还是处长呢;比谁家有钱:我爸爸妈妈年薪百万,去国外旅游,开奔驰,坐飞机,住五星级旅店……

这些现象都在提醒家长们,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金钱,学会珍惜友情,不要让孩子把同学之间的交往异化成了金钱交易。

首先,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金钱。金钱是商品社会交易的一种凭证,有了金钱可以生活得更好。所以,人们都在努力追求金钱,为的是让自己和家人过得幸福。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例如,个人的品质,纯洁的感情,等等。因此,不能让孩子把金钱和所有东西混杂在一起,更不能什么都用钱来衡量。

其次,要教育孩子用正当的方式赚钱。让孩子明白,金钱是付出劳动后所得的报酬。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孩子通过诚实劳动,“赚钱”并不是坏事。孩子用赚来的钱获得物质享受,也无可厚非。但是生活中,给别人一些举手之劳的帮助都要收费,那就显得太没人情味了,这不利于获得真诚的友谊,不利于搞好人际关系。

最后,要教育孩子正确地使用金钱。钱再多,如果孩子不知道怎样花也是不行的。既不能做守财奴,一毛不拔,也不能做挥霍狂,一掷千金。把钱花在有用的地方,才能显现金钱的价值。可以买自己需要的物品,适当给亲朋好友买礼物,还可以进行爱心捐赠。

比如,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家产都捐出来成立公益基金会,扶危济困;香港首富李嘉诚经常做善事,他们这种回馈社会的善举都是值得孩子们学习的。虽然孩子们还做不到这些,但是平日里捐一些零花钱,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爱心,也是很有必要的。

7.金钱不是衡量成功的惟一标准

有一位母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有一次,13岁的女儿问她:“妈妈,今天我的同桌说,现在社会很现实,有钱就是成功,没钱就是失败。真的是这样吗?”母亲没有直接回答她,而给她讲了两位名人的故事。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全社会甚至全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600元,外加院士补助和讲学费,有三四千元。这并不多,但他却表示已经不错了。你难道能说他不成功吗?

居里夫人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提炼出了镭这种放射性元素,这应该是一个巨大的成功!然而,她并没有申请专利,而是将提炼方法公布于世,与一大笔金钱擦身而过。

最后,母亲告诉女儿:“金钱,并不能作为评价一个人成功的准则。许多人成功了,但他们的成功不是为了钱,也不是因为有钱。”

人们往往喜欢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成败,喜欢把金钱当作唯一的追求。难道有钱的人一定是成功人士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试想,如果一个人天天买彩票,终于有一天他中大奖了。他有钱了,但是他的人生算是成功吗?最多只能算是幸运罢了!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成功的标准不是金钱。还要让孩子记住契诃夫说的一句话: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并不在金钱,不在爱情,而在真理。一个人是否成功,应该看他是否为人民、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不是赚了多少钱。

事实上,每个父母都明白“亲情无价”,但是你是否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提示孩子“金钱至上”?例如,有的父母经常感叹:“教养孩子的花费好高!”父母拼命地赚钱,为的就是多攒点钱给孩子。于是当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就说:“你知不知道我为你花了多少钱?”“我这么拼命工作赚钱是为了谁?”等话,希望孩子能理解父母的辛苦,努力做个优秀的孩子。

可是,你是否曾经想过,当你将这些话挂在嘴边时,其实已经在误导孩子,让孩子以为金钱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关怀有多少,就是以父母愿意为他花多少钱来判断。孩子也可能认为,父母只是用金钱来换取亲情,以弥补自己不能常常陪伴孩子的愧疚感。

另外,一些家长喜欢把金钱当作激励孩子的工具,所以就告诉孩子:“如果你今天帮忙洗碗,我就给你一元。”“如果这次考试你考了第一名,我就给你50元。”等。虽然这对孩子有激励作用,但是也可能会使孩子将获得金钱奖励当作劳动和学习的目的。

因此,不要等到孩子某天问你:“爸爸妈妈,你们爱我几块钱?”时,再开始醒悟或后悔,而应该从现在开始,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在运用金钱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家长应谨慎拿捏分寸,不要让孩子会错意,甚至让金钱成为伤害孩子的工具。

其实,孩子的眼睛一直都在观察,孩子的耳朵一直都在倾听,孩子的心灵也一直都在感受,你无需告诉孩子:“我是为你赚钱。”孩子也能够体会父母的爱和心意。只要父母经常用心与孩子沟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孩子就不会轻易被金钱引诱和误导,也会主动做家事、自觉地去学习。

8.理财不是简单的节约

有一个上中学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变得特别节省,有时候甚至该花的钱都不舍得花,而给生活造成了一些不便。

爸爸发现这一现象后,告诉孩子:“节约是一种理财方式,但那是最初级的理财方式,不能为了节约而节约,以致影响了正常生活。”为此,爸爸给孩子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有一个女同事,用的是高档化妆品,穿的是名牌服装,开的是日本的汽车,每月还要交房贷。有一天她发现必须节约,于是她在那一整年中,除了必需的支出,如贷款、水电气、食品、网络、生活必备品等等,几乎没有别的消费。她想通过这种理财方式看看,生活会究竟会有什么变化。

事实上,这一年她过得很艰辛,没有享受餐厅的美食,面对不到10元的二手商品,她痛苦地徘徊,犹豫不决。她的心情变得很焦躁,生活质量也大大下降,觉得这样的生活毫无意义。一年之后,她统计了一下,发现自己竟然只省下了9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