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依靠实力。但是,所谓实力,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是金钱、关系、学历,等等,而是一种本分做事的能力。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成功的铁定规律。没有必要艳羡那些生来富足的人。每个人的心灵成长过程都是平等的,好的心灵成长环境能给人一生赖以立足的资本。
生活中,我们常把富人做事的机巧归于道德问题,从而感叹不公平。其实,这其中包含许多误解。如果你想成为有钱人,就要从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去理解他们,朝他们靠近。
多穷算穷人,多富算富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连篇累牍地谈论富人与穷人。那么,谁是富人?谁是穷人?遗憾的是,谁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
相对于农民,城市中人多是富人;在城市,相对于普通工人,包括官员在内的白领阶层是富人;在白领之上有金领,与这两个阶层相当的是中小企业主。到财富的最顶端,则是较大的企业主及一些比较另类的富人。对于上班族来说,相对没有收入的人,大概算富人;但跟老板们相比,当然是穷人。
关于这个概念,大家都是按照各自内心的标准来发表意见,因此心里的标准很可能都不一样。有人曾戏言:“奥拓车主打人,是人民内部矛盾;宝马车主打人,那就是阶级矛盾。”可见,情感决定姿态。
在定义不明确的情况下,任何争论其实都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把事情弄得更糊涂。
多数人对富人印象不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在怎么致富、致富的程序以及致富以后财富怎样处理等事情上的相关法律和程序都还没有跟上。而人们在生活经验中发现,有些快速致富的人不是正正当当在法律和政策允许下致富的,而是依靠特殊的关系、门路,甚至是腐败和犯罪。
然而这个群体不是富人的全部。在市场机制发育较为健全的地方,比如温州,很多人的财富或许已经过亿,但绝大部分商人的财富是依靠企业家精神创造出来的。把他们放到法治最为健全的国家,这些人也依然会成为富人。
其实,富人与穷人概念的划分,说到底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分歧。有些人把它作为一种武器——用以攻击对方立场的武器。而这种武器往往只钟情于整体概念——穷人群体和富人群体,把激情倾注在缺乏清晰界定的群体概念上,而不屑于描述具体的个人状态。争论者在争论中燃烧道德与正义的激情,却很可能对街角需要帮助的人视而不见,实情往往如此。因此,这样的正义,很可能是伪正义;这样的人道主义,很可能流于伪人道主义。当然,这样说并不等于让人们放弃思考和改变。
社会群体间的分裂对立,不会有任何正面结果。穷人的不满和愤怒只是一种慢性精神腐蚀剂,不可能改变穷人的境遇。至于富人,在财富耀眼的光芒后面,往往又无法掩饰内心的忐忑甚至恐惧。经常有富人被暗杀或者自杀的新闻,忙着把家人和财富向海外转移的更是屡见不鲜。穷富对立的社会不可能成为一个正义和健康的社会,它让人无法形成稳定的预期。
其实,仔细想想,只要存在实际利益分歧,哪个社会都有人不高兴。
现在,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试图实现财富上的平等,“调高、扩中、提低”的收入分配改革框架已然廓清。尽管我们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前景可以期待。而且与美好分配政策相配套的,我们的制度、法令也在相应跟上,努力弥合着横亘在穷人和富人之间的距离。
除了制度改革、完善之外,社会要走出穷富对立的恶性循环,也需要各个群体具备一种和解的精神诉求。现实是什么固然是重要的,但对于在不断进步着的社会来说,希望是什么可能更重要。其实,尽管舆论对富人多有否定,但调查发现92.9%的人仍然“希望成为富人”,毕竟人们都希望自己过得好些。
规则的公平与结果的不平等
事实上,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并不能保证结果平等,因为即使公平竞争也会有输赢,但因为公平竞争本身包含了起点公平与规则公平,所以这种输赢是公正的不平等,是应该可以接受的。
田野和张千是师范大学时的同学,两人是同乡,都来自农村,上学时十分要好。两人的家庭情况差不多——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田野更糟一些。田野母亲早丧,和年老多病的父亲一起生活。在那个年代——20世纪90年代末,学费也是东拼西凑来的。张千比田野要好些,不过家里也不宽裕。大学四年级,田野都是打工挣生活费,甚至最后一年的学费都拖欠了,学校要他还了学费才发给毕业证。毕业前,田野在学校所在城市找了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他不想依靠做老师赚取稳定却有限的钱。田野为人踏实幽默,肯吃苦,人际关系好,深得老板器重。他的薪水和职务直线上升,很快还了借款,拿到了毕业证,并通过工作,近水楼台,在这个城市很快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车子。
张千到了一所县城中学教书。尽管工作好几年了,不过通过他那不得志的样子,谁都看得出他的生活并不如意。那些联系不多的同学也大概听别人说过,他的母亲身体不好,治病花了不少钱,因为条件不好,女朋友一直不想结婚。说起好朋友田野,他羡慕中甚至有几分揶揄,他说:“他那样子,对谁都嘴上抹蜜似的,我可做不来。”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在智力和体力上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么大。一件事这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样,往往是一些细节的功夫,决定着完成的质量。
假如一个恃才傲物的职员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他只是简单地将原因归结为不会溜须拍马,那就太片面了。同样,假如你第一次去办营业执照,就和办证的人吵得不可开交,可以肯定,你开的那个小店永远只能是个小店,很难做大。这样的心态别说投资,连日常理财都难做好。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恰恰把这些误解为社会风气问题,从而感叹生活不公平。
关于穷人和富人的话题有人提出过这样一个假说:在一个系统内,初始状态是有富人也有穷人。然后,我们让系统内的所有财富重新平均分配给系统内的每一个人。结果会怎样?只要一个小时以后这样的均衡就会被打破。比如:有人拿着分到的钱去下馆子,而有的人用分到的钱去开馆子,一个小时之后,财富就又不平均了。一年以后,或者再长一点,五年以后,原来富人中很多还会是富人,原来的穷人大多还是穷人,又回到了初始的大概状态。
如果你要选择成为有钱人,就要从观念、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朝有钱人靠近。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劣势等,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适合做什么行业、担任什么职务。只有那些找准了自己位置的人,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但有一点,任何行业中的成功者都必须具备如下品质:敢想、敢干、吃苦耐劳、锐意进取,所谓“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从起点上看机会均等不均等情愿做一个平凡的孩子
在电视上多次看到,一些孩子因为父母的关系或一些偶然的机会成了明星,多次被媒体曝光,多次面对别人的夸赞,之后广告、片约接踵而来。在拥有成就感之外,人们看到了孩子眼中更多地对金钱的崇拜和对名利的向往,和他们身上不知不觉滋生的优越感。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是出于怎样的一种心理,这么热衷于把孩子推向人前。
也许你会说,这是父母在为子女争取机会。是的,也许这些孩子能够上更好的学校,面对更有利的环境。但是,每个人的心理成长过程都是一样的,在这方面人人平等,而且童稚的心灵更需要一个平静、纯净、自由、温暖的外部环境。否则,他的人格将是不完整的。
如果非要说机会的平等与不平等,心灵成长的机会似乎更加难得。一个人外部条件可以通过努力去适应,而心灵环境却是不自知的,它在无形之中,影响人的一生。
谁更可怜
有人可能会说,这样一番话不过是想给穷人以安慰,可事实上富人的许多机会,穷人是望尘莫及的。有人调侃军校内部考试:有关系的站这边,没关系的站那边。我们不追究这番话的真实性,事实上,在如今的社会,如果你真的想做出一些事情并非没有机会。
如果我们看2008年成功发射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也许会看到事情的不同。这三位航天员无一例外都是穷人家的孩子。
翟志刚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龙江县,读书时代,父亲长年卧病在床,目不识丁的母亲靠卖炒瓜子供几个孩子读书。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到街上卖炒瓜子,晚上用她粗糙而又裂着口子的双手,将一张张发皱的角票分币点捋平整以供儿女上学。翟志刚每每见此,心如刀绞,甚至不忍继续读书。
刘伯明生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一户普通农民家中,家里要同时负担5个孩子读书,以种地为生的父亲已经深感乏力。刘伯明为了节省费用高中不住校,一年到头每天骑车往返。景海鹏生于山西运城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靠捆扫帚挣钱,供他们兄妹三人上学,家庭十分困难。景海鹏还差点因此辍学。